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衣而睡的意思(和衣而睡的意思打一肖)
许卫红 著,中信出版社
《考古有意思:秦始皇的兵与城》,许卫红 著,中信出版社【推荐理由】在中国历史上,秦始皇是一位饱受争议的人物,秦代标志着东方大国辉煌的时刻在短短的二世之后,他带着自己的兵与城,深藏于地下,只留给后人无尽的传说。
在考古专家许卫红的这本新著中,作者结合自己30年现场挖掘经验和咸阳城60年考古经历,从秦始皇的“兵”讲到他的“帝都”,以文本和图片还原秦朝的军国大事与细民生活,讲解秦人的粗犷威武与浪漫细腻,探寻秦人逆境中崛起的秘密,展现一个血肉丰满秦始皇,再塑咸阳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的风采。
在这里,我们可以以兵马俑为线索破解秦朝的“摩斯密码”,尝试触摸那个“渐行渐远渐无书”的秦帝国的真实面容
【导语】考古人是历史的侦探他们从出土的真实物质凭证,结合文献,透物见人,拼合出史书上缺失的秦国匠人、军官、公务员、贵族的真实生活场景,还原一个国家枝梢末节的故事,发现秦国崛起的秘密跟随考古大咖,真正看懂兵马俑,读懂秦王朝。
第四章 寻找秦将军数千件陶俑雕塑,太像真人了采用绘塑结合的方式,人物面部和服饰均施彩绘每个陶俑的装束、神态都不一样,发式有多种,手势各不同,面部的表情更是各有差异,注重传神,这些都需要慢慢品味其中的高级军吏俑表情严肃,年纪稍大,最高长官的额头上竟然还塑有抬头纹,真是惟妙惟肖。
有些好奇,它们是不是将军呢?这些直接让我们看到了秦军的良甲和森严的等级,军功制下军队管理的学问这是大秦帝国崛起的第一步借助它,我们更加体会到了兵马俑制作的精细、秦人做事的认真、秦国政府管理体制的健全这是大秦帝国能崛起的关键。
01.我发掘的将军俑截至目前,兵马俑发掘了共计千余件陶俑有9件被称为将军俑,分别出土于一号坑和二号坑将军俑头戴像两个犄角一样的冠帽,额头刻有缕缕的抬头纹体型略胖,腹部微挺,有“将军肚”甲衣腹背之处的甲片很小,像鱼鳞一样,排列得密密麻麻,四周有一圈彩绘,前胸、肩膀、后背还有7到8个花结。
将军俑我参与发掘出土的百余件陶俑中有一件是将军俑很巧合,这件将军俑正好是所在区域发掘的第9件,编号是G9:9前缀G9是指出土区域,第九过洞,过洞就是地下建筑的房间号“老九”成为我们对这件俑的昵称老九身份高,擒贼先擒王,挨“刀”多,身首异处,“死”得悲壮。
尤其是头部,严重残碎,碎块几乎不超过巴掌大,残片散布范围涉及6平方米老九的躯体部分原本应该面向正东、双足立正,即使后仰倒下,脚丫子也不可能乾坤大挪移而实际我所看到的情况是,它脚下的踏板主要碎成两块,东西错位3.1米,一只脚足尖朝向东北,位于前辆车的车厢下,另一只脚伸进第二乘车的陶马肚子下,足尖朝向西北。
G9:9残片分布图这种移位若非人为就绝对是鬼使神差了相对于一般士兵俑,它的损毁重点集中在头部,恐怕难以用激情犯罪来解释谁和它更有不共戴天之仇?项羽的军队恐怕难辞其咎老九头残碎,足移位,中间这一大部分却比较完整,尤其是甲衣四周的彩绘。
在狭窄空间内既要保证彩绘不脱落,又要保证三五人的力气足够一次将其抬起,我想不出周全的清理办法他留守原位时间最久,相邻兵俑纷纷进入修复阶段,离开了他们的长官,光杆将军“坐镇”俑坑,形单影只“通体彩绘保存极好,移位难度极大”,我向领导请求支援。
挪动陶俑残片是体力与脑力结合的劳动,一般选择在早晨进行“早饭咥了两馍,干活有劲”师傅们经常这样打趣一截俑腿,一个人托举递上来,静止状态下坚持不了几分钟“你麻利点!把人举得挣(zèng)滴!”有的陶俑躯干部分从胸到腹下浑然一体,从过洞到隔墙,再转移到修复区,全体总动员,托举哥,传接姐,依次布好阵型,扶梯上铺好软垫,缓慢地插在陶片与地面之间的空隙中,一点点移动,躺好,抬起来时形似救护队的担架。
稍小的残片,双手托举,“拿好,拿好,我松手了啊”,另一人双手托接,不能用单手拎以防突然残断整个环节中每个人都得拿出吃奶的力气,若是惜力偷奸耍滑出了纰漏将酿成大祸属于同一件陶俑的陶片尽量同一天提取,认陶片是首要的功夫。
理想家说:“把陶俑残片一件一件取出来就行了呗”实际上,陶俑四分五裂,残片广布,不同个体的残片互相掺杂,这个拼图的活不好干在这一方面老工人们的技术过硬,端起左臂残片,脑子里马上反应右臂在哪个位置见过“这是XX号的手指”,“这是XX号的脖子”,残片断茬一碰,八九不离十。
拼图也需真功夫,没有三五年的实践,难练就在我的印象中,爱荣姐拼图的技能最突出她性格外向,爱说,牢骚话多,如果突然不吭气,目光呆滞,一定是开启了残片检索模式这个俑的右臂在哪个位置见过,这是哪个俑的手指,找到残片往一块一碰,八九不离十。
从1974年兵马俑发掘开始,直到2014年因病去世,她以临时工的身份在考古队干了四十年
1 提取
2 拼对
3 拼好的陶俑2017年夏季,我和老九重逢了他已经得到了很好的照料,残片的拼、粘接工作已经完成,脱落的彩绘局部被贴回原位,头复位,双手交握于腹前,端正站立泄愤式的砸击给它面部留下一道深深的裂缝,有点破相,倒也无伤大雅(图)。
从发掘到最终修复成为供大家观赏的展品,整个过程历时五年
G9:9将军俑修复后办理好参观手续之后,我径直走到他所在的展柜前四目相对的瞬间,我对老九说:“你若安好,便是晴天”02.巧制衣装伴将军尽管老九被毁坏得非常严重,但除了彩绘处理起来有点困难,确定身份并不费劲。
这类身份的陶俑衣着打扮特点明显,冠、铠甲、长袍都是同款一般士兵俑或者扣一顶软塌塌的单帽,或者干脆啥也不戴而将军俑头戴冠,冠顶有两个像羊犄角一样的冲天圆筒,文献称其为“鹖冠”鹖,一种勇猛的禽类,善斗古装戏如穆桂英挂帅,武将戴雉尾冠,插两根长翎子,就是这个意思。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戏剧中的羽毛很长,又五彩缤纷,增添了武将们的勇猛气势所有陶俑都穿有内衣,或为裋褐或为长襦一般士兵俑只有一层,长度到膝盖或者更短;将军俑不仅层数多,也更长,到了小腿部分衣服长短标识身份,短衣服向来是劳动者的装扮,长袍大褂干不了活。
大部分陶俑都披甲,由于军种、职责、地位不同,样式繁杂驾车的御手俑重点防护手臂,骑兵俑重点防护上身将军俑的铠甲,中间是细小的甲片,像鱼鳞,因此被称为“鱼鳞甲”鱼鳞甲中心位置的甲片材质是金属,其他款式的甲衣应该是兽皮。
当然这些都属于推断,毕竟只是雕塑品,并不是秦代铠甲的实物做出这种推断既考虑了外形,又参考了彩绘的颜色甲片外表刷褐色或偏黑色的大漆,黑色即玄,古代有“玄甲”之说秦始皇陵园出土的大量石质甲胄,其中有两领甲衣也被认为是“鱼鳞甲”,比一般的甲衣多用了近200块石片,可见秦军铠甲确实有分类。
小甲片,灵活性好,如果以金属材质来做,防护性显然要优于兽皮,但是金属片动起来难免会割伤皮肤因此,鱼鳞甲的甲片只用在腹、腰两处,其余部位仍然用兽皮,整体甲衣的外缘还有精致的包边一点一点把包边清理出来,满目充斥艳丽的彩绘纹样。
有的纹样和湖北江陵楚墓、西汉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织物相同,是规矩的几何纹,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构图有的纹样很零散,用色也随意,织机织不出来,应该模拟了绣品
花结及包边
G9:9 肩部及背甲图案铠甲缀合需要缝合线,这点在陶俑塑造上也有体现我清理的时候仔细研究“缝合线”,发现彩绘的雪青色中夹杂有很纤细的红丝在实际生活中,杂色丝线叫缗线,是合股的丝绳有学者推测秦代铠甲的缝合线原料是动物筋,这不对。
鱼鳞甲衣防护性能好,刺绣包边美观又舒适,这样的铠甲绝非一般人能披挂最精彩的是,将军俑铠甲的前胸、后背、肩膀上还都有花结,随风飘拂散开,是一种很写实的刻画如果不是亲历了发掘,还有一个细节我绝对想不到,那就是雪青色的缝合线和纯红色的缝合线呈交错状分布。
一点一滴剔除泥土时,我好像看到了秦军甲衣的缝合线是怎样出针、入针的,随后脑洞大开是服劳役的女人缝制了这件甲衣吧?她是以何种心态在穿针引线?她有家吗?想过逃跑吗?她无处可逃秦国有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每个人都必须在户籍科上户口,不需要呱呱坠地后马上去办理,基本是15~16岁正式入籍,黑户当论罪受罚。
凡登记在国家户籍系统里的人口统称为“编户民”,编户民不得随意迁徙,国家对逃脱名籍的流窜犯进行严惩若游士滞留而无凭证,所在的县罚一甲;居留满一年者应加诛责符,即通行证,形式为竹片或木牌,用以登记姓名、职务、籍贯、年龄、身高、胎记、面部有没有痦子,肤色是白是黑……总之要有识别性。
若有敢走后门帮助他人出境或除去名籍的,要付出罚为鬼薪或城旦的代价成语作法自毙,说的就是户籍制度的始作俑者商鞅在最后受到诬陷和猜忌的关键时刻,他准备东逃魏国,途中欲宿客舍,办理住宿登记拿不出有效的户籍证件,被客栈老板拒之门外。
到了汉代,户籍制度继续实行,经常打击那些“脱亡名数”的王侯、官吏与豪强景帝四年(公元前 153年)规定“复置诸关,用传出入”,“传”即今天的身份证或者介绍信如今老九威风凛凛地站在展厅里,而我却在悲怜着巧手为他“缝制铠甲”的人。
03.秦代雕塑大师修复完成的老九,气宇轩昂,五官端正,身材匀称没有塑造失当的“先天不足”,也没有搬运过程中因交通事故带来的“骨折”。
除了因“蓄意谋杀”造成的脸部“破相”,以雕塑作品的角度审视,身体比例非常符合真人的生理结构从艺术品制作技艺上讲,完整的人体雕塑比单独的头像、胸像要难做得多,高于1.2米的人体很难把握比例秦俑士兵身高一般在1.7~2米,又是7千余件的批量创作,难度可想而知。
每一位参加制作陶俑的工匠都能掌握人体比例结构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世界第八大奇迹”,兵马俑名气太大了,赞誉中已经掺杂了泡沫说陶俑有瑕,我的内心纠结不安,可考古研究是一项严谨的科学工作,必须跟着材料走,有一说一。
发现陶俑有瑕的表面现象,接着要分析成因,这又是一个令人纠结的过程我这样认为:一、陶俑本来就是象征,俑即偶人,像就行了二、秦始皇陵的修建历时三十余年,征调人次有七十余万,参与陶俑制作的人员应该有三个梯队梯队1:工师。
即专门从事制陶生产的技术人员,水平高梯队2:学徒秦朝各种行业都有对学徒的培养规定,“新工”由“工师”负责教授,学业成绩有高有低,学期一般为两年而且是边学边干不脱产梯队3:临时工这些人的身份比较复杂,大致包括隶臣、下吏、城旦、隶妾、更隶妾、小隶臣妾。
这之中有轻微犯罪的刑徒如城旦,有官奴如更隶妾一个“更”字的存在,隶妾的身份便不确定了起来这是由官府提供的劳务派遣人员,本质上属于官府所有,无人身自由,在官府不需要的时候由官府出面租借给百姓作为一块砖,没有固定岗位和技能,哪里需要哪里搬。
由于经常变换工种,专业技能差,政府规定这种人的劳动定额只需达到长期工的1/4即可不同梯队,技术水准自然有差距三、即便是秦代的工师,也没有学习人体结构的机会中国古代不曾以美术培训为目的对人体进行解剖,有机会偶尔参与解剖人体的人,主要是医生。
时至今日,中国人还是不太能接受死后再被开膛破肚甚至是裸体素描,也是直到1912年刘海粟创办上海美术院后才开始的秦代陶工对人体的比例结构不熟悉也不奇怪,有些陶俑存在比例失当的问题,正是时代的局限不过,将军俑的身体比例不存在失当的问题。
测量得出的数据基本符合民间流传的一些绘画口诀,比如“三庭五眼”“一肩担三头”“三拳一肘”三庭就是把脸的长度分为三等份,从前额发迹线到眉骨、从眉骨到鼻底、从鼻底到下颌各占长度的1/3看来将军俑的制作人是陶工中的大师级人物。
中国的历史文献都是王侯将相的传记,整个兵马俑陪葬坑在秦史的记载中都名不见经传,更何况是陶工袁仲一先生从事秦始皇陵考古一辈子,还好有他找到根据,为这些人立万扬名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功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穷其情。
公甲兵各以其官名刻久之,其不可刻久者,以丹若髹书之陶俑上一些隐蔽的地方刻画或戳印有文字、数字和人名,对应了秦代“物勒工名”的手工业管理制度产品需要标明制作者,尤其是国家公器,从部长、厂长到工人,三级责任人逐层注明,如果没法刻,就蘸红漆写。
袁先生说,后面的字是人名,代表了当时制作陶俑的师傅级工长,前面的字表示陶工的来源地,比如“咸阳衣”即来自咸阳地区的陶工,名字是“衣”前面第一个字是“宫”的,来自中央官署,是主管烧造砖瓦的“宫司空”,如“宫朝”、“宫得”,“宫臧”;还有少部分出身于右司空和将作大匠。
“宫”字类陶工来自央企,好像能独立承担将军俑的制作,不像有瑕疵的陶俑,制作者来源地比较复杂,甚至有一件陶俑刻有三处地名,令人不解其意陆续发现的103位工长中,我印象最深的是“衞”字发现它,是在一个酷夏的中午,我陪西北大学可视化研究所的师生加班做扫描,当时俑坑里非常闷热,我却突然在陶俑腋下发现了这样的字。
一语双关,我的名字中也有“衞”字
陶文04.谁在秦国能当将军老九一类的陶俑,尽管我们称其为将军俑,但他们是不是将军?在秦国当将军必须有相应的爵位——军阶,相当于现代的军衔将军俑甲衣上的花结数量有的是7个,有的是8个,可能就属于军阶标识秦国军阶爵位有二十级,最高的是关内侯和彻侯。
为了激发武士们在战场上的积极性,商鞅变法的内容之一就是废除爵位世袭,改为奖励军功有两条基本原则:一、凡立有军功的人,不问出身门第、阶级阶层,都可以享受爵禄二、取消宗室贵族享有的世袭特权,不再像以前那样仅凭血缘关系的“属籍”,就获得高官厚禄和爵位封邑。
总之,斩杀敌人首级数量越多,得到的好处自然也就越多,所以经常发生抢功的争斗睡虎地秦简记录有一次内讧,在攻打邢丘(今河南焦作)的时候,两个士兵为了争抢首级竟然互相残杀多砍敌人首级的前提是能保护住自己的首级,频发的战争之后能熬出头,该有多么不容易。
像赵国的赵括那样只会纸上谈兵的毕竟是少数,一次长平战役之后小命就没了将军俑额头的抬头纹,凝练的是身经百战、饱经沧桑的经历不过秦代实行义务兵役制,男子从16~60岁都是征兵对象年龄大,倒不一定能位居高官考古发掘尤其要重视共生关系,三座俑坑是一个整体,其中埋藏的东西相互关联。
在将军俑的身边往往能发现指挥用具,比如战鼓和青铜铎击鼓冲锋,敲铎鸣金收兵指挥战斗的人当然是指挥官指挥官却不一定等于将军9件“将军”俑的身份到底是不是将军?需要结合文献再考证一番将军是职业军官,出现的时间是春秋战国时期。
在这之前不存在常备军,没有职业军人,也就不会有职业军官像商王武丁的妻子妇好,生前身兼数职,主持重大祭祀活动游刃有余,负责占卜解读天机,带兵打仗所向披靡,能不能称“妇好将军”?2016年,首部博物馆曾有关于妇好的展览,题目是“王后·母亲·女将”,女将这个用词很准确。
将军有动、名词之分现在街边经常有象棋摊,博弈一方举子“啪”得一撂,高呼“将军!”这是动词,读作“jiāng”;在“上将”“中将”“少将”中,“将”是名词,读作“jiàng”动词转名词,一般认为始于春秋时期的晋国。
晋国军队分为二军,献公自己将上军,太子申生将下军昭公二十八年,两军改编为三军,国卿魏献子将中军魏献子家世好,是晋国望族,自己也很能干,文武双全,不仅能把控朝政还擅长军事征战有一次他做东,与同僚阎没、汝宽饮酒,酒酣之时同僚对魏献子说:“岂将军食之而有不足?”以将军一词代替了魏献子的名讳。
从此之后“将军”才被广泛用于名词全能的魏献子,您不能所有工作都自己干,得大家分担啊分担工作就是分享饭碗,同僚说的话是在含沙射影平时魏献子大权独揽,其他人不敢置喙,然酒壮怂人胆,阎没、汝宽酒后吐真言:你把活都干了,我们该挨饿了。
一句酒话载入史册,更是后来晋国一分为三的铺垫魏献子的后人参与了晋国分裂,建魏国,是战国七雄之一晋国设将军的时候,秦国刚搬迁到陕西宝鸡地区的雍城,正忙着对付西边的戎狄,实行世袭军功的制度,基本没时间考虑军队的改革问题,设将军一职是三百年之后的事了。
战国晚期,秦国迁都咸阳,秦昭王嬴稷上位成为国君嬴稷逆袭事出偶然,同父异母哥哥武王嬴荡举鼎而亡,没有子嗣嬴荡、嬴壮、嬴稷是同父异母的三兄弟,嬴壮又比嬴稷年长,在官场上已有历练,正在庶长的位置上嬴稷上位,嬴壮肯定会不服,于是有了长达三年的“季君之乱”。
作为宣太后的儿子、魏冉的外甥,嬴稷在动乱时期任命自己的舅舅魏冉为第一任将军,保卫首都咸阳这个职位的设置实属特殊时期的特殊举措魏冉之后,秦国还设过大将军、上将军、裨将军和前、后、左、右将军等比如大将军王翦、白起、蒙恬,裨将军蒙武,将军张唐。
也有很多武将,比如杨端和、王龁,他们率兵打仗,但并不是将军真正秦国的将军堪称凤毛麟角,翻翻史书也找不到几位有委任状的兵马俑坑中一下子冒出9位“将军”,以后随着发掘的推进,还会有更多,这显然有悖历史实情05.将军俑名不符实
景帝刘启的阳陵是局部发掘的一座西汉帝陵,位置在秦咸阳城东部,如今通往咸阳机场的高速公路从旁而过阳陵陪葬坑也出土了兵马俑,属性和秦始皇陵兵马俑相同不过,阳陵兵马俑队伍中有车骑将军金印,说明其中有将军那么,秦代谁能使用金印呢?秦法规定,将军、丞相和国尉配置金印紫绶,即黄金印章和紫色绶带。
秦始皇时期,国家政体是三公九卿,丞相、国尉、御史大夫是皇帝之下的三巨头,其中御史大夫只是银印青绶,将军的配置比他还要高然而,至今秦兵马俑坑只出土有圆形金泡钉——马笼头的一种配件,却没有金印,甚至一枚铜印都没有。
现在的影视剧常设置这样的情节,要打仗了,皇帝在大殿上宣布 “命谁谁为什么什么大将军,谁谁为随行,带兵多少,粮草多少”被任命的将军回应一声“诺”或“遵旨”,带着一干人等离殿将军,不常置,“命谁谁为大将军”的说法源于历史记载。
紧接着镜头一转,杀声震天这个镜头一转,剪辑掉了中间的一个情景,那就是将军得先从国君或皇帝手中接过一件东西——调兵的凭证,虎符没有虎符,空口无凭,想调动军队就是叛乱京剧“四大须生”之一的高庆奎,有一折拿手剧目,信陵君窃符救赵。
剧目内容源自战国时期的故事公元前257年秦伐赵,赵国向魏国求救,魏王不肯出兵,他的异母弟弟信陵君等人一起行动偷出虎符,带领8万大军救赵因为虎符是私下偷出来的,即使最后取得了胜利,信陵君还是不敢返回魏国秦国调兵的虎符实物,有一件现存于陕西历史博物馆,是秦代杜县使用的杜虎符。
符上有错金铭文9行40字兵甲之符右才(在)君,左在杜凡兴土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燔燧之事,虽母(毋)会符,行殹(也)用法说得一清二楚,君和杜县军事长官一人一半,凡要调动军队五十人以上,左右会符,合在一起才能行军令。
文称“君”,说明器属于战国晚期的秦国
杜虎符象棋、京剧是国粹,杜虎符是国宝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就这样在一景一剧一物中传承了下来虎符是信陵君有义的前提,50人以上调兵权限归君王所有,如此一来,整装待发的数千秦军岂不是更得有虎符?没有金印,更没有对应的虎符,缺少标配,我们推测秦兵马俑中并没有将军,“将军俑”得加个引号。
事实上,没有才符合历史实情将军不常置,掌征伐背叛,事讫皆罢,出军才命将将军俑只是俑坑中身份比较高的军官,真实身份不高过尉官,比如校尉、都尉、郡尉、司马校尉隶属于中央军,都尉和郡尉隶属于各省尉官级别相当,司马稍微低一些。
中级军吏俑兵马俑坑中没有将军,有人会问:“秦始皇死后没带将军吗?”“秦始皇唯我独尊,将军就是他自己吧?”重读一下《史记》对地宫描述的12个字“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就知道了除了后面的“奇器珍怪”之外,”前面显然还有“宫观”“百官”。
关于尉,我还在咸阳城发掘遇到一位真人,这是后话了06.聊点八卦自媒体时代,有些写手很没底线,八卦满天飞有的说兵马俑是真人,甚至还有一篇文章,聊的是土夫子、盗墓贼,附图却用了我的工作照这不仅侵犯了个人肖像权,把考古研究和盗墓相提并论更是极大地伤害了考古人的尊严。
陶俑太像真人了写实风格,数陶俑头部表现得最为精准,彩绘犹如画龙点睛,提升了塑造的写实水平为了编写发掘报告,必须花费时间与陶俑相面,对视时间一长,恍惚间忘了这是泥土偶人越来越多的考古学研究提倡使用各种量化数据,以增加研究的真实可靠性。
曾经我也认为以富有文学色彩的词语陈述考古发掘成果,很大程度上是根据个人感觉走,未必能客观、一致,应该尽量数据化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尤其是面对如活人的陶俑,怎么能不跟着感觉走?在现代考古学研究方法中,我倾向于后现代主义学派。
后现代主义强调考古对象涉及的情境,考古发掘的物是当时的人,人有情感,衍生的物必然有喜怒哀乐面对如真人的陶俑,我想努力读活它们,并以此触及秦代陶工的内心,拟人化的语言不可或缺都是青少年,这个眉清目秀,文文静静;这个双目圆睁,阳光灿烂;这个严肃老成,微启双唇,似乎有话要说。
还有三位年轻人,塑造的突出特点是眼神纯净,涉世不深,懵懂简单;脸庞平整,无法令纹,却都有胡须年龄应该已到青春期,不可能低于高中生
同龄人有学者考证秦军中有小子军,举例“长平之役,国中男子年十五者尽行,号为‘小子军’”不否认秦军甚至是后世各代娃娃兵不少,但长平之战处于非常时期,大规模调动兵源、出现娃娃兵不是义务兵役制的常态兵马俑坑中不存在小子军,也不存在娘子军。
不仅是兵马俑,秦始皇陵出土的其他陶俑都是“写实主义”的作品。端详陶俑,四目相对的刹那就像现实生活中两个人在聊天。
对话清理出老九之后,我俩聊八卦穿着精致甲衣,皱纹爬上额头,作为这把年纪的高层,你薪饷多少?秦朝的工资是年薪制,也叫岁俸,以实物形式发放,主要给的是粟米按西汉时期的情况看,校尉和郡尉是同一级,年薪约二千石,司马则年薪千石。
秦代粮食的价格一直不稳定,秦始皇三十一年是“米石千六百”,汉初是“凡米石五千”,湖南岳麓书院珍藏秦简记录分别是一石50钱和一石64钱,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记录的是一石30钱折中一算,铠甲上有8个花结的校尉或都尉正常情况下年薪约为6万~10万钱。
这只是岗位工资除此之外,二十级军阶也有相应的待遇,类似技术工资最高的彻侯是一千石;第七级是公大夫,基本和县级平级,见县丞可以不作揖,是三百五十石;最低级的公士有五十石秦代的一石基本相当于今天的三十公斤哼,粗算了一下,他的年收入比我高!心塞,友谊的小船就这样翻了。
兵马俑坑中没有将军,不用感到失望这些高级军吏俑直接让我们看到了秦军的良甲和森严的等级,军功制下军队管理的学问这是大秦帝国崛起的第一步借助它,我们更加体会到了兵马俑制作的精细、秦人做事的认真、秦国政府管理体制的健全。
这是大秦帝国能崛起的关键▼ 把时间交给阅读 ▼
- 标签:
- 编辑:
- 相关文章
-
人文摄影作品欣赏_人文摄影作品欣赏非洲
在我的摄影学员当中,有位叫@蓝天鸿的学员,他在非洲尼日利亚阿布贾工作生活多年,同时用手机拍了很多照片,记录当地的生活习俗以及人文…
-
人文摄影什么意思_什么叫人文摄影
飞哥一直潜心研究摄影比赛的规律,经常被影友当作“投稿指南”用。最近影友问我,一些摄影比赛的分类中增加了一项“…
- 人文摄影什么意思_什么叫人文摄影
- 人文摄影和纪实摄影的区别_人文摄影的特点是什么
- 人文英语3写作训练答案_人文英语3写作训练答案until1—until8
- 人文英语3写作训练答案_人文英语3写作训练答案until1—until8
- 人文英语4边学边练答案_国开人文英语4边学边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