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头活水(源头活水来的整首诗)
观书有感\x0a朱熹\x0a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x0a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众所周知,诗歌在唐代就已经达到了巅峰到了宋代,诗人只能另辟蹊径,用诗歌来说理所以宋诗中要么是整首诗都蕴藏着哲理,要么在写景状物、抒情言志的同时暗含哲理而我们品读宋诗的时候,就不仅可以得到美的享受,还能得到人生哲理的启迪。
像苏轼《春江晚景》中的春江水暖鸭先知,陆游《游山西村》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王安石《登飞来峰》中的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都是宋诗中脍炙人口的哲理名句本文向大家分享的这首诗《观书有感》,亦是宋诗中最有哲理的诗作之一。
《观书有感》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它是朱熹于庆元二年(1196年),为避权臣韩侂胄之祸,在江西新城福山(今黎川县社苹乡竹山村)双林寺侧武夷堂讲学期间所作,时年67岁虽然这首诗只有短短的4句,但是集诗趣与哲理于一体,能给人很好的人生启迪,值得一读再读。
观书有感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注释:1、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朱熹父亲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鉴:镜古人以铜为镜,包以镜袱,用时打开2、这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3、渠:他,指方塘那(nǎ)得:怎么会那:通“哪”,怎么的意思清如许:这样清澈。
4、源头活水: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学习运用探索,才能使自己永葆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译文: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
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鉴赏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首先,诗的前两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意思是说,只有半亩地大的一个方形池塘,却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在这面镜子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一样。
倘若只是作为写景句来看的话,这两句诗本身就写得极其生动形象,能够给人以很好的美的享受,使人心旷神怡
而按照宋诗说理的特征来看的话,这两句诗在感性的形象本身外,是具有着理性的思维的半亩池塘之所以能够反映出天光云影,说明池塘里面的水,很清澈、很深如果里面的水很污浊、很浅,那么不用多想,它是无法准确地反映出天光云影这幅美景的。
于是朱熹抓住这一点,作进一步的挖掘,便有了后两句极具哲理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然后,我们来看后两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意思是说,如果你要问这半亩池塘里的水为什么会这样清澈呢?那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在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对于“问渠那得清如许?”这个问题,朱熹很明显是跳开了眼前狭小的思维而是发散思维,放开眼界,从远处方塘的源头,找到了答案这两句诗反映到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它所具有的哲理,便是要不断地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
而这不仅仅适用于我们个人的进步,也适用于国家科学技术等方面的进步所以这两句诗,历来受到了世人的广为传诵,并被引用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地方综观朱熹的这首诗,主要是借助池塘水清因有活水注入的现象,比喻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
无疑它是宋诗集诗趣与哲理于一体的典范
相关试题观书有感二首朱熹其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其二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描述了“半亩方塘”像一面镜子那样明净,“天光云影”都被它反映出来,闪耀浮动,情态毕现。
B.“问渠”的“渠”,是指方塘方塘清澈就因其不是无源之水,而是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给它输送了“活水”C“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是说,因为“昨夜”下了大雨,“江边春水”滚滚滔滔,汇人大江,“艨艟巨舰”就如羽毛般浮了起来。
D.“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这是说突然发现不用枉费力气去推移,巨舰本就能自由自在地漂行在水流中2.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中评价这两首诗“借物以明道”请结合作品,赏析这一特点答1. D(这两句诗意为:往日舟大水浅,众人使劲推船,也是白费力气,而此时春水猛涨,巨舰却自由自在地漂行在水流中。
)2.其一:借清澈的方塘需要“源头活水”来阐明人需要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心智才能更加开豁、更加敏锐或者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3分)其二:借“春水生”让巨舰得以“自在行”来阐明灵感的勃发(或情感一旦触发,或思考一旦茅塞顿开,或基本功夫到家),足以使创作(或写作)文思泉涌,驾轻就熟,流畅自如。
(3分)其二诗意昨天夜晚江边的春水大涨,那艘庞大的船就像一根羽毛一样轻。 以往花费许多力量也不能推动它,今天在水中间却能自在地移动。
- 标签:
- 编辑:
- 相关文章
-
人文摄影作品欣赏_人文摄影作品欣赏非洲
在我的摄影学员当中,有位叫@蓝天鸿的学员,他在非洲尼日利亚阿布贾工作生活多年,同时用手机拍了很多照片,记录当地的生活习俗以及人文…
-
人文摄影什么意思_什么叫人文摄影
飞哥一直潜心研究摄影比赛的规律,经常被影友当作“投稿指南”用。最近影友问我,一些摄影比赛的分类中增加了一项“…
- 人文摄影什么意思_什么叫人文摄影
- 人文摄影和纪实摄影的区别_人文摄影的特点是什么
- 人文英语3写作训练答案_人文英语3写作训练答案until1—until8
- 人文英语3写作训练答案_人文英语3写作训练答案until1—until8
- 人文英语4边学边练答案_国开人文英语4边学边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