奉天承运(奉天承运的正确说法)太疯狂了
奉天承运的意思是:奉:遵照,遵从天意,指皇帝受命于天。承运:继承新生的气运;指君权神授。是中国古代封建帝王诏
奉天承运的意思是:奉:遵照,遵从天意,指皇帝受命于天。承运:继承新生的气运;指君权神授。是中国古代封建帝王诏书开头的套语,源于秦朝,从明朝开始正式使用。
来历“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在宫廷戏里大家耳熟能详,那么,是否真的在皇帝的圣旨上皆由这八个字开头呢?
说法一若说源头,那要从秦始皇统一天下谈起,他称雄天下,于是不再满足于王的称号了,定名号为皇帝,自称为“朕”,命为制,令为诏,其玉玺上就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以昭示其合法性看来“皇帝”、“诏”是秦始皇最早使用的。
汉承秦制,逐步建立起了一套完备的皇帝制度“诏曰”这两个字则最早用于汉代的帝王文书中之后一直被历代帝王沿用下来可是,“奉天承运”这几个字,在明朝以前,却从未在历史中出现过
朱元璋据说,“奉天”这种叫法最早的发明者是明朝的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公元1368年在南京称帝,在那建造了一座富丽堂皇的皇城,其中最重要、规格最高的朝会大殿,便命名为“奉天殿”后来,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燕王朱棣篡夺了侄子建文帝的皇位,并把明朝的首都改迁为北京,又在北京模仿南京城建了规模更宏大的紫禁城,奉天殿自然也被原封不动的从南京“搬到了”北京。
这“奉天承运”的说法恰是源于这座奉天殿这一说法也曾在清朝治学严谨的大学者俞樾的《茶香宝续钞》中有记载:“奉天承运”是“论奉天殿名而及之”,由此而知,这种四字用法最早源于明代的奉天殿
说法二另一种说法为:“奉天承运”这四个字连用就是开始于朱元璋,不仅因为他命名的“奉天殿”,也还因为他所捧的大圭上面刻着这几个字而这一说法则是由明朝万历时期的天文学家沈德符最早提出来的,在他写的一本《万历野获编》中记载,明太祖训中曾经说过,皇帝所执的大圭刻着“奉天法祖”这几个字,所以皇帝也被称为“奉天承运皇帝”,皇帝颁布的诏书前面也都会加上“奉天承运”的称呼。
使用场合圣旨因具体的内容而采用不同的措词,主要有“诏曰、制曰、敕曰”三种。
诏曰”诏曰”是诏告天下。凡重大政事须布告天下臣民的,使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制曰“制曰”是皇帝表达皇恩、宣示百官时使用的凡是圣旨中表达皇恩浩荡时,都以“奉天承运皇帝,制曰”开头“制曰”只为宣示百官之用,并不下达于普通百姓敕曰“敕曰”有告诫的意识皇帝在给官员加官进爵的时候,告诫官员要戒骄戒躁,再接再厉,不要骄傲自满,恃宠而骄。
秦朝秦朝和其以前的朝代不同,它不像春秋战国一样用"天命"的说法统治其臣民,但是也找到了另一种根据《史记》说:"秦始皇既并天下而帝,或曰:黄帝得土德,黄龙地螾见①,夏得木德,青龙止于郊,草木畅茂殷得金德,银自山溢。
周得火德,有赤乌之符②今秦变周,水德之时昔秦文公出猎,获黑龙,此其水德之瑞于是更名河曰德水,以冬十月为年首,色上黑③,度以六为名④,音上大吕⑤,事统上法⑥"所以,秦的"奉天"是靠"五德"运行中的"水德"的"当运"。
后来的封建社会的皇帝兼用这两种虚构,自称为"奉天承运皇帝",因此秦朝可以说是"奉天承运"一语的理论源头"奉天"是说"奉天命","承运"是说承"五德"的运行①螾:《集解》引应劭语说:"螾,丘蚓也黄帝土德,故地见其神。
蚓大五六围,长十余文"②《索隐》说:《中候》及《吕氏春秋》皆云"有火自天止于王屋,流为赤乌"火舌化为红色老鸦,周人以为是象征吉祥的符瑞③五色之中崇尚黑色上同"尚"④五行之数:一、六为水,二、七为火,三、八为木,四、九为金,五、十为土。
秦自以为得水德,水数一、六,一不能成变化,便取六为度数,如六寸为符,六尺为步之类⑤大吕:十二律之一,于五音为商,于五行属金按五行生克学说,金能生水秦以为水德,所以于十二律中崇尚大吕⑥《集解》解释说:"水阴,阴主刑杀,故尚法。
"唐朝唐朝诏令分为册书、制书、慰劳制书、发日敕、敕旨、论事敕书、敕牒七种形式,一般由中书省(多为中书舍人)起草,门下省审核颁行,门下省的审核颁行有严格的规定,"凡制敕宣行,大事则称扬德泽,褒美功业,复奏而施行之。
小事则署而颁之" 故而其所颁行的制书之首往往是"门下"两字,如《肃宗命皇太子监国制》开头就是"门下,天下之本……"而天命所归的话往往见于皇帝的即位诏令中,如德宗即位册文有"昊天有命,皇王受之" 肃宗即位赦称:"朕闻圣人畏天命,帝者奉天时……" 顺宗即位赦称:"朕纂承天序……",这也可以看做后世"奉天承运"的雏形。
元朝朝为蒙古族统治的封建王朝汉文诏书使用"上天眷命皇帝圣旨"起头,蒙文诏书则使用"长生天的气力里,大福荫的佑助里皇帝圣旨"明朝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奉天承运这个词真正使用在帝王诏书上,却是从明朝开始明太祖初,定大朝会正殿为奉天殿,于皇帝所执大圭上刻"奉天法祖"四字,与臣下诰敕命中必首称"奉天承运皇帝",后相沿成为皇帝在重大场合所颁
诏书中的套语 以"奉天承运"一词加于"皇帝"之上,以此来凸显皇帝的合法性和神圣性以及皇权的至高无上明太祖制定"奉天承运"一语,源于秦朝时期的君权神授理论史载为奉天承运,庶见人主奉若天命,言动皆奉天而行,非敢自专也。
" 另外,现代很多人将其读成"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是错误的正确读法应该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在书写时,由古代有"平抬"的书写习惯,所以"天"和"皇帝"须换行顶头书写,以示尊敬余继登《典故纪闻》卷一记载太祖尝言:"见人言动皆奉天而行,非敢自专也。
"因而其诏书的开头就是"奉天承运"明代礼仪明文规定,亲王,群臣上表笺,都得有"皇天眷命,统驭万方","承天受命,君师宇内"等字样,节日朝贺须用"奉天永昌",皇帝郊祀称自己为"嗣天子臣",其使用的音乐头一句就是"荷蒙天地兮,君主
华夷" 皇帝结婚的纳采制词首句也是"朕承天序",皇帝的宝玺则有"皇帝奉天之宝","奉天承运大明天子宝"等等这些与"奉天承运"一样,都是君权神授理论的体现圣旨的结尾并不都是古装剧里的"钦此"二字有的圣旨并没有专门的结束词,说完就算;有的圣旨会选择其他的语气助词来表示结束,比如"于兮";还有的圣旨结束词比较长,比如清朝的很多圣旨都是以"布告天下咸使闻知"或"布告中外咸使闻知"结尾。
清朝而到了清朝,更加是将这个套语用到了极致清承明制,其诏书多以"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开头,中间诏示内容,最后一般以"布告天下咸使闻知"或"布告中外咸使闻知"结尾诏书以外,清代还有制辞(即制书)其开头一般是"奉天承运皇帝制曰"云云。
外国使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的用法在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朝鲜、越南等国也在使用朝鲜王朝过去长期是中国明朝和清朝的属国,没有资格使用"诏"、"敕"等称谓但是甲午战争以后,朝鲜获得独立,其国王李熙于1897年10月12日自称皇帝,并改国号称"。
大韩帝国"大韩帝国在重大场合所颁的诏书亦沿用了中国明清皇帝使用的"奉天承运"的说法,比如在李熙的称帝建国诏书中写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惟檀、箕以来,疆土分张,各据一隅,互相争雄及高丽时,吞并马韩、
辰韩、弁韩,是谓统合三韩及我太祖龙兴之初,舆图以外,拓地益广北尽靺鞨之界,而齿革檿丝出焉;南收耽罗之国,而橘柚海错贡焉幅员四千里,建一统之业礼乐法度,祖述唐、虞,山河巩固,垂裕我子孙万世盘石之宗惟朕否德,适丁艰会,上帝眷顾,转危回安。
创独立之基,行自主之权群臣百姓,军伍市井,一辞同声,叫阁齐吁,章数十上,必欲推尊帝号朕揖让者屡,无以辞,于今年九月十七日,告祭天地于白岳之阳,即皇帝位,定有天下之号曰大韩,以是年为光武元年,改题太社、太稷,册王后闵氏为皇后,王太子。
李坧为皇太子惟兹丕厘耿命,肇称巨典,爰稽历代故事,另行大赦……于戏!初膺宝箓,寔荷自天之佑;涣斯大号,式孚率土之心欲革旧而图新,化行而俗美布告天下,咸使闻知"而另一国家--越南阮朝虽也对中国称臣,但其内部自称皇帝,因而诏敕也采用了"奉天承运"的说法,不过将其改为了"承天兴运"而已。
比如1878年阮朝嗣德帝封赠黑旗军首领刘永福之父的制书写道:承天兴运,皇帝制曰:"朕惟臣子致身之义,资事父以事君;朝廷锡类之恩,寓劝忠于劝孝揆礼之称,缘情而推尔原报捐监生,故刘以来,乃领兵权充三宣军次副提督刘永福之父,完此。
秉彝,食乎旧德处家乐于善事,爱子教以义方肆余庆之所钟,有乃郎之能仕宜加显号,用发幽光可赠为中顺大夫,翰林院侍读学士,锡之诰命于戏!克享其隆,既有光于泉壤;尚笃其庆,以长揖于国恩懿厥潜灵,服此休命"
- 标签:
- 编辑:
- 相关文章
-
人文摄影作品欣赏_人文摄影作品欣赏非洲
在我的摄影学员当中,有位叫@蓝天鸿的学员,他在非洲尼日利亚阿布贾工作生活多年,同时用手机拍了很多照片,记录当地的生活习俗以及人文…
-
人文摄影什么意思_什么叫人文摄影
飞哥一直潜心研究摄影比赛的规律,经常被影友当作“投稿指南”用。最近影友问我,一些摄影比赛的分类中增加了一项“…
- 人文摄影什么意思_什么叫人文摄影
- 人文摄影和纪实摄影的区别_人文摄影的特点是什么
- 人文英语3写作训练答案_人文英语3写作训练答案until1—until8
- 人文英语3写作训练答案_人文英语3写作训练答案until1—until8
- 人文英语4边学边练答案_国开人文英语4边学边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