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人文情怀_人文情怀定义
作者:张广智,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摘自:《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第10期,原题为“浅论历史学家的
作者:张广智,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摘自:《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第10期,原题为“浅论历史学家的人文情怀——以汤因比为例”难以割舍 一以贯之阿诺德·汤因比(Amold Joseph Toynbee,1889-1975)堪称20世纪西方最伟大的历史学家之一, 其人其作不管在当时或是现在对史学都产生过重大的影响。
他早年曾受过良好的西方古典教育,后在英国伦敦大学执教多年,又数次在英国外交部任职,一生经历丰富由于这样,也由于他的长寿,使他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学者、著述宏富的历史学家在2O世纪的西方史家中,既用哲人的眼光,从宏观的角度对人类历史与文明进行广泛的探讨,又用叙史的才能,以历史学家的视野对人类历史与文明进行细致的描述,无疑要首推汤因比了。
至于前者,当是指他12卷本的《历史研究》在这鸿篇巨制中,汤因比继承并发展了德国人斯宾格勒的文化形态学说,成为“新斯宾格勒派”的“代言人”至于后者,说的是他那部以抒情诗般的文笔,向读者展现人类文明历史进程的大著——《人类与大地母亲》。
汤因比著作等身,上面之所以只提及《历史研究》和《人类与大地母亲》两书,其因在于:两书是其代表作,一前一后,一为思辨,一为叙事,风格迥异,但却充分显示了作为优秀史家的互为补充的两种之长,汤因比因此奠定了西方史家“大师级”的历史地位。
其因更在于:《历史研究》从酝酿、写作到成书,历40年矣,从《历史研究》至《人类与大地母亲》,汤因比走完了他作为史家的漫长的学术生涯,其人其作不可能没有变化,但不变的始终是他在书中所透析与发散出来的那难以割舍的和一以贯之的人文情怀,催人思考,亦感人至深。
对此,试作一点论证“文化形态学说” 的始作俑者斯宾格勒曾云:人类历史上的各种文化,都有它的“生命周期”和“最后一幕”,而西方文化亦然,也必然合乎命运走向自己的归宿:“有生就有死,有青春就有老境,有生活一般地就有生活的形式和给予它的时限。
”作为“新斯宾格勒派”的汤因比则做了回应,他在《历史研究》中答日:对于我们西方文明的子女来说,这正是对于我们的鼓励之音,我们今天独自挣扎向前,在我们的周围全是一些垂死的文明了……我们的这个第二十六个文明却不一定非服从命运的安排和统计数字的盲目计算不可。
创造性的神火还在我们的身上暗暗地燃烧,如果我们托天之福能够把它点燃起来,那么天上的所有星宿也不能阻挠我们实现我们人类努力的目标且不去深论斯宾格勒与汤因比史学思想之异同,这里仅就上引的这些文字而言,以文明(或文化)作为研究对象,并都把它视作有机体的观点,或者是各个文明“价值相等”且可进行比较研究的观点,两者是如出一辙的。
但在说到文明发展的进程,尤其是西方文明的前景时,两者就分道扬镳了他们两人都深切关心西方文明的前途,然而,与斯宾格勒的悲观论不同,在汤因比看来,西方文明还有生路,因为“创造性的神火还在我们的身上暗暗地燃烧”。
汤因比目睹了被第一次世界大战弄得满目疮痍的西方社会,他的“使命感”矢志要为西方文明寻求一条“得救之路”,但通观全书,汤因比还是拿不出一套为拯救西方文明而开出的“济世良方”不管怎么说,我们从西方这两位史家身上,分明可以看到他们那共同的人文情怀。
进言之,对世界各个文明进程的求索,对人类社会前途的关注,总之,不是从国家、民族,而是以人类整体去思考人类,思考世界,无论在斯宾格勒那里,还是在汤因比那里,都有着淋漓尽致的表露,后者尤甚汤因比的人文情怀是一以贯之的,他在其他著作中也是这样,从《新欧洲》(1915)到《文明经受着考验》(1948),从《一个历史学家的宗教观》(1954)到《拯救人类的未来》(1971),莫不如此,在汤因比晚年的代表作《人类与大地母亲》那里更是如此。
这是一部叙事史的长篇,汤氏自称此书“对人类历史作一宏观鸟瞰”在对人类各个类型的文明逐一描述,以展示人类与其生存环境(即“大地母亲”)的相互关系之后,汤因比用凝重的笔调,写下了最后几行文字:人类将会杀害大地母亲,抑或将使她得到拯救?如果滥用日益增长的技术力量,人类将置大地母亲于死地;如果克服了那导致自我毁灭的放肆的贪欲,人类则能够使她重返青春,而人类的贪欲正在使伟大母亲的生命之果——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命造物付出代价。
何去何从,这就是今天人类所面临的斯芬克斯之谜由此可见,重视人,关心人类的未来,一直是这位历史学家难以抹去的心头之忧何去何从,这就是今天人类所面临的“世界性难题”先贤在20世纪70年代的这一诘问,我以为在当今依然有着振聋发聩的时代意义。
越到晚年,作为史家的汤因比,其人文情怀就越加浓烈,越加深沉这里不说别的,仅从他在迟暮之年与池田大作的对话中摘录一二,就略可见一斑汤因比在对话中,首先在回应池田大作说的“人类也是一种动物,并具有种种本能的欲望”这个事实时,说道:。
人类是处于这样一种麻烦困惑的境地,他们是动物,同时又是具有自我意识的精神存在这就是,人类因为在其本性中具有精神性的一面,所以他们知道自己被赋予了其他动物所不具备的尊严性,并感觉到必须维护它汤氏之言甚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之一就在于人具有尊严,而后者没有。
当然,人有贫富之分,或者贵贱之别,但他们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人的尊严不因富贵而高傲,也不因贫贱而低微换言之,维护人的尊严,让人能更有尊严地生活,这应当是人文情怀之要旨汤因比与池田大作的对话,尽管纵览古今,横贯东西,从宇宙天体到世界大同,从伦理道德到气候变化,天马行空,无不涉及,但其核心内容是对人类自身及其地位的关切。
为此,诸如教育、福利、医疗、人口、节育、死亡、天灾等种种有关人类的话题,无不引起他强烈的兴趣与高度的重视前面说道,在汤因比那宏富的著作中充满着从人类整体去思考人类与思考世界的篇章,这种人文情怀也明显地反映在他与池田大作的这次对话中。
比如,汤因比确如巴勒克拉夫所说的那样,“跳出欧洲,跳出西方,将视线投射到所有的地区与所有的时代”,特别对中国历史及其在未来世界的作用,作出了超越“欧洲中心论”的评价汤氏之高论,不再赘引,倘读者再由此去通览《展望二十一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一书,那真是东西方这两位学者的幸运了。
个人以为,《对话录》当是一本“智者之书”,汤因比也好,池田大作也罢,他们的“智者之言”,远见卓识而又畅达明快,应当得到人们的重视,尤其是书中所显现的那深厚的人文情怀古典教育 史学传统文化传统具有深厚的力量,尤其当它遇到教育,这种相结合的力量对受教者就更是根深蒂固的了。
汤因比正是这样,且看他下述的这段自白:在我看来,对于任何一个将成为历史学家的人来说,尤其是对出生于那些时代的人来说,古典教育是一种无价的恩惠作为一种基本训练,古希腊、罗马的历史有其明显的优点由此可知,汤因比自幼就受到西方古典教育的熏陶,并潜伏在他的记忆深处,这种深层的记忆“包含从祖先遗传下来的生命和作为的全部模式”,自然成了他日后的历史观(文化形态史观)生成的内在基础。
的确,汤因比的历史观,特别是他的人文情怀,受到了西方史学中的人文主义传统的深刻影响在这里,有必要先说一下关于“人文主义”或“人文情怀”的词义,以引下文何谓人文主义(或人文情怀)?给它下定义不是本文的任务,更何况给人文社会科学中的词语下定义,真是一件伤透脑筋的事,它绝不可能像数学上画出一条切线那么容易、那么清晰。
但为了行文,我们还需设置“工作定义”,作些宽泛的理解在此,阿伦·布洛克的《西方人文主义传统》一书应当提及在谈到对西方的人文主义传统的看法时,阿伦·布洛克总是持十分谨慎的态度,不敢贸然给它下定义,他之论见总说是“个人之见”,语气又说是“似乎”,这从一个方面说明了为“人文主义”确立“边界”,实属不易。
这正如论者F.席勒在《人本主义研究》一书中所言,“一个真正的定义要恰如其分,确乎牵涉到被定义事物的性质的全面认识在科学感兴趣的题材之中,有哪一个我们能自诩具有全面的认识呢?”阿伦·布洛克最终还是没有给“人文主义” 这变幻不定的概念一个确切的涵义,只是从宽泛的意义上对它“最重要和始终不变的特点”做了一点归纳(或者如席勒所说的“临时性的定义”)。
(1)关于人的地位阿伦·布洛克写道:“人文主义集中焦点在人的身上,从人的经验开始”又说:“但是,这并不排除对神的秩序的宗教信仰,也不排除把人作为自然秩序的一部分而作科学研究”(2)关于人的尊严对此,他这样说:“每个人在他或她自己的身上都是有价值——我们仍用文艺复兴时期的话,叫做人的尊严——其他一切价值的根源和人权的根源就是对此的尊重。
”(3)关于思想他明确指出:人文主义传统“始终对思想十分重视,它一方面认为,思想不能孤立于它们的社会和历史背景来形成和加以理解,另一方面也不能把它们简单地归结为替个人经济利益或阶级利益或者性的方面或其他方面的本能冲动作辩解。
”不管阿伦·布洛克对“人文主义”的上述说法尚有多少缺陷,个人以为,他把“人文主义”聚焦在人、人的尊严和思想这几个层面,对我们理解“人文情怀”还是有启发的把握阿伦·布洛克的“人文主义”说,又联系与借助上述汤因比书中之论见,我们大体上可以对“人文情怀”的词义作点概括。
关注人,关注人类自身的历史及其未来,这应当是人文情怀的基本出发点当今中国,正在寻求人文精神的复归,人文素养的提升,人文创造的实现然而,凡此种种,只有把对人类生存价值和生命的关注,始终放在首位,作为世事的“第一主题”,惟其如此,这种人文情怀才会穿越时空,对接古今,在现时代放射出夺目的光彩。
为此,需要迫切召唤人文情怀尊重人,维护人的尊严,敬畏生命,这是人文情怀的本质特征因为,维护人的尊严,正如汤因比所言,那是“至高无上”的事情,人与动物的一个根本区别也就在这里否则,人的生命及其意义还从何谈起。
事实上,人类文明的发展,其最终的目的也在于寻求人的尊严和生命的意义汤因比的研究成果亦可作如是观世界感情,爱的奉献,这是人文情怀的最终归宿一首流行歌曲这样唱道:“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倘如是,那么这种基于人类的普遍之爱,就演化为一种超越国界、超越民族的“世界感情”,对此,汤因比曾寄托于“世界宗教”的助力不知能否如他所言,由此就能触摸到历史深处的温暖、感悟到天下一家与世界大同的境界,且拭目以待吧。
在长期历史发展的过程中,西方的人文主义传统逐渐形成为西方思想文化的主流这一过程可大体分为如下三个发展阶段,这就是:朴素的初始阶段(古典时代)、理f生的发展阶段(从文艺复兴至启蒙运动时代)和哲思的成熟阶段(现当代)。
需要说明的是,人文情怀、人文主义与人文精神这些范畴的内涵有其重合或相通的地方,其核心命题都是强调人作为“个体生命”价值的重要性因此,在这里就不再对它们作严格的区分了其实,在本文中它们也是交互使用的以下对这三个阶段的情况略述一二。
第一阶段:朴素的初始阶段在古希腊留给后世的史学遗产中,朴素的人文主义思想是最为丰硕的是的,古希腊关于人的学说是颇为出色的,有论者说道:“全部希腊文明的出发点和对象是人,它从人的需要出发,它注意的是人的利益和进步。
为了求得人的利益和进步,它同时既探索世界也探索人,通过一方探索另一方”“认识你自己”,德尔菲神庙入口处刻着的这句箴言,再明白不过地向世人昭示,古希腊人对自身问题是何等地重视从邈远年代的神话传说,从《荷马史诗》,从《田功农时》,从爱奥尼亚史话家,直至公元前5世纪希罗多德问世,都可窥见古希腊人关于人文主义的最初思考。
希罗多德及其所撰《历史》,标志着西方古典史学的奠立,也正是由于他的贡献,把人的地位与思考提升到一个全新的水平诚然,希罗多德书中还不时显现神示、胱兆、应验等,但揭开其纱幕,我们分明看到的是人和人的力量:希波战争,古希腊的一些弹丸之邦结为一体,终于击败了波斯帝国的倾国之师,它告诉人们,拯救希腊的是人而非神,这也正是希罗多德《历史》所要表述的主题。
至修昔底德,不仅古希腊史学大踏步向前,而且关于人的观念,即重视人、重视人在历史中的作用,也更为史家所注目“人是第一重要的”,这正是修昔底德在传世之作《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一书中所要表述的主要理念他常以悲天悯人的笔调记叙战争所带给人们的巨大苦难,对人类处境给予了高度的关注,无不充溢着强烈的人文情怀。
当然,古希腊的人文主义,在智者派哲学家那里,有了更深刻的阐述,他们特别关注人类自身的思想、人的价值及其行为,其代表人物普罗塔哥拉提出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更成了后世人文精神的一个坐标古罗马史学继承与发扬了古希腊史学,其人文传统亦然,正如柯林武德所言,希腊罗马史学作为一个整体,它的特征之一是人文主义的,“它是人类历史的叙述,是人的事迹、人的目标、人的成功与失败的历史”。
5世纪,由圣·奥古斯丁的基督教神学史观颠覆与改造了古典史学,人文主义被基督教史学中的神本主义所取代,人的地位、尊严与价值不在于人的自身,而却要到上帝那儿去寻找在此时,人文主义处于“休眠”状态第二阶段:理性的发展阶段。
l4世纪以降,西方发生了文艺复兴,开始走出中世纪,史学又一次“重新定向”那时的历史学家一方面日渐摆脱基督教的神学体系,另一方面又复兴了古典史学的“人文观念”,史学“又一次把人放在它的画面上的中心地位”,在经过了改铸之后,它便以近代意义上的人文主义史学而活跃在西方史学发展的舞台上。
l8世纪的欧洲启蒙运动,发展了文艺复兴运动时代的人文主义,在理性之光的照耀下,启蒙思想家们批判旧世界、构建新世界,“他们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
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总之,在18世纪前后,批判神权、张扬人权与人性,让人真正地站起来,成了近代社会思想领域恒久不灭的声音,直至19世纪末“上帝已死”的呐喊第三阶段:哲思的成熟阶段。
需要说及的一点是,尽管人们常把l8世纪喻作“哲学的世纪”,但个人以为,西方人文主义传统在18世纪虽有了发展,但其实是把人性和人的本质归结为人的自然属性,在理论上还未寻求到一条如何提高人的地位、实现人的价值的出路。
这种人文主义显然还不能说它是成熟的只有到了20世纪,到了汤因比那里,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史学传统,才被高扬了纵览群星璀璨的20世纪西方史家及他们所散发出的深邃的思想,无不可以看出他们在现时代感召下所呈现的那浓浓的人文情怀,以汤因比为例,足可佐证。
当然,这种人文情怀在不同的历史学家那里,其表露程度与形式不尽相同,或如巨川人海,汹涌澎湃,或如冰下溪流,淙淙汩汩,总之,或直接或间接,或彰或隐,但那散发出来的人文情怀,我们还是能深切感受得到的即便是他们著作中所表现出来的“河山之恋”或“民族情结”什么的,也不难从中发现蕴藏在他们心灵深处的人文主义思想。
(注释略)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与本微信公众号无关。
- 标签:
- 编辑:
- 相关文章
-
何谓人文情怀_人文情怀定义
作者:张广智,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摘自:《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第10期,原题为“浅论历史学家的…
-
何谓人文情怀_人文情怀定义
惑视了优秀人文文化的推广和建设,贪欲自私、寡廉鲜耻的意识就会占领思想的高地,进而低俗乖张的行为就会充横日常。随人文思想的销声…
- 人文情怀是什么意思?_人文情怀
- 人文护理的含义是什么?_人文护理的含义是什么呢
- 人文护理的含义_人文护理的心得体会
- 什么是护理人文精神?_什么是护理人文精神的核心
- 什么叫人文护理_什么叫人文护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