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景观的概念和特征_人文景观的概念和特征有哪些
对城市边缘带的述评和本土化运用探析,对于完善中国的基础城市设计理论、建立历史保护区规划指导原则和制定景观管理的控制性规划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字数:3918字阅读时间:12分钟【导读】
城市边缘带是康泽恩城市形态学流派极为重要的研究对象国外现有的文献大多是从回顾其理念发展历史开始,总结边缘带的形态特性及其与城市发展特殊历史时期的关联性;且对边缘带的研究呈现出从宏观描述演进到微观和量化的层次。
这一理论在我国也有一些实践运用,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运用要适当调整才能适应我国国情,使之本土化对其的述评和本土化运用探析,对于完善中国的基础城市设计理论、建立历史保护区规划指导原则和制定景观管理的控制性规划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城市形态;城市边缘带;本土化运用作者:王敏,时为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研究生,英国伯明翰大学城市形态研究中心研究员;现为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田银生,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
陈锦棠,时为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英国伯明翰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现为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讲师,副院长#0 1 / 引言早期的城市形态学是一门着重对城市地景进行分类、定性和解释的学科,而康泽恩(M.R.G.Conzen)则结合德国地理学的图形描绘方法和英国城镇的实例经验,研发了一套研究城市形态发展演变过程的方法和理论体系,形成了康泽恩学派。
其理论的核心是通过研究三个“形态复合(Form Complexes)”的城市形态演变要素,即地平面(Ground Plan)、建筑形态(Building Form)、建筑与土地使用(Building and Land Utilization)来探讨城市物质环境和人文历史的演变历程。
其中城市边缘带(Fringe Belts)是康泽恩城市形态学研究及其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欧美等西方国家中,城市边缘带的研究对于限制城市过快发展,维护城市生态效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目前中国对城市边缘带的研究有所涉及存在片面理解和错误运用的现象。
城市边缘带理论对于城市化高速发展的中国,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因此有必要对其理论进行梳理和全面解读#0 2 / 城市边缘带相关概念述评
2.1 城市边缘带的定义和基本特点按照土地用途的不同,西方国家的城市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城市形态,即以商业用途为主的城市中心商业区(CBD)和低居住密度的住宅区(Suburb)而康泽恩认为除此之外存在着另外一种重要的形态,即。
城市边缘带,其主要的特征就是比其他两种城市形态有着更高的开敞性和更低的建设密度他认为城市边缘带是在发展暂停或者非常缓慢的城镇边缘形成的,是由最初选址在(城市)外部位置有明显混合用途特征的土地单元组成的带形区域;这一区域的土地使用者大部分是对大地块用地有高需求的机构。
Michael P.Conzen 是康泽恩理论及其思想的继承者之一,他对这些机构使用的用地类型进行了概括,主要有:教育、医学、军事、中央或地方政府、研究、游憩(包括俱乐部和公共开敞空间)和宗教(包括丧葬用地)等(表1)。
表1 城市边缘带特点和土地用途分类
2.2 城市边缘带研究的时间划分对于城市边缘带的研究可以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形成期,即从城市边缘带的起(1936年)到20世纪 60 年代,这个时期主要是城市边缘带理论的起源及发展期,这一时期的研究主要是从城市发展的历史和城市边缘带的特征及定义来论述的。
第二个时期是转变期,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在该阶段城市边缘带开始面对重建和改扩建的机遇,有关的研究主要围绕如何保有城市边缘带作为城市居住增长边缘,或是增加其商业或居住功能,从而融入城市建成居住区等问题展开。
2.3 城市边缘带的形态特点在对城市不同形态区域的探讨中,康泽恩分别探讨了城市中心商业区(CBD)和城市边缘区这两种特殊区域的差异,从而得出城市边缘带变化成因的重要依据与位置相对固定的CBD 不同的是,城市边缘带的位置是不断变化的。
在城市扩展的过程中,早期的城市边缘带就有可能被后来的城市扩张所吞没,或者城市扩张跳过城市边缘带,在城市边缘带以外区域继续进行这构成了对城市边缘带变化重建过程研究的重要基础不同时期的城市边缘带形态呈现出套环状,以城市为中心向外发展。
城市边缘带的这一特征在许多研究中都得到验证,其中重要的研究是怀特汉德(J.W.R.Whitehand)对英国Tyne 河沿岸的大都市圈的分析,该大都市圈以Newcastle为中心,形成了内、中、外三层边缘带,且呈环状。
这一现象被M.P. Conzen具体化为“与特定历史时期相关联的套环状结构”(图 1)
图1 边缘带与特定历史时期相关联的套环状结构从微观层面看,城市边缘带具有三个细化的形态要素:地平面、建筑形态、建筑与土地使用此外,城市边缘带具有低建筑密度的特性,对于未来城市的发展,以及保有城市中的开阔绿地、提高居住环境质量等都有重要意义。
#0 3 / 城市边缘带研究述评及研究方法最早提到城市边缘带概念的是德国地理学家Louis,但是直至康泽恩在英国小镇Alnwick 的研究中对城市边缘带进行论述才引起了英国相关领域学者的兴趣经过二十多年,城市边缘带的相关理念开始被欧美西方大多数的地理学家接受,并与其他相关学科如建筑、规划、历史等相融合。
早期的城市边缘带呈现较为单一的物质形态,如城墙、河流、山谷等具有限制作用的城墙一般被称为固结线(Fixation line)随着城市军事防御性功能需求的降低,城市边缘带呈现出更多元化的形态在 Louis 对柏林的研究和康泽恩对Alnwick 的研究里(图2,图3),边缘带的形态都呈现出了相似的环状结构;康泽恩更进一步按照形成时间的不同将其分为内、中、外三种,并加以区分探讨从而奠定了现代学术界对城市边缘带认识的基础。
图2 柏林的城市边缘带
图3 Alnwick的城市边缘带在康泽恩研究的基础上,怀特汉德针对英国伯明翰爱德华时期城市边缘带中的一条中边缘带,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图4),从微观的层面揭示了城市边缘带的形成时间、转变动因等另外,一些学者从微观层面对城市边缘带进行调研发现,部分城市边缘带存在不连续性,个别城市边缘带形成斑块而非绝对的带状,从而形成不同功能的组团。
这一研究成果使现代学术界对城市边缘带的理解更加深入
图4 英国伯明翰爱德华时期城市边缘带在城市边缘带的研究中,康泽恩主要运用早期德国地理学中的色彩标注地图分析(Mapping)的研究方法,他调研的对象主要是三个基本形态要素:地平面、建筑形态、建筑和土地使用。
在康泽恩对英国商业城镇Ludlow的研究里,衍生出关于“形态复合”的论述,即把城市景观分解成不同的组成要素这一概念还被进一步概括为形态区域/地景单元(Morphological Regions/Landscape Units)。
此外,康泽恩和怀特汉德均将对土地发展、建筑许可的申请作为另外一种研究城市边缘带发展变化的方法这一变化也代表了城市边缘带的研究从宏观走向微观,从定性转向定量#0 4 / 城市边缘带研究意义和内容转变康泽恩对城市边缘带的研究将抽象的社会经济现象与具象的物质环境、局部的建筑形态结合到了一起,这对于整体解读城市文脉、建立和完善基础的城市设计理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康泽恩奠定了在研究城市边缘带时采用将其与建成时间或时期紧密相连的方法的基础,对于城市景观的保护工作也有很大的借鉴作用康泽恩关注的不仅仅是城市景观特征的历史和现状,还关注城市景观演变的过程此外,西方城市形态学的研究开始越来越注重与建筑、规划、考古等学科的交融。
近代西方城市的发展都是市场经济发展的结果,因而城市的规划往往与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在对城市边缘带形成动因的探究中,往往通过探讨土地利用和建筑类型与特定经济周期的联系来研究城市边缘带的特征在保护城市边缘带的实践中,运用康泽恩的方法,如确定形态区域,对界定保护区范围、划定保护区内保护等级等问题就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这一研究内容的演变体现了城市形态研究从宏观描述性到量化全面性的升华#0 5 / 本土化运用探析
5.1 本土化运用的具体案例5.1.1 个别城市存在完整的城市边缘带以中国为例,现有实例研究偏重宏观描述性,研究对象大多集中于区域(大都市圈)或城市级别中国过去测绘偏向符号化,使得微观层次上追踪某一街区的历史演变过程难度比较大,因而微观层次的形态研究较少。
在此情况下,怀特汉德证实了平遥古城存在城市边缘带,且其是由旧城城墙及绿带所形成的固结线,平遥新城区的建设,则是遵循了城市边缘带与城市发展的规律,即跨越城市边缘带向城市外延扩展5.1.2 以斑块状分散于城市中的城市边缘带
利用康泽恩的形态区域划分方法对广州的城市景观进行划分后发现,在城市的版图中确实存在散状分布的、记载了城市对外扩展过程的斑块,其形态要素与城市边缘带相吻合,因此可以推断其斑块为遗留的不完整的城市边缘带由此也可发现,中国的城市边缘带与西方国家不用,通常不是以带状呈现,而是以斑块状分散于城市的不同地段。
斑块状城市边缘带得以保留的原因并非土地制度,更多的是因其记录了城市的发展足迹
5.2 对中国城市规划的启示1 在本土化利用康泽恩理论时,需要注意中西方基础条件上的不同另外,中国的人口高速增长对城市边缘带的重建施加了巨大的压力,地区更新改造难免使地区的历史文化和人文内涵遭遇破坏2 中国的古城或旧城复兴(相对于旧城改造,本文更倾向于旧城复兴的提法)工作面临着发展和保护相矛盾的难题。
在对象的认识方面需要运用城市形态研究方法对改造对象作出深刻的理解3 在欧美等西方国家,城市边缘带限制了城市过快的发展,在维护城市生态效益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中国城市以“摊大饼”模式发展,且建设过于密集,城市生态景观往往在经济利益的冲击下被破坏。
在本土化研究的过程中,中国学者应有意识地通过规划的调控,保留现有的城市边缘带,限制城市过密增长#0 6 / 结语在中国大多数城市中,城市边缘带并非呈套环状出现在城市的版图中,而是被高速城市化进程淹没,但曾为城市边缘带的斑块却仍然存在于城市中。
这些斑块有些很可能已被现代化的发展所吞噬,成为建成居住区的一部分,也有一些可能被确定为历史保护区如何进一步研究镶嵌在城市中的城市边缘带,并且对其进行城市景观的保护,有待深入探讨此外,在准确解读康泽恩边缘带的方法和本土化研究的基础上,还有待于大量的实证研究以更好地完善中国城市边缘带的基础规划理论。
原文信息:[1]王敏,田银生,陈锦棠,等. 康泽恩城市边缘带研究述评及其本土化运用探析 [J]. 规划师, 2011, 27 (10): 119-123.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城市形态学研究团队所有,如需转载请与后台联系。
文案:胡坤编辑:徐雪桐校核:杨舒雅、叶清钰
- 标签:
- 编辑:
- 相关文章
-
人文景观的概念和特征_人文景观的概念和特征有哪些
对城市边缘带的述评和本土化运用探析,对于完善中国的基础城市设计理论、建立历史保护区规划指导原则和制定景观管理的控制性规划等…
-
人文景观的概念是什么_人文景观的概念是什么内容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 人文景观包括博物馆吗_人文景观包括博物馆吗
- 人文景观包括博物馆吗_人文景观包括博物馆吗
- 人文景观包括美食吗_人文景观包含什么
- 人文景观包括美食吗_人文景观包含什么
- 人文景观包括哪些_人文景观包括哪些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