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人文

人文景观的通俗说法_人文景观的通俗说法有哪些

  • 来源:互联网
  • |
  • 2024-04-19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都说嘉善一马平川,是一个没有山的地方。其实,嘉善境内有过山,还不止一座。

人文景观的通俗说法_人文景观的通俗说法有哪些

 

都说嘉善一马平川,是一个没有山的地方其实,嘉善境内有过山,还不止一座这些山既有文史价值,也代表着独特的人文精神和文化意蕴胥山:不曾遗忘的英魂忠烈曾经,嘉善南城外有一座胥山只可惜如今已经是“人面不知何处去”了,人工采石开掘殆尽后,此处只剩一潭清水。

历史上的胥山,是在城南以外西南方向十二里以胥为名,是因为有两种传说与伍子胥有关《史记·伍子胥传》提到:“吴王取子胥,尸浮之江中,吴人怜之,为立祠于江上,因名曰胥山”《闲窗括异志》里的说法是:“山高一十五丈,周二里。

旧经云子胥伐越经营于此”民间的说法是,伍子胥被杀头之时,让吴王将其双眼挖了,悬于国门之上,说是要亲眼看到吴国被灭如果真有此一说的话,《史记·伍子胥传》中的胥山,应该是指在苏州吴县伍子胥“伐越经营于此”而名之的说法,可能更准确一些。

这也符合千百年来的民众心愿二千五百多年前,伍子胥助吴伐越,在吴根越角的杭嘉湖大地上“经营”,遗留下了胥山、子胥墓、伍子塘、伍相祠等众多名胜古迹与传说寄托着吴越大地的人民对其不忘父仇为孝,不寒兄盟为友,尽谋于吴为忠,遭诬被害为冤的感念。

因此,高仅一十五丈(约50米)的百亩胥峰,千百年来,又建子胥庙,再筑伍相祠,还立碑、修亭。并将“胥山松涛”誉为嘉禾八景之一,更多的是后人对春秋争霸的感怀,对英魂忠烈的嘉许。

瓶山:曾经有酒库,后来有书社嘉善南城门外有胥山,嘉善南城门内也是有山的翻阅历代典籍,会发现嘉善城内不仅有山,而且还不止一座山从胥山沿伍子塘北上,进南城门后,迎面而至的就是瓶山对瓶山的考究,大概有两个史料价值:一个是有关酒(税)务的,一个是关于道教的。

很难寻找得到有关嘉善这块土地上,从何时开始设立有官方的管理机构的史料按旧志在“瓶山”目下以“相传赵区宋时置酒务于此”之说,应在宋代已设有官方机构了而在“洞虚道院”目下,则曰“宋季为官酒库”,好像只是并没有行政管理职能的库房而已。

不过,有一点史实倒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早在赵宋时期,嘉善的酿酒行业已经相当发达只是元代前期禁酒,设立在瓶山的“酒务”或“酒库”遂被废弃伴随着酿酒业的产生,禁酒令作为最古老的法令之一也就随之登台,而且几乎是伴随着酒的产生而同时出现的。

周成王颁发的《酒诰》,是历史上第一个禁酒令的成文法目的有两个:一是防止误国,二是保护粮食惩罚措施也很严厉——极刑《酒诰》在我国历史上影响很大,成为以后历代禁酒令所遵循的典范元代前期对民间的禁酒令非常严苛,严禁私人酿酒、卖酒;元后期禁酒令开放,各类酒馆又开始繁盛起来。

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以“民间造酒糜费,故行禁酒令”,颁布诏书令国民“无得种糯,以塞造酒之源”,连酿酒的糯米都不许种植但随着朱元璋的离世,他和他的禁酒令很快就被后人遗忘,酿酒、卖酒、喝酒一切照旧了清代最著名的禁酒令和对禁酒的争论发生在乾隆年间。

乾隆元年(1736),提出针对西北五省(直隶、河南、山西、陕西、甘肃)的禁酒令,令这五省“永禁造酒”不承想圣旨一下,朝野沸腾,反对声不绝于耳,五省总督都反对“一概禁止”的做法随后,诏令变更为禁止大规模的酿酒活动,受灾之地减少酿酒等。

关于瓶山的由来,传说也与伍子胥相关相传伍子胥在此屯兵伐越,经年征战,终于大获全胜,于是犒劳三军,万千将士大饮三日,所遗酒坛堆积成山,故而后世名之瓶山在这个后人杜撰的传说之中,既有对伍子胥的颂扬,更有对万丈英豪之气的敬佩。

但问题是历代志书之中都没有让“瓶山”出生得这么早,都很明确地记载着:宋元时因所设“酒务”或“酒库”“禁酤弃瓶盎积成”,“高七丈,周围二百余步,山有草木阴翳”在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修建了一座洞虚道院,号“瓶山”。

真是绝妙之处定有寺庙道观,就是小小的一座土丘,也成了修仙得道之所在整理嘉善的有关佛道之所的史料时发现,小小的嘉善县城内外,历朝历代竟建有难以数计的大大小小寺、院、观、堂千百年来的念经拜佛、求仙问道,早已经让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身上、心中,根深蒂固地种植了求善、向善、行善的因子,并且不断地转化成代代承袭的人伦基因。

在洞虚道院修建以后,小小的瓶山上反反复复地又修筑了玉皇殿、文昌阁,还建有名之为“杏坛”的书社清·光绪《嘉善县志》在“瓶山”目下有这样一段按语,读来很有意思:瓶山古木清流,形势极佳据形家言,在县治丁方、学宫巽方,丁与巽俱主秀,倘殿阁重新,当必文风丕振也。

无论怎样去研读上面的这段文字,反正在明、清两朝,嘉善小小一邑学风大盛,累计共有巍科人物11人次,占同时期嘉兴府所属7县40名巍科人物的27.5%,为全国出巍科人物最多的26县之一也正因此,历代的士人名流都对小小的瓶山寄予了众多的赞美与歌颂,或吟诗,或赋文,竟成一抹绮丽文彩。

巘山:桐荫读书绝妙处在历代士人笔下最应该赋诗作文的,当是位于学宫后面的那个土丘——巘(yǎn)山巘山山顶夕阳红,拾级层阶有路通爱向仰高亭下听,蝉声一片碧梧中这是清乾隆年间的邑人曹竹君所作的一首竹枝词,词句通俗易懂,且将巘山、仰高亭,以及碧梧苍苍、蝉鸣声声的幽雅、宁静,描摹得真真切切。

真是个桐荫读书的绝妙之所啊!按旧志所云,巘山高七丈、广一十五丈,是在明正德年间垒土而成的,后代又有多次增葺位于学宫文庙的明伦堂北,为邑内文人的唱和之所嘉善城内还有一座名之为“山”的土丘,便是堆积于清乾隆年间的慈山,时至今日仍在。

相传成阜之年,恰逢曹庭栋老母七十寿辰,故名之“慈山”慈山之所在,原为明万历年间状元郎钱士升家的息园(后名东园)钱士升官至明朝的东阁大学士,被誉为“钱相国”到清朝的乾隆年间,息园归名士曹庭栋所得,又垒土为山,修筑了“晓翠楼”“观妙轩”,并自号“慈山居士”。

慈山,在嘉善文史上的最大价值就是“慈孝”曹庭栋在垒山筑楼修亭以后,最让后人称道的是“日惟板舆奉亲以为乐”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每日都非常快乐地用轮椅推着老母在园内憩息、游玩的的确确是一种天伦之乐,一份慈孝之情。

拉拉扯扯地叙写了城外、城内的山,有的是真山,如城外的胥山;更多的是假山,如城里的瓶山、巘山和慈山一般意义上讲,嘉善县境一马平川,根本就没山即使如胥山,于今也早已不复存在但是,漫步南城门外三官堂桥头,望着河岸边的依依垂柳,和垂柳下清冽寒冷的流水,心中竟在想着读志书时见到过的那些“山”,无论是真山,还是假山。

有山有水,才会自然天成更深夜静,忽又想到了那些“山”的文史价值是的,每座“山”竟然还真是都附着了独特的人文精神、文化意蕴让我们心中也拥着一座座美丽秀山吧!去感怀胥山松涛声中的忠魂,体悟洞虚道院里的善韵,回味仰高亭下的宁静,享受息园深处的温馨……。

监制 | 先宏明编辑 | 廖   梅部分图片素材整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END -点击回顾往期精彩 

讲一个财富永流传的民间故事 | 山海经征稿

 我和《山海经》的“全家福” | 40年寻亲启事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