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瑟只好的意思(琴瑟琵琶是什么意思)
著名古琴家許健先生1982年曾出版《琴史初編》,頗受古琴研究者和愛好者歡迎作者耄耋之年仍埋首琴學,鈎沈史料,對昔年舊作進行大幅修訂和擴充,增補籥幅近半,是為《琴史新編
著名古琴家許健先生1982年曾出版《琴史初編》,頗受古琴研究者和愛好者歡迎作者耄耋之年仍埋首琴學,鈎沈史料,對昔年舊作進行大幅修訂和擴充,增補籥幅近半,是為《琴史新編》 全書以時代為經,依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隋唐、朱元、明、清、近代、現代之序,縱論古琴之起源、發展與流變;。
以琴人、琴曲、琴論為緯, 廣涉琴學諸多領城,探幽素微,鈎玄提要,是一部全面、系統梳理古琴藝術發展史的 佳作。
卷,紙本,水墨,金 宮素然縱30.2釐米、橫160.2釐米(日)大阪市立美術館藏關於此圖的作者及時代,學界頗有爭議有人將款字中「鎮陽宮」三字連讀,推測作者素然是一位女道士實則款字「鎮陽宮素然畫」有三個含義。
「鎮陽」為地名,即河北定縣,也有人說是貴州某地,前者更可信「宮素然」是畫家姓名至於創作時代,一般認為是金代,也有人認為是北宋末南宋初或明清之際,甚至是清初的摹本另外,此圖與張瑀《文姬歸漢圖》的構圖極為相似,因此有人懷疑是臨摹本。
款上印「招撫使印」,也有人認為是南宋紹興間官印,清人用舊印鈐偽作,以此斷定為有意作偽此種情況或許有這樣的可能性,即此畫作於金代,流入南宋圖中繪西漢元帝時宮女王嬙(字昭君)遠嫁匈奴呼韓邪單于,與隨從行出塞外的情形。
寒風迎面,景色荒涼,人物形象刻畫得極為真實生動,筆墨技巧純熟,是一件難得的傳世佳作清初歸梁清標收藏,20世紀初從顏韻伯處流出,入日本為阿部房次郎所有,後藏大阪市立美術館鑒藏印有「篤齋審定」「棠村」「蕉林書屋」「學原長壽」「壺公經眼」「完顏景賢精鑒」等。
宮素然,生平事跡不詳,鎮陽(今河北定縣)人,畫史無載公 元 前 2 2 1 年 , 秦 始 皇 結 束 了列 國 紛 爭 的 局 面 , 在 我 國 遼 闊 的 士 地 上 , 首次建立起統一的封建帝國。
接著,漢代繼承了秦代的制度,繼續為鞏固 中央集權而努力漢高祖劉邦為此轉戰南北,在征途中路過故鄉沛地, ⻅到了昔日的鄉親父老這時,他得意地創作了著名的《大⻛歌》歌中唱道:大⻛起兮雲⻜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今守四方?。
這首歌運用當地的楚聲,唱出了叱吒⻛雲的戰鬥⻛格,唱出了對統一大業的關切當時,由劉邦「擊築自歌」來領唱,有一百二十人跟著唱和以後這首歌被列入宮廷音樂,並編為琴歌武帝時,漢代處於鼎盛時期,他擴大了樂府的編制,派人到各地採集⺠歌,其範圍遍及⻩河、⻓江兩大流城。
《漢書• 藝文志》中寫道:“白孝武立樂府而採歌謠於是有代、趙之謳, 秦、楚之⻛,皆感於哀樂,緣事而發,亦可以觀⻛俗、知薄厚雲”統治階級通過⺠歌瞭解下情 , 主觀上是為 了鞏固其統治地位 , 但客觀上對集中和。
推廣⺠間音樂起到了積極作用所收集的不少⺠歌,作為相和歌曲,豐富 了琴曲曲目第一節 琴人司⻢相如(公元前179一前118) 宇⻓卿,蜀郡成都人,以辭賦⻅稱, 是為漢武帝的樂府作歌的著名作者早年他“家徒四壁”,比較貧困。
有一次在富豪卓王孫家作客,即席彈奏琴曲,引起卓王孫的女兒文君的愛慕 卓文君不顧父親的反對,毅然和司⻢相如私奔(《史記• 司⻢相如傳》)琴界根據這段故事,創作了《文君曲》、《鳳求凰》等作品,來頌揚他們的愛情。
傳說司⻢相如富貴之後,又打算“聘茂陵女為妾” 卓文君非常氣憤, 唱琴曲《白頭吟》表示決絕和抗議,打消了司⻢相如娶妾的念頭( 《⻄京雜第記》)這些愛情歌曲和傳說多出現在中古社會初期,隨著儒家思想控制的加強,這類題材在琴曲中就較少⻅到了。
司⻢相如因為彈琴博得卓文君的愛情,說明他的琴聲是很有魅力的 陳皇后被漢武帝冷落之後,獨處⻓⻔宮,求司⻢相如作《長門賦》來感動漢武帝 後人運用這一題材創作了琴曲《長門怨 》 在他的 《 美人賦 》中 , 還提。
到《幽蘭》、《白雪》這些琴曲在《⻓⻔賦》中,更進一步描繪 了古琴演奏 時的具體情 況:“援雅琴以變調兮,奏愁思之不可⻓;案流徵以卻轉兮, 聲幼妙而復揚貫歷覽其中操兮,意慷慨而自印”運用左手的「案」(按) 指和右手「 卻轉」 的指法,奏出樂育「 流徽」 ,音樂由弱變強,從「 奏愁思」 到「 意慷慨」 ,情緒逐步發展變化。
司⻢相如是漢代最早對琴界產生影響的文人之一,他所用的「 綠綺」 琴也因此而出名。
司馬相如“鳳求凰”(陳老蓮《博古叶子》)師中、趙定、⻰德 他們是⻄漢中葉官廷中的鼓琴待詔統治者徵集琴⺠歌,同時也從各地選拔一些⺠間的優秀藝人這些人來自⺠間,和⺠眾有著廣泛的聯繫,他們的演奏在⺠眾中有深遠的影響。
師中是漢武帝時期新東海下邳( 今江蘇宿遷)地方的知名琴手在他的影響下,當地有不少人喜好彈琴,一百多年以後,劉向還在他的《別錄》中寫道:“至今邳俗猶多好 琴 ” 趙定是渤海人 , ⻰德是梁國人 漢宣帝年間 , 皇帝“”欲 興 協 律 之 事 ”,由丞相把他們從⺠間選拔出來,待詔於宮廷。
據記載,趙定這人不大愛講話,是個很安靜的人,可是奏起琴來,卻能使聽眾“”多為之涕泣” ( 《後漢 書• 劉昆傳》注)聽琴而被感動得“涕泣”,可⻅演奏者水平之高,同時也 說明聽者有相應的鑒賞能力師中、趙定和⻰德都有著述和音樂作品,以 師中為最早,而以⻰德的最多。
《漢書• 藝文志》中寫道:“師氏七篇,趙氏 十篇 , ⻰氏九十九篇 ” 沒有記載篇 名 , 但由於劉向說過“雅琴之 事皆出⻰德《諸琴雜事》中”,才知道⻰氏著作中有《諸琴雜事》這樣一個名稱這個《諸琴雜事》很可能是集大成的巨著,可惜原書早已不存,連轉述的片斷也難以⻅到了。
劉向(公元前79一前8) 字子政,他在元帝、成帝時代,多次上書彈劾室官 、 外戚 ,被 兩度下獄 他又是一個博覽群書的學者 從漢武帝發動⺠間獻書,到成帝時“百年之間,書集如山” 劉向負責校書二十多年,對琴也頗多論述。
明代《琴書大全》中載有他的《琴說》:凡鼓琴,有七例: “一日明道德, 二日感⻤神, 三日美⻛俗,四日妙心察,五曰制聲調,六日流文雅,七日善傳授”前三條講琴的作用:第一是思想內容,第二是藝術感染力,第三是移⻛易俗的社會效果。
後四條講創作過程:首先以「妙心」 體察客觀情狀,其次創造聲調加以反映,接著對它加工潤色,最後通過完善的演奏表達出來這七例扼要地概括出琴曲的演奏目的和創作方法由於沒有釋文,對上述原文,在理解上還可以進 一步探討。
總之,對於產生於兩千年前的琴論,我們是應該重視的王政君、趙⻜燕 她倆是漢代會彈琴的皇后王政君(公元前71一前 1 3 ) 是漢元帝的皇后, 她的父親王禁為實現女兒「 當大貴 」 的預言 , 從小就教她“”學鼓琴”,使之滿足成為貴族的條件,十八歲把她獻人官廷,後來果然當上了皇后。
她是王莽的姑母,歷經四代皇帝,直至王莽篡位,對政局頗有影響 (《漢書 • 元後傳后》) 趙⻜燕是漢成帝 ( 公元前 3 2 一 前了)的皇 後 ,出身“微賤”,原是樂工的女兒,因⻓於歌舞,被皇帝看中她善奏《歸⻛送遠之操》。
她和皇帝還寵幸一個十五歲名為慶安世的侍郎,此人善奏《雙鳳離鸞之曲》,這一記載⻅於《⻄京雜記》該書還載有⻬人劉道強演奏《單鵠寡鳧之曲》,很能感動人這三首琴曲屬於同 一類型,看來都是表現愛情或離別的主題而具有 一定藝術水平。
元帝和成帝處於⻄漢末期,王朝己走向衰退,各種矛盾進一步激化 統治者廢棄了“王霸雜用” 的治國之道,專用“純儒”在音樂方面則宣揚所 謂“ 先王雅樂”,排斥⺠間的“鄭衛之聲” ,漢哀帝還對樂府大加砍削在這種形勢下,⺠間音樂固然受到了打擊,統治階層中主張“新樂”的人也同樣受到了打擊。
音樂家桓譚就是首當其衝的 一個桓譚(約公元前23一公元56) 他父親是成帝時的太樂令,他從小就受到音樂教育,自己也做過掌樂大夫,對音樂有著濃厚的興趣,曾說: 〝我志樂聽音終日而心不足” 一天到晚聽音樂還嫌不足,可⻅其對音樂之 酷愛。
他對音樂是內行,因而對於那些徒具形式的「雅樂」 很不滿意, 主張在音樂中有新的創造,公開承認 “余頗離雅操而更為新弄” ( 《新論》)這在當時的保守勢力看來,顯然是大逆不道的行為特別是他的演奏競然取得了光武帝的欣賞 , 這就更加激起了他們的不滿和攻擊,大司空 宋弘憑著他的權勢,把桓譚叫到自己的官邸,也不請他坐下,就板起面孔嚴加訓斥:“讓你做官是‘輔國家以道德’,而你卻‘數進鄭聲以亂雅頌’ ,這還了得!你是否想要受懲辦?」 受到了這樣的高壓和威脅,桓譚的處境非常困難。
光武帝再一次請他彈琴時,他顯得很不自然,連光武帝也感到他頗失常態於是朱弘乘機大講了一通雅領之道,並取消了桓譚在宮中“給事中” 的官職( 《藝文類聚》引《東觀漢記》)桓譚因反對皇帝所熱衷的讖緯神學, 被加上“非聖無法”的罪名,貶官流放,死於途中。
桓譚著有《新論》一書,針對儒家的天命觀進行了批駁其中有《琴道篇》,是專⻔寫琴的原書已不存,從後人輯錄的部分材料看來,《琴道篇》包括有琴論、琴史和琴曲介紹幾個方面據《後漢書》說,植譚的《琴道篇》沒有寫完,是後來肅宗命班固線成的。
從現存的材料來看,很多地方反映了儒家的音樂思想,和歷史記載中桓譚的觀點頗有抵觸,特別是在琴論方面,基本上是復述《樂記》中的有關言論,如說:“琴可以通萬物,可以禁止邪心,因而它是“八音” 之首等等文中有“大聲不振華而流漫,細聲不湮滅而不聞”兩句,意思是說琴聲強弱都不要過分,由於頻有道理,常為人所引用。
琴史方面介紹了師曠、雍⻔周等琴人的傳說和事跡在探討琴的首創者是神農還是伏義時,認為“諸家所說,莫能詳定”在介紹 “文王、武王各加一弦,以為少宮、少商”的說法時,指出“說有不同”,即對於上述問題的論述和介紹,採取了客觀的態度。
值得注意的是,《琴道篇》中的琴曲介紹 一共講了七首作品:《堯暢》、 《舜操》、《禹操》、《文王操》、《微子操》、《箕子操》、《伯夷操》從題目看,很清楚,都是以周代以前的人物為題材的為什麼沒有晚近一些的題材 ? 。
很可能和崇尚 “先王雅樂 ” 思想的班固續成 有關 這些琴曲曲目仍可⻅於後代的著作中,如《箕子操》可⻅於《琴操》,《微子操》又⻅於䅬康《琴 賦》等等 在《琴道篇》中,每首作品除介紹其主題思想之外,還分別指出了它們在音樂上的特點。
如《文王操》中表現紂王無道,“ 其聲紛以擾,駭⻆震商” 又如《禹操》中,費揚禹治洪水,“ 其聲清以溢,潺潺志在深河” 為表現正、反兩種不同的人物,琴曲於是採用了不同的表現手法, 一個是“紛以擾 ” , 一個是“清以溢 ” 。
在《 微子操 》中表現微子的心情是“傷殷將亡,終不奈何,⻅鴻鵠高⻜” ,“”操似鴻雁之聲”,鴻鵠與微子,本來並沒有什麼必然的聯繫,這裡是借用鴻鵠的遠走高⻜,來象徵微子的離開殷紂,“鴻雁之聲” 是微子心情的寫照,借雁聲來抒發作者的感情。
這和 《禹操》中借助於「潺潺」的流水抒情 一樣後世琴曲中有許多雁聲、流水聲的描 寫 , 這種借景抒情的音樂表現手法 , 不能 不說是有著極為悠久的淵源 到了東漢末年,各地起義迭起,王朝內部矛盾更趨尖鏡,而著名琴家蔡邕,就是生活在這樣的政治環境中。
蔡邕(公元132—192) 字伯喈,陳留圍( 今河南杞縣) 人,年輕時就以善彈琴而知名朝中權貴向桓帝推薦他出來做官,並通過陳留太守把他調赴京都洛陽但蔡營不滿宦官專權,從家鄉出發,走到半路就稱病返回故鄉 回來時 , 寫了一 首 《述行賦 》, 通過沿 途所⻅ , 諷刺當局的荒淫奢侈。
通過對「人徒凍餓,不得其命者甚眾」的淒涼景象的描寫,表達他“ 心憤此事”的感情以後,他雖做了中郎、議郎一類官,也因為彈劾宦官權貴,被流放到朔方遇赦歸來時,又對當地宦官勢力五原太守很不客氣,因而再度受到迫害 。
從此他 “ 亡 命 江 海 , 遠 跡 吳 會 ” , 流 亡 避 禍 達 十二 年 之 久,在此期間,創作了著名琴曲《蔡氏五弄》《蔡氏五弄》包括五首作品,即 《遊春》、《淥水》、《幽居》、《坐愁》《秋思》。
據說這五首琴曲是他去山中訪問⻤谷先生後,用了三年時間寫成的這五首作品在當時就受到人們的重視,歷經各代, 一直到唐代都享有盛名 稀康在《琴賦 》中 , 將其列為當時流行的 「 謠俗」作品一類 隋代的《琴歷》、唐代的文字譜《幽蘭》卷子中,都列有這五首曲目。
詩人李白、李賀、 王維等都曾借這些題目作詩 宋人朱⻓文說:“伯喈所以寓其哀思者,蓋在此五曲,特假物以名之耳” 認為是借寫景來寄託他的哀思,這是很有道理的現存明代琴譜中的《蔡氏五弄》 並非當時原作,其歌詞都是出自《樂府詩集》,曲調也平庸,是後人的擬。
作,沒有什麼研究價值 《神奇秘譜》中有《秋月照茅亭》和《山中思友人》兩首琴曲,據解題說是蔡邕的作品,但也另有左思所作的說法這兩曲⻛格相似,均譜式古老,結構短小精悍,⻛格恬靜雋永,品然是出於同一作者 蔡邕所寫的《琴賦》頗有史料價值,特別其中這樣 一段:
仲尼思歸,鹿鳴三章梁甫悲吟,周公越裳⻘雀⻄⻜,別鶴東 翔飲⻢⻓城,楚曲明光楚姬遺嘆,雞鳴高桑走獸率舞,⻜烏下 翔感激弦歌, 一低 一昂除最後四句是形容歌聲的藝術感染力之外,前十句中,每句都提到一首琴歌的名字,其中大多是漢代流行的⺠問歌曲,不少是知名的相和歌曲。
這些曲目 , 有力地證實了琴 歌和民歌的密切聯繫; 同時也反映出蔡邕這樣一個有名的琴家之所以具有影響,是由於他曾經廣泛吸取了⺠間音樂的豐富營養 ⺠間流傳有不少關於蔡邕的故事《禁邕別傳》中說:吳人燒飯時,木材爆裂的聲音被蔡邕聽到後,立即辦認出是做琴的良材。
用它來造成琴以後,果然音響極好由於尾部已被歡火燒焦,於是有「焦尾」琴之稱至今琴的尾部仍稱作“ 焦尾〞,就是根據這個故事來的蔡邕的樂感特別強有一次,老友吳明請他到家裡作容,當他走到⻔外聽⻅室內傳出彈琴的聲音時,便立足諦聽。
起初,琴聲輕快流暢,後來轉為陰沈且伴有殺氣,蔡邕便欲不告而歸這時,主人正好迎將上來,問他何以如此 ? 蔡邕說 : 琴聲已泄露了殺機 , 幸虧我及 時辦出 吳明的弟弟大笑說:剛才我彈琴時,⻅一隻螳螂捕蟬,唯恐螳螂失去獵物,心中想幫助螳 螂捕殺成功 , 於是發出了這樣的琴聲 。
蔡 邕聽了也大笑起來 , 頓時解除了誤會有次,蔡邕在燈下彈琴,突然「啪」 的一聲琴弦斷了,隔壁房中六歲的女兒蔡琰說 : 該 不是第二根弦斷了吧 ?蔡邕故意又弄斷了另一根弦,女兒根據聲音判斷說: 這次是第四根弦。
蔡邕說:你是偶然猜中的吧?蔡琰說:古代季札觀樂,師曠吹律,都是辨別音樂的先例,我為何不能? 蔡邕於是用心培養她,後來蔡琰成為一位著名的七弦琴演奏家蔡邕的影響是很大的,漢魏之際在他的故鄉陳留,就先後出現了阮瑀、阮籍、阮咸等以琴⻅稱的名士。
做過吳國丞相的顧維,也是蔡邕旅居吳地時的得意⻔生有一部重要的琴學文獻,名為《琴操》,據傳也是蔡邕所撰它是現存介紹早期琴曲作品最為豐富而詳盡的專著原書已佚,經後人輯錄成書 包括有:詩歌五首、九引、十二操和河間雜歌 二十多首。
書中對每首作品的有關故事內容都做了介紹,這些故事帶有濃厚的⺠間傳奇的色彩,往往和史書有很大的出人,所以《樂府解題》說:「《琴操》紀事好與本傳相違其 實 , 不 拘 泥 於史 實 , 根 據 人 們 的 願 望 加 工創 造 , 正 是 ⺠ 間 創 作 的 特 點 之 一 ,因而此書確是匯集自⺠間傳說。
全書輯的五十多首作品,絕大多數都 是先秦的題材,只有兩三首是⻄漢題材,因此成書的時問應不遲於漢代。 同時,書中作品大多附有歌辭,或釋之為「歌」 ,這也是早期作品的特點。
蔡邕(133年-192年),字伯喈陳留郡圉縣人 東漢時期名臣,歷任侍御史、治書侍御史、尚書、侍中、左中郎將等職,封高陽鄉侯,世稱「蔡中郎」是漢代著名的政治家、經學家、文學家、書法家、音樂家和歷史學家。
」才女蔡文姬之父 蔡邕少年時即博學多聞,博覽群書,尋師訪友,拜師學藝,他師從太傅胡廣他對長輩非常孝順,他的母親曾經臥病三年,蔡邕不論盛夏嚴冬、氣候變化,都沒有解過衣帶,七十天沒有睡過覺母親去世後,就在墓旁蓋一間房子住下守著,一舉一動,都嚴格遵守禮制。
與長輩同居,三世不分家產,尊老愛幼,謙謙君子,溫潤如玉被鄉里稱為行為世範 蔡邕對自己非常嚴格,格調高雅,潔身自好,不同流合污漢桓帝時,中常侍徐璜、左悺等五侯,擅權不法,聽說蔡邕的琴鼓得好,於是告訴桓帝,命令陳留太守督促他啓程。
蔡邕不得已,走到偃師,假稱生病,返回家中中平六年,靈帝去世,董卓任司空,專擅朝政,聽說蔡邕的名氣,於是徵召他,蔡邕推說有病不能去董卓大怒,罵道:「我有滅人三族的權力,蔡邕就算驕傲,也是不過轉足之間的事而已。
」又急令州郡徵召蔡邕到府蔡邕不得已只好應命,被任命為代理祭酒,董卓對其非常敬重,蔡邕仗義執言,對董卓倒行逆施行為屢次阻諫,然董卓剛愎自用,一意孤行,讓蔡邕幾次憤而辭官 中國古代有「四大名琴」之說,齊桓公的「號鐘」,楚莊王的「繞梁」,司馬相如的「綠綺」和蔡邕的「焦尾」。
而「焦尾」就是蔡邕親手製作的一張琴蔡邕在「亡命江海、遠跡吳會」時,曾於烈火中搶救出一段尚未燒完、聲音異常的梧桐木他依據木頭的長短、形狀,製成一張七弦琴,果然聲音不凡 因琴尾尚留有焦痕,就取名為「焦尾」。
「焦尾」以它悅耳的音色和特有的制法聞名四海蔡邕能彈會唱,還能聽出音樂中的蕭殺與高昂之氣 《後漢書·蔡邕傳》:「吳人有燒桐以爨者,邕聞火烈之聲知其良木,因請而裁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猶焦,故時人名曰焦尾琴焉。
」後因稱琴為焦桐
《琴操》書影關於這本書的作者是誰,意⻅分歧主要是因為《漢書• 藝文志》中未曾將 《琴操》列人,而《隋書• 經籍志》、《新唐書• 藝文志》中記載是晉代孔衍所撰 當然史書記載 , 也並非絕對可信而無謬誤 之處 。
六朝人劉昭注《後漢書》,唐人李善注《文選》時,都曾明確肯定《琴操》為蔡邕所撰清代人⻢瑞辰認為它是蔡邕的《敘樂》中的 一部分,而孔衍只不過是傳述者從該書主要採用大量漢代以前的題材看來,說是和當時琴界具有廣泛聯繫的蔡邕所撰,比較可信。
第二節 琴曲漢代琴曲作品數量比前代有顯著增加,內容更豐富,題材也更廣泛 從現有記載中的曲目來看,它們各有特點像《幽蘭》、《白雪》和《蔡氏五弄》,以景物為描寫對象,含蓄地抒發情感,較適合文人口味;桓譚《新論• 琴道篇》中七首作品,以古代人物為描寫對象 ,通過人物介紹了歷史知識,同時起到了借古喻今的作用;
揚雄在《琴清英》中的兩首作品,富於浪漫主義色彩,更像是出於⺠間傳說;蔡邕《琴賦》中的十首作品,更接近於⺠間歌曲;《琴操》中的五十首琴曲兼有上述特點,而以人物故事為主 所有這些,使得漢代琴壇色彩斑斕 現就其題材內容、創作方法、演奏形式等方面分別介紹如下:
《琴操》中的《聶政刺韓王曲》節選從題材內容的主流來看,均反映了⺠眾的思想和感情。特別是有的作品直接針對殘暴的統治者,發出了不平之聲,這就更加值得珍視。這裡舉 《飲⻢⻓城窟》和《聶政刺韓王曲》為例。
聶政刺韓王(漢武梁祠畫像石拓片)《飲⻢⻓城窟 》⻅於蔡邕《琴賦 》 原為漢代相和歌瑟調曲 , 到南北朝時 , 王僧虔在《 技 錄 》中說 : 《 飲⻢行 》今 不歌它的主題被認為是 「 秦人苦⻓城之役」。
《樂府詩集》的解題中為說明這 一點,引錄了當時的⺠歌: 生 男 慎 勿 舉 , 生 女 哺 用 脯 不 ⻅ ⻓ 城 下 , 屍 骸 相 支 柱 琴曲 《 飲⻢⻓城窟》有可能是從當時的⺠歌發展而成這一題材常為後代人沿用,一直到唐代以後。
《聶政刺韓王曲》⻅於《琴操》講一個造劍工匠無辜地被韓王殺害,他的兒子聶政決心報仇起初聶政作為泥瓦匠混人韓宮謀刺失敗,接著又逃入深山刻苦學琴十年,練成絕技以後化裝回到韓國,終於利用彈琴的機會刺死韓王,實現了他多年的願望。
他自己為此也壯烈輛牲《史記• 刺客列傳》中本有聶政刺韓相的記載,但是琴曲的作者把史書中聶政為貴族收 買的情節改造為誓死反抗現存著名琴曲《廣陵散》,就是根據此曲發展而成《別 鶴 操 》 , 《 琴 操 》 中 有 所 介 紹 : 商 陵 牧 子婚 後 五 年 還 沒 有 生 兒 子 , 於是他的父兄打算為他改娶。
妻子知道之後非常難過,半夜裡悲痛地哭泣, 牧子也深受感動,他一邊彈琴,一邊唱道:痛恩愛之永離,嘆別鶴以抒情最後,夫妻間忠貞的愛情終於戰勝了傳統的勢力元稹的《聽妻彈〈別鶴操〉》和白居易的《雨中聽琴者彈〈別鶴操〉》中,都寫出了他們聽彈此曲 的深刻感受,表達了對牧子夫婦的同情。
此曲在唐代很流行,但原作已經 失傳,現存明代琴譜中同名作品並非原作,它的歌辭用了韓愈的詩韓詩和元 、 白詩 相反 , 它強調 「 生子」 的 「 大義 」 , 完全顛倒了原作的主題思想另外像下和獻玉遭刑、楚明光被讒蒙冤等內容的作品,具有同情受害者、揭露統治者昏庸無道的意義;
還有思革士不忘患難舊交、王昭君遠嫁單於等題材的作品,則歇頌了他們的人品這些都體現出⺠眾的好尚和志趣,意義深遠從現存的有關資料可以窺⻅,兩漢時期不少作品傾向於採用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能夠從實質上反映出當時的時代精神,。
如《大⻛歌》表現了劉邦在開國期間,統一全國的偉大抱負;《霍將軍歌》表現出劉徹當政時期,四海升平的興旺景象 一些以歷史為題材的作品,有的歌頌傑出人物,如贊揚禹治理洪水的《禹操》等; 有的批判無道君主,如《文王操》、《微子操》中對殷紂的揭露。
對普及歷史知識,正確評價歷史人物, 都具有現實意義還有以孔丘為題材的一些作品,出於對他的同情和敬仰,如實地反映出孔丘壯志不展、遭遇困厄的處境如孔丘看到季桓子篡奪了魯國政權,就像魯國天地被龜山遮蔽了一樣,感到自己的理想破滅了,於是有《龜山操》;。
孔丘打算投奔衛國,又發現那裡的政治形勢同樣對他不利,不得不中途返回,於是有《將歸操》;自嘆生不逢時,鬱鬱不得志 , 把 自 己 比 作 幽 谷 中 的 蘭 花 , 於 是 有 《猗 蘭 操 》 ; 甚 至 ⻅ 到 一 只 被 獵 人 打傷的麒麟,也聯想到自己的命運,又有《獲麟操》,如此等等。
今天看來, 幸這些作品既是給孔丘的領歌,也是對其命運的挽歌有些作品帶有濃郁的浪漫主義色彩,其中以《琴清英》中介紹的兩首較 為突出一首是《雉朝⻜》,故事說衛女殉情而死,她的保姆哀傷地彈奏著她生前常撫的琴,忽然墳墓裂開, ⻜出兩只美麗的雉⻦,雙雙而去,象徵著堅貞的愛情。
另一首是《子安之操》,講尹伯奇因繼母的虐待,投河而死,被仙人救起後「 揚聲悲歌」河中的船夫們學唱了這首動人的歌曲,歌聲被生父尹吉甫聽到,辦認出是自己兒子的心聲,於是奏唱 了《子安之操》,來撫慰亡靈像這樣富於想象力的誇張手法,在其他作品中也不少⻅,如《聶政刺韓王曲》中說聶政化裝報仇,連自己的牙⻮都不惜打掉,學琴 成功之後 「 鼓琴闕 下 , 觀者成行 , ⻢牛 止聽 」 等等 。
這些細節服從于主題思想,啓發想象,使人們對作品的主題思想有更加深刻的領會從演奏方式來看,漢代琴曲作品往往具有兩個特點值得注意: 一是具 有故事性,一是與歌唱相結合先談第 一點,將主題思想費串於情節故事之中。
兩漢琴曲中,不論是 歷 史 故 事 還 是 ⺠ 間 傳 說 , 都 有 著 一 定 的 人 物 和 情 節, 有 些 情 節 還 比 較 復 雜、曲折、生動這樣複雜、曲折的故事情節,單靠育樂是很難表現的。
有些帶有歌辭的琴曲,歌群也往往是限 於抒情,並沒有介紹有關故事情 節那麼,這些故事又是怎樣傳達給聽眾的呢?據推測,很可能是通過口 頭的解說桓譚《新論• 琴道篇》中所講維⻔周為孟嘗君彈琴的故事,就是採用瞭解說的方式。
揚雄《琴清英》中,講了孫息為晉王鼓琴的故事 ,也是採用這種方式雍⻔周和孫息都是先講述一段與演奏有關的話,把聽者引入特定的意境,然後才慢慢彈奏起來這種方式和後世的曲藝、說唱可能有其類似之處在這種形式中,講故事和奏音樂相互補充,一個以情節⻅⻓, 一個以抒情取勝。
這在音樂表現手段高度發展之前,或聽眾還不習慣於欣賞純器樂演奏的階段,可能是很有必要的明代曲譜中有一首《聽琴賦》,在琴歌中加有說白,有可能是體現了這一傳統 再談第二點,彈琴與歌唱相結合漢代作品多有歌辭,可⻅是一邊彈琴 一邊唱歌的方式。
這種演唱方式和當時的相和歌曲非常接近據《晉書• 樂志》講,相和歇是「漢世街陌謳謠」 ,即當時的⺠間歌曲“相和”的意思,包括歌聲和樂器的配合,以及樂器之間互相配合當時的演唱方式是“絲竹更相和,執節者歌”(《宋書• 樂志》)。
歌唱者「執節」——打著拍子,對於樂器演奏有著嚴格的節奏要求,這樣絲竹樂器之問才有可能諧和當時的絲弦樂器包括:琴、瑟、箏、琵琶;竹樂器包括笙、笛(⻅《古今樂錄》)琴在相和歌曲中的廣泛運用,必然會對它的演奏提出相應的要求,同時會大大豐富琴的曲目。
蔡邕《琴賦》中說“感激弦歌,一低一昂” ; 稀康《琴賦》中也有“拊弦安歌” 、“更唱迭奏”的描寫,看來就是指這種演奏方式從已知曲目來看,不僅蔡賦中的《梁甫吟》、《楚妃嘆》、《飲⻢⻓城窟》、《雞鳴》都是相和歌,蔡賦之外的《白頭吟》、《簽筷引》、《太山吟》 等也是相和歌。
特別是和相和歌有過密切聯繫的著名琴曲《廣陵散》、《昭君怨》、《大胡笳》、《小胡笳》至今仍有古諧傳世,它們雖已發展為器樂獨奏曲,但一定會保留有漢代相和歌曲的某些特徵對於這些琴曲的研究, 將會有助於探索兩千年前漢代音樂的面貌。
可以看出,秦漢以來,在天下大一統,封建社會空前發展的新形勢下,琴曲藝術也有了相應的進展和過去相比,主要有如下幾點:一是先泰琴師多為傳說中的人物,有的還是兼職鼓琴;而漢代的“鼓琴待詔” 多來自⺠間,而且更專業化,大都有自己的著述問世,如⻰德的《諸琴雜事》 等。
二是先秦的文人彈琴主要為維持士大夫的身分,或借以求官;而兩漢的文人琴家,則更多是出於本人對音樂的愛好兩漢的琴人廣泛吸取前人的積累,寫出有關琴學的專著,包括劉向的《琴說》、揚雄的《琴清英》、桓譚的《琴道》、蔡邕的《琴操》等。
三是根據兩漢的琴學著作,可以看出:漢代繼承併發展了先秦的傳統,作品數量更多,內容更豐富,形式也更多樣從這些著作中也可以看到,相和歌曲的興起對琴曲的發展起了不容忽視的作用【附錄五】 弦歌與琴歌弦歌盛行于先秦時期,故當時有“《詩》”三 百篇 , 孔子皆弦歌之 ”(《史記》)。
的情況我們今天所熟悉的琴歌如《陽關三疊》、《胡笳十八拍》等,則是唐宋以來的產物弦歌與琴歌雖有聯繫,更有區別弦歌經過發展與變革,才產生了琴歌其變革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一 琴與瑟由合奏而分道揚鑣琴與瑟在古代總是同時彈奏,兩者不即不離,如影隨形,構成弦歌中
的主要樂器瑟的體形大,由弦柱來控制音高琴則較小 ,不用弦柱,而以按指取音琴與瑟在音域與音色上都有區別,正因有此區別,兩種樂器同時彈奏既和諧動聽又豐富飽滿,有如兩個要好的朋友,又如夫妻關係那樣協調《詩經》中所說“”如鼓瑟琴〞、“琴瑟友之”、“琴瑟在御,莫不靜好”等等,便是對琴瑟合奏的贊美,反映了當時彈奏的實際情況。
在出土的戰國初期的文物中也驗證了這種情況,隨縣曾侯乙墓中的琴與瑟就是安放在同一墓穴中,從而有別於另 一基穴中的鐘與磬直至魏晉南北朝時期,人們吟誦詩句,還常常需要琴與瑟的幫助,認為有了它們才更有韻味,更富於音樂性。
為此,摯虞在《答伏仲武詩》中說:“孰不歌詠,被之 瑟 琴 ? 陸雲在 《 答 兄 平 原 詩 》中也說 : “ 味彼 清聲 , 被之瑟琴 ” 千百年來 ,人們 一直把恩愛夫妻比喻為琴瑟合好,實際上琴與瑟卻不曾「白頭偕老」, 它們到頭來還是分道揚鐮了。
瑟由於墨守成規不思進取,漸漸被箏所代替,結束了自己的藝術生命,論為廟堂禮儀中的陳設品琴則不然,它不甘心永遠為歌聲的附庸,開闢了獨奏藝術的發展道路,從而生生不息,直至今日二 彈與唱由相和而各奔前程弦歌中的琴瑟總是與歌聲相和而存在。
所以人們在當時談到琴時,往往要提到弦歌,如蔡邕《琴賦》:感激弦歌,一低一昂”嵇康《琴賦》: 〝何弦歌之綢繆? 文獻中如此,在文物中也是如此如四川出土的漢代陶俑 , 不僅雙手撫琴作 彈奏狀 , 又神採⻜揚地張口作歌唱狀 。
這種彈與唱相結合的情況同時也反映在當時的作品之中,如揚雄《琴清英》中的《千安之歌》,蔡邕《琴操》中的歌詩、河間雜歌等都是有歌唱的由於歌聲在作品中非常普遍,對於偶爾出現的無歌的純器樂曲,必得在名稱上加以“”但曲” 的稱呼。
張永《元嘉正聲技錄》中的七首但曲,包括《廣陵散》、《大胡笳鳴 》、《小胡笳鳴 》等便是儘見的例子即使這七首但曲,也頗有材料說明他們源於相和歌曲或許說傳說中伯牙為子期所奏的《高山流水》才是屬於純器樂作品,它們的數量不多,卻是琴曲的發展方向。
擺脫了歌詞的約束, 音樂可以在廣闊的天地中揮洒自如,大顯身手,創作出輝煌璀璨的獨奏曲隋唐以來,有許多琴曲如《幽蘭》、《陽春》、《白雪》、《雉朝⻜》、《烏夜啼》、《昭君怨》等都是從歌曲形式中解放出來,發展為富於藝術感染力 的獨奏曲的,其音樂魅 力至今仍使眾多知音傾倒,而原來的歌詞卻都成了。
只供閱讀的文學作品。
漢弦歌俑(四川綿陽漢墓出土)
漢擾琴俑(四川綿陽漢基出士)三 說與唱的聯繫趨于解體弦歌與講話的關係非常密切,在運用時兩者常常相互補充或相互替代戰國時著名琴師雍⻔周為孟嘗君鼓琴,就曾用講話為琴聲做了必要的鋪墊,先為他分析了一番形勢,指出他的薛國將輕而易舉地被大國秦或楚所消滅,此後,他所經營的田園將荒蕪,他所祭祀的廟堂將遭廢棄,到頭 來他自己被埋葬的墳基也將⻓滿荒草⋯⋯講到傷心處,雍⻔周才緩緩挑動琴弦,奏出哀婉的音韻。
,直聽得孟嘗君涕淚縱橫,好像自己真的是國家破亡了(劉向《説苑》)雍門舟的講話為了彈琴創造了氣氛,啟發了孟嘗君的藝術想象《琴操》中介紹的大部分作品都有曲折的故事情節,如《聶政刺韓王》中是聶政為父報仇幾經失敗,。
最後還是利用刻苦學習來彈琴技藝迷惑了韓王,達到了刺殺他的目的如果不是通過講解介紹,單靠琴聲是很難表現的我們看四川出土的漢代夫秦撫琴既像唱又像說,很可能在配合琴曲講述有關故事,為琴聲做必要的補充弦歌還可以代替講話,尤其是在上層社會的交際場合,這種用法更為。
常⻅比如師曠拜⻅周太子晉時,兩人⻅面後並不講話,而是交替使用樂器伴奏著各唱幾段歌曲互相致意(《逸周書• 太子晉》)又如晉公子重耳流亡多年之後,急於求秦穆公幫助他回歸晉國,他命趙衰演唱 了一首歌,秦 穆公當即瞭解了他的意圖(《史記• 晉世家》)。
衛獻公曾指定要樂師演唱 《巧言》中末一段,借以責罵在座的孫蒯(《左傳• 襄公十四年》)上述例子都是借用現成的詩句 , 來表達自 己的意⻅ 當時的上層人士需要熟悉並背誦一些現成的詩歌,以便在社交場合根據情況靈活運用,認為這樣比直接講白話要顯得富於教養而有禮貌,所以孔子曾教導其子孔鯉說:「不學 詩,無以言。
」強調學習詩歌的重要性,否則將無從應對答辯 弦歌代替講話還常常用在臣屬向帝王陳述意⻅時,以便陳述得委婉含蓄一些,免得冒冒失失地觸犯了帝王的尊嚴在一次宴會上,阮瑀受到曹操的冷遇,但他通過即席演唱,改善了兩人的關係( 《三國志• 魏書》)。
前 秦 王 苻 堅 晚 年 怠 於國 事 , 趙 整 利 用 ⺠ 歌 彈 唱 對 他 進 行 諷 喻 , 收 到 了預 期 的 效果( 《前泰錄》)王仲雄為⻬明帝彈唱《懊依曲》來表述自己對皇帝的意⻅,也很成功( 《南⻬書》) 。
像這種用歌聲代替講話的表達方式在我國⺠間並不少⻅,傳說中的劉三姐就是這方面的能手這種用法頗有利於歌唱的普及,卻不利於它的提高因為歌者在這時會過多地注意如何及時編配以適當的歌詞,而曲調則只作為輔助工具,常是簡單地重復。
隨著人們音樂修養的提高,進而要求發揮音樂的抒情功能,講話的功能漸漸退後其次,特別是刊傳的琴譜中加有不少文宇解說( 包括曲目標題、分段標題、解題、旁注、後記等),日頭講解就更沒有必要 了四 專業與業餘琴人之間加大了差距。
弦歌是業餘歌手施展才華的領地, 一些詩人在情緒激動的時候,往往即興創作及時演唱,來抒發自己內心的情懷曹丕在《燕歌行》中寫道: 優來思君不能忘,不覺淚下霑衣裳援琴鳴弦發清商,短歌徽吟不能⻓鮑照也在《蕪城賦》中寫道: 天道如何?吞恨者多!抽琴命操,為蕪城之歌。
曹丕和鮑照在這時的演唱是⻣鯁在喉、不吐不快,和那種專⻔唱給別人聽的專業歌手是很不相同的像師曠、雍⻔周那樣的專業琴家畢竟是少數,大量存在的是業餘琴家不少業餘琴家的水平不低,影響很大, 如鄒忌、司⻢相如、桓譚、蔡邕等。
其中像蔡邕不僅在琴界享有盛名,而且在書法 、繪 畫 、 文 學 、 史 學 方 面 的 造 詣 也 很 突 出 , 他 創 作 的 《蔡 氏 五 弄 》 在稀康《琴賦》中被列為通俗性小品,可⻅當時在專業和業餘琴家之間的界限並不很明顯。
但是,隨著時代的推移和琴藝的發展,逐漸湧現出 一些畢生致力於琴學的專家 , 像隋 唐時代的趙耶利 、董庭蘭 , 末代的則全 、 義海、郭楚望等人,他們的技藝大大超出一般業餘演奏者,從而推動了琴藝的發展和提高。
五 文人與⺠間作品由融和而壁壘分明 《詩經》中既收有反映上層社會生活的「雅」 、「 頌」 ,也收有反映 一般群眾生活的「國⻛」,顯示出兼收並蓄的情況《琴操》、《古今樂錄》雖由文人編輯成 書, 所收曲目卻多出於⺠間 ; 。
司 ⻢ 相 如 、 鮑 照 等 文 人 常 用 ⺠ 間 曲調填詞作歌;曹操的《觀滄海》等作品也利用了⺠問形式,呈現出文人作 品與⺠間作品交流融和的情況⺠問作品通俗易懂,豐富多彩,明快活潑 , 富於生 命 力 ; 。
文 人 作 品 則 往 往 經 過 較 多 的 藝 術 加 工 , 內 容 含 蓄 深 沈 ,兩 者 交 流 融 和 互 補 短 ⻓ , 推 進 了弦 歌 藝 術 的 發 展 到 了隋 唐 時 期 開 始 出 現 了變化,特別宋代以後, 文人創作與⺠間曲調逐漸分離,形成壁壘分明的兩類作品。
明、清以來刊行了一系列琴歌專輯,文人自己創作的作品在其中佔據主要成分,如張廷玉的《理性元雅》、徐時祺的(綠綺新聲》、尹爾韜的《徽言秘旨訂》、程雄的《抒懷操》、莊臻⻛的《琴學心聲》等這些作品的刊行,標誌著琴歌已經超越了即興創作的階段。
但這些文人作品以案頭閱讀者居多,實際演唱的範圍不廣,它們與⺠間作品在演唱中廣為流傳的情況頗有不同基於上述種種,可以看出從弦歌到琴歌確實是經歷了兩個不同的發展階 段 , 兩 個 階 段 之 問 出 現 了一 系 列 深 刻 的 變 化 。
這 些 變 化 中 最 為 關 鍵 的 是 :古琴由伴奏到獨奏的轉變,這使古琴從眾多伴奏樂器中解脫出來,進而與眾多彈撥樂器相區別,創造出自己特有的彈奏⻛格於是,吉琴藝術得以脫胎換⻣,煥發出新的生機獨奏藝術的發展,帶動了其他方面的種種變 化,包括:專業水平的提高,音樂表現力的增強,同時在⻛格、情趣上更適應文人的審美 需要 。
琴的獨奏藝術莫定於隋唐時代,這是由當時的主客觀情況所決定的 從主觀方面看,琴的體制構造在此時已經定型,琴面上十三個徽位為標明音位提供了確切的數據,從而為琴譜的記寫創造了條件 於是有了曹柔等人從文字譜到減字譜的偉大變革。
減字譜的使用,大大地方便了琴曲作品的保存與推廣,進而為彈奏藝術的交流與提高,為琴曲藝術的繼承與發展,開創了前所未有的有利環境這種條件是其他樂種所望坐莫及的從客觀情況來看,隋唐時期是各族文化和對外文化大交流的新時期,通過交流、融合,迎來了音樂領域的大變單,舊有的許多音樂形式( 包括弦歌) 已經遠遠不能適應新時代的需要。
與此同時,許多新的音樂品種代之而起 正是在這種大變革中,弦歌藝術從此結束了它的歷史使命,經過一段時間的沈寂,出現了我們今天所稱的琴歌二評: 《文王操》如何表現? ——題材、標題據說孔子向師襄學奏《文王操》,老師已經認可,說可以通過了。
學生本人卻還不滿意,說是「 只得其曲,尚末得其數」 ,之後叉推說「 尚未得其意」,最後強調「 尚未得其人」直至完美地奏出文王的形象為止《韓詩外傳》中的這個故事,意在說明孔子對彈琴的要求很高,甚至超過他的老師。
彈好一首琴曲的確有一個從淺入深、逐步提高的過程然而,文王的形象又如何表現在音樂中呢?這就不能不承認,童年時代琴曲題材選擇方 面還存在稚嫩的局限性儘管如此,卻帶來了辦法,即加以文宇標題和解題這個傳統一直保留下來,即使其他題材世仍然沿用。
有了標題和解題,便於人們對作品的淮確理解,這是一個值得珍視的優良傳統。 ⻄歐音樂沒有標題,作品的內容任憑人們想象,直至十九世紀才正式出現標題音樂,比我們晚了兩千多年。
- 标签:
- 编辑:
- 相关文章
-
人文摄影作品欣赏_人文摄影作品欣赏非洲
在我的摄影学员当中,有位叫@蓝天鸿的学员,他在非洲尼日利亚阿布贾工作生活多年,同时用手机拍了很多照片,记录当地的生活习俗以及人文…
-
人文摄影什么意思_什么叫人文摄影
飞哥一直潜心研究摄影比赛的规律,经常被影友当作“投稿指南”用。最近影友问我,一些摄影比赛的分类中增加了一项“…
- 人文摄影什么意思_什么叫人文摄影
- 人文摄影和纪实摄影的区别_人文摄影的特点是什么
- 人文英语3写作训练答案_人文英语3写作训练答案until1—until8
- 人文英语3写作训练答案_人文英语3写作训练答案until1—until8
- 人文英语4边学边练答案_国开人文英语4边学边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