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耻近乎勇(知耻近乎勇是谁提出的?)不要告诉别人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包括中国文化在内的东方文化曾被称为“耻感文化”,它的提出是与西方的“罪感文化”相对应的人的内在情绪制裁大致可分为“耻感”与“罪感”两类与西方社会的“社会化”主要体现为“罪感取向”不同,东方社会尤其是中国社会的“社会化”主要体现为“耻感取向”,体现的是一种特别注重他人反应和评价的文化。
一个人感觉自己的行为为他人所敬仰,为群体所钦佩,就会产生荣誉之感反之,一个人感觉自己的行为为他人所鄙视,为群体所贬斥,就会产生羞耻之心在这种文化中,相比起自己内心的评判,人们更在乎别人怎么说、怎么看、怎么议论。
因此,人们的行为会被诸多的外在社会因素和标准规范所制约、支配,由别人左右着自己的行动历史长河中,耻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儒家和法家,都非常强调“知耻”的重要性儒家认为:“耻”意识是道德的基础,“羞恶之心,义之端也”(《孟子·公孙丑》),并把“礼、义、廉、耻”称为四德,当做为人处世的根本。
“知耻”是中国人为人处世的最后底线,而儒家“礼义廉耻”这四字格言又把“耻”字作为归结另外,孟子所说的君子三大乐事,其一为“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孟子·尽心》),这也是耻感文化的典型表现这里所谓的“天”和“地”显然都是虚幻的,真正使人感到愧怍的是主体之外的他人对自己行为的反应和评价。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这是知耻而后勇的来源,语出《礼记·中庸》,意思是知道羞耻就接近勇敢了,明白己错就最终到学习礼仪的时候了。
儒家把“知耻近乎勇”“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一起,构成对知、仁、勇“三达德”的一种阐发耻感文化,是儒家文化的精髓之一关于羞耻感和罪疚感,首先我们要知道这是不可避免的只要有需求,一定程度的羞耻感或者罪疚感就会存在。
一个人很容易被这两种感觉折磨,在虚弱的时候,你容易感觉到羞耻;当强大的时候,你又容易感觉到罪疚之所以会造成东方“耻感文化”与西方“罪感文化”的对比,也许是因为东方文化比较压抑个性,容易造成个体虚弱,因此普遍有羞耻感;西方文化鼓励个性,个体张扬,因此有了罪疚感。
但总体来说,每个人身上都同时存在着羞耻感和罪疚感这是生命的一个维度而另一个维度,就是善恶羞耻感和罪疚感的关键不是屏蔽和消灭,更不是压抑,而是认知和化解如果你的个体既是强大的,又是基本善意的,就会比较容易拥有完整的复杂人性,也会因此拥有饱满的人生。
▼· 有一种爱叫做点赞 ·欢迎转发朋友圈。公号转载须经授权,并不得用于微信外平台。
心归航,再启航愿每日微小知识激发你的深刻思考
- 标签:
- 编辑:
- 相关文章
-
人文摄影作品欣赏_人文摄影作品欣赏非洲
在我的摄影学员当中,有位叫@蓝天鸿的学员,他在非洲尼日利亚阿布贾工作生活多年,同时用手机拍了很多照片,记录当地的生活习俗以及人文…
-
人文摄影什么意思_什么叫人文摄影
飞哥一直潜心研究摄影比赛的规律,经常被影友当作“投稿指南”用。最近影友问我,一些摄影比赛的分类中增加了一项“…
- 人文摄影什么意思_什么叫人文摄影
- 人文摄影和纪实摄影的区别_人文摄影的特点是什么
- 人文英语3写作训练答案_人文英语3写作训练答案until1—until8
- 人文英语3写作训练答案_人文英语3写作训练答案until1—until8
- 人文英语4边学边练答案_国开人文英语4边学边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