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人文

望闻问切(望闻问切是谁提出来的)

  • 来源:互联网
  • |
  • 2024-04-05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是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这个原则是谁是什么时候确立的?

望闻问切(望闻问切是谁提出来的)

 

“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是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这个原则是谁是什么时候确立的?

昨天给大家讲到中医诊治的一个理信:“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中医粉、中医以及中医史家们多认为是扁鹊确立的今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明确认定,“春秋战国(前770-前221)时期,扁鹊总结前人经验,提出‘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奠定了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基础。

”算是官方的权威结论。

我们先看看这个结论是怎么来的扁鹊生平主要来源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根据这部正史记载,扁鹊原是客店小老板,吃了神人长桑公的神药后,开了天眼,可以透视墙壁,因而成为神医他成了神医后,关了客店,也不开诊所,直接周游列国,是典型的游医。

一日,扁鹊来到虢国听说虢太子刚死,就到王宫门前打听太子侍从(中庶子)也是一个医学爱好者,他说太子是由于血气阴阳错乱,邪气蓄积,“暴蹶而死”,还不到半天时间相当于现在的晕厥,不是真死,不是心跳骤停扁鹊就说,我可以让他复活。

这诊法已超越地球人极限,病人还没有看到,压根谈不上望闻问切,他就断定病人是假死显然,他的透视眼神功早已经穿过宫墙了可是,中庶子是个凡人,他表示决不相信他说,你老人家不是说胡话吧?

上古有个叫俞跗的医生,诊断疾病也需要解开衣服诊视才行,他治病不用汤剂、药酒,镵针、砭石、导引、按摩、药熨等办法,却会外科手术,割开皮肤,剖开肌肉,疏通经脉,结扎筋腱,按治脑髓,触动膏肓,疏理横隔膜,清洗肠胃,洗涤五脏。

到他那样的境界也许能起死回生而你,切,当我是小孩子吗?扁鹊一时无言以对,仰望天空一小会儿,重重叹一口气,说,俞跗土郎中而已,哪里见过大世面我老人家看病,用不着什么“切脉、望色、听声、写形”,直接就找出病灶了(“越人之为方也,不待切脉望色听声写形,言病之所在。

”)

扁鹊不屑一顾的“切脉、望色、听声、写形”,就是“望闻问切”的原型,因为这四个词首次出现于扁鹊之口,所以中医就霸王硬上弓,把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首倡者安到他头上这种春秋笔法过于明显,事实是,扁鹊本人不用四诊,用特异功能。

比扁鹊晚,中医的煌煌巨典《黄帝内经》中没有“望闻问切”四字连用的,也没有“四诊”的说法,更没有“合参”之意。

《难经》中首次出现望闻问切四种诊法:“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显然,这里并没有四种诊法必须结合起来的含义牛中医达到“神”的境界,向来一望就可以断病比如扁鹊看齐桓侯、虢太子等,就是一望甚至望都不望而知的。

又比如张仲景看建安七子的王粲,一望就预言他二十年后会眉毛落尽而死

明徐春甫(1520~1596)在《古今医统大全》中首次将望闻问切四字连用,并强调结合的重要性:“望闻问切四字,诚为医之纲领,若得四字之旨,则于医学可谓至矣今人惟问一端而已,其于望闻亦浅浅耳至于切脉,则又谓居三者之末而犹后轻视之,故所以卒鲜有精于脉者。

”可见当时的中医多数只会一诊,很少有精通四诊的张介宾(1563一1640)的《景岳全书》略晚,也证明当时情况:“凡诊病之法,固莫妙于脉,然有病脉相符者,有脉病相左者,此中大有玄理故凡值疑似难明处,必须用四诊之法,详问其病由,兼辩其声色,但于本末先后中,正之以理,斯得其真。

若不察此,而但谓一诊可凭,信手乱治,亦岂知脉证最多真假,见有不确,安能无误?且常诊者,知之犹易,初诊者,决之甚难,此四诊之所以不可忽也故《难经》以切居四诊之末,其意深矣”当时,“一诊可凭”是一种常态张介宾只是强调,“疑似难明处,必须用四诊之法”。

至清代,四诊合参的格局还没有形成《红楼梦》里的中医,没有一个愿意问诊的,全凭一个切脉就下诊断张太医给秦可卿看病,胡太医给晴雯看病,王太医给黛玉看病,都不让家属介绍病情,直接切脉,直接诊断《医宗金鉴》(1742年)。

证明现实中的中医也是如此,“近世惟事切巧,不事望神,大失古圣先贤之旨”《医宗金鉴》才开始明确提倡四诊“合参”,“望以目察,闻以耳占,问以言审,切以指参明斯诊道,识病根源,能合色脉,可以万全……医者明斯,更能互相参合,则可识万病根源。

之后,“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才渐渐成为一种原则如清章虚谷《灵素节注类编》(1834年),“四诊者,望闻问切也望以辨色,闻以辨声,问以辨证,切以辨脉盖人禀气血以生,气血不和而为病,有诸内者,必形诸外,但病变多端,其脉其证皆有真假,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故圣人立法,必以四端互相参合,方无错误,如《。

素问.疏五过论》、《征四失论》,谆切告诫,而俗学不明此理,妄意揣度,虚言矜夸,谓切脉即能知病,欺人自欺,其害实甚。”

总之,望闻问切这四种基本诊断方法早在扁鹊之前就已经存在,但强调“四诊合参”是明,尤其是清代以后才渐渐形成的事。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