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人文

奉天承运(奉天承运皇上诏曰的奉天是什么意思)奔走相告

  • 来源:互联网
  • |
  • 2024-03-31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有关圣旨的知识。

奉天承运(奉天承运皇上诏曰的奉天是什么意思)奔走相告

 

在很多古装影视剧中,常会看到这样一幕:文武大臣跪地听旨,皇帝的钦差大臣(多数是宦官)则昂首站立,神情肃穆,双手张开圣旨,首先高声念出:“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八个大字,然后再念圣旨下面具体内容。

那么问题来了,皇帝的诏书为什么要先写这八个字呢?这种习惯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别着急,咱们今天就来聊聊这事说起源头,首先还得扯上秦始皇这个人,自从他统一六国,称霸天下后,整天高兴的连姥家姓都忘了,等再喝完二两小酒,文武大臣称呼一声“秦。

王”,他都觉得矮三分,这人心一膨胀啊,可就难整!于是,身为丞相的李斯就得赶紧想招,因为董事长不开心,那基本就是秘书长的失职这厮匆忙回家一翻古书,诶,突然看见这两句话:“德兼三皇,功高五帝”有了,于是他又屁颠屁颠的跑回来禀报嬴政,问一声:。

“老大今后是叫“秦皇”好呢?还是叫“秦帝”好呢?”嬴政瞪大眼睛一看,“嗯,都不好,俺看两字捏一块最好!”从此,秦始皇便把一国之君定名为皇帝,并自称为“朕”,命改为制,令改为诏所以传到汉朝后,皇帝说的话写在文书上一般就称为“制曰”或“诏曰”了。

“皇帝诏曰”既然有了,那么“奉天承运”这句话又从何而来的呢?根据《唐会要》卷十九所载,唐朝有个太子不幸去世,后人曾追封他为“奉天承运皇帝”之号翻译过来就是:遵照上天的旨意而承载运世之道的皇帝,实际就是对该人政绩和责任的一种赞赏。

从这句话也能看出,“奉天承运”是类似“雄才大略”一样的形容词,他后面必须加上个名词连用,才能表明某个有特别尊号的人物那么,又是谁把这句话用在圣旨的首句呢?这就和明太祖朱元璋有了很大关系除去明清两朝,据说古代历朝圣旨的首句都不太一样,举例来讲,唐朝颁。

布圣旨一般是“门下,天下之本……”寓意这道政令出自三省中的“门下省”机构,或者用“大唐皇帝令……”等到了南北朝时期的圣旨,开句多是“应天顺时,受兹明命”,翻译过来是:顺应天道时局,给你下达这样的命令及至到了元朝时期,因为蒙古人崇尚长生天,所以皇帝在颁布

圣旨时,照样喜欢用“长生天气力里,大福荫护助里,皇帝圣旨……”用这一开句,表现蒙古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威等到公元1368年,朱元璋于应天府称帝,开创了大明朝,这圣旨也就不能照搬元朝的开句了或许是朱元璋看过那位唐太子的封号,或许是他灵光一闪,不怎么便想。

到这“奉天”二字,而且他还特别喜欢,便将新修建的那座富丽堂皇,汇集百官朝会的大殿,命名为“奉天殿”后来朱元璋驾崩,建文帝继位,由于过急削藩,惹恼了凶狠的燕王朱棣,很快从北平起兵,历经四年鏖战,最终攻入南京,篡夺了侄儿朱允炆的皇位。

随后,朱棣为御驾守国门,便将大明南京都城改迁到北京,又模仿南京皇城建成规模更加宏大的紫禁城,奉天殿便很自然的被“请”到了北京,而“奉天承运”这句话就是源于这座奉天殿还有一种说法是,朱元璋因为很喜欢“奉天”这俩字,不但把朝会大殿命。

名为“奉天殿”,还把自己日常所捧的大圭也刻上“奉天法祖”四个字由此,明太祖之后的皇帝就被称之为“奉天承运皇帝”,在书写圣旨时,加上“诏曰”二字,即“奉天承运皇帝,诏曰”那有的朋友就不解了,明明影视剧中钦差所念圣旨的前缀断句是“奉天承。

运,皇帝诏曰”啊?呵呵,这其实是一种误判而已,因为古人写字是从上往下,自右向左,当起句写完“奉天承运”四字时,这“皇帝”二字那可是尊贵的很,怎么可能往下排呢,只能略矮于“天”字,于是再把皇帝提到第二行的首句,与下面

的“诏曰”连读,形成咱们所看到的“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八个字。

哈哈,读完今天的文章,您是不是又学了不少历史知识呢?等以后再看见明朝之前有人读圣旨,说“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时,你一定会站起身道:“这剧拍的不够精细,不但朝代错、错、错,就连断句也是错的啊!”

网图侵删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