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关怀的五要素_人文关怀的五要素是什么
城市作为我们日常生活的栖息地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智慧城市、智能城市的概念逐渐开始改变我们的生活。
城市作为我们日常生活的栖息地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智慧城市、智能城市的概念逐渐开始改变我们的生活在信息技术,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给我们生活带来无限便捷可能性的同时,我们的城市系统(包括城市公共空间)却与我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渐行渐远,问题日渐突出:交通堵塞、雾霾严重、排水不畅、建筑密度过高、绿地减少、千城一面、缺乏归属感等等。
在这些众多问题之中,以城市的功能性为代表的物质属性层面的问题会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与观念的转变逐渐得以改善,而以人在城市中的活动为代表的社会属性层面的问题,若不加以足够重视和系统研究则可能愈发突出。
要使我们的城市公共空间具有意义,就应转换研究视角,从人在城市公共空间的参与性入手,深入探讨城市公共空间中人文思想的本质意义,使城市公共空间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为人服务”,成了当今城市公共空间面临的主要矛盾。
研究视角转换带来的对城市公共空间分类法的改变,从而改变其相应的设计策略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策略可以由横轴与纵轴构成坐标系代表物质属性的分类法及其相关设计策略可以看作横轴,代表社会属性的分类法及其相关设计策略可以看作纵轴,横轴与纵轴互为补充、相辅相成。
以物质属性为代表的横轴的研究成果已比较成熟与自成体系,而以社会属性为代表的纵轴的研究成果在我国还比较匮乏只有当纵轴的研究达到一定的水准并形成比较系统的理论之后,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策略才可能更加完善、内涵更加丰满(图1)。
图1 社会属性与物质属性之间的关系因此,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在于丰富与完善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策略人文关怀与城市公共空间的结合具有相当的研究价值,可以在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优秀文化传承与资源优化配置等方面产生巨大的社会与经济价值。
江南大学设计学院杨茂川教授自2010年开始就带领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团队,致力于人文关怀下的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研究,先后申报了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基于人文关怀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策略研究,2016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项目:人文关怀视野下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研究两个研究课题,在发表了一系列相关论文的基础上,形成了最终成果《人文关怀视野下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该书
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人文关怀视野下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结合当下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特点,围绕人文关怀下的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研究主体,从人在城市公共空间的参与性入手,重新认识“人性场所”的内涵,在设计中更加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以关心人丰富多样的个体需求,激发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为目的,建立人文关怀下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策略。
并提出差异性、情节性、交互性、被动休闲等人文关怀特质,以及相应地划分出具有归属感、体验性、参与性、休闲型、综合性的五种城市公共空间分类,针对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一些基本问题提出一系列相应的设计研究策略和解决方法(图2)。
图2 研究框架图
图3 经历与体验关系图全书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理论研究;第二部分主要是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策略研究;第三部分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项目实践案例研究第一部分主要是前三章:第一章主要是绪论部分,介绍了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现状和研究背景,以及文章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等。
总体介绍了全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向,给读者一个清晰的阅读思路和明确的价值导向;第二章主要是城市公共空间及其研究现状综述部分包括城市公共空间的起源与历史、城市空间分类、理论的研究现状以及城市空间目前的发展现状和问题等;第三章主要对人文关怀下的城市公共空间特质与分类做了详细的研究和探讨。
本章从人的行为特征与心理需求视角出发(图3),对城市公共空间的人性化进行了研究,通过城市公共空间的差异性、情节性、交互性、被动休闲行为分析和对公共空间环境需求调查研究,从而得出分别具有归属感、体验性、参与性与休闲性,以及综合性等五类人文关怀特质的城市公共空间类型(图4)。
图4 空间特质与分类
图5 杜伊斯堡公园
图6 成都宽窄巷子 第二部分主要是城市空间设计的策略研究部分这部分是中间四章,分别针对不同的行为和环境需求进行了相应的策略研究:第四章从人的归属感需求角度出发提出了可识别性设计策略,以及运用地域特色构建可识别性和提升场所感的具体方法策略(图5、图6)。
图7 拙政园与谁同坐轩表1 叙事要素
第五章从人的体验性需求角度出发提出了叙事性设计策略,基于空间叙事与场所理论探讨了城市公共空间叙事语言的要素与组合关系,并借鉴语言学的叙事理论与方法形成了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叙事类型和方法(图7、表1)
图8 “认知地图”的五要素表2 非常要素的分类
第六章从人的参与性需求角度出发提出了互动性设计策略,通过研究人、行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和互动性的行为需求层面和环境认知层面,总结出城市公共空间的互动类别、互动行为界定以及互动性认知的层次,从而形成互动性空间的构建要素、及构建原则和设计方法(图8、表2)。
图9 被动式休闲与主动式休闲的时间分布
图10 时间维度影响下的空间尺度
图11 哥本哈根VM住宅第七章从人的休闲性需求角度出发提出了被动式休闲设计策略,基于被动式休闲理论探讨了被动式休闲视角下的城市公共空间类型及空间要素,并形成了相应的设计原则与设计手法(图9-图11)第三部分是城市空间的项目实践案例研究部分。
这一章主要是理论和策略的实际运用篇,通过一个个具体的城市广场、城市街道、园林小区、滨水山地等案例,从人文关怀的视角进行了分析与解读,实证其具有归属感、体验性、参与性、休闲性以及综合性类别的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策略方法。
本文摘编自杨茂川、何隽著《人文关怀视野下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文前,内容有删减。
人文关怀视野下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杨茂川 何隽 著责任编辑:杜长清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8.01《人文关怀视野下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以环境心理学、环境行为学、休闲学、需求层次理论等研究成果为基础,在对城市公共空间及其研究现状综述的基础上,从空间的社会属性出发,研究具有普遍性的城市公共空间的特质及其分类,建立与分类相对应的设计策略。
全书包括三篇:第一篇为基础研究篇,综述城市公共空间及其研究现状并提出了相应分类;第二篇为设计策略篇,针对人文关怀视野下的城市公共空间的五种类型,在操作层面提出相应的设计策略;第三篇为设计应用篇,以具有探索性的优秀作品为实例,在应用层面分别针对城市公共空间五种类型,结合相应的设计策略进行了深入地分析与解读。
(本期编辑:安 静)
一起阅读科学!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更多好素材,期待你的来稿与科学相约 | 科学出版社征稿启事
- 标签:
- 编辑:
- 相关文章
-
人文摄影作品欣赏_人文摄影作品欣赏非洲
在我的摄影学员当中,有位叫@蓝天鸿的学员,他在非洲尼日利亚阿布贾工作生活多年,同时用手机拍了很多照片,记录当地的生活习俗以及人文…
-
人文摄影什么意思_什么叫人文摄影
飞哥一直潜心研究摄影比赛的规律,经常被影友当作“投稿指南”用。最近影友问我,一些摄影比赛的分类中增加了一项“…
- 人文摄影什么意思_什么叫人文摄影
- 人文摄影和纪实摄影的区别_人文摄影的特点是什么
- 人文英语3写作训练答案_人文英语3写作训练答案until1—until8
- 人文英语3写作训练答案_人文英语3写作训练答案until1—until8
- 人文英语4边学边练答案_国开人文英语4边学边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