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科是什么意思_人文学科是什么意思英文
作者简介: 封一函,首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翻译学、英汉语言与文化比较及英语人文教育。
1.摘要 高等教育研究者们对英语专业所秉持的理念必须兼顾我们当今所面对的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变化和高科技发展,以及由此导致的学科建构的复杂性我国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革新以及多样化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应该为其专业 框架带来守正出新和更具拓展性的变化,而不仅仅是把复合型培养作为唯 一的解决方案。
就此而言,对英语专业内涵的认识至关重要; 它首先是一门真正意义上的人文专业,这一点再强调也不为过本文从“英语专业的‘宿 命’”“多元化时代的内化教育”“高科技时代英语人文教育的超越”“文化 精通与专业能力”和“英语专业的开放式‘回归’”五个方面讨论英语专业的 人文教育内涵和人才培养模式,以期引发对英语专业的自我认同感和可持续发展的深层思考。
2.引言近年来国内高校英语专业越来越重视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包括运用理性思维和以自我提升为目的的批判和分析能力,教师将这些能力的培养体现在语言“输入”和“输出”的教学之中但我们对英语专业的内涵或本质问题关注并不多,导致我们在讨论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教育付之阙如的同时,仍不免为英语专业的前途和命运感到担忧。
在多元化和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如何认识英语学科下的专业内涵,这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英语专业包括多个培养方向,是以人文教育为主脉的真正意义上的人文专业我们应该围绕这个主脉去考察英语专业的过去和未来。
现代社会的变化,特别是新的思想潮流、科学和经济的全速发展,使英语专业群陷入窘境, 但也使其获得了新的机遇在此借用丹麦物理学家尼尔斯·玻尔(Niels H. D. Bohr)的一句名言:“我们遇到悖论之时,等待我们的是取得进步的绝佳机遇。
”(Moore,1966:196)3.英语专业的“宿命” 考察英语专业的命运,不能脱离其在本土国家高等院校中的历史地位和学科内涵英语专业是英语国家中最古老也是最为人熟知的专业之一英语作为语言,与几千年,特别是近几百年的人类知识直接联系在一起,西方文化中的历史和知识体系是通过英语传承下来的。
所以,在种类繁多的专业门类出现之前,就有了英语专业,恰恰是因为英语是人类进入几个世纪的知识体系的媒介,英语专业获得了应有的地位并为本族和非本族语的人们所重视英语作为语言,可以说已经成为源远流长的西方人类知识,特别是西方人文知识、艺术潮流和思想的代名词,包括科学思想。
由此可见,英语专业与人文教育(humanities education) 的融合不仅是英语专业的“宿命”,也是其他人文学科所不具有的优势在中国高校开设英语专业,不管是移植国外的专业模式或保留纯英语文化的源头,还是融入中国文化特色,并结合国内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都应以人文教育为本。
在美国,英语系曾是人文学科中“规模最大的系”(McComiskey, 2006:19),而不仅仅是教授文学 综合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 和Britannica 的解释,humanities是关于人类的特性和状况,即与人类文化相关的学问,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文学、历史、艺术、音乐、哲学等人文学科,原指提高人性修养的古典语言和文学的学问,区别于纯自然科学和神学,但人文学术领域现在已包括更大的学科范畴,还包括人类学、考古学、语言学、法学、政治学、表演艺术、宗教学、视觉艺术等诸多学科。
西方人文学的概念可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中叶的希腊文paideia,是古希腊哲学家们的通识性课程,用以教育年轻人成为城邦内有教养的市民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的humanitas的字面意思是人性(论),是专门为演说家开设的教育课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5年。
所以现代英语中的humanities的概念仍保留了对人类精神和人类价值的探索所采取的分析和批判方法的教育,美国许多大学专门设有人文学院或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英语中的humanities与liberal arts这两个概念在界定上是部分重合的,就大学课程而言,后者指区别于职业化或专业类的通识性课程,包括艺术(绘画、音乐、舞蹈等)、人文(如文学、历史、哲学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类课程。
在中世纪,博雅教育指“四艺”(quadrivium),包括算术、几何、天文、音乐,还有“三学科”(trivium),包括语法、修辞和逻辑所以博雅教育是思想能力的教育,宽泛而言,甚至旅游也可以是一种博雅教育。
liberal arts最早是与manual labour相对应的概念,甚至包括基本的科学知识或科学素养尽管liberal arts有时也译为“人文教育”,但本文所指的英语人文教育是指英语专业所包含或涉及的人文学科教育,不是泛指博雅教育、通识教育或全人教育。
英语专业中的人文教育通过英语思辨能力培养,更关注人所创造的思想以及对人类文明所产生的影响,这不仅是一种内化的教育,而且是真正意义上的学科教育,以此体现为英语专业的人文学科内涵4.多元化时代的内化教育 关于大学人文教育的争论在美国并不陌生。
1988年在北卡罗来纳大学的会议上有少数几位所谓的“文化保守主义者”遭到了与会学者们的嘲笑和讽刺,其中首当其冲被批评的是芝加哥大学的布鲁姆(Allan Bloom)教授, 尽管他的《美国思想的终结》(The Closing of the American Mind )当时受到美国《时代周刊》《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等主流媒体的高度重视。
布鲁姆认为,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罗素、洛克等先辈哲人仍然给我们以启示,使我们更具智慧我们所发现的或重新发现的思想很多来自德国思想家们,像黑格尔、康德、尼采、韦伯、胡塞尔、海德格尔等大学不应受社会和公共舆论的摆布,应该重视哲学和文学经典,关注像牛顿、笛卡尔、莱布尼兹这些科学家们最为丰富的科学和人文思想,以及这些思想对万事万物的阐释力,而现在的大学有渎职之嫌。
他甚至对一些新的社会学科提出质疑:“社会科学中没有一个是成体系的”,某个社会科学领域内所谓的学科都是“零碎而不成整体的”(Bloom, 1988:369) 布鲁姆把大学称为“理性的家园”, 但美国大学从20 世纪中期就开始面临危机(Bloom,1988:22)。
美国大学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也随着周围世界的多元化而发生变化,因为首先是学生的诉求在改变他们已不屑去追求那些需要深层体悟才能得到的思想素养,包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这个社会所发生的一切似乎都能自圆其说,比如通过所谓的新思想或新潮流得到正名。
不管是由于经济的还是政治的驱使,我们都身不由己,身陷其中, 无暇去思考一些宏大的问题,比如像价值观、文化观、创造性等,更不必说那些需要用理性来获取的智慧或启示总之,这些通过人文教育才能得以培育的有深邃思想,有追求、敢于冒险、严肃认真、有高雅品质、有高贵人格、不失敏锐的素养,在现代社会已经是一种理想化或不切实际的追求。
如果说商业化趋势在中国导致学生更注重知识的实用性,那么在美国,则有很多摧毁青年人想象力的社会因素如20世纪50年代以后,摇滚乐、毒品文化、街头文化大肆泛滥,甚至女权主义、新心理学这些思想潮流也曾对人文教育产生负面影响。
美国是一个种族和文化集聚的社会, 黑人和拉美人种都要求获得社会的认可,同性恋者也要为自己争取自由,对基本权利的诉求导致青年们对艺术和思想修养失去热情高贵教育甚至遭到一些持现代观点的美国学者们的鞭笞,认为这是狭隘的和过时的,是“欧洲白种男人们的教育”。
布鲁姆的担忧在今天看来仍然不过时,如果说博雅教育是大学教育的基础,再强调也不为过,那么人文教育更是英语专业之本正如上文所提到的,英语作为一门专业或学科,对人文知识和人文思想的承载量是不言而喻的在提倡多元化培养和复合人才培养的同时,我们也要谨防走向另一个极端,即趋附社会甚至趋于功利。
布鲁姆就认为,工商管理硕士( MBA)学位的设置是一种“灾难”,“学生的人生意义不会因为接受这样的教育而有丝毫改变,倒会使他们更追求以赚钱为目的的生活方式这张文凭不代表任何学术收获”(Bloom, 1988:370)。
当然,这只是他的个人观点这使我们想到国内高校方兴未艾的专门用途类英语专业,如“外贸英语”“金融英语”等,这些专业方向体现了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但如果一味注重语言技能和专业技能,是否会流于职业教育而导致作为英语专业内涵的高贵教育的缺失?当然开设专门用途类英语专业的必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但这种“新版”英语专业的存在需要坚守英语学科之本,而不是附加于另一个专业。
英语专业教育要深度渗入文化和思想层面,触及哲学、文学和其他人文学科中所蕴含的经久不衰的、也是最适合人类的伟大思想哲学的精华就是要摒弃权威,崇尚个人的理性以美学价值观为例, 美学批评使我们回到想像性文学的自主状态。
当读者进入深层的自我,不受社会的干扰,就回到独自心灵,这是一块领地,是极致的内化状态著有《西方正典》(T h e Western Canon )的另一位学者布鲁姆(Harold Bloom)(1994:38)指出,也许这是痛苦的,但这是“那种因放弃表面的欢愉而追求更为艰难的欢乐所致的痛苦”。
英语读写教学的根本是培育心智和素质,学习思辨和批判,不仅仅是提升文字理解和语言运用能力 北京外国语大学访问教授麦考马克(Jerusha Hull McCormak)曾谈及她接受“学术写作”课程的教学任务时的感受。
她首先想到的问题是:这门课怎么可以面对面教给学生呢?学术写作是教师教会的吗?写作不仅是思想技能,而且是人类文明的最重要的文化概念,脱离文化去教英语写作,那就只是一些写作指南式的教学了她把课程名称由“Academic Writing”改为“Writing as Thinking”。
课程内容也从how 改为why当我们问why,就开始定义或思考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再来回答为什么是这个问题而不是别的;从而把诸如hypothesis、analysis这些西方学术写作概念从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一直追溯到古希腊哲学,把英语写作教学从技术层面的纠结转到运思层面的理解和融会(McCormack,2008:307-20)。
英语专业根植于人文科学,研究人类社会和文化的学科不同于自然科学, 其研究方法更体现批判性和思辨性, 甚至有别于社会科学的教学方法,所以在教育方法上也是内化式的人文学科包括古典和现代语言、文学、哲学、历史、宗教、艺术、音乐等, 涉猎宽广的人文知识。
这种教育不仅要体现在英语专业的课程门类上,也要体现在阅读材料和写作主题的选择上,以及对具体问题的认知和思考方式上5.高科技时代英语人文教育的超越 英语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引导学生进入以英语语言作为载体或被翻译成英语的世界人文遗产文库, 特别是西方人文遗产。
学生得以通过自己的理解和批评用中英文两种语言加以输出,并能使用或变通这门承载异域和多元文化的英语语言由此可见,教育者的人文眼界和视角直接关系到专业学习文库的权威性英国思想史家彼德·沃森(Peter Watson)指出,传统历史学家们鸿篇巨制描绘了20世纪的战争和政治事件,却无暇顾及在人文和科学领域作出重大贡献的人物。
他用全新的视角重叙了20 世纪的文化生活,特别是用科学发展来生动阐释人文发展他在《现代思想史》(The Modern Mind )一书的前言中以一连串的名字开始他的20 世纪思想史的话题:物理学家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法国野兽派画家马蒂斯(Henry Matisse)、奥地利遗传学家和植物学家孟德尔(Gregor Mendel)沃森是想揭示这样的问题:在战争灾难、政治事件和历史学家所关注的所有事件的背后,有着更深刻的科学和文化背景。
如果我们把目光转向20 世纪意义深远的思想和科学潮流,那些表面的历史事件的答案也昭然若揭了他从法国人类学家李维-史陀(Claude Lévi- Struss)那里得到启发,明确提出, 我们在20世纪的人类思想存在不可抗拒的现象——与科学的妥协。
科学的贡献不仅仅在于发明新产品, 并进入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还改变了我们对生活的认识和观察宇宙的视野科学“除了改变我们去想什么,还改变我们如何去想” (Wastson,2000:2)科学对人类的运思规则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按照沃森的观点, 19 世纪的科学更多是学科的建立,而到了20 世纪,围绕电子、基因、量子、无意识等等基本概念得以发展,各种知识领域都集中在自然世界上,人类似乎是在讲同一个故事宇宙、地球、人和人种的演进过程,一切都应了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
哲学乃至对不同文明的研究,由此开辟了全新的视野沃森甚至认为20 世纪是心理时代,自我(s e l f)完全被私体化, 导致个人主义盛行individualism这个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的一个中性词甚至是褒义词, 但在他看来也被赋予了egoism的色彩。
沃森并不是说20世纪传统历史学家过分渲染了历史事件和社会现实,而是说除此之外还有更多值得我们关注的;他也不是说战争和政治事件没有思想性或没有体现人类智慧,恰恰是认为哲学和人类本性的理论要与现实联系在一起是极具思想挑战性的,也是值得去思考的。
这就提示我们,作为教育者, 其教学内容的选择和价值的萃取本身就是一种担当“当战争把人的生命或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唾弃作为砝码,就已满足了我们对利益驱动下的国际政治的理解了”,其本质的问题是什么呢?他在表达对传统历史学家们的失望时这样说:在他们的视野中“我想找到不一样的东西,找到更多的东西,但却找不到。
”(Wastson,2000:2)其实沃森是要突出一个无可争议的事实,那就是我们所生活的时代在变化,一切都在变化,而且这种变化是无法逆转的通常我们会把具有权势的人或是某种经济力量理解为推动历史的引擎,但科学时代不一样。
科学的开放性,科学思想的民主,导致了思想的开放;科学对每个细节的关注,导致了思想的变化,就像手机、手提电脑、网购等已经改变了生活哲学科学是循序渐进的和积累的过程,其实艺术也是,人文学科也是,原创性的前卫艺术是基于传统艺术的,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也没有明确的界线。
但问题是,科学的积累速度呈量级变化,人文艺术已无法同步回应, 无法与之匹敌这就是为什么20世纪的人文艺术在某种意义上是失语的,人文艺术与科学技术的联姻只能是在部分层面上有所体现当传统的人文思想与高科技时代的碎片化观念之间产生冲突,就需要一种介乎两者甚至超越两者的思想存在,这是一种必然存在。
基于科学技术是“硬道理”,我们所说的介乎两者甚至超越两者的人文思想并不是要忽视现实的变化,但也不是要以人文思想的碎片化为代价去趋附碎片化的现实以数字化时代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模式为例,它不是终极的模式英语学科以及该学科下的英语专业教育,首先要受益于人文与科学的妥协,并超越历史事件、超越科学发展、超越日新月异的细节,去展现主流思想潮流中更为有趣、更持久、更深远的内涵。
这是对我国英语教育者的一个挑战,因为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法的选择直接体现了英语专业教育者在“搬运”过程中的甄别和判断作用英语专业以及它赖以生存的英语学科,可以说是科学技术碎片化时代的人文思想的栖息地,凭借科学和人文的交会,学生可以获得更开宽的视野。
科学和人文科学谁主沉浮的问题还会继续争论下去,但与19世纪所不同的是,人文科学在某种意义上成了科学的玩偶借用美国当代著名的人文学者莱特(Robert Wright) 在他的《道德动物》(The Moral Animal )一书中的观点,要获得哪怕是部分的自由,必须要解破科学作为“玩偶人”的逻辑密码。
人文思想能以此获得超越,人所创造的思想以及对人类文明所产生的影响仍然而且始终要体现为英语学科的教育追求,但这种追求应该是尊重并超越科学的发展的6文化精通与专业能力 英语专业学生的文化精通,更确切地说是跨文化和古今文化融通的水平,是专业水平的真实体现。
在美国,外语系或外语学院的办学任务通常是提供古典语的教育,如希腊语、拉丁语和希伯来语等,以及现代外语教育,如法语、德语、西班牙语、汉语等在中国,外语专业的教学以现代外语为主,相比美国的外国语教育,我们更强调听、说、读、写、译五项专业技能的培养。
英美国家的英语专业在中国变异为一门重技能而偏离学科内涵的实用专业由于一味强调语言能力,英语专业至今仍没有摆脱在中国高校学科群中被边缘化的窘境笔者在这里提出中国高校英语专业教育的三个目标,不管是针对传统的英语语言文学专业,还是针对应用类或特殊用途类英语专业, 可以在体现英语专业本体的这三个层面作动态的或相对灵活的调适:(1) 语言能力。
英语语言能力包括语言层面上的“输入”“ 输出”和语际转换的能力专业基本功的训练是与专业素质的培养融为一体的,这对教师的学术造诣、专业功底和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专业的学生以英语作为专业语种,但选修的第二外语可以不限于一门。
有条件的院校可以适当开设古典语种课程(2)文化精通文化精通不同于知识习得,是通过比较研究和运用批判性思维来促进对英语文本和相关文化形式(古典和现代)的欣赏和理解;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开拓文化视野;同时学会尊重和审视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将他们视为这个世界的智慧公民,视为这个世界大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代表。
由于文化精通体现的是学生获取知识、理解异族文化及其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能力,这要求对语言和文化的本质有深层的见解(3)人文素养这方面的教育应该是尽可能超越文字的、宽容的、不带偏见的、虚怀若谷的、思维开放的、启迪心智的。
我国高校英语专业的人文教育要结合专业特点,提倡从国外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选取优秀的阅读资源英语专业有着特别的优势,阅读资源之丰富超过任何一种外国语言,甚至可以选取中国人文典籍的优秀译文学生通过理解在本族语中理解不到的概念,拓宽并形成自己的思维,提出有意义的问题,并寻找答案。
这有利于培育创造性、批判性和开放性思维,培育本真的心智,使学生能够在思想上自我激励外语专业不仅为学生以后进一步接受专业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且促使其进入国内外多语种社团,成为终身学者、跨文化实践者和具有专业水平的双语者或多语者,有一部分毕业生甚至能转入其他学科,或以其语言优势进入综合性人文学科领域。
7.英语专业的开放式“回归”英语专业不仅仅包括一些规定学分的课程,如莎士比亚戏剧、英美文学概论、英语写作等等按照弗吉尼亚大学英语教授、英语教育家爱德蒙逊(Mark Edmundson)(2013) 的说法:英语专业是塑造人格和心灵的专业。
英语不仅是交流工具,而且要通过语言去探究诸如哲学的某个概念、某个关于道德的问题、不同文化的相似之处、是什么在影响某件雕塑作品的作者、某个人文社会科学概念有没有文化国界、什么是第三文化、世界如何才能更人性化等。
人文素养是在思辨中培育的,利用英语专业的语言优势,既可顺着源语文本作者的语言思维去精雕细凿,又能站在两种文化之间共通和共融的地带就此而言,英语专业不应该有危机感, 中国的英语专业的危机感来自原本就很成问题的自我认同感。
英语专业是塑造人格和心灵的专业,这并不是大文科领域内的其他专业都可以这么去定义的在异域文化中去建立英语学科并开设专业,意味着两种语言和文化的交融,英语专业的学科界定不是规定性的,但以语言为载体的人文主脉是清晰的。
随着时代的变化,英语专业被碎片化了,对它的功利性需求太多,其结果是英语专业的内涵窄化了,具体化了,致使这个英语专业有可能走入误区作为人文学科的英语专业是“顶天立地”的, 语言学、文学、文化、国别区域和翻译研究, 乃至跨学科复合培养,其学科范畴虽然不断延伸,但在人文学科甚至是社会科学中的担当也日趋明显。
英语专业的担当决定了它首先是“底座式”教育,是其他专业不可替代的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的教育,具有开放性特点据国外相关研究,英语专业毕业生的社会价值是持续终生的,甚至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更为明显 英语专业的开放性是其本质属性。
一方面体现在它的培养目标是英语人文教育,让学生充分接触英语世界;另一方面是由英语学科的寄生性特点所决定的大学各学科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国际学术交流,而英语作为语言介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这也拓宽了自身的学科范畴。
英语专业本体可以在两个层面上设置课程:可以是专修计划(concentration),这是真正意义上的英语专业,是英语专业的主体;但大学是由几十个专业组成的,如果没有跨方向或跨专业设置(joint concentration), 事实上就限制了包括英语专业在内的各专业的发展。
就此而言,复合型人才培养和大学的跨学科人才培养是不容置疑的,这不应该影响英语专业的本体建设学生选择的跨专业方向可以由英语系和其他系的教师共同指导论文,共同开设课程,但这些学生仍然是英语专修生(English concentrators)。
英语专业的部分课程可以达到高层次或精修(intensive study)的规格,学生获取的学分重在提高思辨能力,如采取研讨或论文写作的形式, 并对GPA提出专门要求在开放的时代,专业的本体化、寄生性或可塑性应该并重,英语专业更不排斥与商贸、法律、口笔译等应用性专业的结合,英语语言文学学科并不只是出现在沙龙或象牙塔里,而是在日常生活中,就此而言, 英语人文知识和人文思想的教育是贯通于各种培养方案之中的。
正如上文所说,英语专业的人文取向也决定了其教学方法是思辨性的,而思辨教学的基本保障是在内容选择上去中心化,要给予教师以充分的信任以布鲁姆的话说,“深度的经典阅读并不能使一个人变好或变坏,变成更有用或更有害的公民。
思想与自己的对话并不是一种社会现实” 适合于思辨教学的人文读本应该是能激发读者“与自身的是非观的一种对峙”,能产生一种独白(Bloom, 1994:30)当然,布鲁姆并不是把人文教育抽象化,而是说不能实用化地去理解。
英语专业教学在评价方式上要去考试化,考试的目的不是决定学生的等级,而是为教师更人性化的教学提供依据著有《论人性化》一书的希尔顿(Steve Hilton)认为,“学校体制中最人性的要素是教师”他在批评传统考试模式时引用了一位非常成功的墨西哥教师科雷亚(Sergio Juárez Correa)的话:“考试是对教师的一种限制。
所考的往往是你知道什么,而不是你能做什么”(Hilton, 2015:78)思辨教学要符合人文教育的特点,就必须对传统的教学方式,包括考试方式进行反思总之,教师的研究水平和开放意识决定了思辨教学的层次和质量。
英语专业回归本初并不是回到原本的位置,更不是倒退,在多元化时代和全新的科学时代,英语专业回归人文教育应该是非常具有积极意义的,我们所面临的挑战是如何更开放地理解其专业内涵,又不失这门古老的人文专业的本分。
免责声明原文载于《中国外语》,2019,16(04),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章。
编辑|排版:禾火
- 标签:
- 编辑:
- 相关文章
-
人文摄影作品欣赏_人文摄影作品欣赏非洲
在我的摄影学员当中,有位叫@蓝天鸿的学员,他在非洲尼日利亚阿布贾工作生活多年,同时用手机拍了很多照片,记录当地的生活习俗以及人文…
-
人文摄影什么意思_什么叫人文摄影
飞哥一直潜心研究摄影比赛的规律,经常被影友当作“投稿指南”用。最近影友问我,一些摄影比赛的分类中增加了一项“…
- 人文摄影什么意思_什么叫人文摄影
- 人文摄影和纪实摄影的区别_人文摄影的特点是什么
- 人文英语3写作训练答案_人文英语3写作训练答案until1—until8
- 人文英语3写作训练答案_人文英语3写作训练答案until1—until8
- 人文英语4边学边练答案_国开人文英语4边学边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