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精神内涵不包括_人文精神内涵不包括哪些
中华人文精神的内涵在于:第一,重人间;第二,重人性;第三,重人伦;第四,重仁德;第五,重责任。
主旨演讲2023年3月24-26日,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主办、中国文化书院作为学术支持、三智书院承办、晨星项目特别资助的“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第七届中国传统文化与后现代心理学高峰论坛成功举办南京大学中国哲学、宗教学教授,南京图书馆名誉馆长,三智书院院长徐小跃做了“。
中华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主旨演讲,上期,小编已经与您分享其中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人文与文明的概念”的内容,下面将继续与您分享第三部分的精彩内容。中华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徐小跃
三人文精神的内涵“睿哲文明”和“见龙在田,天下文明”这两句话能体现“文明以止,人文也”所要关注和显现的特性“在田”就是田地,“天下”就是社会人间也就是说,中华人文精神首先是注重此岸的文明,是注重此生的文明,这与西方宗教重视彼岸的文明、神文的文明有了本质的区别。
中华人文精神的第一个要义就是“重人间”“重人间”的无神的特性应该是人文精神非常重要的一个特点当然,所谓“文明以止,人文也”所要归止的文明建设,一定是作为五大文明建设最核心的一种文明——心性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实际上是牢牢建立在一个更根本的文明——心性文明之上。
心性文明的建设一定是更重要的文明建设《周易》所讲的“文明以止,人文也”一定是心性文明的建设
中华人文精神所要关注的第二个方面是“重人性”凡是研究心性文化的人,在讲到重心性、重人性时,都会提到王阳明讲的“圣人之学,心学也”中国文化开始谈心性,是《尚书·大禹谟》的十六字名言:“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人心和道心就是人文所要关注的问题孟子讲:“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这是告诉我们要“尽知心性”《大学》告诉我们要“明明德”,即把光明的德性呈现出来所谓的人文,对“重人性”这个特性的概括是要呈现对人的全面认识,进而有了心性、伦理、道德建设的问题,也有了“化成天下”的问题。
所谓“人文”,就是将人文饰起来,并使其归止于文明的行为和活动简言之,将人文饰,并使其光明具体来说,人文就是将多重人性美善起来,将多重人伦和美起来,将多重道德美好起来,总结来说就是将人性光明起来中国传统文化通过“重人性”,将人的本质属性、人的主体性、人的尊严性突出出来。
中华人文精神的第三个内涵是“重人伦”中华人文精神的内涵是有内在逻辑的:中华人文精神重人性、重心性,而心性里有人所独有的道德,这是人的本心生出来的孟子有一段名言:“仁义礼智根于心”,这是告诉我们,仁义礼智这四种道德是根源于人的心的。
换句话讲,人之为人的本质就在于他是一个有心的存在,这是中华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对人的本质理解的最大不同西方人认为,人的本质是理性的动物;中国人认为,人是有心的动物良心一定是生出道德的一种存在,因此,重人性之后一定是要重人伦。
人们都追求人生的意义,追求人生的价值,中西哲学、中西文化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有不同的理解简单来讲,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一定是要在多重关系——人伦中呈现的所以,人文精神所要关注的第三个方面一定是人伦,重人伦、重关系,是呈现人道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
什么叫人道?人之为人的本质的规定究竟在哪里?孟子说:“人之有道也”人的道在于饱食、暖衣、逸居,让人首先满足吃得饱、穿得暖、住得安逸是“人之有道也”的不可忽视的内容但是,孟子的重点不在这里,孟子的重点是告诉我们,如果一个人只关注饱食、暖衣、逸居,而没有精神的、意义的、人伦的、道德的教化,那么就把人降低到禽兽的程度了。
圣人们所提出的思想,所写出的经典,实际上是紧紧围绕这个问题展开的,用一个学术思想来总结就是“忧患”,圣人害怕这种情况的出现圣人、贤人都在做建设人伦这件事情在孟子看来,人伦包括五个方面:“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段话呈现了“人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人的意义在哪里”,呈现了“五伦”的内容在这“五伦”中,请注意“五有”,即有亲、有义、有别、有序、有信。
儒家思想有非常强的内在逻辑性,人伦如果想要做到“五有”,从而实现多重关系的和谐一定是通过道德来实现的中华人文精神在“重人伦”的基础之上,一定会提出重仁德这第四个内涵如何做到“五有”?《大学》中有:“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角色,不同的责任主体,各自要遵循自己所要遵循的道德,《大学》中用了“止于”这个词,君要仁爱,臣要忠诚,父要慈柔,子要孝顺《礼记》讲人要有十义,所谓十义,就是人之为人应该做的十义,也就是十德,分别为孝、慈、悌、恭、惠、和、听、顺、信、忠。
当然,人文精神所重视的道德,更多的是体现在被董仲舒所总结和概括的五种道德——“仁义礼智信”,也就是“五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就是“仁义礼智信”这五常。
所以,中华人文精神具体体现在这五种道德之上我们一定要明白“仁义礼智信”所讲的道理,所呼唤的精神:仁就是爱,义就是正,礼就是敬,智就是善,信就是诚对此,我们可以表述为:仁以爱之,义以正之,礼以敬之,智以善之,信以诚之。
如果用这五个概念概括“五常”的精神,它的可贵就非常自然地呈现出来了
当然,作为全体大德的一定是“仁”这个德对“仁”的解释,学界有很多观点,个人认为,“仁”的本质内涵一定是“爱”孔子在明确概括“仁”的本质是爱时,是和谁樊迟说的,《论语》记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颜回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也”。
亚圣孟子解释“仁”:“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仁”;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解释“仁”:“博爱之谓仁”;朱熹解释“仁”:“仁是个温和、慈爱的道理”;王阳明解释“仁”:“天地万物一体之仁”人类对人要有恻隐,对动物、鸟兽、禽兽要给予不忍,给草木以悯恤,对瓦室以顾惜。
无论是恻隐,还是不忍、悯恤、顾惜,无不呈现爱的本质内涵所以说,中华人文精神重仁德集中体现在重视仁爱的精神,即我们要关心他人、恻隐他人、帮助他人、尊重他人群经之首《周易》告诉我们中华人文精神最后要落实在责任上:“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这是告诉我们,人文精神最后要落实到重责任这个特性上,我将“重责任”概括“三化”、“三成”和“三和”“三化”为净化心性,变化气质,淳化世风;“三成”为成就道德,成长生命,成全人格;“三和”为和睦家庭,和谐社会,和谐自然。
这也是中华人文精神的第五个内涵,即“重责任”综上所述,中华人文精神的内涵在于:第一,重人间;第二,重人性;第三,重人伦;第四,重仁德;第五,重责任中华人文精神就是重人间的文明,现实社会是这种文明归止的场所;中华人文精神就是重人性的文明,明心化性是这种文明所要达到的境界;中华人文精神就是重人伦的文明,和谐人伦是这种文明实现的目标;中华人文精神就是重仁德的文明,崇尚道德是这种文明的特质;中华人文精神就是肩负“化成天下”的责任的文明,实现内圣外王是这种文明的任务。
直播回放
扫码观看视频回放
扫码观看直播相册
更多论坛精彩内容
第七届中国传统文化与后现代心理学高峰论坛在京隆重开幕
第七届中国传统文化与后现代心理学高峰论坛在京圆满闭幕
第七届中国传统文化与后现代心理学高峰论坛精彩内容集锦
- 标签:
- 编辑:
- 相关文章
-
人文摄影作品欣赏_人文摄影作品欣赏非洲
在我的摄影学员当中,有位叫@蓝天鸿的学员,他在非洲尼日利亚阿布贾工作生活多年,同时用手机拍了很多照片,记录当地的生活习俗以及人文…
-
人文摄影什么意思_什么叫人文摄影
飞哥一直潜心研究摄影比赛的规律,经常被影友当作“投稿指南”用。最近影友问我,一些摄影比赛的分类中增加了一项“…
- 人文摄影什么意思_什么叫人文摄影
- 人文摄影和纪实摄影的区别_人文摄影的特点是什么
- 人文英语3写作训练答案_人文英语3写作训练答案until1—until8
- 人文英语3写作训练答案_人文英语3写作训练答案until1—until8
- 人文英语4边学边练答案_国开人文英语4边学边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