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衣而睡的意思(和衣而睡的意思和造句)真没想到
写作,从自己的心里走出来,走入到对方的心坎里。
一怕周树人,二怕文言文,三怕写作文这几年我碰到一些老师和小朋友、小学生,他们说上语文课有这“三怕”咱们来挨个分析一下为什么怕周树人?我上中学的时候也是害怕学鲁迅的课文上大学后,最大的志向就是要读很多很多书,先去买了很多读书卡片,然后去图书馆,下决心通读《鲁迅全集》,但中学时代的噩梦效应还在,这个志向完成得并不好。
一直到参加工作后,自己有钱了,买了一套《鲁迅全集》,才断断续续读了很多鲁迅,才深刻体会到鲁迅是多么了不起“一怕周树人”我认为主要是时机和教学方式问题,结果适得其反文言文也是这样对于一个小孩来说,文言文已经离他很遥远。
,孩子读起来确实会很痛苦所以我认为这也是一个时机的问题,等到某一刻,不用你说,他自己会萌发出对文言文的热爱——既不会爱上所有的文言文,也不会一点儿文言文也不喜欢最应该探讨的是第三个“害怕”,就是写作文孩子生下来没多久就学会了中文,这是他生活中片刻都离不开的东西。
那为什么害怕自己的母语,害怕生活中使用最多的工具,甚至一想到写作就是负担和恐惧呢?“修复母语”这个字眼是四五年前,我们修复再版民国老课本时提出来的当时指的是把一百年前伤痕累累、被虫子咬了很多眼、又经过岁月淘洗的书籍修复、整理,最后变成现在的样子。
当时所谓的“修复母语”只是一个动作,一项工作现在我更愿意把它理解为我们内心对待母语的一种态度:修复对母语的自然、自信和自由《共和国教科书》的时间跨度是七个学年,后面的内容非常艰深我们又把当年林林总总的老课本低幼年级的内容汇总成《日课》,做成日历本的形式,一日一课。
《日课》和《共和国教科书》是一横一纵,《日课》偏低幼年级,是对中文启蒙的一套工具书,老课本系列把时间拉得很长,一个小朋友可能要到初中毕业甚至是高中毕业,才能真正把这些内容消化掉我从《日课》中选了几课,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的母语之美。
新年到了,妈妈说:“小明,你今年几岁?”小明说:“六岁”妈妈摇摇头,小明说:“知道了,知道了我去年六岁,今年七岁了”这是新年期间的一课,里面并没有很直白地传递辞旧迎新、欢度新年、母子亲情的词汇,就是一个非常平淡的场景描写。
妹妹打猫,哥哥说:“有人打你,你痛不痛?”讲道理就一句话,这个道理一共是十五个字我们现在很多教材,尤其是低幼教材,往往有一种生怕小孩不懂、生怕他领会不了的顾虑和周到,所以给小孩灌输得太多其实我认为,这个道理可能这十五个字就够了,剩下的让小孩自己去体会,就可以了。
小乌小,大乌衔食来,给小乌吃。小乌大了,大乌老了,小乌衔食来,给大乌吃。这是有关亲子关系的一课。
竹几上,有针,有线,有尺,有剪刀我母亲,坐几前,取针穿线,为我缝衣这是我当年非常推崇的一课,就是它在当年瞬间打动了我,让我们下决心把老课本修复出来它没有去抒发感情,也没有人告诉你说母爱是多么伟大大家看这两课,就是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我们现在的孩子,要求他们去写“我的母亲”的时候,小孩若是用简单白描的笔法写出来的话,会得多少分?我们现在的语文教育给小孩提供的范本,或者希望他完成的写作是什么样子的?
请看这个场景的描写:大门外,有空地。春雨之后,春草勃生,野花千百,开于草际,草如锦,花如绣。
看这个家庭生活的场景:晚饭后,父母子女围坐案旁,父写信,母记帐(账),子女温课。对写作来说,寸土寸金、惜字如金的感觉,才是最好的风格。
再看这个生活的常识:晚饭后,我和妈妈在露天乘凉,我躺在榻上要睡妈妈说:“天虽热,露天睡不得!”当年我们一边编辑这套老课本,一边对照现在的很多语文课,就觉得现在很多语文课文确实写得太累赘了可能就跟“生怕对方听不懂”、“生怕对方理解不了”、“生怕自己说少了”有关,导致繁复周密、水泼不进的说法、写法。
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六片七片八九片,飞入水中都不见。这一课,如果“飞”字的繁体改成简体,整篇课文的笔划数加起来不过百数。
农夫插秧,插了一行,再插一行农夫灌水,灌了一回,再灌一回农夫除草,除去野草,好长禾苗这一篇也是我当年非常推崇的一课开头有两个反复,后面突然有一个笔法上的变化,包括音韵上的和谐,是非常美的文字还需要说“农民伯伯多辛苦”吗?。
再看这句:一条小河,两岸有树船行水面,人在船上不觉船行,但见树动当年在杭州和读者分享这些老课本的时候,有读者问,现在再看当年的老课本有什么用?我说,至少能够帮助你写好微博,用最少的话传递丰富的意思
兄与弟,来采莲;莲蓬绿,莲叶圆;藕可断,丝则连;同根生,当爱怜。这算是韵文。
这篇更是大白话:这是我的家,我们都爱他池里养着鱼,园里种着花四面有田地,种豆又种瓜当年这些课本的确是大学者编出来的,不是非得说用谁都不认识的生僻字、谁都不知道的典故才叫大学者,他们是用谁都认识的字来架构一个非常美妙的空间,这其实更了不起。
夕阳红,好风来,柳荫中,燕子飞竹帘外,两燕子,忽飞来,忽飞去我特别喜欢把这两课放在一起做对比可能字越少的时候,力量感会越强烈当时我在编这一课的时候,想到一个词叫“老吏断狱”,黑白分明,一句是一句,一字是一字的力道。
这一篇,也是建构了一个美好的意境:
姊与妹,同室居,坐灯前,勤读书。纱窗外,种芭蕉,夜雨来,叶有声。
再来看《共和国教科书》,这套书内容更丰富参与这套书的编辑很多,当年开新书发布的时候,每个编辑跟现场的嘉宾分享了自己最喜欢的一课我把当年编辑的推荐摘出来给大家看一下《新国文》初小第二册第九课:小弟弟,在母怀。
见姊来,伸手向姊姊抱弟弟,窗前徐步是关于生活场景的《新国文》初小第二册第四十三课:天晓日出,室中大明有人早起,独立廊下,仰视天空,浮云来去,红日渐高,雨散天青这是我太太最喜欢的一课《新国文》初小第二册第十九课:。
取火燃烛,光照四壁人在烛旁,壁上有影人坐,影亦坐;人行,影亦行《新国文》第二册第二十课:小学生,集操场,分排两队,同习体操先生发令,曰行则行,曰止则止以上这两课,每一课都是二十六个字,把事情交代得很清楚。
《新国文》初小第三册第一课《读书》:学生入校,先生曰:“汝来何事?”学生曰:“奉父母之命,来此读书”先生曰:“善,人不读书,不能成人”这一课字面意思非常简单,但是对应的《教授法》里的内容非常多,指导老师在教三十多字课的时候应该做什么,大概列了十几条,帮助读者更丰富、更立体、更多维地来理解这三十几个字。
《新国文》初小第四册第四十课《敬老》:雪初止,路中泥滑有老人,扶杖独行,失足仆地一童子趋而扶之既起,取巾代拭衣、履,问其所居,送之归家老人欲具饭饷之童子曰:“恐家人盼我”遂辞出有善心做好事,谁都会做这一课不仅是鼓励你做好人好事。
做好事之后,对方要感谢,它会告诉这个做好事的小朋友的应对之道《新国文》初小第七册第三十三课《历法》:依地球绕日之一周,以为一年者,谓之阳历分每年为十二月,每月或三十一日,或三十日惟二月为二十八日,遇闰则二十九日。
大抵每四年而一闰依月绕地球之一周,以为一月者,谓之阴历每年亦十二月,每月或三十日,或二十九日积二年余而置闰月,则其年为十三月世界各国,多用阳历惟我国向用阴历自民国成立,亦改用阳历矣这是初小第七册,也就是小学四年级的课文,大概用了不到一百字,把公历和旧历、阴历和阳历说得非常清楚。
《新国文》初小第七册第四课《平等》:自古专制国,恒设特别阶级,或以种族,或以门第,或以宗教,而享特别之权利甚者以他级人民为奴隶,生杀予夺,惟意所欲不平孰甚焉共和国无阶级之分,人人平等,受治于同一之法律不论何人,权利义务,无不从同。
虽以大总统之地位,犹必谨守法律,不能恃势以陵人一旦罢职,即与齐民无异,此所以无不平之患也这篇传输的价值观《新修身》高小第六册第四课《戒轻薄》:轻薄者,人类之恶德也而恒人多忽之或则肆其便给之口,而自以为有才;或则施其狎玩之伎,而未尝反省。
此不独使人难堪,亦非自重之道也人所以能互立于社会间者,赖有尊敬怜恤之情耳如好以轻薄遇人,侈口而谈,任意而行,至于毁人名誉而不恤,见人危难而不救,彼身受之者,其能默尔息乎?且人之所以见重于社会者,以其行谊之足称也。
鄙倍之辞,暴慢之态,不自检束,识者皆知其不足与谋矣格言,言轻则招忧,行轻则招辜,貌轻则招辱现在可能很少从这个角度来提醒小朋友了:戒轻薄.::.我并不是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也没有教导孩子的经验,只是从编辑的角度,和大家分享关于母语和写作的一些看法。
人到中年,我有个切身的体会:成年之后,再学的东西就不是你的了我看到一个词、一个句式很好,也会用,也可以学,但是用过就忘而小时候学的东西,则会渗入到你的血脉中,成为你基因的一部分小时候你学的文字、文法,一些词汇、语言组合、诗词、表达方式,学了就是你的,渗入到你的肌肤中。
长大后再学的东西,就只是你的衣服,和你总是隔了一层这可能就是所谓的“童子功”吧对文字的感受要趁早培养,不管我们多么不喜欢一些朋友的问题在于,写和说是分开的生活中他表达得很好,伶牙俐齿,一旦要写,马上换频道,手足无措,茫然局促。
读库的很多作者都不是职业写手,大家只是对某一个领域非常有研究有时候约他们写作,他们也很茫然:我怎么写啊?或者写完后自己不满意我跟这些老师们说,您就当饭桌上和朋友们聊天,在饭桌上和朋友怎么介绍这件事,你把它写下来就好。
帮助小孩克服写作恐惧一个很有效的办法,就是让他像说话一样写作反过来,如果他有了这个意识,说话也会像写作一样更有效、更精炼写作中出现最多的两个问题,一个是词不达意,一个是意不胜辞前一种情况是笔力不够,积累的文字、词汇、表达方法不够,导致茶壶里煮饺子——肚里有数却说不出来,不能清晰、精准地表达自己想表达的意思。
意不胜辞,往往我们并不自知掌握的词汇太多了,但其实想表达的没那么多,就导致用非常华丽、非常密集的文字传递非常单薄的意思钱锺书先生曾举例说:你可以通过一滴水让人想到大海,但不能看到一块砖就想到万里长城这两种都是不匹配的问题。
那么,我们怎么来调整呢?就是让自己拥有足够强大、足够丰富的文字训练、写作训练,有足够多的办法和技巧来表达,但是又不忘记要表达的东西,不去炫耀自己的写作技巧、词汇量和阅读量怎么来完成写作训练?我谈谈自己的体会。
我小时候是一个学霸,但那种学霸完全是在当时的场合下训练出来的写作方式,掌握得越好,长大后就得拿出越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洗白我上大学学的是新闻专业,同学也都迷恋文字、迷恋写作我们经常做游戏,对同一个事,看谁能找到更好、更准确、更合适的表达。
甚至有时候看小说,看着看着就盖住下一行,你猜,如果写到这儿的时候,你会怎么写?然后看看作者怎么写,看作者写得比你高明还是不如你这种文字训练特别好玩,我称之为文字体操小朋友平时阅读的时候,建议大家就把写作当成升级打怪一样来对待。
不用抽出专门的时间,布置专门的场景来写作这种操练应该是随时都可以有我一直在新闻出版单位工作,大家就都有职业病原来在我们报社还张贴法院的法律公告,只要一贴出来,马上就被我们的同事画圈圈标注——这儿也要改,那儿标点用得不对。
虽然看着有点小题大做,但是生活中,其实时刻都应该进行这种思维训练逛书店看到书的时候想,这本书的标题我有没有可能给它改得更好一点;逛商店看到商品的说明文字,怎么改一下可以更精准这种文字训练不用非得上课的时候做,就是在游戏中、生活中完成就可以了。
我们这一代人大多喜欢十八、十九世纪的那些大部头小说,为什么呢?我现在想明白了,那会儿没有相机、摄影,所以文字是当时的人完整传递信息的唯一手段古典主义作家必须无微不至地写出来现在我们不用这样,拍一张照片就够了。
但是,依然需要具备这种“正面强攻”的写作能力生活中的大事小情,让孩子用文字写出来平时的积累多了,各种组件都有了,真到写作文的时候,可能就水到渠成了“反安装”,这个工业技术领域的字眼也可以用在写作中我们看到一篇好文字的时候,可以设身处地把自己当成作者,去设想他的文字是怎么写出来的。
作者这么写的动机是什么?考虑是什么?在心里做反安装的训练我接触的写作者大致有两个误区一是读写分开,当他读东西的时候,并没有设身处地思考那篇文章、那个作者的写作方式,写作和他平时的阅读是分开的,我认为这并不是最有效的阅读和写作方式。
再一个,很多写作者太自信了,不读只写阅读量很低,或者局限在某个层次上,可能一辈子就不再升级,有的人只是读有限的几本书,就觉得这是世界上最好看的东西我们来尝试一下“反安装”《春晓》这首诗,我们看看这首诗的结构。
春眠不觉晓, ——我的一个动作处处闻啼鸟 ——转移到感官夜来风雨声, ——由自己推到窗外,由人及物花落知多少 ——再由物回到自己的意识在当年没有电影的情况下,这就是一个电影分镜头,甚至表达出了电影镜头所不能表达的心念。
小孩背这首诗很容易,但背了这首诗之后,我们有没有可能和小孩模仿这种写作技法,用四句式,让他写生活中的一个东西?台湾童书出版人郝广才老师长期教小孩写作,他让小朋友模仿《静夜思》写文章:床前明月光,
——我看到了什么疑是地上霜 ——感觉它像什么举头望明月, ——我又做了什么低头思故乡 ——产生了什么心理活动和后果很多小朋友写得非常精彩,精彩到超出大人的想象我们正与郝广才老师合作,把他积累了很长时间的写作课经验来做小朋友的写作练习或游戏。
希望可以尽快与大家分享当时听了郝老师的介绍,我激动不已,想到自己的写作也经历了很多次的开窍,突然灵感就来了,或者可以说——突然知道该怎么写了我读过一本海明威的书,原著的内容我都记不起来了,但却非常清楚地记得,他的三点式写法:写一个相对静态的远点,再写一个流动中的中景,再写一个更具体的突然运动的细微的点,就这三句话,纵深和开阔都有了。
我马上就知道,未来我要写一个大场景或宏大叙事的时候,应该怎么运笔其实这也是一种反安装的思路,大家和小朋友平时不妨多做这种练习,从日常熟视无睹的句子、文字中琢磨出很多乐趣来另外,还要让小孩读一些“不那么好”的文字,这也很重要,因为有比较就有鉴别。
有很多家长恨不得每本书都是经典,每本书都很精彩首先这是不可能的其次,别人看起来是经典,你读了却没有共鸣,也很正常即使都读经典,也属于偏食让小孩读一些不那么好的文字,对他的警醒作用会更大,这相当于在提醒他:我不能写得像他那样烂。
图片选自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对话达·芬奇 / 第四届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我刚刚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看了达·芬奇手稿展曾有人排过一份名单,猜测地球上最可能是外星人的传奇人物,达·芬奇在这份单子上名列第一。
我看展时真正的感触是,达·芬奇当年所做的所有事情都是很实用的比如,他设计武器,并不是要成为一个军事专家;他设计水车,把水从低处引向高处,再从高处引向低处,他也并没有想成为一名水利专家;他画画,也并不是为了让自己成为一个画家。
那个年代不分文理科,也不分这么多专业,生活中需要什么,有什么需求,或者我对什么感到好奇,我就去做什么看了展览之后,我在想:实用即大美我们写作,学习母语,为找到一个合适的表达而苦思冥想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写一篇传世文章吗?是为了成为一个作家吗?这应该就是我们脚下所走的路途,而不是终点。
对于语言的学习,不仅仅是小时候刚生下来开始学说话的那几年,而应该是一辈子的事许多成年人也在接受教育,我们在学习什么?学各种技法,各种理念,各种办法,各种技能,说到底,其实是在学习新的语言语言是最实用的对自己来说,语言方便思考;对社会人来说,语言方便沟通。
大家都有一个体会:原来自己脑子里想一件事,想来想去总是弄不明白,后来学会一个词,或者学会某一种语言体系之后,思考会一下子变得非常有效率和人沟通也是这样,你和对方若不处于同一种话语体系中,虽然大家说的都是汉语,但是彼此很难了解,很难说服。
我们和小孩一起探讨写作,不用非得让他以后成为一个作家,或者让他吃这碗饭谋生孩子们能够体会到文字的美——母语的美与思考的乐趣,和人沟通更加顺畅,就够了高远疏落是我对文字风格的一些体会我们看一篇文章,一读就大概知道这个人是在什么状态下写的。
有些人的文章,看一眼就知道他写得不情不愿、有气无力我特别想跟大家分享一下“疏”字我们写作的时候都太体贴人了,生怕对方理解不了我们的意思,生怕自己说得不够周到,所以把话说得太满,没有给对方留出余地此时,“。
疏”就变得特别重要写作中怎么做到疏落?我认为就是着重叙事,着重描述场景就行了感受,评价,结果,道理这些东西越少越好,把这些东西留给读者有许多朋友爱讲笑话讲笑话的人最不应该说的是什么?我觉得他第一句话不应该是“我跟你说个笑话啊,特好笑”。
先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而这种感受应该是属于听笑话的人的如果你的表达技巧足够高明,笑话足够好笑,人家自然发笑,无需用这句话开头,否则用这句话开头,也是在打脸嘛白描和写实,是我个人特别推崇的我很喜欢张爱玲的一句话:“写实主义的好处是买一奉十。
”你把这件事写出来,读者的感受千姿百态,这比你把自以为是的一个结局和评价灌输给读者要丰富得多,这就是写一奉十的好处我希望好的文章就是平白如话用大家都认识的、不用查字典就能读下来的字架构出一个非常美妙的空间,能做到这一点的人非常了不起,是真正的大师。
“驯雅”这个字眼不太常见,它在字典里的解释是“典雅完美”之所以想到这个词,是因为我们编辑最近写的文案我们刚推出一个产品(2016NB之《鉴·战国铜镜纹饰》),作者是梁鉴先生,他的爷爷是梁思成编辑写出来的文案是爷爷梁思成怎么怎么样,孙子梁鉴怎么怎么样。
中文词汇这么丰富,为什么非得说“孙子梁鉴”呢?《传家》的作者任祥老师常说,我到大陆跟很多人接触的时候,许多人告辞的时候说“我先走了”,“我走了啊”,却不能来一句“告退”、“失陪”驯雅和前面所说的“平白”并不矛盾,不是对立关系。
大白话,也可以雅到极处,很多高雅的字眼,也可能苍白矫情“上海、杭州、北京三地的读者们都有机会与我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这句话是我们原本准备发布的通知启事的第一句,我急忙让编辑改过了这一句话就暴露了你的姿态。
现在很多从小生活在非常富足、众星捧月环境里的小朋友,平时的表达不会有太多顾虑,反正家里的亲人照单全收,但说起来就是“有机会”与我们怎样怎样,放到平等交流的语境中就很容易受挫你的言谈举止是影响自己写作表述、遣词造句的,不经意间就流露出来。
我在业务培训会上,就把这句话提出来讲了一下驯雅很难做到平时我们的写作训练,反过来也是对自己人格的一种锻造,对自我形象的一种锻造,这是相互影响、相互成就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夫子用这句话对一个人提了要求,我觉得用来要求文字、文章、文风,也未尝不可。
能够把我们的文章写得文质彬彬,既不非常油滑、虚浮,也不粗糙粗野,真是挺难的我们现在经常是以直白为美的时候就忘了直白的另外一面,以典雅为美的时候就忘了典雅的另外一面,这种思维还是太单向了“沛、润、清”——充盈、丰盛;温润、润泽;清爽、洗练。
这是我所理解的好的写作状态我们伏案写作,是因为自己想写,不把它写出来心里就难受,写的时候就是行云流水,不得不发用充沛的情感、充沛的写作热情,把文字写出来后,给读者带来的阅读感受也是温润、润泽的,大家一起享受一种清白、清爽。
从自己的心里走出来,走入到对方的心坎里这是比较好的写作,也是生活中,我们与人交往,不管与什么身份的人交往,一种最好的结局在上海无印良品、杭州良渚艺术中心的分享。此文转载自读库微信公众号。
- 标签:
- 编辑:
- 相关文章
-
人文摄影作品欣赏_人文摄影作品欣赏非洲
在我的摄影学员当中,有位叫@蓝天鸿的学员,他在非洲尼日利亚阿布贾工作生活多年,同时用手机拍了很多照片,记录当地的生活习俗以及人文…
-
人文摄影什么意思_什么叫人文摄影
飞哥一直潜心研究摄影比赛的规律,经常被影友当作“投稿指南”用。最近影友问我,一些摄影比赛的分类中增加了一项“…
- 人文摄影什么意思_什么叫人文摄影
- 人文摄影和纪实摄影的区别_人文摄影的特点是什么
- 人文英语3写作训练答案_人文英语3写作训练答案until1—until8
- 人文英语3写作训练答案_人文英语3写作训练答案until1—until8
- 人文英语4边学边练答案_国开人文英语4边学边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