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景观与自然环境_人文景观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知行合一”的建筑创新——对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UAD)实践中“创新性”内涵的建构与思考Architectural Innovation with the Vision of "Unity of Thought and Ac
“知行合一”的建筑创新——对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UAD)实践中“创新性”内涵的建构与思考Architectural Innovation with the Vision of "Unity of Thought and Action": Reflec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Content of "Innovation" Contained in the Practices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of Zhejiang University (UAD)
作者信息程 啸 | 浙江大学、浙江大学平衡建筑研究中心、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博士后董笑砚 | 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主创建筑师董丹申 | 浙江大学平衡建筑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首席总建筑师
摘 要 重申对建筑设计中的“创新性”内涵进行理论化思考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以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UAD)的“平衡建筑”观念基于“知行合一”的思想来建构其实践中“创新性”的独特内涵,并通过代表性作品中此内涵的具体呈现来支撑此理论建构。
以此为基础反思UAD建筑创新中的相关问题,以优化“平衡建筑”的总体设计观念并更好地指导建筑实践 Abstract In this paper we reiterate the necessity and significance of theoretical reflection on the content of innovation in architectural design. Based on the idea of "Unity of Thought and Action" on which the concept of "Balance Architecture"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of Zhejiang University (UAD) is based, we aim to construct the distinctive content of innovation contained in UADs practices. Hence, it supports this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by revealing relevant contents included in UADs typical design projects, as a way to reflect related problems in UADs architectural creation, to polish its overall concept of "Balance Architecture", and to better navigate its design practices.
关 键 词 创新性 知行合一 平衡建筑 设计主体专业 KeywordsInnovation, Unity of thought and action, Balance architecture, Major design professions
“知行合一”是UAD“平衡建筑”设计观的核心要义将此古典哲学智慧同建筑设计相结合是UAD实践和理论的创新之举十年来不懈坚持孕育出了一系列代表性的建筑作品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对设计实践进行理论化反思十分必要,而针对其中“创新性”内涵的思考尤其关键,因为“创新”始终是建筑设计作为一种开创性工作的原动力,推动建筑学不断发展。
01“创新性”本体研究的局限审视既往学术研究,“创新”往往作为形容词或副词来修饰讨论对象,单纯表达不言自明的创造力和新意“创新”的本体属性——“创新性”及其同研究对象的辩证关系则常常被忽视相关讨论更多指向创新的模式方法,而对于其本质和价值意义则鲜有深入挖掘。
建筑设计“创新性”的具体内涵为何?什么样的“创新性”是积极的?又如何建构?且如何助力建筑学发展?这些问题缺乏深入而诚实的回答“创新”在研究中的意义逐渐空泛,丧失建筑学关联,且被限制于方法论的工具理性层面。
建筑设计的“创新性”内涵缺乏一种基于宏观时代背景的主体性建构以及价值理性层面的审思对“创新”本质和价值反思的理论化失语导致实践中对其持续固化的肤浅理解于是业界中“创新性”内涵的显现更简单地指向一种具体操作上的“不同”,并物化于建成环境之中。
设计者似乎更容易落入对建筑各因素(空间、形态、结构、材料、热效等)“标新立异”特质的快速追求,所得创新成果往往呈现片面的专业意义,缺乏更广泛的社会经济价值,脱离必要的政治语境,更枉顾民众的真实需求综上,设计者须在理论源头对建筑设计“创新性”的内涵反躬自问,对其本体和价值意义正本清源,并将理论的纠偏与填充付诸实践。
下文展现的是UAD基于“平衡建筑”观念和实践,对建筑设计“创新性”内涵进行理论建构的一种尝试讨论试图理清:“知行合一”是如何在“平衡建筑”语境下影响建筑创新的?其“创新性”具有哪些内涵?又有哪些不足?且是否具有普适性?此番思考既与高校设计院运行的社会经济背景取得关联,又落脚于可操作的层面之上以指导实践。
02“知行合一”的建筑创新作为一种潜在的建筑学范式,“平衡建筑”观代表当下一种基于高校设计院的重构中国建筑现代性的探索其从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上承接中国传统哲学精华,针对建筑设计将“知行合一”分解为“情理合一、技艺合一、形质合一”三大核心意涵(三相合一),并涵盖“五大价值特质”“十大设计原则”“十八种实践模式”等细则。
(图1)其强调“以民为本”的观念,倡导“和合共生”的价值“平衡建筑”也溯及唯物主义辩证法,展现对关乎世界矛盾的对立与统一、变与不变、绝对与相对等哲学命题的思考,呼吁建筑师不断验证各建筑要素平衡合一的状态以及它们在平衡过程中的动态变化,不断突破旧平衡,重归人性化的新平衡。
那么,“创新性”内涵首先源自“平衡建筑”的核心实践模式:代表主体行动的“讲理、求变、共生”,以及代表客体实现的“人性化、创造性、包容性”而“求变”和“创造性”是“创新性”内涵建构的源点,体现设计主体通过思考搜索“建筑解答”,以构建新的动态平衡的过程。
“创新性”于是进一步在核心实践模式的派生模式中得到印证,尤其在于“讲理中的创造性、求变中的创造性、共生中的创造性”这三个环节“创新性”在从设计主体到客体的实践中,其内涵也由主体引导出的 “三相合一”的意义组成(图。
2)而同时,其建构也体现出设计院的运行特点,并尊重市场和政治维度中的事实比如,关于创新主体的定义不单指向建筑学专业,而体现一个“大建筑”的主体——所有设计相关专业的全体建筑师并非创新的唯一牵头人而且,“创新性”的实现不再是学院派式的对“现实主义”疏离与批判,而体现出一种积极批判式的现实主义。
综上,“知行合一”在“平衡建筑”语境下对于“创新性”内涵建构可以归结于五方面
图1 “平衡建筑”的主要理念体系
图2 “创新性”内涵的建构首先,“创新性”呈现情感与学理的统一设计主体各专业都充满感情,对求变和创造性的理解和追求共同产生,形成发自内心的希望和动力,体现共情态度,并呈现在同一个价值体系中对实现客体“创造性”的思辨,不同于由建筑学提出创新点而由其他专业配合实现的惯常模式。
其他专业也可以成为创新的核心推动力其次,“创新性”体现艺术与技术的融合在寻求“建筑解答”时,主体各专业开展一体化的努力偏向“艺”的建筑学逻辑和代表“技”的结构、水、暖、电等专业逻辑则统一指向求变和创造,展现一种系统化、协同化地寻求新的动态平衡的设计活动。
本质上,技术创新是空间创新的核心内核,由技术的“核心形式”支撑着建筑的“艺术形式”第三,“创新性”达成形态与品质的匹配“品质”指涉建筑的本质意义在创造中,设计主体须认识材料的物性和其建构逻辑,所形成的空间和形式不再展现冷漠的理性,而是有情感意义的整体。
创新不应为技术理性统治,而应对材料物性有更深思考,宣扬其艺术文化价值及人文社会意义比如,创新使得空间和材料的物性呈现能赋予受众值得欢庆和赞美的文化意义,使其诗意地“栖居”于大地第四,“创新性”的呈现要得体且适宜,这是源自设计院的实践经验,其应因地因时制宜,立足设计建造发生的现实情境,而非实现创新的思维象牙塔。
最后,“创新性”要顺应时代的政治理念空间的发展是政治性的,因而求变和创造要体现建筑学的政治维度:理解政治话语,符合国家目标和时代精神,用专业语言与政治语言无缝对接当下政治话语强调“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平衡建筑”则以“民本”相呼应,促使创新走出精英化的窠臼,走向“和合共生”之价值。
03“创造性”在UAD实践中的呈现 下文通过对三个代表性作品创作过程的回顾,来具体说明“知行合一”对于“创新性”内涵的理论建构 大禹纪念馆建于绍兴会稽山麓大禹陵作为国家和民族精神起源的大禹精神,尤其是其以民为本的人文精神和顺应环境的科学精神,在这次创新中被着重引用。
创意通过纪念馆及环境体现“天、地、人”共生的观念,延续“人与自然”之关联,将人文之道和科学之法合一,进而突破人神、君民、物我的对立而转为一种和谐的博爱平等与多元共生操作中,设计首先通过外物与建筑的参照关系,和多向景观轴线的求证来确定方位、体量、尺度,使其与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融合,促成多场地要素从物质到心理层面的新平衡(图。
3)近20000㎡的展厅被置于地下,地上只留4000㎡的“方鼎”,似大禹镌刻九州之“九鼎”,以“器”的姿态呼应轴线上的祭坛与九龙坛以“九鼎”为原型的形体还隐喻多重意象(治水工具、图腾纹样、飞翔姿态等),立于几何化的水面之中心(图。
4)水景向外接壤梳理过的微坡,逐渐和自然风景相融馆中的核心纪念空间是那个特意没有安放大禹像的三层通高冥想厅,塑造一种非具象的混沌样态,来表达“天、地、人”的合一穹顶的包裹与开合,更促成了观者与天地、与山顶大禹像、与自然,甚至与自己的对话。
此种“和合共生”的对话哲学,在古与今、人与神、物与我、地与天之间架起桥梁,使得人与自然共生,王者气质和平民本性相合
图3 建筑和周边环境的参照关系
图4 “九鼎”以器的姿态立于水面中心 建筑设计主体专业实现创意的努力是同生共进的,并以逻辑一体化的状态印证了“技艺合一”以结构技术的支撑为例,理性的结构逻辑架起“九鼎”方正的外型,四角悬挑成就空间的渗透和形式的舒展。
穹顶的钢网壳则轻巧地“放在”圈梁之上围绕此核心,场景功能的组织和空间意义的产生都和结构逻辑统一(图5)这归功于结构设计对创造性的共情式理解实际上,各专业的设计情感都源自对场地的感知和对大禹精神的理解例如,景观介入调山理水之创作也呈现情感和学理的合一:顺应东南山势,梳理微观地形;疏导山中水源入场造景,并接续北侧河道;在室内环廊与穹顶内墙之间引入水体,与室外水面形成互动;对南山辟一下沉院落联通地下门厅,增加交互机遇,淡化厚重感,渲染亲切的“民本”体验。
(图6)如此尊重场地的态度呼应大禹顺应环境的科学精神,为学理的运用奠定情感和价值的基础 在确保建造品质和规范要求的前提下,建筑创新实际上已经超越了技术理性而望向“形质合一”的文化意义各专业对混凝土和钢材“品质”的深入理解和运用,发掘了材料的建造性能和物性表现力,实现了预想的空间、形态和氛围,透现“理性”中所蕴含的“感性”人文本质。
穹顶的空间建构和材料铺陈更是一种“建筑现象学”层面的创新,注重身体尺度之上的感官体验覆面的紫铜,从形态、质感、肌理、纹样、色彩、光影、乃至于音效,都在造就穹庐内外那些隽永而生动、混沌而清晰、永恒又瞬变、威严而亲和、疏离更紧密的种种既矛盾又统一的体验感。
纪念主体的大禹被解构,却又以各种方式回到身边穹庐隐喻天际与水潭的混沌样态,孕育配天接地的世界架构,引发人神物我的层次跨越,成就多元对话的和合共生从身体的知觉体验到情感的维系关联,观者迈向了此时此地的诗意“栖居”(图。
7)技术理性的创新升华为场所新平衡中艺术审美与文化传承的开启另外,创新的适宜性也得以较好体现,比如对于混凝土和钢结构的选用与结合也是应对建造时间紧迫的需求同时,创新立意中对于“民本”精神的传扬,也自然地呼应了以民为本的政治理念。
图5 结构与建筑的逻辑一体化
图6 调山理水的操作也呈现情感和学理的合一
图7 穹顶材质的“物性”和情感指向“形质合一” 相比于大禹纪念馆,望楼虽小,但却是构建“创新性”的“大项目”望楼为登高望远之楼台,功能单纯受溧阳市政府邀请,UAD参与了当地十二个望楼设计之一设计被要求在地块中体现作为城市名片的“鱼头”意象(图。
8)但若简单创造一个具象的构筑物,却反而会让多数建筑师为难最后,设计以“太极鱼”的立体方式呈现出“鱼跃天目”的美好意境对完形的球体以双曲面进行解构,分割出流动的体量,幻化出跃腾水面且缠绕相生的阴阳二鱼,抱合自水底螺旋而上的观景坡道,以此番姿态再一次呼应了天与地的关系(图。
9)此次创新的落点简单直接,但“创新性”的内涵却很丰富而且,此次结构专业在讲理、求变、共生的过程中,为实现创造性再次提供了重要支撑如果说大禹纪念馆中结构与建筑共情并将逻辑一体化的状态是隐性的,那么望楼中的相关状态更是显性的。
纯粹的体量形态强烈地表达了“鱼跃天目”的主题,钢结构的盘旋扭转同时呈现出艺术逻辑和技术逻辑——建筑空间形态即是结构体系形态(图10)结构师对钢结构体系的创造和推演甚至一度引领了建筑师对于形态的构想纯粹有力的钢构“球塔”及“望楼”功能和“鱼跃”意涵,于是就顺利地建立在封边竖向环桁架和水平环带桁架相互交织的基础上。
钢结构复杂体系的力学品质和表现力被发挥到极致,直指艺术和精神传扬的层次如此对新场地中建筑和环境进行逻辑一体化的“建构”(tectonic)式营造,构建出具有文化意义的物质空间形态,引领新场所的平衡态势,吸引民众造访,将文化刻入集体记忆。
此过程好比“斗拱”文化意义的形成,其作为高度理性的结构形式,经年累月,逐渐散发出了经典建筑文化的光辉望楼的建筑创新也能在时光的积淀中持续滋养、书写和传播地域文化另外,在适宜性上,望楼对钢结构体系的选取也是应对了建造可能性、质量和表现力的需要。
而且,在“三相合一”方面,整个创新过程也是多专业团队体系化协作的因为早自概念伊始,设计除获得了复杂结构研究团队的“核心支撑”,还有来自泛光照明,VR模拟,和浙大建筑系可动表皮研究团队的技术支持,是一次真正意义上产、学、研融合的尝试。
当然,在对政治逻辑的理解上,对于地方政府经营城市形象和地方文化的需求,这个表现力十足的球塔自然能够递交出一份出色的答卷
图8 望楼在高速公路旁体现城市名片的“鱼头”意象
图9 立体的“太极鱼”之创意
图10 技艺合一:结构体系对于建筑创意的“核心支撑” 义乌文化广场位于城市中心,创意在于对环境公共性的提升,对民众生活的融合,以及对地域文化的传承“盒子”形态同地形及景观紧密结合,塑造边界的流动与中心的开放(图。
11)其中的平台、庭院和台阶成为容纳日常生活的城市舞台设计将剧场、会议和文化配套等功能空间集约设置,使其退为“配角”;将开放的公共空间突出,以“主角”姿态迎接民众,以在城市之中营造归属感,提高民众的审美情趣和参与度,促成和合之家、百姓万象、美美与共的状态(图。
12)设计主体各专业则再一次共同努力实现创新若前两个项目中的专业协同创新只突显于建筑和结构的话,此次则更是一种内隐、均衡而协同的合力伊始,各主体在“讲理”之中,能够一同抓住“求变”和“创造性”的关键,快速形成共同的设计情感,于是各设计逻辑也必将合于一统——作为技术“核心形式”的共时性总体。
在建筑学对空间组合和形式比例进行调整、变化和统筹的同时,结构则以砼结构和钢结构的结合来实现长悬挑、大通高、深凹凸、多叠涩等丰富形式,克服力学约束景观和市政也及时介入,开启地形(topography)参与的建构
,实现建筑本体在大地中的契合与“浮现”给排水专业更面对一种复杂的设计现实:屋面、地面、露台、半开放平台、下沉广场,台阶、种植屋面等等都带来不利挑战暖通和电专业则对各功能组团实行独立组合式的支撑:在开放与封闭、通高与夹层、连续与独立的形式之间,协调管线的藏与显,分与合,收与放(图。
13)形态之表层意义之下更是一种对艺术、文化和精神层面本质的“引现”至此,“空间”得以成为“场所”铝塑复合材幻彩板被覆以定制的“义乌红”,于特定光线之下也泛出金黄,象征义乌作为商旅理想地的光荣与梦想(图。
14)东南墙面的多媒体屏幕将建筑立面初始化为信息传播界面,开启场所接入虚拟空间的接口(图15)“盒子”承托的民俗和文娱活动,更带来人与空间的“切入性”和“交融性”关系 ,在场所对日常生活的接纳与渗透之中体现出社会和文化意义。
此场所实际上已汇聚了海德格尔构想的栖居状态的四要素:“盒子”中所见之变幻天空、脚底下所契之隽永大地、精彩纷呈的万象众生、喧嚣日常中的静谧之道另外,创意本身则更直接反映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还城市空间于人民。
图11 “盒子”的开放边界,以及与场地的紧密关系
图12 面向城市的公共空间和开放的“迎接式”姿态
图13 各专业逻辑一体化面对屋面、平台、和体块变化带来的挑战
图14 “义乌红”材质与人的体验
图15 “盒子”的城市媒体界面06结语 三个作品从实践层面印证了以“知行合一”思想对建筑设计“创新性”内涵的理论建构其总体上即是将“平衡建筑”的主体实践模式和本体价值意义相结合,并共同作用于对客体的“创造性”属性的实现过程。
“创新性”体现为设计在“讲理、求变、共生”三个环节中都致力于对客体“创造性”属性的实现,且包含“知行合一”的本体价值讲理中的创造性在于协调和平衡矛盾;求变中的创造性致力于在新平衡中体现原创之意;而共生中的创造性着重于设计主体在协同中实现创造。
设计主体须体现“情理合一”式的共情,“技艺合一”式的逻辑一体化,“形质合一”式的对本质意义的追寻;还要注重语境中的适宜性和政治维度 诚然,以此“创新性”内涵回馈指导实践的过程充满挑战譬如,虽然强调“共生中的创造性”,但所指的“协同创造”的执行还存在各种问题,表现为理论中的“设计整体性”与实践中的“分工离散性”的难以统一。
又如,此次理论建构依旧是一种建筑学的“内向凝视”,在设计的思维和行动之外的外部因素及其带来的不可抗力对于建筑创新的影响需要进一步纳入考量,如资本的变化、政治和权力的主导、民众的心理响应等等设计者应引领各个相关层面共同参与建筑创新。
更应注意,“创新性”的理论建构需要体现战略性的高度UAD对于“创新性”内涵的建构体现出更厚重的文化责任感,所做的努力最终将贡献于对中国建筑学“创新性”内涵的整体建构,是重构中国建筑“现代性”语境下的反思与实践。
,作为“中国式现代化”总体战略的建筑学回应。基金项目: 浙江大学平衡建筑研究中心博士后配套横向课题(编号:K横20223278) ▶ 全文请关注本刊2023第12期 ◀
▼2023年导读回顾▼(点击查看)HA | 期刊导读 01/2023HA | 期刊导读 02/2023HA | 期刊导读 03/2023HA | 期刊导读 04/2023HA | 期刊导读 05/2023
HA | 期刊导读 06/2023HA | 期刊导读 07/2023HA | 期刊导读 08/2023HA | 期刊导读 09/2023HA | 期刊导读 10/2023HA | 期刊导读 11/2023
HA | 期刊导读12/2023
编 辑丨Eeka 校对 | 安安 审核丨幽兰/LL 随时给你最新建筑资讯
- 标签:
- 编辑:
- 相关文章
-
人文景观与自然环境_人文景观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知行合一”的建筑创新——对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UAD)实践中“创新性”内涵的建构与思考Architectural Innovation with…
-
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交相辉映_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交相辉映
云阳的美景打卡地
- 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_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区别
- 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有什么区别_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 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哪个更吸引你?为什么?英语_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哪个更吸引你?为什么?英语翻译
- 人文景观还是自然景观_人文景观还是自然景观吸引你?
- 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哪个更吸引你?为什么?英语作文_自然景观比人文景观好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