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人文

著名历史人文景观_著名历史人文景观是什么

  • 来源:互联网
  • |
  • 2024-04-21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卢氏平台,欢迎投稿。

著名历史人文景观_著名历史人文景观是什么

 

本平台为开放性卢氏文化交流,凡是有关卢氏的任何新闻、图片、文章、成果、家族信息都可来投稿投稿微信号:qq904920568请长按左边二维码添加关注历史名镇访古迹 人文景观不胜数——走进铜盂镇寻访昔日的历史人文景观。

铜盂镇历史悠久,是潮汕地区最古老的乡镇之一,也是潮阳的千年古镇,历史上曾经是潮阳县治所在地据史料记载:唐先天元年(712)复置潮阳县,县治在临昆山,距今已有1306年的历史至唐元和十四年(819),潮州刺史韩愈在潮阳县尉史虚己的陪同下,视察了潮阳县治临昆山,他认为这里不适合做为县治,才将潮阳县治迁到新兴乡(后称棉城镇,现为潮阳区政府驻地)。

铜盂镇境内的临昆山曾经作为潮阳县治,长达107年,后来县治居民才连续迁到山下练江平原临水而居住,旧县邑的山岭和农田也被荒弃了,但在萋萋芳草和森森古柏中,仍埋藏着很多有价值的文物古遗址现在的铜盂镇境内保存古遗址、古墓、古建、古刹,古树、古桥等文物古迹众多,其古风犹存以及古今名人遗踪逸事趣闻,足见铜盂的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

铜盂镇地处练江中游、北港运河下游,东临和平镇,西接贵屿镇,北连谷饶镇,南临练江,与汕头市潮南区峡山街道隔江对望,洪和公路、揭惠高速和善湛高速穿境而过,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十分便利铜盂千百年来,正是倚着:“百里练江流水情,千年文化一脉承。

”滋养孕育出浓厚而具有地方独特历史文化,使铜盂这座千年古镇享誉潮阳,享誉潮汕1983年6月在潮阳铜盂桶盘孤山坡发现的新石期时期遗址,面积约16000平方米,出土了新石期时期文物:有石錛3件,其中最大的1

件长8.5厘米,顶宽3.5厘米,刃宽4.2厘米,厚1.5厘米,青石打磨制陶片4片1片是夾砂陶钵口残片,素面2片是夹砂黑陶壶口残片,竖纹另1片是黄软陶钵口残片,素面同年10月又抢救性发掘一座晋墓,出土的墓纪年砖是“太元十二年。

(公元387年)八月二日作”,离今已有1617年晋墓中同时还出土了鸡首壶和罕见的青瓷羊,高9-11厘米,长14厘米,体硕腴,翘首跪卧,姿态栩栩如生,还出土了两件三足砚台和书简刀一把,一件砚盒,直径18厘米。

从这些出土的文物中既可窥到铜盂镇有着古老的文化气息,见证了早在三、四千年前就有先民已在这里繁衍生息由于孤山下为肥沃平原,练江徐徐从平原而过,从中原南迁的移民选择在此定居,形成了先民与南迁而来移民人口比较集中,为便于管理而将县治设在这里。

铜盂镇的部分村庄在古时属于贵山都管辖,这里是南宋末年潮阳小北山麓是最惨烈的古战场遗址,这里有保存有当年抗元阵亡士兵的古墓葬——“宋大元帅之墓”和十年一值古老的传统祭祀活动——“祭社”信俗据史料记载,宋景炎二年(。

1277),元兵进攻潮阳,都统陈懿投降元兵,宋祥兴元年(1278)九月,谢翱、陈龙奉文天祥之命,来到潮阳后溪,组建行府分司,十月,文天祥亲率大军,入潮讨伐陈懿,陈逃走,文天祥转攻蚝坪乡(今和平镇),斩杀降元知府刘兴,正在此时,兵部侍郎邹侃、宣教郎刘子俊亲率数千兵民从江西前来潮阳,与文天祥会师,合力围剿陈懿余党,陈懿以私家战船百艘引元将张弘范到潮阳追击文天祥,双方于谷饶、铜盂和蚝坪(和平)一带的小北山坡展开激战。

桂山都人,乃至潮阳人,给予宋兵极大的支持,自发武装作战,出粮支军是年,元军调集绝对优势兵马,围剿贵山都宋兵及当地抗元百姓宋军寡难敌众,数以千计的伤兵及战斗百姓被围困……汉族历史上最悲壮的一幕出现在了桂山都,数以千计的百姓及伤兵杀害,或集体自杀,无一投降元朝,死伤无数。

这就是鲜为人知的“贵山都之战”,谱写汉族人,潮阳人,可歌可泣的抵抗外族入侵的壮举!战后当地幸存民众秘密收埋宋军忠骨,但不敢公开祭祀记号铭记,默默祭拜文天祥率残部转向海陆丰,是年十二月二十日,在海丰五坡岭被张弘范抓获。

至明洪武二年,即公元1369年,明太祖朱元璋,感念宋兵抗元壮举,遂下旨敕封当年抗元全宋军战士为元帅,命当年宋元两军对垒之古战也就是现在的谷饶和铜盂附近一带当地民众四时祭拜(清明,中元,下元,冬至)如今在谷饶,铜盂附近村庄祭宋帅,十年一祭,规模浩大,彰显出汉族血性忠烈,以此十年一祭,此古老民俗活动传承至今。

600多年。

在铜盂镇的西北方崇山之中隐藏着粤东著名古刹——灵山寺,它与潮州的开元寺、揭阳的双峰寺誉为潮汕三大名刹之一,素以“道迹贤踪”饮誉海内外灵山寺是惠能大师嫡传第三代弟子——大颠禅师开创于唐贞元七年(791),由当地巨富朝请大夫洪圭(名大丁)舍地捐资,助成善举。

大颠比此寺为西天的灵鹫岭,故命名“灵山”古刹背负青山,面对明湖,岗阜环抱,松篁耸翠,鸟语泉鸣,环境清幽,向来有“九龙八首,狮象对峙”之誉灵山寺不但自然景观宜人和寺内八景,还有充满传奇色彩传说和儒释相交的佳话,以及文物古迹和各个时期碑记。

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唐塔宋碑”唐塔是指“舌镜塔”;宋碑是指“敕赐灵山开善禅院记”碑据明隆庆《潮阳县志》记载:“唐末有发其窣堵而葺之者,骨髀尽化,惟舌根尚存如生,复瘗之,号瘗舌冡宋至道中,乡人又发视之,惟古镜一圆而已,乃叠石藏之如故。

”地方志乘的记载为墓塔赋予了神奇的色彩,后人遂称为“舌镜塔”,也称“大颠祖师墓塔”墓塔用石块构筑,呈八边形,塔高2.8米,塔身最大直径1.8米,由78块规格石砌成,结构严谨墓塔底座雕刻着一簇花卉和飞龙走兽,古墓塔历经。

1200多个春风秋雨,仍然光采照人,可见唐代潮州的墓塔的建筑艺术已是十分高超现墓塔是省文物保护单位“敕赐灵山开善禅院记”碑是一方难得的宋代石碑,天圣七年(1029)宋仁宗诏改灵山寺为开善禅院景祐元年(1034

)重修,由潮州唐宋八贤之一的许申撰写“敕赐灵山开善禅院记”,碑文为其子光禄寺丞许因手书这块青石精刻的古碑记载了灵山寺蒙受“皇恩”的那段历史,它曾经失落于荒野,至清代又为寺内僧人寻得,现嵌于祖堂廊壁至今,是灵山寺历史悠久的最好见证。

现因灵山寺后座廊壁改建,左侧墙体被拆除,该碑去向不明,询问寺内僧人,皆说不知去向,今天却无法拍照存档,非常遗憾

铜盂镇的岐北村是潮阳的三大古寨之一,素有“潮阳老寨”和“未有潮阳,先有岐北”之称据史料记载,唐永泰元年(765),工部尚书洪大丁因刚直不阿,得罪当朝权臣,被贬为潮州刺史常到州内各地视察,因见潮阳地旷人稀,山水环绕,沃野广袤,又见潮阳县治的灵山北侧山坡下,一片平原,依山傍水,苍碧如画,山青水秀,认为此乃人间仙景。

遂于唐贞元元年(785)举家迁徙铜盂创岐北村洪圭(746-826),字大丁,福建莆田人进士出身,官工部尚书,先居龟山,后创建岐北村(今铜盂岐北村),以募夫垦荒造田致富,成为潮阳洪氏始祖,人称“洪长者”卒于唐宝历二年(。

826),享寿81岁贞元七年(791)应僧大颠的要求,捐幽岭田地200亩建灵山寺;贞元十三年(797)又捐1200田亩为寺产洪氏一门望族,洪圭之子洪璋,官藤州知州;孙洪奋虬,进士,官韶州通判祖孙三代,先后建潇湘、洪使、麒麟、泥湄。

4座石桥及铺石路,开凿龟山溪(今壬屿溪)等拥有庄园、作坊多处,布及练江西岸和榕江出口,志载“富甲郡县”村内的洪氏始祖祠,于后周二年(952)洪圭的七世孙洪宗启所建,建筑面积308平方米祠内供奉洪圭及其子孙三代神位并记载各人的丰功伟业,供后人瞻仰,始祖祠因年代久远,几度兴废,至清同治癸亥(。

1863)桂月,裔孙贤达复兴始祖祠,纪念祠中的敦煌旧家、三瑞堂,以及岐北洪使桥,文献《韩江闻见录》等都生动地述说着一方水土的繁育和发展,使得这片土地,多了生的灵气和诗的韵味。

一千多年前,因岐北这里依山傍水,风景独好,洪圭才选中岐北在此扎根创寨,如果你踏上这片土地,就会发现这个古村落布局整齐,似排排车厢,当地的村民,称这里叫“火车楼”,给人一种特殊的美感……而今岐北古寨古韵犹存,历史的印记依旧清晰。

村内的岐北圩也是铜盂作为千年古镇的又见证,岐北圩北临北港运河唐建中创圩时,先后建洪使桥(今称岐北桥)、潇湘桥等石桥,附近铺设长25公里石路原仅有一条小街,名岐山街今天的岐北圩面积达8000平方米有铺面、商店及个体商贩共逾百家。

有猪苗三鸟、布匹服装、草席竹器、水车(农具)等交易,水车制造已有500多年历史,今尚有制造工场四个是潮阳历史较长圩场之一,也是附近村猪苗及农副产品的主要交易场所每逢圩期,邻近乡镇和普宁的赶集者逾千人洪圭之孙洪奋虬辞官后在新治棉城后溪围营花园,并置红头船经商。

是为载籍较详,至今可考,激活潮阳经济腾飞之知名人士岐北村山清水秀,商贸繁荣,人杰地灵,带动了潮阳经济,社会的发展“未有潮阳,先有岐北”的说法就是潮阳人对于岐北1200多年历史的铭记,是对“洪长者”洪圭的敬仰,也是对他这种乐善好施的精神的推崇。

如果说唐代洪圭是古镇历史的开拓者,那么宋、明的郭球、许輋烈等是古镇历史的继往开来承接者铜盂镇内铜钵盂古村是广西按察使郭浩之次子郭球于南宋嘉熙年间(1237—1240)建寨,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因村前有大水潭,状似铜钵盂,故而得名。

聚落呈块状分布,有老寨、老鼎元、新鼎元、仁记、田心、围仔、太华里、新寨、下尾、钟庆门、仁隆等居落现在村中还保存有建于明代的“郭氏家祠”、“龙潭古庙”,建于清代的“铜盂公学”等古建筑以及不少“四点金”、“下山虎”样式的潮汕传统建筑,其古风古韵犹存。

最吸引我的是建于民国三年的铜盂新寨,最开始我是被新寨的寨墙和寨门所吸引了,当我和同事走进寨中一看,竟然使我大吃一惊,这是一个布满易理的方形村寨,寨中纵横都是九座厝,纵列第一座厝是四点金,第二座厝是下山虎,依次共九座,最前面横排中间一座是二进式格局,歇山顶拜亭的郭氏祖祠一座,寨中厝座数量连同祠堂一起共有八十一座,取其“玄生万物,九九归一”之意。

这是民国三(1914年)由三江地师卢国铨主持设计所建造的村寨,距今已有104年的历史,据说该新寨建成后,铜钵盂乡的各房都有后裔迁往此新寨居,可见其人丁兴旺,该村开有四个寨门,东门门匾:“震耀嵎夷,背面:万物皆春”西门门匾:“兑说咸孚,背面:眷顾凝麻”南门门匾:“离明普照,背面:周召流风;左边阴刻小字,三江地师卢国铨;右边阴刻小字,民国三年甲寅吉立”北门门匾已毁,未见其书写的内容。

据介绍,南门是该寨的主要寨门,寨中办好事,迎亲送嫁都必走此门,西门却是寨中办白事送丧时所走的门,寓意驾鹤西归之意这四个寨门匾额内容同样布满易学的风水中八卦玄理,铜盂新寨是研究考证潮汕地区村寨的寨门立向的好去处吧。

铜盂镇胜前村也是历史悠久,人文蔚茂的古村落,据《胜前乡许氏族》记载,许輋烈来创乡之前已有吴、卢、庄翁等姓氏在此定居现在只有吴卢许三姓,而吴氏只有四户人家,卢氏有二十多户人家卢氏祖厅位于寨内中心,因卢炉音相同,寨内鼎地,必须靠炉火才能兴旺,故卢氏虽然只有一家,而许氏昌盛,对卢氏一家,相敬如宾,亲如手足。

其中的许氏大宗祠“名贤甲第”之地,原本是翁氏粟仓胜前村目前有“种威石、后城潮、橄榄窟、三板桥、‘风吹螺’地、南门妈坛后的象个‘壳桃粿’溪、进贤门与月眉池、八角井”等八景古遗址古村中至今保存有潮汕地区罕见的明代古建筑群“会魁第”。

该“会魁第”为前后二合院布局,总计109间房舍(前院76间,后院33间),建筑面积2332平方米,为抬梁、穿门式梁架结构建筑风格独特,它区别于四合院格局,又采用以立体建筑为中心,周围以庭院环绕构成方形外廊,主体建筑门前是小广场,广场外侧修筑围墙,围墙次第开了几个门,其中一个叫“进贤门”,整座“会魁第”充满了沧桑感和浓厚的历史韵味,是目前潮阳保存完好的明代古建筑之一。

据《潮汕民俗风光(潮阳卷)》记载:“会魁第始建于明景泰二年(1451),为明景泰二年中第三名进士会魁官户部观政清军御史许伦受皇封赐建”,是明景泰二年进士、会魁官户部观政清军御史许伦的府邸。

千年古镇铜盂,历史悠久,保存了大量的文物古迹,铜盂这一地名更是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景观,值得人们去挖掘和探索随着历史变迁,人文不断的积淀,在境内留下了众多人文景点和著名古今人物有建于唐代的名刹灵山寺和月眉桥、石拱桥、石板桥等多座古桥梁。

有宋代著名学者、刑部郎中许申的后裔和国子监直讲兼右直言、太子中舍卢侗的后裔创建的人文蔚茂的胜前古村唐代进士洪奋虬、明代进士许伦,而清末著名资本家、慈善家郭子彬,著名心理学家郭任远,我国现代外交家郭丰民,“红”学家和戏剧家郭豫适,我国著名电影艺术家蔡楚生,以及广东省委副书记蔡东士、广东省人民政府副省长许德立等。

千年古镇铜盂的历史遗址和古今名人可以说数不胜数(图/文卢顺满)图文:卢顺满编辑上传:粤东卢氏文化交流公众号编辑组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