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差万别(千差万别的差是什么意思)
我们阅读仿佛要追求一种更高的真理和存在,仿佛想从中寻觅人生乃至宇宙的智慧和奥秘。说起来,阅读毫无神秘性可言,我们的阅读只不过是在分享一种共同的经验。
“坏作品永远是一样的,伟大的作品却千差万别”哈罗德·布鲁姆的《如何读,为什么读》一书中可以抽离出很多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金句”,以上这句话还算是很平易的,但这句看似普通戏仿而来的句子却已经很好地说明了“为什么读”的问题。
当然,“如何读”和“为什么读”永远不能分门别类,单独成立,前者指向了阅读的章法,后者指向了阅读的用途但是,我的阅读经验中,这两者都没有什么意义,因为阅读无章可循,阅读更是无用——实用主义中的“用”换句话说,阅读最终的指向只能是那个大写的自我,读者自身,也即布鲁姆在前言中一再告诫的:“最好是把善于读书当成一种隐性的原则:最终,当你的自我完全铸就时,就不需要方法了,而只有你自己。
”我们千差万别的阅读,最终的指向不过是求得自我意识的圆满这样看似平易的结论看来很难满足大众读者的胃口,我们阅读仿佛要追求一种更高的真理和存在,仿佛想从中寻觅人生乃至宇宙的智慧和奥秘说起来,阅读毫无神秘性可言,我们的阅读只不过是在分享一种共同的经验。
我们之所以认为阅读的行为具有一种神秘的特征,那是因为在分享这一经验的过程中,它带给我们了一种错觉,让我们以为已经摆脱了“时间的独裁”,超越了时代的局限,空间的奥秘我们读古典作家的作品,抚摸一本传承几百年的古书,仿佛目睹了成书之日起至今的全部岁月的淬炼,这种超脱般的灵性带给我们的愉悦无可比拟。
我们读现代作家的作品,看他在时间的淘洗中一点点成长或淘汰,感同身受,他们的书如同由我们共同书写这当然不是一种错觉的心理学暗示,作家完成了他的书,这只是开始,读者的阅读才是重中之重,读者会赋予这本书原本没有或者没有发现的意义。
这是另外一种形式的集体无意识创作,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了巴赫金意义上的集体狂欢的特征布鲁姆的《如何读,为什么读》提供给我们了一个极佳的范本,让我们意识到阅读的孤独性,以及阅读只有在孤独的个体上才可能具有的伟大意义:“阅读的乐趣是自私的,而不是社会的。
你不能通过读得更广泛或深入而直接改善任何别人的生活社会上有一种传统的希望,希望个人想象力的增长也许能刺激人们关心别人,但我对此持怀疑态度,我同样对孤独的阅读乐趣带来的任何扩张能否增进公共利益持谨慎态度”这种对“阅读的乐趣”的指称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另一位学院派的批评家约翰·凯里在《阅读的至乐》中主张,这两个人打擂台很有意思。
但是,布鲁姆的指称与其说是可以忽略公众阅读的意义,倒不如说是通过“只有个体的才是大众的”这样的阅读主张下意识对公众阅读施加某种影响,这种影响很大部分是不自觉的,附加的否则的话,这本《如何读,为什么读》的公众出版行为就无法解释个体阅读向公众转换过程中的吊诡意味了。
“我快七十岁了,不想读坏东西如同不想过坏日子,因为时间不允许我不知道我们欠上帝或自然一个死亡,但不管怎样,自然会来收拾,但我们肯定不欠平庸任何东西,不管它打算提出或至少代表什么集体性”对于这样一位一生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学院的文学批评家,我们很难摆脱那种陈腐的偏见,把他看作某种捍卫文学的象征,无论是纯文学还是实用主义意义上的文学。
为艺术而艺术与为政治而艺术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至少对学院派批评家是如此对学院派批评家来说,文学是一种职业,而职业的专门化是最为明显的特征,我们可能为布鲁姆的《西方正典》和《影响的焦虑》这样的批评文本而赞叹,但是同样为其中袒露出的间隔的智慧而忧虑。
在《如何读,为什么读》这样一本书中,那些对布鲁姆保持有学院派偏见的人可以松口气了,他只不过是想表达出一个耄耋之年的普通读者对那些在自我成长中产生过巨大影响的经典之作的敬意阅读,在此刻还原成一种最为本真的直接的单纯的体验生命的方式。
但这种体验的书写方式绝不简单在“如何读”以及“为什么读”的问题上,布鲁姆一再宣称一种“清除你头脑里学院虚伪套话”以及“不要试图通过阅读改变什么”的原则强调阅读的私己性但这种阅读过程的完成却需要长期的铺垫,甚至包括长期的学院的理论指导和训练。
当然,更为重要的是时间的淘洗,因为只有时间才能证明哪些作品是经典,而我们的阅读在时间的练习中,在日复一日的重读翻阅中,才能探究到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的伟大之处一个很有趣的佐证,当布鲁姆说“我快七十岁了”,我脑中第一个想起的却是博尔赫斯,他曾在那篇已经成为经典的《博尔赫斯与我》中有着同样的口气,甚至同样的腔调说“我是八十多岁的人了,相当孤独,双目失明,并不富有”,但“经过七十多个寒暑的文学活动之后,我认为博尔赫斯的全部作品没有给他丢脸……我固然相信有许多人能把博尔赫斯说的东西说得更好,我仍旧希望博尔赫斯用他独特的方式来说,那些东西可能并不重要,但我迫切感到必须要求他保持自己的风格”。
这种互文性的联想正是阅读中不可或缺的乐趣之一在《如何读,为什么读》中,我个人最为喜欢的是布鲁姆对诗歌的解读章节当然,某种程度上说,这是因为本书的中文译者是同为诗人的黄灿然先生,他优雅精致的行文把诗歌中的很多“金句”所浓缩的意象很完美地传递给了我们。
在这个章节的开端,布鲁姆已经就“如何读和为什么读”作出了解释:“就诗歌而言,在我看来就是探索被创造出来的想象力的摄人境界我认为,诗歌是想象性文学的桂冠,因为它是一种预言性的方式”他以豪斯曼的抒情诗作为开端,随后转向于鸿篇巨制的史诗,而后从古典诗歌转向现代诗歌。
在这个充满思辨与智慧,省思与反讽的解读过程中,布鲁姆提到了一种“阅读视域”那是在威廉·布莱克的一首短小的《病玫瑰》之后,布鲁姆写道:“也许只有威廉·布莱克能够译如此短小的,只有三十四个字的抒情诗,承受一种如此黑暗的视域重负,但诗人们内心总有种东西,喜欢把很多压缩成很少,以昭示其创造力的旺盛。
”他进一步解释了“视域”的意义,它是指“这样一种感知方式,也即人和物都是以一种增加的强度被看见的,而且这增加的强度具有某种灵性含义诗歌常常是视域性的,它试图把读者驯服在一个世界里,在那里读者所瞥见的事物都含有一种超越的气息”。
诗歌与小说最为重要的区别不在于形式,而在于诗歌所浓缩的经验是最为让人惊叹,甚至类似于一种神话般的惊悸巴尔扎克在赞扬司汤达的《帕尔马修道院》时说,它“常常在一页中包含整本书”,这种夸奖已经是一种极致的赞扬。
但在诗歌中,一个视域性极强的金句就能写尽一个人的一生小说的社会功能使其变成了变成了一种工具,但是对诗歌而言,它本身就是目的,一种诗歌的自我意识的成熟会伴随人自身的自我意识变得圆满,这也就是布鲁姆在评价美国诗人惠特曼时所说的,你经常在诗歌中听到一种自我的回声,“无意中听到你自己,其震撼在于,你认识到一个意想不到的另一性”。
换句话说,在小说中,我们寻求的是一种同一性,是一种故事的认同,情感的认同,乃至人生和价值观的认同但是在那些伟大的诗歌中,你意识到是比同一性更多的东西,一种“另一性”我们所认同的东西只能安慰我们,某种程度上说,这种安慰是一种情感的幻想,这也是布鲁姆总是担心长篇小说迟早会消亡的原因。
但一种“另一性”却能提升我们的认同,升华我们的情感,我们甚至能感觉到自我的灵魂得到了净化,“诗歌在最好的时候,确能给予我们一种散文虚构作品难得尝试或达至的猛烈浪漫派诗人明白这点,把它视为诗歌的真正效力:使我们从死亡的睡眠中惊醒过来,进入一种更宽广的生命感”。
我们的阅读是一种个体的经验,但是这种具有“更宽广的生命感”的经验的获得需要我们一次次重读才能有所领悟重读是时间的别称,是孤独的代称,是默许的建议——借用写《普通读者》的伍尔夫的话说,关于读书,一个人接受别人最好的建议就是不要建议。
所有的建议归根结底只有“阅”和“读”
- 标签:
- 编辑:
- 相关文章
-
人文摄影作品欣赏_人文摄影作品欣赏非洲
在我的摄影学员当中,有位叫@蓝天鸿的学员,他在非洲尼日利亚阿布贾工作生活多年,同时用手机拍了很多照片,记录当地的生活习俗以及人文…
-
人文摄影什么意思_什么叫人文摄影
飞哥一直潜心研究摄影比赛的规律,经常被影友当作“投稿指南”用。最近影友问我,一些摄影比赛的分类中增加了一项“…
- 人文摄影什么意思_什么叫人文摄影
- 人文摄影和纪实摄影的区别_人文摄影的特点是什么
- 人文英语3写作训练答案_人文英语3写作训练答案until1—until8
- 人文英语3写作训练答案_人文英语3写作训练答案until1—until8
- 人文英语4边学边练答案_国开人文英语4边学边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