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人文

人文景观有哪几种类型图片_人文景观有哪几种类型图片大全

  • 来源:互联网
  • |
  • 2024-04-20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研究人对环境的感知方式并获取相应的评价是科学性设计的途径之一。将客观空间要素与感知主体之间的密切联系可作为指导乡土景观建设的依据,需要决策者重点考虑。从乡土景观概念入手,探讨乡土景观的生态性与人文性和感知方式,为乡土景观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

人文景观有哪几种类型图片_人文景观有哪几种类型图片大全

 

读完需要13分钟速读仅需 5 分钟引言在乡村振兴的大环境背景下,美丽中国的蓝图在广袤的乡村大地上徐徐展开,创造了众多的乡村建设优秀范例然而,在推进乡村建设的过程中,诸多不适宜乡村的的做法大量产生,集中体现在照搬城市的规划设计、随意的大拆大建、以及与乡村自然环境相冲突的建设方式。

针对这些问题,作为乡村建设先行示范区的省份,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于2021年3月3日印发了《广东省乡村风貌修复提升负面清单(试行)》用于指导乡村的建设,具有非常实际的使用意义但是作为适应了多年城市化的规划设计的设计师,如今需要重新面对乡村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产生了诸多的不适应性,究其根源,仍是理论修养和认知方面的不足。

塔木景观在众多的乡村建设实践项目的同时,也非常注重乡村建设、乡土景观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力求将二者结合,为乡建助力

开平市百合镇周文雍故居党建公园人文乡土景观营造(塔木乡建作品)自党的十九大将乡村振兴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以来,乡村的建设活动也逐渐铺开,乡土景观作为乡村生态环境及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愈加成为研究与实践的重点领域。

然而,在全国各地都在积极探索乡村振兴营建模式的当下,乡村建设的理论依据在实践中的总结尚显不足,一些项目在追求视觉感受的标新立异上用力过猛,反而容易忽视乡村建设上一些更为本质的追求研究人对环境的感知方式并获取相应的评价是科学性设计的途径之一。

因此,将客观空间要素与感知主体之间的密切联系可作为指导乡土景观建设的依据,需要决策者重点考虑本文首先辨析了从乡土景观感知入手的乡土景观概念,继而探讨乡土景观的生态性与人文性,重点讨论了乡土景观的感知方式,从而得出启示,为乡土景观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

1  什么是乡土景观?乡土景观是在人和土地不断交互过程中产生的特殊环境(Jackson,1984),也被称为没有设计师设计的景观(王向荣,2022)作为一种栖居类的演进类型的景观,她在生态上没有明显的边界性,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和环境的相处模式。

乡土景观是与人息息相关、最稀松平常的景观类型,但也正是因为她具有时刻与人交互的特性,也因为生活质量改善导致观念不断先进,人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主要体现在人对生态和人文内容的要求上乡土景观从空间范畴应包含 3 个层次,即与人生活密切的乡土建筑环境、与生产密切相关的第二自然环境(耕作的土地、豢养的畜舍、灌溉的水利、里山的林木等),以及对生态保育起重要作用的自然山林河湖——分别对应微观层次、中观层次、宏观层次。

微观层次指乡土中的一棵树、一口井、一汪泉水等,中观层次则指一些乡土景观组成的景观片段,如农业景观、聚落景观等等;宏观层次指乡土意象,是自然景观或者人工环境的总和(郭亮,2022)而提到乡土景观和人产生的交流就不得不提人类栖身避险的场所,即乡土建筑。

乡土建筑是指散落于村镇中、富有地方特色的传统建筑,除了一般的居民住宅外,还包括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祠堂、商铺、作坊、桥梁等建筑乡土建筑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直接表达民族、地域的个性特征,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多元性(百度文库)。

乡土建筑是乡土景观的一部分,二者不可分割

中山市五桂山桂南村乡土景观鸟瞰(塔木拍摄)乡土景观的传统定义是三百年前为艺术家、画家拟定的,最早它指的是风景画,之后代表风景本身美国学者杰克逊从古老的印欧语系追溯 Land 和 Shape 两个音节的初始含义。

认为 land 指属于农民的一小片土地, 一片界定的空间,scape(shape)意指系统或集合,从而 landscape 本义是“土地的集合体”,与“风景或是风景的摹写”无关同时, Vernacular”一词源于拉丁文“verna”,意为在领地的某房子中出生的奴隶,在英文中意为“白话的、方言的、当地的"。

他在著作《发现乡土景观》一书中将“乡土”作为文化景观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展开详细阐述除了杰克逊对乡土景观提出见解外,也有学者从乡土景观表现形式的主客体视角定义乡土景观:主体视角如乡土景观是“人们出于自身生活需要而自发创造形成的一种文化景观”(Robert Venturi,1972);或认为乡土景观是“一种非专业设计的人工户外环境”(Amold R.Alanen ,1978);客体视角认为乡土景观的形式具有本土性及地域性特征(Jim Heimann,1981),或认为乡土景观的形式特征主要在于其寻常性与普通性 (Dell Upton and John M. Vlach,1986)。

2  乡土景观具有生态性Vander Ryn 和 Cowan 提出了生态设计的定义,即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都称为生态设计生态性作为乡土景观具有的首要特征,在以人工环境为主体的城市以外的广大自然地域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生态系统。

乡土景观的生态性研究已经经历了 80 余年的不断探索1939 年,德国植物学家 Troll 提出某一景观中生物群落之间存在错综复杂的因果反馈关系重点也逐步从乡村的基础性建设完善转移到对可持续发展的关注然而,早期对生态性的研究仅仅停留在宏观层面,如 Ebenezer Howard 的田园城市概念,若干个田园城市围绕着中心城市,构成城市组群,他称之为“无贫民窟无烟尘的城市群”、农业用地是保留的绿带,永远不得改作他用、中央是一个面积约 145 英亩的公园等设计理念都是生态思想的体现。

随后,1968 年,Tuxen 主持召开了德国“第一届国际景观生态学讨论会”, 会后出版了《景观生态学的前景》论文集这次会议促成了国际景观生态学会(IALE)的成立,乡土景观研究的对象更为聚焦;1984 年以色列的 Awal 和美国 A.S. Lieberman 出版《景观生态学:理论和应用》,探讨了景观生态学的发展、基本理论和应用方法等。

1986 年美国 R.T.T. Forman 和法国 M. Gaudron 出版《景观生态学》一书,也对景观生态学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

开平市蚬冈镇联登里村内闲置空地改造(塔木乡建作品)有了更新的理论,发展的模式自然而然要向其靠拢西方乡村发展与转型过程大体可归纳为传统乡村向现代化乡村、现代化乡村向生态化乡村的转变,研究的内容也更加直观在传统向现代化转变的进程中出现了很多矛盾和挑战。

首先,土地利用的格局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是景观多样性的变化却没有跟上步伐,与前者发生脱节现象;其次,农业工业化导致人口的居住区域越发集中,新的村落不断扩大规模,小的、落后的村落逐渐废弃消失,造成乡村聚落结构的破坏和根本性的转变;最后,社会消费结构也发生了转变,大量人口的流入一方面拉动了经济的发展,同时也给乡村带来了严重的危机和威胁。

而在现代化向生态化转型过程中,随着生态性不断修复,旅游和生态看似矛盾的双方正在消解矛盾,逐步实现两者平衡目前,全世界范围内都有许多成熟的生态性较高的村落,有较为著名的北意大利阿尔卑斯山麓的 Damanhur 及位于澳洲布里斯本的 Crystal Waters Ecovillage 等等。

而作为最早且最负盛名的生态村之一,苏格兰的芬虹村已成为“全球生态村联盟”的总部所在地2.1 生态型乡土景观案例

芬虹生态村(图片来源网络)芬虹生态村位于苏格兰东北角,依傍在莫瑞斐斯海岸边20 世纪 80 年代,芬虹生态村项目启动大规模建设,将相互支持的社会文化环境和低环境影响的生活方式作为目标,开创了一种创新的可持续发展方法,即与自然生态和农业生产系统的共生共赢、通过本地农产品自给自足、尊重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建设、限制碳排放等措施都是芬虹生态村坚持的目标。

就国内而言,2021 年 10 月 26 日,国务院印发《2030 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提出将碳达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方面,重点实施“碳达峰十大行动”为实现这一目标,芬虹村的成功经验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首先,生态性建设需要依据景观生态理论发展虽然我国相关的研究迟于西方十年左右,且起步时角度较为狭窄,仅仅局限于村落景观、土壤地形、农业地带及乡村多样性,但随着研究方法和手段不断优化,得到的数据更加精确,研究的领域也逐渐开阔。

其次,要使传统村落在实现现代化的同时,保持历史特色,是营造“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人居环境的关键,更是一场深入肌理的发展模式之变3  乡土景观具有人文性人文景观的产生是人类发展历史上的副产品,是叠加在地表系统之上,由人创造的空间系统(Jackson,1984)。

人文性与生态性不同,后者是外界环境作用于人类社会产生的结果,而景观体现出人文性是人改造环境的一大“胜利”,换言之,人文的景观是在土壤上的一层“皮毛”,结合了人的意志人和地理环境之间也一直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任何民族的文化景观发展都受到社会、历史、地理的制约,同时也在认知和改造中对外界刺激做出反馈。

其中,产业变化作为乡村演变的原生动力,经历农业、工业和后工业时期的发展后,逐渐被转化为集多元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场所,景观形式也随之改变

开平市百合镇周文雍故居党建公园-居民的日常(塔木乡建作品)卡尔·索尔扬弃了二十世纪初人类学、社会学的区域主义学术脉络创立伯克利学派,认为文化通过时间作用于自然景观,并形成多种形式的混合物,这些形式结合起来成为文化景观(Baldwin,2004:139),人文地理学就此成熟。

文化景观作为人对自然环境的空间格局适应性的表达,是反映地方基本特征的自然与人文因素的地域综合体(Sauer,1925;Brinckerhoff,1984)承袭启蒙运动理性主义的思想,在 20 世纪 60 年代的计量地理学中以机械、绝对理性的方式呈现(Claval,2003)。

理性思潮达到顶峰后,空间研究在 20 世纪 70 年代发生了以现象学为理论基础的“文化转向”(Jackson,1951;Cosgrove,1984),新主旨聚焦于将文化要素合理归纳在经济现象和价值体系的框架中,并由此对景观文化进行具体诠释。

此后,景观的研究主旨转移到文化和情感价值上,关注人和居住所在地以及群体之间形成的纽带(Gustafson,2001)事实上,德国、日本等国家较早关注到乡土景观中的地域文化问题,并认为其对乡村空间格局、环境状态、社会经济等产生影响,规划也更侧重生态和休闲(周心琴,2007)。

人和地理环境之间一直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任何民族的文化景观发展都受到社会、历史、地理的制约,同时也在认知和改造中对外界刺激做出反馈(赵荣 等,2000;李道增,1999)其中,产业变化作为乡村演变的原生动力,经历农业、工业和后工业时期的发展后,逐渐被转化为集多元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场所,景观形式也随之改变(刘滨谊,2019)。

3.1 人文型乡土景观案例

历屯村(图片来源网络)历屯村位于阳江市阳东区田畔圩南侧,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明清时隶属于北惯二啚历屯村左靠田畔河,右傍屋背岗,前临岗脊坪,后枕地塘岗,四周绿树成荫,山明水秀,生态优美环溪庄公祠记载着历屯村辉煌的历史,还有庄子庄、古村落等带文化印记,带动了当地的旅游业发展。

诚如《发现乡土景观》所言:“栖息景观视自己为世界的中心,是一片混乱中孕育秩序的绿洲,是人类的栖息地”总结乡土景观发展规律及问题,概括其人文性的基本特征,探究平衡发展、因地制宜的解决方案以提升风貌规划,并基于人地关系理论建立具有科学性、完整性、可比性及可操作性的乡土景观资源特色指标体系。

4  人们是如何感知乡土景观的?4.1 什么是景观感知景观感知研究在 20 世纪 60 年代独立于环境心理学并日趋成熟涉及学科的交叉导致其研究思想和方法极其广泛,从关注视觉感受到通过总结梳理可以分类为四大学派:专家学派、心理物理学派、认知学派和经验学派。

景观的感知属性主要从人的生理需求和社会需求两方面展开前者的代表人物是英国人文地理学家 Jay Appleton1975 年,Appleton 在《景观的体验》一书中首次提出了栖息地理论和瞭望—庇护理论;Kaplan 夫妇提出了信息-处理理论,认为人类想要谋求更高层次的生存与发展,就必须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贮存、加工与利用。

后者则以社会文化因素为要点,认为美的反应是由对环境的符号的、非感官方面的特征的反应和对环境的感觉属性的反应构成的;Lowenthal 认为历史风景具有重要意义且使人产生连续、持久且沉积的情感,它促使人们用历史眼光考量个人或群体。

4.2  感知乡土景观与关注环境的物理属性看法不同,乡土景观感知并不按照评价体系着重研究风景本身的质量,更关注于人、风景和相关环境的相处模式,因此专家评价环境优劣的统一性更高,而经验评价则因社会归属感等影响各异,个人因素也被考虑为地域文化的一部分。

例如,村民通常将强烈的感知聚焦于具象事物——某棵树、某口井,某个记忆深刻的地方,互动的过程往往根据以往经验在活动中形成感知,再回馈给个人和景观本身,影响对环境的责任行为近年来,乡村风貌发生巨大变化,规划者通过专家学派规则建设标志性景观,以期达到快速形成地域性的目的,反而致使环境多层次色彩混乱,失去传统特征,造成相反的作用。

针对景观改造的设计可归纳为提升村民生活质量和发展乡村旅游服务,优化策略大多根据环境基底、人文物质景观和非物质文化景观三层次展开,村民与游客的感知差异主要源于地方依恋、认知立场以及性别代际等

乡土景观感知发展示意图(笔者绘)4.3  基于环境质量感知的评价工具1)快速定性方法快速定性法可以在景观水平上评价生态完整性,利用景观特征图谱对景观类型进行评价在分层抽样后,利用土地描述单元对土地类型进行评估,对每个地块的自然度、连续性、主要栖息地类型、主要栖息地类型数量、人为管理程度、比例等六个指标进行统一视觉评价,再依次采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以及线性回归模型来预测生态完整性。

这是探测环境变化和评价景观状况的关键步骤,该方法的新颖性在于它提供了国家层面的研究,在复杂的环境和文化背景下以相对少量的指标对生态完整性空间评估,且研究结果可为不同景观类型的管理和规划提供依据2)模型分析法

在工程科学中的经验模型和理论模型一般是指经由理论分析得到的某个参数数学公式,通过一定的公式推导得到理论模型,确定其具有实际意义后将评判数据代入,从而推算出结果4.4  基于生物感知的评价工具1)网络语料库感知评价。

语料库指经科学取样和加工的大规模电子文本库,该研究将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对繁复的文本数据进行分析并总结规律,揭示文本中蕴含的异同由于视觉在口头和书面统计中均占主导地位,语言表达对景观的情感的方式的重要性一直存在争议(Donaldson,Gregory,Taylor, 2017;Herlin,2016)。

2)眼动技术眼动技术在 19 世纪被用以研究主体的心理活动,经历观察法、后像法、机械记录法,光学记录法,影像记录法等多种方法的演变,通过分析眼球运动数据进一步探索研究对象与心理之间的内在联系随着摄像设备、电子技术不断发展,高精度眼动仪等研发成果进一步推动了眼动技术在基础心理学及相关学科中的应用。

眼动技术(图片来源网络)3)VR 虚拟现实环境技术VR,即虚拟现实,是多媒体技术的终极应用形式,是多学科协作发展的成果依赖于三维实时图形显示、三维定位跟踪、触觉及嗅觉传感技术、人工智能技术、高速计算与并行计算技术以及人的行为学研究等多项关键技术的发展(张燕翔,2017)。

佩戴传感设备后,三维的虚拟现实实现与人感知的交互,目前已有研究验证了 VR 技术在环境评价中的生态有效性为传统的实验形式提供更多可能4.5  基于社会感知角度的评价工具访谈法和问卷调查问卷调查是通过制定详细周密的问卷,以参与者作答的方式收集资料的方法,是研究者在进行实验时的常用工具。

调研人员借助这一工具对社会活动过程进行准确、具体的测定,并应用社会学统计方法进行量的描述和分析,获取所需要的调查资料(萧浩辉,1995)5  启示从生态性来说,对国外的相关理论发展进行总结可以看到,乡土景观的生态系统发展是比较相似的,都是因为环境在现代化进程中受到了破坏,因此重新转变角度,从可持续上考虑,举出一系列的措施。

而随着科技与认知不断发展与深入,研究的对象不断缩小,措施更加明确,与环境的结合也更为紧密起来遵从生态优先原则、乡土性原则、可持续原则、让自然做功原则(吴先猛,2020),使乡村景观与周围的生态资源相结合,形成完整的生态系统,提高乡土景观的表达能力,进而满足乡村发展的实际需求。

从人文性来说,经历过“文化转向“后,乡土景观中以人为本的理念也逐渐被大家认可,德国、日本等国家也开始关注到地域文化的问题,并在设计规划中将其作为重要参考文化也成为越来越重要的考虑因素,游玩的同时能寓教于乐,在欢笑中感知不同文化特色。

在人性化尺度中创造舒适的空间环境,同时在提高空间利用率的基础上创造出更丰富的空间,设计的文化景观要耐久牢固,可以采用抽象与具象并存的手法(阎莉,2020),使人们感受到乡土情怀最后,基于乡土景观的感知研究,可为乡土景观设计提供有理可依、有据可查、有规可评的方法论。

与康复景观类似,乡土景观同样可运用循证设计方法,形成研究-设计-评价的闭环,从而促进设计实践水平的准确与提升乡土景观的生态性与人文性并存,如何权衡两者平衡,迫切需要将感性认知转化为可量化的度量,而循证设计将生态、文化与人的感知偏好建立统合的评价体系。

以此能为乡土景观的发展提供全新的视角和思维模式图文编辑:汤煚公司邮箱:tmup@tmupdesign.com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