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人文

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得益彰_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得益彰的句子

  • 来源:互联网
  • |
  • 2024-04-20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通过互评旨在提高大家写作水平。只要肯学习,肯舍得,相信大家的文学水平会有很大进步的。

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得益彰_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得益彰的句子

 

      通过互评旨在提高大家写作水平只要肯学习,肯舍得,相信大家的文学水平会有很大进步的       以鱼肉于案板,借刨析获良谏快速纠改瑕疵,寻方向进步诗歌散文古体诗均可此类活动对创作学习大有裨益。

哪位老师毛遂自荐,私下找我报名,我会排序让大家有序出场       从现在开始期待一场精彩的开幕       还有哪位想参加,可以私发小窗,评完再公布作者新稿旧作均可期待更多精彩!被评点诗作      。

谁不说俺家乡美 ——不一样的阿尔山 和桂林山水比美 你一点都不逊色 恐怕桂林山水 输掉的是苍茫、辽阔 此刻  阿尔山的蓝天、白云 森林地质公园、温泉博物馆 都以她独特的魅力向世人昭示 山或者是水  从阿尔山的核心 走向游人的视野 当冰川融化、山川羽毛丰满时 有些声音从玫瑰峰上飘来 森林动物临睡前的最后一次叹息 来自哈拉哈河源头一座古老的毡房 阿妈怀里梅花鹿直接通往 辽阔草原的深处 漫山遍野的羊群走在黄昏的边缘 主人与它们一起咀嚼流金的岁月 牧人的套马杆也迎来黄昏的寂寞 这一刻我怀想父亲额头上的往事   那是我一生渴望翻越的沉着 好森沟、 白狼、大温泉群、特尔美山 如同所有穿越时空的光阴 它们集聚了天底下所有的天然 只等父亲那辈的老地质 对阿尔山和桂林评说  

作者创作思路:       南朝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刘勰曾在《文心雕龙》中将自然与人文的对应关系阐述为:“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以铺理地之形此盖道之文也” 阿尔山之美,是建立在自然之美基础上的,她是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的结合,其最高境界就是诗意般的阿尔山,即融边疆自然之壮美,又融人文之柔美,多种自然景观包容于一 体,乃是阿尔山景象典范之形象。

      描绘自然美是我这首诗歌写作的灵感源头我一直认为:自然美可以说是阿尔山做为旅游城市的最高价值,试想在一个污染严重、雾霾横行的时代,有必要恢复或者说重建自然美的根本价值理念或者说信念我个人对自然的尊崇,也许与成长环境、生活方式乃至个人性情、思想认同有一定关系。

我从小在兴安盟长大,大自然就是我的客厅,我基本每天都以自然为家从小在大自然中摸爬滚打,撒野撒娇       2015年,女儿大学毕业参加国考,报了阿尔山国税,她到单位报到后,我于工作之余,踏上北去的列车,一路上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风驰电掣般地从眼前掠过,莽莽苍苍的山林、一望无际的草原,一下子让我联想到自己去桂林学习之余所观之景,将她们联系起来,若一幅蒙太奇手法的画面,脑子里一下子蹦出一个想法:倘若把桂林与阿尔山这两座旅游城市的风景相提并论,那么桂林山水若一位温婉的少女缺少了太多的阳刚之气,而阿尔山却不同了,她就像黄土高坡上走来的初出茅庐的小伙子,即有阳刚之美,又不缺乏阴柔之气。

因此,蒙生了写这首诗赞美她的想法诗的开篇我就直抒胸臆,吟出阿尔山比桂林美的特点,接下来我将阿尔山的人文美与自然美结合起来,展示其阳刚与阴柔之气,最后我请老地质评说,是因为无论阿尔山还是桂林,她们的地质构造都有其独之处,阿尔山是火山熔岩地貌,而桂林是岩溶溶洞地貌,阿尔山的地貌构成了举世闻名的温泉、石塘林……而桂林地貌构成了闻名世界的溶洞和石林……她们的景观各有千秋,真的要让老地质们评说一番,从而升华我中华地大物博的天然美景。

作者简介:李晶,网名、笔名,淡然出生于1965年,上个世纪80年代末,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现就任于乌兰浩特市第七中学目前是内蒙古兴安盟乌兰浩特市作家协会理事,内蒙古兴安盟诗词协会会员,内蒙古兴安盟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兴安日报》《兴安文学》《中国诗歌报》等。

梦了老师点评:       作为同题之文,读懂文题是立意、谋篇、行文之关键谁不说俺家乡美——不一样的阿尔山主标题是笼而统之地引出话题,这一话题具有极广泛的存在意义,即任何地方的人都可以如是赞美自己的家乡。

然而,副标题的设立则具体强调了作品真实立意之所在,即:赞美的主旨是诗者自已的家乡阿尔山       主副标题式的命题形式,在各种文体里屡见不鲜如:为有源头活水来           改革开放四十年成就概说。

解读副标题,我们可以明确解读出主标题的深刻内涵来中国之所以取得今天这样的繁荣与兴旺,关键在于走上了改革开放之路改革开放犹如一股活水,给古老的中国注入了新鲜活力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主副标题的命题形式的意义与作用,它们之间即互为外充,又相得益彰。

由此可见,同题征文命题做立意与设计要义亦尽皆如此另外,我们在写作时一定要注意到副标题“不一样”这个定语的限制与修饰要求诗文中不能泛泛而谈阿尔山优美的自然风光,而要写出她的“不一样”之处来这样才楔合了命题之要求。

      纵观此诗,作者很好地解读了命题要旨,鲜明地突出了许多“不一样”之处,如:阿尔山的苍茫与辽阔;森林地质公园与温泉博物馆;独特的民族风情展示——养鹿的阿妈,挥舞套马杆的阿爸,毡房与羊群……文末部分的点题也亦很深邃自然。

“只等 ……评说”的表述,较含蓄巧妙地规避了自己继续加以诠释与评说的赘叙在谋篇上,首尾呼应,使结构完整自然分段法的运用较为得体,增强了诗歌行文的层次感       不足之处:诗歌语汇的把握与运用上尚显不足,从而读感起来“味道”略显平淡。

在诗情与画意的融合表述与抒发上还应再深邃含蓄些,以增强诗歌的可读性和艺术性“山川羽毛丰满时”这样的诗句虽生动但欠贴切“那是我一生……深着”表述有些晦涩牵强

姜联军浅析       读《不一样的阿尔山》,能够强烈地感受到诗人的家乡情怀、珍惜爱恋情怀和崇敬自豪的情怀       诗人开句就拿甲天下的桂林山水作比较,这气势、这魄力、这底气,都是缘于对家乡阿尔山的自信和情有独钟。

“和桂林山水比美/你一点都不逊色/恐怕桂林山水/输掉的是苍茫、辽阔”敢跟桂林山水的长处比秀美都不逊色,那么,比苍凉辽阔,比诗人的情怀,就优势满满了不只是说在口头上,诗人随手采撷例证给读者,“此刻/阿尔山的蓝天、白云/森林地质公园、温泉博物馆/都以她独特的魅力向世人昭示/山或者是水/从阿尔山的核心/走向游人的视野”。

不仅仅这些,还有,“当冰川融化、山川羽毛丰满时/有些声音从玫瑰峰上飘来/森林动物临睡前的最后一次叹息/来自哈拉哈河源头一座古老的毡房”这些景观,唯秀美苍茫兼备的阿尔山才具有,唯阿尔山的胸怀才容纳得下这样的阿尔山,诗人爱得有理,爱得真切。

      一方水土,一方人杰地灵阿尔山的人们大气豪迈,阿尔山的牛羊畅饮甘泉,沐浴霞光“阿妈怀里梅花鹿直接通往/辽阔草原的深处/漫山遍野的羊群走在黄昏的边缘/主人与它们一起咀嚼流金的岁月/牧人的套马杆也迎来黄昏的寂寞”。

阿尔山养育了诗人,诗人也在诗里,把自己化作了鹿,化作了汉子,化作了牛羊和阳光爱恋家乡,如诗如画       对阿尔山的爱,是发自心底的爱,是自豪的爱,也是所有家乡人的爱爱阿尔山,就要爱它的从前,爱它的未来,要科学地爱,生态地爱,要持续长久地爱。

“这一刻我怀想父亲额头上的往事/那是我一生渴望翻越的沉着/好森沟、 白狼、大温泉群、特尔美山/如同所有穿越时空的光阴/它们集聚了天底下所有的天然/只等父亲那辈的老地质/对阿尔山和桂林评说”接过前人父辈对阿尔山的爱,把它传承给未来。

桂林山水和阿尔山都是祖国河山的优秀儿女,都将在人民的生活中,熠熠生辉,增光添彩       全诗语言质朴,不惜笔墨,少加雕琢,直抒胸臆,把对阿尔山挚爱的情怀表现无遗是一篇值得鉴赏的好诗作

清风老师评析:       开篇以桂林山水相比阿尔山,充分体现了“不一样的阿尔山”,有开门见山的功效,中间的很多景物描写结合作者自己的主观想象,也说明作者内心也是很有想象力的,结尾呼应开篇,又以不同的角度,让阿尔山和桂林山水甲天下来比较,整体完整,内容丰富。

      但是就个人感情而言,虽然不同的诗歌题材有不同的特点,但是就我理解的诗歌的语言相对含蓄一些,读起来也许更有后劲,回味更深,体会更多,有些语言需要顾左右而言他,这即是汉语丰富的语言环境所致,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整体文化精髓(中庸之道)所致。

当然了全篇都朦朦胧胧的也不好,正所谓虚实结合吧!       过于刚性的表述有时也会缺乏一点美感,说实在的这样的文章还是让我很羡慕的,毕竟我写不出来,这种大爱之文确实也很考验功力,我嘛,写点小情趣的东西还将就些,惭愧!!!一点自己的小见解,希望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宁静致远品读:       细细品读这首不一样的阿尔山,不由自主的被作者带入阿尔山的胜景,可以和桂林山水相媲美的好奇心油然而生随着作者开门见山的介绍,让读者看到没有如黄河之水滔滔不绝一样“一泄千里”、啰嗦繁碎,而是恰到好处的截取人和景的横断面、闪光点。

从冰川融化到古老的毡房;从阿妈怀里的梅花鹿到漫山遍野的羊群;从牧人的套马杆到父亲额头上的往事;既有流金的岁月,又有穿越时空的光阴作者用诗思维的跳跃性和诗语言的简洁性引人入胜,用剪辑的手法,将阿尔山的美一一展现给读者,从而获得了诗意的灵活自由和艺术的美感与境界。

      这种集自然的美景与作者此刻的情感美妙相融合,源于在诗人的文字里林语堂说“最好的建筑是这样的,我们深处在其中,却不知道自然在那里终了,艺术在那里开始”用诗来写人文和自然景观,对作者来说必然要有客观的历史观和对景观评价尺度,要尊重客观事实、符合客观实际,不能随心所欲,更不能任意发挥,作者要有深厚的历史造诣和创作功底。

诗的开头提出阿尔山与桂林山水比美,并不过分,但桂林山水输掉了苍茫和辽阔,并不客观祖国北疆固然有粗狂辽阔“阳刚之美”,但南方也有其江南好风光的“阴柔之美”,二者相媲美更给读者一种心理平衡,正所谓南北都有好风光,只是各有其境,各有所图。

很不容易的“脱俗” ——贵食母老师评析        “谁不说俺家乡美”是不是觉得很熟,这句话不仅歌中在唱、大家也常说,就是心里想着的也全是呢!因为熟到透,因而俗不可耐用这样的一句话来做诗题目是很冒风险的,稍不留神就会落入“俗”的窠臼——家乡(阿尔山)景色的数落与情感的虚空。

别之前再来一次不知因何而起,海市蜃楼般的汜滥抒情,以为齐活成诗如果真是那样的话,我认为连评为最差的诗的参赛资格都没有(如果有这样比赛的话),因为那已经不是诗了我因此倒不奢望这首诗有多好,倒好奇起它如何最低能成为诗来。

这也是吸引我的眼球的地方,也是我由着性子读下去的原因         如果不是心法与句法的相应,修辞法与表达手法的相谐,我还真不知道这首诗该如何写下去?        “和桂林山水比美/你一点都不逊色/恐怕桂林山水/输掉的是苍茫、辽阔”采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方法。

有几个中国人不知道桂林山水,毕竟“桂林山水甲天下”已经在我们的头脑中根深蹄固了与桂林山水比起来阿尔山似乎陌生了一些诗人拿我们熟悉的“桂林山水”与我们较比陌生的阿尔山进行做比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及了我们的兴趣。

然而这里也存在着一种危险:怎么比,比什么非常重要,否则极易产生“画虎不成反类犬”效果,令诗乏味可陈,徒增笑柄还好“恐怕桂林山水/输掉的是苍茫、辽阔”紧紧地抓住了阿尔山的景色特点,桂林山水与阿尔山一秀气,一粗犷;一柔美,一阳刚。

表面上看诗人采用的是比喻中的较喻——强喻,实际上这样的比法会产生出一个神奇的效果:用桂林山水的秀气与柔美衬托出了阿尔山的高大雄伟与阳刚同时,反过来更加增加了人们对桂林山水秀气与柔美的认知和认同可谓相得益彰,互相增益,产生了叠加波的作用。

大凡两方事物或者意境的比较无非比较三个方面,一是比强(强喻)、二是比弱(弱喻)、三是比类(类比)从整段来看诗人没有“踩在牛顿的肩膀上摘苹果”,而是运用了比类的手法“不逊色”意即差不多,因为阿尔山的“苍茫、辽阔”的特点使其与桂林山水在这个方面有了可比性。

然而诗人承认在其它方面桂林山水还是有其独特之美的,是任何地方所不具有的,所以诗人首先承认桂林山水是美的诗人为什么说桂林山水“输掉”而不说阿尔山“具有”呢?这里也是由于比类的缘故桂林的“输掉”是在比较中的输掉,是宁可自己愿意的“输掉”,是为了保持秀美的需要“输掉”,掉了这一局,还有其它局可以回占。

而要说阿尔山“具有”就会有自我标榜之嫌了,是很不谦虚的这样倒显得阿尔山地域虽苍茫、辽阔,但心胸狭窄了诗人这种不损害喻体,托举喻体的方式使本体和喻体之间共同抬升的做法无不在“不逊色”、“ 输掉”这两个词汇当中展露了出来。

这才是最好的“打比方”,损人利己,为了达到目的不惜贬低别人的做法向来为中国人所不齿,当然也为诗人所不为的诗人以上的这些良苦用心,无非是想引出阿尔山不一样的地方,那就是阿尔山的“苍茫、辽阔”因为“苍茫、辽阔”才是阿尔山的真正的特点,不仅与桂林的山水有别,就是全国的其它景色也更有一比。

因此“苍茫、辽阔”才是诗中的主要意象,是诗下一步想要阐释的方向       起自“桂林山水”而呼之欲出的却是“阿尔山的苍茫、辽阔”,接下来诗人在阿尔山的空间维度,时间坐标轴上来勾画阿尔山怎样的“苍茫、辽阔”。

“ 此刻  阿尔山的蓝天、白云/森林地质公园、温泉博物馆”这是地理上的纵深每一处都是独一无二的,是阿尔山所特有的诗人屏弃了“游人如织,摩肩接踵”之类的习惯说法,采用了微拟人的方式“……山或者是水/从阿尔山的核心/走向游人的视野”。

与桂林山水秀美颜不同,阿尔山秀的却是肌肉,雄壮得犹如矛盾笔下的黄土高原上的那棵白杨树伟岸挺拔的肌肉如果说秀美颜需要“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话,那么秀肌肉则以其“人来疯”的方式展示一个“走”字道尽了阿尔山地理上的自信、景色上的自信、人文环境上的自信。

“当冰川融化、山川羽毛丰满时/有些声音从玫瑰峰上飘来/森林动物临睡前的最后一次叹息/来自哈拉哈河源头一座古老的毡房”是演化历史坐标上的纵深“哈拉哈河源头一座古老的毡房”寂寞孤独的奇点,然而恰恰是如此寂寞孤独的奇点,以后才孕育出了当今如此雄伟大气,繁华美好的阿尔山。

       有了地理上和历史上的纵深,似乎可以足够诠释“苍茫、辽阔”了然而诗人却进一步从意识与联想的维度来进一步拓展诗的“苍茫、辽阔”意境“阿妈怀里梅花鹿直接通往/辽阔草原的深处”本句中我宁愿相信“阿妈”就是指阿尔山,她孕育了这里的一沟、一壑、一草、一木、一花、一羊、一人……这里的每一样东西莫不是她的子女。

“梅花鹿”则代表着阿妈的心,她的心无时不刻不在惦念着这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飞禽走兽,男男女女就连身处在草原的最深处的她也不想放弃,时刻想揽于怀因此阿尔山的生灵们在阿尔山的庇佑和呵护下,大家都过着悠闲美好的生活。

这里有必要解释一下“牧人的套马杆也迎来黄昏的寂寞”这句话的含义套马杆的寂寞是牧人的悠闲,是马的归栏千万不要误读为牧人的寂寞正因为如此,牧人的欢乐在毡房里,在端起酒杯那一瞬间,在与妻窃窃私语时明天呢?明天诗人没说,但是我想明天的太阳依然在草原明媚着,因为他们有阿尔山。

        这首诗最能够体现“脱俗”的一段就是结尾的这个段落了“这一刻我怀想父亲额头上的往事/那是我一生渴望翻越的沉着/好森沟、 白狼、大温泉群、特尔美山/如同所有穿越时空的光阴/它们集聚了天底下所有的天然”父亲的额头就是草原,他有着草原上的所有苍凉、苍茫与辽阔。

他有阿尔山上的太阳用光线刻下的一道道沟壑,他的颜色是大草原上的风霜雪雨浸润后的古铜颜色;他装得下所有的牛羊也承载了阿尔山的后人们的所有的希望这就是诗人所言的“集聚了天底下所有的天然”的父亲的额头这个意象深情款款的的描述。

父亲就是子女心中的阿尔山,而父亲的额头就是大草原到此,有谁还敢说这样的意象“很俗”呢?如果说前面诗中所感悟的是阿尔山的时空维度与意识联想维度(客观维度和主观维度)“苍茫、辽阔”的话,那么下面这句“只等父亲那辈的老地质/对阿尔山和桂林评说”则是从思想的深度与灵魂的恒度来抒发对阿尔山的情感。

读起来似乎很普通,但是想起来确实很激昂是呀,只有像父亲这样的人才能够对阿尔山有着牢不可破的情感,因为他们的灵魂早已经融入到了阿尔山的山中,他们的足迹永远留在了大草原的每一个角落(老地质所指向)与桂林山水的比美,诗人没有自己轻易下结论,而是将这个结论的最后定义交给了“父亲那辈的老地质”,这是多么令人浮想联翩啊!。

      这首诗总括起来可以用这样几句话进行总结一是修辞方法运用得当;二是选意象取得体;三是驾驭语言有力;四是提升意境采取阶梯原理但是这首诗也有一个很大的遗憾和一个小的瑕疵很大遗憾就是诗的题目,我们不妨做一个假设,把这个题目换一个那怕简单点的,比如就叫“阿尔山”吧,再回头读一读这首诗,会发现有很大的不同。

小瑕疵就是,语言上还有可增加张力与弹性的可能总之在这样的题目下能够写出令读者还想读下去的诗已经非常不容易了

梁金豹解读:       不敢点评只是一点粗浅的感受       作者以对比的形式,直接切入主题,体现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和桂林山水比美,你一点都不逊色”,一南一北,遥相呼应。

既点出了南的灵秀,小桥流水人家又衬出了北的粗犷,草原辽阔,山水苍茫灵动与豪放相得益彰,通过对家乡美景的描绘,才展现了不一样         这种直抒胸臆质朴,不由想起了贺敬之的诗句: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贴在心窝上的直白的激动复杂心情。

我对诗词散文还懵懵懂懂,只是自己的一点体会       也让我想起一首歌里面唱的:我们不一样,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境遇,我们在这里在这里等你

浅析《谁不说俺家乡美》 ――不一样的阿尔山 文/刁金龙       这个题目平淡的很,也普通的很作为一篇同题写作的题目,往往是这种平不见奇的拟题反而是写作的难点,因为这种拟题司空见惯,人云亦云,是个大众化和程式化的拟题。

      初看此题,我连续几日不得下笔,说句真心话,最后的作业,也是免为其难交到微信群平台的       好在主编给了一个副标题:〝不一样的阿尔山〞,这就限制了范围和缩小了核心,看似好写了,可是问题又来了:不一样的阿尔山,这就定下了文章的基调和特别要求,也就是说创作此文要符合以下三点:一是写出家乡之美(可以不具体到哪个景点或景区)。

二是要有特别,不能泛泛而言三是要借美溢情,或颂扬或宣传或反映时代特色所以,创作的要求还是不容乐观的       既然有了要求,我们创作则不能偏离要求太远,这个是难点在我看来,无论用哪一种文体来写,如果没写出〝不一样〞的效果来则是败笔,笔者的散文诗基本上做到了这一点。

全诗自然的分成了五个小节,从文章起笔到止文,脉络清晰,层次感强,是沿着眼睛看到的和思绪想到的而展开的,贯穿于全文的是思绪和情感的递进,开篇和最后以阿尔山与桂林的对比作为呼应而结束         文中不乏精彩与惊艳之处,是极具文辞功底的,第一节的精彩点是用对比直切主题,不啰索,廖廖四句用谦恭(恐怕)的语气点出家乡〝不一样〞,一句〝输掉苍茫辽阔〞的对比极言阿尔山之壮美,大气,之与众不同,手法相当老到和活泛。

紧接着呼出几处家乡标志性景物来展开全文第三节的精彩之处是文风突转,没有直接跟着第二节去续写和赞美单纯的景观,也没有去写游人的所见所感,而是用非常含蓄的会意拟人手法道出了家乡人与自然和动物的和谐,再次突出家乡的〝不一样〞。

很多技法值得称奇,例如:山川羽毛丰满(喻春来),动物叹息(喻美景不忍睡去),来自毡房(喻和谐),凡此种种,既不牵强也不语涩       再说第四节、第五节,从动物、人与大自然的和谐过渡到草原、牧人和羊群,进而到父亲、父亲额头的往事都形成了优美的画面感,特别是羊群、主人、牧人和套马杆与黄昏的三个套嵌式句子的运用极具匠心和惊艳,一幅夕阳牧归画卷迎面而至,动静兼得,值得学习。

最后仍以谦恭的笔触把家乡美好交给父辈去评说,特意用了〝老地质〞一词,意含开发,挖掘家乡繁荣美好之向往       整首诗读来流畅含情,若言不足,我大体有两点荐意:一是二小节与上一节联系弱了些,似感觉开篇之后有无文可续,无从落笔的难处,遂罗列几处景观为续,且与上一节接点不强,手法也略平了些,仅感觉而已,或笔者当有别意,勿以我论。

二是全诗从整体布局上稍嫌单薄了些,读来总有家乡美的不够尽兴,美的不够热烈感觉,这方面受篇幅影响也是原因之一,语言的运用也是至关重要       不管怎么品读,都不失为一首好诗,文辞功底极强,字里行间流泄着情感,写作技巧和手法的运用都弥足优美,堪为我等为学,倾听文者心声,附此愚见,共为商榷。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