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人文

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得益彰_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得益彰吗

  • 来源:互联网
  • |
  • 2024-04-20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临海古长城(一)临海拥有两千多年悠久而深厚的优秀的历史文化积淀,留存至今的众多历史古迹和人文景观,已成为历史

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得益彰_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得益彰吗

 

临海古长城(一)临海拥有两千多年悠久而深厚的优秀的历史文化积淀,留存至今的众多历史古迹和人文景观,已成为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内涵,更与临海优越的地理环境和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相得益彰,使浙东南沿海这颗璀灿的明珠愈加光芒夺目。

人文景观是历史和现实的人们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美化自然的过程中创造并保留下来的实体景象,是一个地方深邃文明历史的形象见证。纵览临海的人文景观,具有如下三个特点。

临海古长城(二)一是与历史事迹、民间传说相生相应在临海两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一代又一代的劳动人民在这块土地上生息、奋斗,付出了努力、汗水,甚至生命,也寄托着憧憬、希望和梦想所有这一切都推动了临海历史的发展,也为后人追溯先辈的奋斗足迹留下了可信的实物依据。

当这些历史文化遗迹成为今天人们游览观光、抒发怀古之情对象的时候,面对凝固了的历史,所给予人的就不仅仅是耳目的愉悦,更能让人感受心灵的撞击如至今仍基本保存完好的台州城(临海古城墙),据史书记载始建于晋隆安年末,唐代台州定治临海以后,规模进一步扩大。

千百年来,这座城池不仅在防洪、御敌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而且一直是依山环江的临海城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关于它的修筑,临海民间至今还流传着这样一个寓意深长的故事:由于北固山百步峻一带形势过于险要,城墙修筑到这里竟屡筑屡毁。

正当筑城军民束手无策时,天降大雪,翌日雪霁,忽见一只梅花鹿沿山奔过,雪地上留下了清晰的足印众军民心有所悟,即按梅花鹿足迹疾筑,果然一举而就,临海城从此也就有了“鹿城”的美誉又如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桃渚城,是明代为抗击倭寇侵扰而在东南沿海修筑的41个卫所之一,抗倭名将戚继光曾率军在此大败倭寇,使入侵者闻风丧胆。

桃渚城在抗倭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中华民族抵御入侵者并取得重大胜利的象征,是一座极为珍贵的古城墙遗迹今天的桃渚城,虽经六百多年的风雨沧桑,其依山而筑、蜿蜒曲折、泉流环绕的雄伟而险要的气势却依然如故慕名而来的游览者睹物思人,在缅怀戚将军彪炳千秋的业绩的同时,心情正如临海籍解放军少将张崇文为桃渚抗倭陈列馆所题的那样,“怀古何须游赤壁,御侮谁不忆桃渚”。

临海古长城(三)二是与自然景观、天工造化相辅相成人文景观作为人类活动创造的实体,当人们把它融合于自然环境之中,成为观光旅游对象的时候,它的作用应该是协调和加强自然美,而不是与自然争美我们的先人凭着对自然环境的深刻感悟和无比热爱,在美化自然、辅助天工中创造了无数佳作,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位于临海城内的巾子山,矗立于城的东南隅,高约百米,东与小固山相连,三面街市,南濒灵江,上有两峰耸峙,中垂凹谷,其山形东望如麒麟.西观似伏牛以位置、规模、形态而论,巾子山都是不可多得的、绝无仅有的游览胜地,堪称自然造化。

唐代之际,巾山双峰上竖起了双塔,差肩屹立,如卧牛之角,似麒麟翘首,使山峰更加突兀挺峻,直到现在,巾峰双塔一直是临海城的标志晋唐以来,山前峰后又遍建宫阁寺楼近4 0处,有的以“秀”、  “幽”取胜,有的以“雄”、“险”见长,更为名山增色,使巾山名符其实地成为“一郡游观之胜”。

为使人工建筑与自然美协调统一,我们的先人除选择有利突出自然景观的位置外,还十分注重建筑物本身的体量、造型、尺度、色彩等与环境的协调如桃渚武坑景区的古福安洞,看看在眼前,要进洞却需几经曲折此洞巧借崖壁下凿石为阶,护以石栏,两旁花卉侵道,山门整肃。

洞内楼下通道、楼上构室,宛若城楼,在溶岩林立、洞谷棋布的武坑名胜中独树一帜可与古福安洞巧思奇构相媲美的是小溪穿云洞叠石寺,从山腰突兀巨石累叠之空隙修筑,有寺墙门面而无寺顶,是寺又是洞,内可容纳数百人,穿寺而上,别有洞天。

临海古长城(四)三是与传统文化、民俗风情相映成趣临海历史悠久,传统文化底蕴深厚,民俗风情内涵丰富,是产生和保留众多历史景观不可或缺的社会基础和人文氛围今天,各具特色的历史遗迹构成了临海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主体内涵,那些依然显示着勃勃生机的传统文化和依然产生着重要影响的民俗风情也成为构成历史文化名城独特景致的重要因素。

在临海的历史进程中,祖国传统文化的浸润、繁延,演绎出无数辉煌的硕果临海文教宗儒思想浓郁,向有“小邹鲁”之称,至今仍完好地保存着府学大成殿、郑广文祠等儒学文化景观;千佛塔下的龙兴寺是中日佛教文化交流的主要活动场所之一,是日本天台宗的重要发源地;作为中国本土宗教文化的道教文化在临海更有着悠久的历史,传说皇华真人华胥子就在巾山修道升天,头巾掉落变成巾山双峰,盖竹洞被道家称为“长耀宝光第十九洞天”,汉时就有人入山修炼成仙,道教南宗初祖张伯端得益于家乡深厚的道教根基,在临海珞瓔巷故里编著成道教南宗祖书《悟真篇》,清雍正皇帝因得梦在珞璎巷和大石百步敕建两处紫阳道观,并亲赐碑文。

这些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景观现在都已成为历史名城文化特色旅游的主体景观我们只有充分了解了其中蕴含的历史文化、传统文化内涵,才能既观赏人文美景,又欣赏文化艺术,还获得历史知识,收一石三鸟之效。

如果说历史古迹、建筑实体是凝固的历史,那么独特的民俗、乡土的风情就是活生生的可感悟、可参与的历史了,无论是临海词调、黄沙狮子、大石车灯、大田板龙、小芝鼓亭、上盘花鼓、城关细吹亭等传统民间文化艺术,还是糟羹、麦油脂、马蹄酥、羊脚蹄、鸡蛋麦饼、蛋清羊尾等传统风味小吃,还有刺绣、草编、竹木雕刻等传统工艺,当这些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传统民俗风情在自然、人文、历史完美统一的氛围中展现在人们面前时,不正能起到把临海自然景观美提高到新的高度的作用吗!。

(本文原载于2001年1月17日《临海日报》第三版。作者王荣福系原临海市史志办主任)本文由王荣福先生授权在“新越绝书”微信平台发布。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