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景观的特征_人文景观的特征有哪些
重庆大学毛华松教授团队通过梳理440首唐宋三峡诗词中的景观地理信息,利用文本挖掘技术,结合ArcGIS空间分析法,实现三峡人文景观空间分布可视化和审美认知分析,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三峡段空间布局和诗意场景营造提出了以诗词为引导的建设建议。
三峡自古以来发达的水上航运以及秀丽险峻的自然风光引得无数人文墨客游览驻足,李白在这里写下“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以抒畅快心情,杜甫在这里留下“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以感晚年孤愁三峡作为中华诗词文化的重要“江山之助”,素有“天下诗人皆入蜀,行到三峡必有诗”的美誉,人文要素的加入为三峡的自然景观注入了丰富的文化价值,使其成为长江标志性的风景带与文化带,是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立先行示范区的重要选址地段。
西陵峡来源:作者自摄整合具有突出意义、重要影响、重大主题的文物和文化资源是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的基础,以诗词为研究材料解读与挖掘文化资源能够为丰富三峡文化资源识别和完善价值阐释体系提供新方向重庆大学毛华松教授团队通过梳理440首唐宋三峡诗词中的景观地理信息,利用文本挖掘技术,结合ArcGIS空间分析法,实现三峡人文景观空间分布可视化和审美认知分析,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三峡段空间布局和诗意场景营造提出了以诗词为引导的建设建议。
研究范围
一、时间范围“唐宋时期”为618—1279年李唐王朝建立至赵宋灭亡这一时间段,包含五代十国的前后蜀时期二、地理范围“三峡”是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总称,具体指从重庆奉节县白帝城至湖北宜昌市南津关的长江及沿岸区域,该研究综合宋代三峡城镇建置,将奉节县、巫山县、巴东县、秭归县、兴山县、夷陵区、西陵区、点军区纳入研究范围。
三峡地理范围
研究方法
将诗词文本挖掘技术应用于三峡人文景观研究:从古诗词数据库网站“唐宋文学编年地图”中筛选文人过境或驻留三峡时所咏诗词440首,梳理数据库中的景观地点,完成相应坐标点的提取,利用ArcGIS对唐宋三峡人文景观的要素类型及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可视化,通过ROST-CM6对诗词文本进行聚类分析与空间语义分析,根据类簇特征划分不同景观主题,结合语义网络与高频词、字,对各主题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特征进行分析。
利用诗词文本挖掘技术分析人文景观特征的技术路线
唐宋三峡诗中的人文景观空间特征
1.景观要素类型特征从唐宋三峡诗中提取出32处人文景观点,以及作为人文景观生成基底的27处自然景观点,共计59处其中人文景观点具有城镇景观、遗址胜迹、寺观宗祠和名人故居4种类型,自然景观点可细分为山岳景观和水体景观2种类型。
并且这些景观点在空间上总体呈现沿江线性分布并局部聚集的特征其原因有如下2个方面:1)从地理特征上看,长江水道与两侧山崖作为开敞的线性空间,能为在江上快速移动的宦游文人呈现流动的视野和动态的景观大批文人乘舟途径三峡时,极易观察并体验到三峡的标志性自然景观。
2)从社会背景上看,唐宋时期三峡航道的经济功能逐渐凸显,沿江城镇的文化、经济地位上升,文人宦游谪居现象普遍、公共游赏活动兴盛,文人的驻留与漫游一方面推动地方行政官署的风景化,包括行政官署机构中的郡圃以及城内外迎客送客的路驿与馆堂等;另一方面促进城镇景观建设,出现了如至喜亭、秋风亭、三峡堂、制胜楼、西阁等景观建筑。
由此形成以城镇景观为主,周边遗址胜迹、寺观宗祠、名人故居为辅的人文景观集群
唐宋三峡诗中的自然景观(a)和人文景观(b)2.景观空间分布特征诗词密度规模大的区域,景观要素分布相对集中,高频景观与人文主题的关联性更加密切,其所具备的独特性和强认知性使各集群地方性景观特质和主题审美知觉更加突出。
诗词中三峡的景观点于奉节县、巫山县,以及夷陵、西陵、点军三区最为集中,形成高感知度人文景观集群,并在景观主题的关联性上呈现不同的倾向:1)奉节是唐宋三峡人文景观密度最高、聚集面积最大的区域,存在13处人文景观,诗词数量共175首
,约占总样本量的39.8%其中描写奉节遗址胜迹相关的诗词数量占比26.3%,因此遗留的古都遗址是该处高感知的景观主题2)巫山的人文景观点密度位居第二,存在9处景观点,诗词数量共116首,约占总样本量的 26.4%。
诗词主题与神女、楚王、宋玉典故的关联性极强,将巫山自然景观和历史遗迹结合传说典故进行描写的诗词数量占比高达57%,使巫山成为景观词频最高、主题关联性最强的区域3)夷陵区、西陵区、点军区所形成的人文景观高密度聚集区面积相对较小
,其在诗词中出现频率的核密度相对较低,城镇近郊散布15处人文景观点,诗词数量共75首,约占总样本量的17%主要载体是与仕宦文人宦居或行旅相关联的建筑遗迹,并且通常以文人足迹及典型故事等历史事件构成其文化内涵。
唐宋三峡诗中的人文景观审美认知
1.唐宋三峡诗词文本语义唐宋文人对三峡人文景观的体验和书写赋予了三峡景观审美性与解读性该研究对诗词文本进行分词处理,获取符合需求的景观意象词表,借助ROST-CM6中的语义分析工具NetDraw,识别出景观意象的语义关联强度,通过相关性运算将共现词条自动归类为6个类簇,并根据景观特征与意象给予6个类簇不同的景观主题:。
类簇1 峡江大观:核心要素词条为三峡、啼猿、云雾、长江等高频词,作为语义网络图的核心,代表唐宋文人在宏观上对三峡整体景观空间的感知类簇2 江岸帆影:核心要素词条为江帆,关联驿站、扁舟等高频词,在地理空间上对应城镇近郊水域,结合星河、明月、鼓角等意象勾勒出三峡来往船只繁茂的江畔景观。
类簇3 江畔田园:其中的瀼西、瀼东指向奉节县近郊,瀼西“旷田可水耕”,瀼东“两岸多稻田”,对应稻田、草屋、苗麦等词条,反映农事场景,并涉及竹枝歌等风俗民情,燕子、橘树等动植物景观类簇4~6 “白帝古都”“巫山云雨”“西陵胜景”。
:这里各类景观词条细化到地方尺度,地理空间指向性更加明确,围绕瞿塘峡―夔州―白帝城、巫山―十二峰―神女、西陵峡―黄牛峡―屈原祠形成核心景观圈层。
三峡景观意象词云图2.景观主题审美认知 6类景观主题从宏观上展现了唐宋时期三峡山水、江城、江畔田园整体风貌,并在微观尺度上显现地方景观结构和人文景观特征,结合当时文人士大夫在三峡远近郊乘舟快旅、于城镇内外漫游揽胜的活动方式,共同塑造唐宋文人对三峡的景观审美感知过程。
1)山川江城的独特形象峡江大观:三峡的整体风貌处于核心圈层,作为开敞的线性自然景观空间,其沿途静态及动态的景观要素组合,构成了文人在宏观尺度上对三峡江险、山高、谷深、峡长的综合感知“峭壁”“乱石”“鸟道”等静态山体景观,佐以“云雾”“啼猿”等三峡独特意象,结合长江水景,建构出壮阔雄浑的标志性三峡山水景观画面。
江岸帆影:该主题的景观意象突出与城市近郊水域相关的环境要素,与士大夫文人江上航行和游览活动息息相关唐宋时期三峡交通贸易繁荣,各类集市、草市、舟市兴起,陆驿、水驿设置完备,“星河”“明月”“渡”“灯”等意象反映诗人夜间乘舟漫游的图景,结合鼓角、风物等意象,构建出具有地域风土色彩的三峡江城风景。
江畔田园:诗词通过稻田、苗麦、草屋、芳洲等词条组成了三峡乡村景观以及对动植物生境的描绘和三峡民风民俗的刻画,展现了唐宋时期峡民生产、生活的景象相关古诗词中有“静”“闲”“暖”等特征,反映了烟树远村的田园景观和悠闲潇洒的田园生活。
2)历史人文的主题印象白帝古都:该主题以白帝城所遗留的军事、名人、文化等历史遗迹及其周边山水格局为核心圈层,并借助“松柏”“古庙”等意象,营造出庄严肃穆的氛围,此外,亦出现了如西阁、制胜楼等与文人生活密切相关的建筑要素,其与清秋、枫树等意象组成边缘圈层,刻画出另一副细腻婉约的景观风貌,为军事文化氛围浓重的白帝城增加了一缕悠闲淡雅的生活气息。
巫山云雨:该主题的核心圈层既有巫山、十二峰等自然景观,亦有高唐观、楚王宫、楚阳台等建筑遗迹和神女、楚王、宋玉等历史人物而附属于巫山景色与神女传说的“云雨”等气象景观、“红树”等季相景观、“岚光”“香云”等意象组合,虽然处于边缘圈层,但被赋予了高度的人文意蕴,神女、云雨等作为特殊的景观符号,反映巫峡神女文化与景观空间的密切关联性。
“翠”“幽”“秀”“美”等认知高频词的形成,是山水风貌与神女传说互相作用的结果西陵胜景:其人文景观类型主要是本土的历史名人遗迹,尤以屈原、王昭君、寇准为主,与清泉、林间、登临、明月等词条构建出高远明丽的人文景观意境,构成与西陵峡险胜环境截然不同的场景体验。
唐宋文人在对西陵峡人文景观进行审美体验与书写时,出于对先人的追怀和自身境遇的联想,往往将遗迹与“青山”“流水”“浮云”“春风”“山鸟”等意象结合描写,以寄托对先贤的敬仰之情,“千古”“行客”“思乡”等词也成为文人在西陵峡的情感表征。
故在唐宋文人笔下西陵峡的人文景观的主题印象更为清新秀丽,凸显古朴悠远的文化气质
各聚类(a. 白帝古都;b. 巫山云雨;c. 西陵胜景)语义网络分析
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三峡段空间布局和诗意景观营造建议
古诗词的语义解读能从整体上还原三峡地区的人文景观特征,有助于深入解读区域内各类景观主题的景观特质和审美意蕴,对于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三峡段的空间规划布局、诗意场景构建、各区段的情感基调选择有一定的借鉴价值1.以诗词引导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三峡段空间布局
以诗词文化为魂、诗人行踪为脉、名山胜景为体的“一带一区两核”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三峡段空间格局构想“一带”以长江三峡为带,串联沿线奉节县、巫山县、巴东县、秭归县、兴山县、宜昌市等诗词文化集中区域,形成以诗人行迹、山川名胜、江城江镇、学宗文脉、遗产风物为主要特征的诗词文化长廊,塑造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三峡段独有的形象语言和具象符号。
“一区”以秭归屈原文化作为核心文化因子,串联乐平里、屈原传说、骚坛诗社为代表的诗歌文化,以及以凤凰山古建筑群、屈原故里端午习俗为代表的屈原纪念文化“两核”围绕奉节、巫山诗词中的名山胜景、文人胜迹,强化三峡“唐宋诗人圣地”的核心地位。
2. 以诗词构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三峡段诗意场景完善诗词中关键物质载体要素(如城镇风貌、风景名胜、佛宗道源遗迹、文人名士遗迹等)的识别和普查,结合国家级市级历史文化名镇、历史文化名村和旧城更新工作,开展诗词物质载体资源的现状摸排,实施分级分类、精准管理,保护强化以诗词文化为核心的开放空间与景观体系。
梳理诗词中山水林草湖田等区域农业产业和历史生境的有关类型与要素,结合乡村振兴和库岸修复、千里林带等工程建设,推出峡江橘柑、东瀼大米等文化特色农业产品;南陵杨柳、峡江红叶以及猿猴啼鸣等诗意生态场景,强化诗词文化的场景体验感知。
协同塑造诗词原生地历史场景,修复城乡生境,力争推出诸如巫山神女、奉节白帝城、秭归屈原故里等重点诗意江城风貌段,西陵峡峡口等重点诗意江镇形象点,以及兴山昭君村等诗意乡村示范点,突出诗词文化在城、镇、村、峡江等区域的风貌建设上的引领性。
讨论
本研究聚焦的是唐宋时期,缺乏综合历朝诗词文本的分析,因此尚未讨论人文景观形成演进的时空过程未来可以深入三峡历朝诗词研究,夯实数据资源基础,推动诗词文献数据库建设和价值识别研究,对地域性景观的保护与延续提供更全面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引用格式王雪纯,毛华松,吴映华夏. 2023. 基于古诗词文本挖掘的唐宋三峡人文景观特征及审美认知研究.热带地理,43(10):2001-2011.DOI:10.13284/j.cnki.rddl.003753.
作者信息毛华松(1976—),男,浙江诸暨人,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山地城镇建设与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成员,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风景园林遗产保护、城市设计。
王雪纯(1999—),女,重庆渝北人,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历史理论与遗产保护。
吴映华夏(1993—),女,湖南花垣人,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博士研究生(佛罗伦萨大学人文教育学院联合培养),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历史理论与遗产保护。
内容策划:首都师范大学 张琦排版编辑:Nio
微信号
官网▼《热带地理 》简介▼《热带地理》是由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主办的综合性地理学术期刊;1980年创刊,月刊,每月5号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办刊宗旨:“品质、规范、高效、引领”办刊方向:“精品化”“特色化”。
报道地域:突出但不完全局限于全球热带亚热带地区服务承诺:公平•热情•高效核心收录: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北大);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荷兰Elsevier文摘与引文数据库(Scopus); 瑞典DOAJ数据库;
荷兰GEOBASE数据库;美国EBSCO学术数据库;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JST)评价数据:2021年复合影响因子—— 3.225;复合他引影响因子—— 2.980联系我们:020-37656960(稿务、编务、财务);
020-37656954(期刊负责人)E-mail:bjb@gdas.ac.cn;1258717596@qq.com延伸阅读▼时空叙事视角下红歌歌词的多维解读与价值内化机理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阶段都市农业模式——广州的4个案例。
笔谈:新时期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发展之路(9)——大湾区人地关系协调篇笔谈:新时期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发展之路(8)——大湾区城乡融合发展篇笔谈:新时期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发展之路(7)——大湾区制度创新篇笔谈:新时期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发展之路(6)大湾区居民福祉提升与共融发展篇
笔谈:新时期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发展之路(5)大湾区内部要素流动强化机制篇笔谈:新时期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发展之路(4)——大湾区创新基础保障战略篇笔谈:新时期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发展之路(3)大湾区科技与产业创新发展篇之二
笔谈:新时期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发展之路(2)大湾区科技与产业创新发展篇之一笔谈:新时期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发展之路(1)——前言
- 标签:
- 编辑:
- 相关文章
-
人文景观的特征_人文景观的特征有哪些
重庆大学毛华松教授团队通过梳理440首唐宋三峡诗词中的景观地理信息,利用文本挖掘技术,结合ArcGIS空间分析法,实现三峡人文景观空间…
-
人文摄影师比较出名的_人文摄影师比较出名的是
本刊记者:闪晶晶 封面人物摄影并不只是把相机对准景物按下快门,而是通过找到那些特殊的瞬间,来表达出我们想要传达的情感…
- 人文摄影师比较出名的_人文摄影师比较出名的是
- 人文摄影一定要有人吗_人文摄影一定要有人吗为什么
- 人文摄影和人像摄影的区别_人文摄影和人像摄影的区别在哪
- 人文景观的英语单词_人文景观 英文
- 护理人文关怀案例_护理人文关怀案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