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人文

人文景观包含什么_人文景观包含什么要素

  • 来源:互联网
  • |
  • 2024-04-15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人文景观包含什么_人文景观包含什么要素

 

课程标准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教材分析本节是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的内涵”是本节的第一部分内容,包含“地域文化”的含义和表现形式及“城乡景观”的内涵两部分知识。

“地域文化”是学习后续内容的基础,学习本节内容具有理论联系生活的作用,对学生了解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弘扬历史文化有着积极意义但地域文化的概念很抽象,其表现形式多元而复杂,对地域文化概念的理解是本节内容学习的关键。

城乡景观是地域文化的综合表现,教学中联系多数学生已有的背景知识,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熟悉的生活区域的文化景观,分析其中蕴含的地域文化特征学习目标与核心素养1. 了解地域文化的内涵,能通过案例分析地理环境对地域文化形成的作用。

(综合思维)2.结合具体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和地理环境对城乡景观的影响(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3. 感受不同地域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各具特色的城乡景观,欣赏自然与人文和谐之美,体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地协调观)。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地域文化的含义和表现形式,地域文化对城乡景观的影响教学难点:理解地域文化的内涵,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及地理环境对城乡景观的影响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思维拓展、问题引导为主线,采用了“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合作探究—总结生成,应用反馈”的教学方法。

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法、合作探究法、读图分析等方法进行学习教学过程课程导入【播放】视频:《山西,一个富裕的省》【导入】视频中介绍的“富裕”指什么?面食、煤炭、晋商等可以说是山西地域文化的符号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塑造一方文化。

“五千年历史看山西”,山西厚重的历史文化和自然地理环境塑造了山西独特的地域文化这堂课我们一起探究“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的内涵”(设计意图:从同学们身边的家乡的文化现象导入新课,既能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又能加强对地域文化、景观等概念的思考。

)学习新课01 地域文化的内涵 1地域文化的含义【讲授】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世界上凡是由人类创造的事物和现象,或者是带有人类活动的印迹的自然事物,都属于广义文化的范畴。

【承接】什么是地域文化呢?【探究活动】【展示】材料一 山西人的饮食习惯(面食、醋)              材料二 山西地形、气候与饮食

【学生活动】结合材料一、二思考山西人饮食习惯形成的原因①山西人为什么喜欢吃面食?②山西人为什么爱吃醋呢?【讨论分享】山西省,地处内陆高原山区,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大小旱灾多,山区广,适宜耐旱五谷生长在这样的条件下,取材于当地所产小麦、玉米、高粱、谷子等杂粮,限定了饮食向着面食文化模式发展。

山西“水硬”,即碱性强,加上山西人喜食面食、杂粮较多(如高粱、莜面等),都是不好消化的,需靠醋来中和、助消化醋的营养价值颇高,并有一定的食疗作用(设计意图:用同学们熟悉的、有趣的家乡地域文化的实例,分析地理环境对地域文化的影响。

)【承接】独特的自然特质孕育了具有“杂粮王国”之称的魅力山西独特的杂粮品种、极富创造性的山西民众以及其热情好客的风俗习惯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山西饮食文化爱吃面食、爱喝醋是山西地域文化特色的一个表现【自主学习】阅读课本37页“一、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的内涵”

①什么是地域文化?②地域文化的表现形式有哪些?【学生说出】地域文化指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中成长起来、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追问】地域文化是怎样形成的?【点拨】地域文化是一定地域人类活动的产物,是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中自然和人文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地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在一定阶段又具有相对稳定性

2地域文化的表现形式【学生说出】地域文化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历史遗存、文化形态、社会习俗、生产生活方式等【点拨】地域文化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形成,可以是物质方面的,如建筑、饮食、服饰等,也可以是非物质方面的,如价值观、生活习惯、习俗、艺术等。

【连线】下列事物哪些属于物质文化,哪些属于非物质文化?晋祠、太原方言、水母娘娘的传说、双塔寺、清徐宝源老醋坊、老陈醋酿造工艺(设计意图:利用熟悉的家乡的事物和现象,明确地域文化的表现形式,增强区域认知)。

3地域文化的特点【展示】“中国地域文化区”示意图

【思考】读“中国地域文化区”示意图,说明地域文化有哪些特点?【师生分析归纳】区域性:地域文化中的“地域”,是文化形成的地理背景,范围可大可小多样性:不同地域的地理环境差异显著,形成的地域文化也丰富多彩独特性:地域文化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与环境相融合,因而打上了地域的烙印,具有独特性。

相对稳定性:地域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在一定阶段内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承接】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城乡景观感受当地的地域文化02城乡景观的内涵1城乡景观【讲解】景观:指相对固定在地表的实体要素,是一定区域呈现的景象,即视觉效果。

景观包括自然景观(如行云飞瀑、高山流水)和人文景观(也称文化景观,如农田、道路、建筑等)城乡景观:是城镇和乡村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综合体,既包括聚落整体,又包括聚落内的建筑、道路等【探究活动】【展示】材料一 。

红河哈尼梯田位置、景观及剖面示意图              材料二 红河哈尼梯田所蕴含的地域文化

【学生活动】阅读图文资料,小组合作思考讨论以下问题:①哈尼梯田景观的形成与当地自然地理特征的关系是什么?②从材料中,找出体现红河哈尼梯田以下几个方面地域文化的描述A.生产活动     B.用水、 用地制度     C.价值观、  审美情趣。

③讨论这些地域文化是否可以在代际之间传承、不同地方传播?④该文化传承和传播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讨论分享】①自然地理特征: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属于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降水充沛;山地多,平地少。

②地域文化的体现生产活动:开辟梯田,种植水稻用水、用地制度:村民修建了沟渠连接稻田,选举正直公正、责任心强的分水官,规定特定范围的森林不得砍伐价值观、审美情趣:层层水田映照蓝天白云,宛如一幅幅油画,体现人地和谐共生。

③地域文化可以在代际之间传承但伴随经济发展,原有生产方式可能需要调整由于各地自然和人文条件差异显著,梯田文化很难传播,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可以传播④以景观保护为前提:因时因地制宜,不要生搬硬套……【点拨】城乡景观是人们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结果,其外部形态和组合类型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也受长期以来人类活动的影响,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该地域的文化内涵、价值观、审美观。

(设计意图:通过材料分析理解城乡景观的内涵,训练综合思维,提高区域认知能力)【承接】不同地区在不同的地域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城乡景观各有特色我们来看看家乡黄土高原的特色建筑景观——窑洞2城乡景观的地区差异。

【探究活动】【展示】材料一  窑洞景观图              材料二  黄土高原窑洞的介绍              材料三  现存窑洞分为靠崖式窑洞、下沉式窑洞和独立式窑洞

【学生活动】阅读图文资料,小组合作思考讨论以下问题:①结合材料一、二说出窑洞建筑特点、形成原因、体现的地域文化?②结合材料三分析为什么窑洞有不同的建筑形式?【讨论归纳】①窑洞建筑特点、形成原因、体现地域文化

②黄土高原地形复杂、黄土土层厚薄不均劳动人民因地制宜,在黄土深厚的断崖壁上向内开掘的洞穴形成靠崖式窑洞;在黄土层厚而又无断崖可利用的地区,则自平地向下挖掘出一片人工谷地建造下沉式窑洞;平地上用土坯、砖或石等建造的仿窑洞式建筑——独立式窑洞。

(设计意图:结合材料分析窑洞的形成原因、体现地域文化及区域差异,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点拨】城乡景观外部形态和组合类型与当地自然地理环境密切相关,不同地区、不同纬度、不同海拔之间,城乡景观均存在显著差异。

地域文化对城乡建设具有深刻影响,而城乡建设反过来又影响并提升地域文化

课堂小结【学生回顾】利用板书提纲,回顾本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教师总结】我们学习了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的内涵,欣赏不同自然地理环境和地域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各具特色的城乡景观,感受到了自然与人文和谐之美但是现在随着经济、科技、社会的发展,自然环境对我们城乡建设的制约减弱了,越来越多的城乡在盲目的扩建中逐步失去了自身的地域文化特色,导致出现“千城一面”的现象。

我们在城乡建设中应该怎么做?我们应该在城乡建设中增强文化自信,发扬优秀地域文化特色,维护地域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传承劳动人民创造的优秀文化和智慧结晶,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扎根于生态文明建设,使城市的发展与地域文化和谐共融。

(设计意图:结合目前城乡建设、地域文化传承中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增强文化自信,进一步强化人地协调发展的理念。)板书设计

当堂练习江西篁岭古村为典型的徽派建筑,多为砖木构造,异常古朴马头墙(下左图)特指高于屋面的墙垣,因形状酷似马头而得名篁岭因晒秋闻名遐迩,当秋日的阳光把古村唤醒时,家家户户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挂晒辣椒、夏菊、玉米、稻谷簧依作物,整个山村变成色彩斑斓的画卷。

下右图为篁岭古村晒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马头墙的主要功能是(   )A.遮风   B.挡雨   C.防火   D.防盗2.决定篁岭古村农产品晾晒方式的主要因素是(   )A.房屋朝向   B.天气状况 

C.建筑风格   D.地形地势

陕西窑洞聚落的院落模式具有典型性和独特性,从渭北到陕北呈现显著的地域分异特征下图示意三种典型院落模式据此完成3~5题3.陕西窑洞三种院落模式从南到北总体分布趋势是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③—①

   D. ②—①—③4.院落模式呈现地域分异的直接影响因素是A.土壤性状 B.地貌条件C.光照强度 D.文化传统5.窑洞院落中少见造景植物的主要原因是A.土壤贫瘠 B.风大沙多 C.干旱少雨 D.日温差大

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 客家人是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民系客家先祖原本居住在北方,由于各种原因南迁,定居在闽粤赣边地区由于当时客家人大多居住在偏僻的山区或深山密林之中,不但建筑材料匮乏,豺狼虎豹、盗贼嘈杂,而且还惧怕当地人的袭扰,客家人便建造了一种“抵御性”的城堡式住宅——土楼。

他们利用当地的土、卵石和杉木,用垒筑的方式建筑了高达五六层的或圆形、或方形的可住几十户甚至上百户的客家土楼楼内数百人聚族而居,不分辈分大小,一律平等,同样大小的居住单元,不论朝向,不论方位客家土楼成为民居建筑的一大奇观。

材料二 客家先民从西晋永嘉之乱起,开始陆续从中原向南方迁徒,福建永定是客家人的聚集地永定境内崇山峻岭,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说法,“永定”意为永远平定(缘于“明成化十四年”,流贼钟三等啸聚溪南,巡抚奏折置县镇之”)。

(1)历史上,客家人修建的土楼除了有居住功能外,还具有的主要功能是_安全防卫功能土楼采用的建筑材料是受 自然环境 因素的影响,建筑的方式又与 技术水平 因素有关(2)结合材料,说明客家人迁入永定后建筑土楼的原因。

答:面对动荡的社会环境及恶劣的自然环境,土楼可防御外敌或者猛兽入侵;永定多山地,土楼层数多、占地少,有利于节约土地;当时建筑材料匮乏,当地有丰富的黄土、木材、石材等资源,可就地取材(1)这种居住方式说明了客家人的什么特征?。

答:客家人由于数代不断南迁,形成家族内部极强的凝聚力,只有家族内部的紧密团结才能使其在新的居住地生存下来其居住方式体现了家族内部的平等团结(4)你是否赞同继续在当地建筑传统的土楼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答:赞同。

理由:不断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技艺;相较于现代建筑,土楼节能(冬暖夏凉)环保(土楼废弃的土、木材不会污染环境)不赞同理由:土楼早期的防御功能在现代已经丧失;土楼大聚居特点与现代生活方式不符合课件展示

审核:薛光辉供稿:太原市第二十一中学校地理组编辑:陈婉林 卢逸敏

龙城地理欢迎关注太原高中地理教研往期推荐 教学研究(点击下边蓝色标题查看往期内容)“二轮”专题精准示范,“一模”分析高效备考湘教版新教材教学设计 || 必修第二册:城乡区位分析湘教版新教材教学设计 || 必修第二册:城乡空间结构(第一课时)

湘教版新教材教学设计 || 必修第二册:人口容量湘教版新教材教学设计 || 必修第二册:人口迁移湘教版新教材教学设计 || 必修第二册:人口分布试题研究(点击下边蓝色标题查看往期内容)权威发布 // 太原市2021年高三模考地理试题(一)参考答案

2020年全国III卷地理试题解析2020山东卷地理试题解析2020年全国II卷地理试题解析情境设置不谋而合,原理考查殊途同归——江苏卷21-22题与太原市2020年高三模拟试题(一)第36题的比较权威发布 // 太原市2021年高三模考地理试题(一)

课程开发(点击下边蓝色标题查看往期内容)世界大河,生命与文明的协奏曲||亚洲篇嫦娥五号采回的“土特产”,可以用来研究些什么?珠穆朗玛峰最新高程——8848.86米“天漠”——飞来的“迷你沙漠”婀娜多姿的变质岩

一轮凸月25日将与蜂巢星团浪漫邂逅传统节日的地理溯源元宵之月,缘何不圆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