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指的是谁_被誉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谁
根据以往的史料文献和近现代对历史文化遗址的考古资料来看,首先要明白什么是“轩辕氏黄帝”,才能推论出他的出生地,也就是祖籍(故里)的问题!
杨牧青:中华人文初祖“黄帝”出生地究竟在什么地方?引言:黄帝,通常尊称为“轩辕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又常见为“人文始祖”之词说予以为,用“始”字欠妥,用“初”字较正确,今时已普遍形成一个共识,黄帝之前还有神农氏、伏羲氏、女娲氏、华胥氏、遂人氏、盘古氏等。
从春秋战国时出现“黄帝”的事迹记述到司马迁编写《史记》将“黄帝”列为第一位可考可述的历史人物至今2500多年以来,关于“黄帝”的出生地(祖籍)问题就吸引了全球华人的眼球和历史文化学者的高度关注加之,中国历代古籍的记录不尽相同和历代学者、研究者各陈其辞,比较杂乱,也因是让有的学者为此而倾情终生在研究。
同时”黄帝故里“之争也成为当今文旅产业开发大背景下的一个经久不衰的焦点和热点问题
名称:书法规格:45cm x 68cm款识:华夏之源,轩辕氏黄帝是中华文明历史上重要节点和转折点己亥春杨牧青书根据以往的史料文献(如《史记》、《国语》、《竹书纪年》、《山海经》、《水经注》、《帝王世纪》等)和近现代对历史文化遗址的考古资料来看,首先要明白什么是“轩辕氏黄帝”,然后才能推论出他的出生地,也就是祖籍(故里)的问题。
按我力倡并主导的“科学实证+玄灵思维是认知人类上古文化的基本方法”结合古文字、崖画、图腾、民俗、语言(特别方言)、天文星象、地理地质变迁等综合来论:轩辕氏黄帝并非一个人,或仅几百年的一个大族群黄帝一族人上接7千多年的神农氏之末世炎帝,至夏王朝的建立,前后共延续3千多年,历经颛顼。
、帝喾、唐尧、虞舜、夏禹等,可分为早、中、晚期黄帝《史记》中的黄帝应是晚期黄帝的事情轩辕者,并非特指车辆的轩与辕,借以誉名“黄帝”这个人黄帝者,并非中央或颜色是黄色,或五行属“土”为黄色的等说法轩,古代一种有围棚或帷幕的车,实为皇帝出行礼仪之车上华丽的盖儿,名为“华盖”,后来又被“星命家”应用并称为“华盖星”。
辕,指车前驾牲畜的两根直木(先秦时代是一根曲木,在车的中间汉代以后多是两根直木,在车前两侧)由此可知,将“轩辕”二字嫁接誉名在“黄帝”二字之前,这是秦汉时人搞的,特别西汉儒家思想的推崇与巩固,并非上古的古已有之的传承之称谓。
轩辕乃天鼋(yuan)是也,玄武之神,四灵之根,实为上天大帝天鼋即天龟、天黾(mian),商代青铜器铭文多见其形状,释者见龟多不解其深义,实为商代人对上天大帝的文化精神和其族群图腾的传承与铭记玄武通天龟
、天黾、天鼋、天元、天源、天渊、天垣,是北斗七星所在的方位,是为人间指明方位、方向的坐标这也是约3万多年前华夏先祖燧人氏在“大昆仑/祁连山”立方牙、定北极,观日、月并以“天鼋”取其象而传至于世,故后有玄武、龟背呈数之说。
至约1.5万年左右伏羲氏在天水卦台山画卦定乾坤识南北再至约5千至7千多年前黄帝居甘肃陇山测日月星辰位,以子午岭对应北极为坐标,再定天地中心和南北方向后再至3千年时周文王扭转乾坤以坎离定南北,周公以文王八卦精义在颖水告成(古阳城)观日影定天地之中。
至今时神州大地原点测设在陕西泾阳永乐镇石际寺村——北纬34°32′27.00″,东经108°55′25.00″2000多年前西汉时期测定的建筑基线与现在建成的大地原点基本一致,相差也就2秒经度(60米)的距离。
自秦汉时起将“有熊氏”部族的首领逐渐的也称誉为“轩辕氏”了,故后世疚有轩辕氏为有熊氏之说这里要注意,“熊”不是熊猫的“熊”,是“能”——能够掌握烧陶用火的能人——有本领的人古文字“能”、“熊”取大兽的样子以象其形,实为上古族群的图腾徽识与巫觋的装扮样子而已,并非动物之野兽。
“能”加火字底成“熊”字给轩辕黄帝的部落(氏、国号)取名,这当为秦汉时代的事情了,到西汉儒家思想完成后就基本形成了定论黄帝者,实为上古懂天文、知地理、明四时,并拥有掌控图画、文字、医药、舞蹈等方面权力的“帝”,该“帝”具有“巫觋”之本领。
黄字,通过对古文字的形体构造分析,实表意一人(好像令箭的矢)手执黄色的玉前往某地(城、部族)要去执行命令的意思再观《山海经》的一些祭祀方法和当今考古发现的一些古玉形器,故我说:黄色的玉为人族首领发号施令的玉,红色的玉多为祭祀上天神祇的,白色的玉多为祭祀山川神明的,黑色的玉多为祭祀河水神灵的,绿色的玉多为祭祀植物性灵的。
因此,黄帝就是手执黄玉行使命令的人——是一个大族群的文化传承与精神象征!《穆天子传》的记载:“天子升于昆仑,观黄帝之宫,而封丰隆之葬”这个记载应该是没有错的《山海经·西次三经》记载“黄帝居昆仑”“黄帝为天神
”等及在《西次三经》中第十二座山……曰轩辕之丘,多丹粟青雄黄郭璞注:黄帝居此丘,娶西陵氏女,因号轩辕丘晋代郭璞注解应该是对的,“西陵”这里地理形势查看当在甘肃岷山一带也因此,居于“丘”、生活在有熊国的公孙姓、轩辕氏黄帝就是上古族群的一个首领。
这位“首领”知天文地理和各种生活生存的技能,所以后人就将“北斗”的重要地位“天龟”给了他,祈求万年长享!至于“丘”其实就是一个高土台(壇),是经常祭祀天地或者发布政令的地方(壇城)昆仑的黄帝宫是在先祖伏羲氏区域内建造的一个发号施令的地方。
《山海经》、《穆天子传》是没有记载错的,所以黄帝不会出生在以汉代河洛为中心区域的东边的至于黄帝的出生地(祖籍)问题:通过分析,认为黄帝出生在“姬水(岐水、沮水)”是对的姬水区域就是“黄帝故里”,也就是黄土高原的渭水一带,也就是“陕西说”——宝鸡/岐山一带。
推论是,黄帝生在姬水,年长后向西到甘肃天水拜访、祭祀先祖伏羲族群的大本营;再向东到甘肃平凉崆峒山向“广成子问道”(问的是怎么生存发展的道);再向东到甘肃西峰的小崆峒至庆城一带向“岐伯问道”(问的是医药养生长命的道);再向东北到陕北一带求发展(因为这里是炎帝统治管辖的地域,也就是现在石峁粱考古发现的遗留)。
再细究之,晚期“黄帝故里”当在渭水北边的陇山一带的“葫芦河”区域!葫芦河是习俗称名,它也就是过去的姬水,因周人而名之姬水五千多年前晚期黄帝就出生在“葫芦河”附近(今六盘山东南到崆峒山至陇东一带),所以黄帝幼青年时要去平凉崆峒山问道广成子,后来又在庆阳与岐伯问答而出救世惊世的《黄帝内经》呵!。
从卫星三维地图上看,这个地方也就是九龙河上游与葫芦河上游交汇处的那一块绿地又所以才能在其东北(榆林上方)才会有石峁城遗址,在其西较远的地方(祁连山)有昆仑之帝宫,因东边那会儿还是水漫地,三门峡以东的中原及整个华北平原的沼泽、海水未消退,西部是高山,又正是早先3万年前燧人氏在祁连山观天象定极位的地区,也就是上古天文台和祭天的地方呵,再向西就形成了印度河文明!后来也就在其东南有了黄帝陵墓,在黄帝陵西北面的正宁县又有黄帝衣冠冢!。
按说,两周及其先“中原”在西安,秦汉时“中原”在洛阳西周时期何尊记述的“宅兹中国”的“中国”与现在政体地域概念下的“中国”不是一回事,仅具有一种文化历史的精神传承性(参见《 杨牧青:探清黄河流域山山水水 明白华夏文化文明万年史》。
和《杨牧青:轩辕黄帝行迹路线略考之一》文稿)黄帝然后进入临汾盆地、太行山东侧麓一带到到达河北逐鹿与鲁东一带向北上的蚩尤打了一仗之后才“问鼎中原”为什么黄帝没有直接向东过三门峡入主中原呢?因为当时中原的环境气候及沼泽水患的地质条件不适合发展,距黄帝之前约两、三千年的“贾湖”为什么没有很好的发展下来,就是因为气候环境和水泽水患的原因而消亡。
人聚邑定,陵随邑葬有一大堆人居住的地方才能发展成为“邑”——邑可演化为都、城、市,有“邑”的地方才能建立帝王的王庭“帝”去世后必然会选择在“邑”附近的地方去埋葬,除非被流放的或被其他原因遣送的“帝”去世后不会在邑附近建陵园的。
同理,轩辕黄帝去世之后,当然是要“叶落归根”的葬在桥山了——桥山黄帝陵,而他的另一个衣冠冢现考证在甘肃正宁县鉴于此,除黄帝生“姬水说”之外,其余均似乎不可取司马迁《史记》及其前的文献资料是可信《史记》以后历代“史学”注解是不可多信的(如,皇普谧《史记•五帝本纪•索隐》),当然像《禹贡》、《水经注》这类书和一些《纬书》是需要参考分析的,只能为我们后人的研究给予一个启发或启示、启迪罢了。
——2019年10月9日杨牧青于北京初稿,2020年7月5日修改
附录:当前,就黄帝出生地(祖籍)有四个说法(地方)影响较大,兹备述如下一、山东曲阜依据《史记•五帝本纪•索隐》引皇莆谧云:“黄帝生于寿丘,长于姬水,因以为姓居轩辕之丘,因以为名,又以为号”唐张守节《史记正义•五帝本纪》认为黄帝生的寿丘在鲁东门之北,即兖州曲阜县东北六里。
自皇甫谧提出山东寿丘说之后,唐代张守节《史记·正义》、宋刘恕《通鉴外记》、罗谧《路史》、《轩辕黄帝传》、《晋书》、清徐文靖《竹书纪年统笺》等都随之附和还有一个依据,就是宋真宗赵恒以自己为黄帝之后代,还令改曲阜县为仙源县,并于曲阜寿丘起建景灵宫、太极观进行祭祀。
这个史料来自当地,《曲阜县志·古迹》载,“宋大中祥符元年闰十月 ,宋真宗以始祖黄帝生于寿丘之故,下诏改曲阜县名为仙源县,并徙治所于寿丘诏建景灵宫于寿丘,以奉祀黄帝”而又有分析人士认为,宋朝时重文轻武,文人地位很高,而且并不会以言获罪,宋皇帝也有不杀士人(读书人)的承诺,所以当时士大夫地位很高,很多朝臣一言不合就敢于指责皇帝;在这种情况下,能将黄帝的出生地定为曲阜,应该是宋代文人拥有确凿的证据才可以的。
元代至正十年周伯琦《重修景灵宫记》石碑载:“帝建宫祠轩辕曰圣祖,又建太极殿祠其配曰圣母”所以,当地认为元代忽必烈入主中原后,曾下令重修景灵宫,准许汉人祭祀黄帝后景灵宫毁于元末战乱归纳之前得出结论:黄帝出生的地方,具体地点在曲阜东北六里,名叫“寿丘”的地方。
有这样的记录:寿丘位于曲阜城东北4公里处的旧县村东北处, 是一片东西走向的高原冈岭寿丘前有神道,在旧县村东、327国道北侧,道旁树立“黄帝诞生处”石碑一通折而北行,迎面是一座石坊,坊额刻有“寿丘”两个隶书大字。
穿过石坊,便是长达780米、宽20米的神道中经一座拱形石桥,神道尽头,便是“寿丘标志区”的大门大门3间,灰瓦歇山顶,“八”字红墙,宋代风格门外为“寿丘”标志石坊,门内为照壁二、甘肃天水依据《国语·晋语四》,有云:“
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根据这个说法,需要找到姬水和姜水,对于找到黄帝的出生地会有帮助于是,翻出古籍《水经注·渭水》,其中有云:“歧水又东,经姜氏城南,为姜水。
”其中说到的“歧水”,位置比较确定,即今西出岐山、东过武功、折南流入渭河的小水,因其流域正是姜族繁育的中心,故这一段的歧水自古又有姜水之称至于姬水,《水经注》的作者郦道元,引姚瞻(东汉灵帝时南安郡人)的说法,认为就是“。
上邽城东七十里的轩辕谷水”上邽,即今之天水,境内有轩辕谷、轩辕溪、寿山(也叫寿丘)另外,甘肃天水认为伏羲氏是戎族的古老祖先,从戎族的发展壮大中析出以炎帝为代表的羌族和以黄帝为代表氐族,前者姜姓,后者姬姓,姜即羌,他们生活在羌水流域;姬即氐,早期活动于姬水一带。
姬水即氐水,它就是现在甘肃清水县的牛头河上游的大祗水和小祗水,所以黄帝生于天水,应该是顺理成章的《汉书·地理志》:“氐、夷重名也氐之所居,故曰氐道”氐道,即在今天的天水之南,徽县之北,即《山海经》中所说的氐人国,其水源于山番冢山。
所以,有人认为,位于甘肃东南部的天水市这儿,应是黄帝最早居住地有文章说得更明确:轩辕黄帝诞生于天水东南七十里的齐寿山(其义为黄帝与天齐寿)之麓这个寿山也被称为(或者被理解为)寿丘从古籍中的解释来看,这儿也有点像是黄帝的出生地,因为是居住地、活动区。
从现在的行政区划来看,应该是甘肃省天水市管辖的清水县境内三、河南新郑依据是从皇甫谧提出山东寿丘说之后,当时的史学家王嘉在《拾遗记》中就针锋相对说:“轩辕黄帝出自有熊之国”战国《竹书纪年》说黄帝“居有熊”,战国《世本》以及汉代《史记·五帝本纪》、《大戴礼记》都说黄帝“
居轩辕之丘”清代陈逢衡《竹书纪年集证》引明代太常少卿郑环说:“黄帝少典之子,生于新郑之轩辕丘,非生于兖州之寿丘也”据《历代帝都》一书所载:“黄帝生于新郑寿丘,即有熊”郭袁恒在《历代帝都考》也说:“黄帝生于寿丘”。
汉代焦延寿《焦氏易林》说:“黄帝,有熊国少典之子”《白虎通义·号篇》曰:“黄帝有天下,号曰有熊”和《史记》集解引皇甫谧“有熊”《辞源》中“黄帝”条的释文是,黄帝“生于轩辕之丘,故曰轩辕氏,国于有熊,故亦曰有熊氏。
”《一统志》说:“轩辕丘在开封府新郑县”就此引证的古籍来看,有删减之嫌但是,根据当前考古学者的研究,初步推测黄帝曾在新郑生活过、居住过当前,新郑举行的纪念黄帝活动似乎是声势最浩大的一个地方,对外宣传上早已经打出“新郑黄帝故里”的“金子招牌”了。
四、陕西姬水根据古籍资料,有学者提出了以炎、黄为主的华夏集团起自西北的推断,逐渐东迁后,炎帝族在陕西境内的渭水上游一带,黄帝族在甘肃及陕北一带,获得了重要发展,以后分别沿偏南和偏北的路线继进,开始抵达中原,与东夷集团产生接触和争夺。
这样一来,只是划了一个大的范围大致的方位是在渭北黄土高原这个得到当前史学、文化学、考古学界的更多认可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在黄土高原的沮水河边,有个沮源关降龙峡,此地被当地认为是黄帝出生的纪念地当地说在夏历的仲春初二,黄帝的母亲目击北极光而怀有身孕,生下了黄帝。
这个地方属于陕西黄陵县的地界,隶属于陕西省延安市在地图上位于陕西省中部,北距革命圣地延安124千米,南距古都西安165千米不过事实是,黄陵县目前是黄帝陵的所在地生于此处,死后葬于此处?陕西有位作家写了一部书,认为是有可能的,主要是依据中华民族有叶落归根的丧葬习俗来论述的,这似乎也有一定的道理。
关于轩辕黄帝陵:从从虞、夏、商、周到秦、汉、隋、唐、宋、元、明、清,除了有的时段将黄帝同时作为“天神”、“帝王”祭祀外,都无一例外地将黄帝作为祖先祭祀秦始皇扫灭六国统一天下后,规定天子的坟墓一律称作“陵”,一般庶民坟称作“墓”。
汉代又规定天子陵旁必设“庙”,汉朝建立伊始,汉高祖刘邦在桥山西麓建起“轩辕庙”其后汉武帝亲自祭祀黄帝陵,这是正史中第一次记载黄帝陵770年,唐王朝在桥陵大兴土木,开始了为期两年的大规模修缮活动,修建黄帝庙,并栽植柏树1140株。
从此,祭祀黄帝升格为国家大典,桥陵也成为了官方唯一指定祭黄场所宋嘉祐六年(1061年),宋仁宗赵祯下圣旨,发动黎民百姓,种植柏树1400多棵,同时抽调三户人家,免除一切摇役斌税,专门在桥山看护和种植柏树。
并勒石成碑置于黄帝陵前,这是现存最早的关于保护黄帝陵的官方文件此后,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等皇帝先后派员赴桥山黄帝陵,进行了三十多次祭祀活动,大修九次中华民国成立后,民国元年(1912年)三月,孙中山先生委派要员专程祭祀黄帝陵,并亲自撰写祭文,颂扬“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体现出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并确定每年清明节为“民族扫墓节”,公祭黄帝陵同年,谒陵道重修并通车1938年4月5日清明节,国民党元老、爱国将领程潜前往黄帝陵祭陵时题写“人文初祖”匾额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主席亲自批示,请周恩来总理部署对黄帝陵进行维修保护,并委托郭沫若同志题写“黄帝陵”碑。
1959年至1961年,陕西省人民政府拨款整修黄帝庙大殿;1962年,黄帝陵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墓葬第一号;1978年以后,陕西省将黄帝陵列为重点维护整修单位,1992年8月,大规模的黄帝陵整修一期工程正式破土动工,投资8000万元的一期工程已于1997年清明节竣工。
新建的庙前广场、山门、印池、轩辕桥等掩映在绿树红花、湖光山色之间,使黄帝陵更显庄严、肃穆、古朴、典雅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批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不远万里,奔赴桥山,共祭黄帝陵1988年,中共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为黄帝陵题词:“炎黄子孙”。
1994年起,每年都有国家领导人专程来陕参加公祭活动1998年和2000年,分别由特别行政区首任行政长官董建华、何厚铧亲笔题写的香港、澳门回归纪念碑相继在黄帝陵落成,是追本溯源的文化认同的诠释,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了向心力量。
黄帝陵祭典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在古代祭祀是国之大事,古语云:"国之大事,在祀在戎"以上的黄帝出生地的这四种说法,在全国具有较大的知名度和影响度可是,黄帝的具体的出生地点,史学界并没有统一的观点一般认为以上四个地方都有一定的依据,但是,无法做出最后确定。
不能够确定的大致理由是:1、对于陕西说,总体认为黄帝族在甘肃及陕北一带活动,其在获得了重要发展之后,分别沿偏南和偏北的路线继续前进,在抵达了中原就与东夷集团产生接触,并且发生了争夺这是大致的粗线条的推测,不足以成为黄帝出生地的牢靠证据。
2、对于河南新郑说,大多数研究者认为,黄帝作为有熊氏的大酋长,他应该在新郑生活过,因为有较多的考古证明黄帝部落在这一带活动后留下痕迹但是,所获取的证据仍然无法确定黄帝亦出生在新郑在古籍的记录方面(先不说记录得对与否),并没有明确的指向说是出生地。
3、对于甘肃天水说,普遍认为根据汉语一地名的音节相似就断定一个人的出生地也待考究但是,华夏早期的部落在西北地区活动是比较可信的4、对于山东曲阜说,虽然有明确记录,但是,却没有考古证据,根据研究者考察山东古史,华胥氏为其古族,华胥氏族衰,兴起的是太昊氏,太昊氏衰,兴起的是少昊,这个地区根本就没有有熊氏活动的遗迹,估计是宋朝的皇帝自己弄错了,古籍的记录也成为悬案。
除了以上影响大的四个出生地之外,另外,其实还有黄帝出生地另外七个的说法杨牧青按:本图文来源于2018年6月15日新浪网/闻的鉴和2018年5月1日搜狐号/西北旅游艺界报公众号2019年10月5日在采集时有删节、文句修改。
延伸阅读:全世界智慧人士,联合起来!向全世界人类上古文化研究者倡议杨牧青:人类上古文化路线分布示意图百家争鸣:关于中国历史文化研究的五点思考略说智仁文化 固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气亟需改观中华文明上下5000年这个欠准确的说法
现代西方是中国的子文明 中国是欧洲文明的源头走出昆仑 一点八方——您所不知道的人类上古文化情愫连载:杨牧青《山海经•海外南经》读解之微言从甲骨文“兴”字看“地摊经济”的民生之道让陶器说话——改变人们对文明标准界定方法与认识
甲骨文非卜辞说之“星”字解读杨牧青:司母戊大方鼎再解重读罗盘杂说——天地一盘观 天地一掌中七一建党日:杨牧青书法及甲骨文非卜辞说“党、民”二字解读话不多说:杨牧青诗书画论上古文化文明随记九则人类文化共祖、人类文化文明的种子盘古述略
探清黄河流域山山水水 明白华夏文化文明万年史相关链接:目录1:书画国学目录2:上古文化目录3:智库观点
- 标签:
- 编辑:
- 相关文章
-
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指的是谁_被誉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谁
根据以往的史料文献和近现代对历史文化遗址的考古资料来看,首先要明白什么是“轩辕氏黄帝”,才能推论出他的出生地,也就是祖籍(故里)的…
-
人文始祖指的是谁_人文始祖指的是谁江南百景图
人文始祖祭祀地--伏 羲 庙开天明道启鸿蒙,万世羲皇化育功。故里劈田元有庙,后裔祭祖岂无宫。拂云古柏栖来鹤,映日华构总沐风。世界潮…
- 人文主义名词解释答案英文_人文主义名词解释英文版
- 人文主义名词解释考研_人文主义名词解释考研答题模板
- 人文主义名词解释文学概论_人文主义名词解释文学概论答案
- 人文主义名词解释是什么_人文主义文学名词解释
- 人文主义名词解释外国美术史_人文主义名词解释外国美术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