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人文

形容高校人文环境的词语(形容高校老师的词语)速看

  • 来源:互联网
  • |
  • 2023-09-01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湖南工业大学,简称“湖南工大”,位于湖南省株洲市,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与湖南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 ,湖南省世界一流培育学科高校,湖南省国内一流学科

形容高校人文环境的词语(形容高校老师的词语)速看

 

湖南工业大学(Hu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简称“湖南工大”,位于湖南省株洲市,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与湖南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 ,湖南省世界一流培育学科高校,湖南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入选"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湖南省2011计划,中国第一个被国际包装研究机构协会(IAPRI)接纳的会员单位、中国包装联合会包装教育委员会的主任单位、中国包装联合会副会长单位和中国包装技术培训中心。

学校的办学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958年创办的株洲师范学校;1979年株洲基础大学创办,1987年筹建中国包装工程学院,1989年更名为株洲工学院;2001年、2004年,湖南城市建设学校、湖南省财会学校先后并入株洲工学院;2006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由株洲工学院更名为湖南工业大学,同年合并了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

截至2022年9月,学校共有2个校区,占地面积3853.7亩,馆藏图书283.27余万册,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4.04亿元;设有22个教学院和1个独立学院,开设83个本科专业;拥有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9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涵盖56个二级学科;1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涵盖25个学位授权领域;有全日制学生30568人,其中,博士研究生41人、硕士研究生2570人、本科生27086人、专科生306人;教职员工2820人,专任教师1917人。

合并之前株洲工学院1979年4月,株洲基础大学创建。

1985年3月,株洲基础大学更名为株洲大学1986年9月,经国家教委批准,在原株洲大学的基础上筹建中国包装工程学院(本科),并正式开办四年全日制本科专业1987年12月,筹建中国包装工程学院,隶属于中国包装总公司。

1989年6月,国家教委发文,将“中国包装工程学院(筹)”正式定名为“株洲工学院”,具有包装特色的四年制本科高等学校由中国包装总公司和湖南省政府双重领导,以中国包装总公司为主1995年,学校作为首批试点的院校,通过原国家教委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

湖南城市建设学校1984年,株洲市城建电视中专创建1988年,更名为株洲市中等城乡建设职业中专1992年,更名为湖南城市建设学校湖南省财会学校1980年,株洲市财政会计学校创建1986年,更名湖南省财会学校。

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

1960年1月,株洲有色金属工业学校正式创建,隶属于冶金工业部1961年3月,长沙有色冶金学院147名学生转入株洲有色金属工业学校,编为三个大专班1962年9月,株洲有色金属工业学校更名为株洲有色金属学校。

1969年7月,冶金工业部下文,将株洲有色金属学校下放由湖南省冶金局主办,601厂管理1971年6月,湖南省革委会批准株洲有色金属学校复办,更名为株洲粉末冶金学校1978年8月,湖南省革委会发文,株洲有色金属学校更名为株洲冶金工业学校,由省冶金局和株洲市双重领导,省冶金局主管,601厂代管。

1998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湖南冶金职工大学(1998年创建)并入株洲冶金工业学校,升格为株洲职业技术学院2002年,更名为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隶属于湖南省教育厅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1959年,株洲市教师进修学校创建。

1973年1月,株洲市革委会决定成立株洲市教师辅导站,属市办中学一级机构1978年,更名为株洲市教师进修学院1990年,升格为株洲教育学院,隶属于株洲市政府1997年,湖南省人民政府下文,正式确定株洲市教师进修学院更名为株洲教育学院。

1999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株洲教育学院更名为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隶属于湖南省教育厅株洲师范学校1958年,株洲师范学校正式创建1959年5月,被列为湖南省属三十二所中等师范学校之一1978年8月,恢复招生并开办大专班。

1999年6月,并入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合并以后2001年,湖南城市建设学校并入株洲工学院,变更为株洲工学院科技学院,是株洲工学院的独立学院2003年,株洲工学院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

2003年9月2日,湖南省政府办公厅发文,决定以株洲工学院、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三所学校合并为基础,筹建湖南工业大学2004年8月,株洲工学院又合并原湖南省财会学校,将该校所有资产划归湖南工业大学科技学院使用和管理(北院)。

2006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同意株洲工学院正式更名为湖南工业大学,撤销株洲工学院建制省政府批准,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并入湖南工业大学2008年,湖南工业大学被教育部评定为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校。

2009年,湖南工业大学获批外国留学生招生资格2009年,湖南工业大学与英国伍斯特大学进行合作办学专科项目,获得湖南省教育厅批准、教育部备案,获批项目分别为艺术设计、市场营销、会计3个专业2010年,湖南工业大学以优秀成绩通过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质量评估。

2012年,获得“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招生权2013年5月,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2014年,新校区完成全部主体工程的建设,成为湖南省高校校园连体面积最大的校区2015年10月,设立“高分子包装材料与技术工程实验室”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11月,与中车株洲研究所联合成立湖南工业大学交通工程学院2016年7月,原包装与材料工程学院的生物系与化学系组建“生命科学与化学学院”;冶金工程学院更名为“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院”;原计算机与通信学院的通信工程划归电气学院,计通学院更名为“计算机学院”;财经学院与商学院专业调整,财经学院更名为“经济与贸易学院”,原思政部改为“马克思主义学院”;原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个别专业转入交通工程学院,同时新设创新创业学院。

原研究生部正式更名为“研究生院”设立“南京包装研究院”2018年1月13日,湖南工业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揭牌仪式暨人工智能与工业互联网高峰论坛在株洲市举行2018年3月3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和湖南省人民政府共建湖南工业大学签字仪式在京举行。

2018年10月,学校入选湖南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2021年4月29日下午,湖南工业大学电影学院举行揭牌仪式2022年12月,学校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入选湖南省“世界一流培育学科”名单

院系专业截至2022年9月,学校设有22个教学学院和1个独立学院,开设83个本科专业,学科专业以工为主,工、理、管、文、经、法、农、教育、艺术等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学科建设截至2022年9月,学校拥有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9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涵盖56个二级学科;1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涵盖25个学位授权领域;湖南省“双一流”学科2个。

,省级重点学科5个2017年12月28日,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公布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学校10个一级学科参加了本次学科评估,进入全国前70%的5个一级学科为:电气工程(C-)、计算机科学与技术(C-)、生物医学工程(C)、工商管理(C-)和设计学(C+);未进入全国前70%的5个一级学科为: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和戏剧与影视学。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高分子包装材料与技术工程实验室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绿色包装与安全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材料科学与工程

一级学科硕士点(19个):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体育学、外国语言文学、数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城乡规划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戏剧与影视学、设计学、音乐与舞蹈学

二级学科硕士点(70个):法律理论、法律史、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刑法学、民商法学、诉讼法学、经济法学、资源与环境保护法学、国际法学、军事法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学、翻译学、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基础数学、计算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应用数学、运筹学与控制论、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车辆工程、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冶金物理化学、钢铁冶金、有色金属冶金、电机与电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压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工理论与新技术、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岩土工程、结构工程、市政工程、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城乡规划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会计学、企业管理、旅游管理、技术经济与管理、戏剧戏曲学、电影学、广播电视艺术学、设计学、音乐学、舞蹈学、包装工程(自设)、人居环境设计学(交叉学科)

湖南工业大学专业学位硕士点(2023年招生)专业学位硕士点类别(16个):法律硕士、教育硕士、体育硕士、翻译硕士、电子信息工程硕士、机械工程硕士、材料与化工工程硕士、能源动力工程硕士、土木水利硕士、生物与医药硕士、农业硕士、工商管理硕士、公共管理硕士、会计硕士、工程管理硕士、艺术硕士

专业学位硕士点领域(25个):法律、学科教学(思政)、学科教学(语文)、学科教学(数学)、学科教学(物理)、体育教学、社会体育指导、英语笔译、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机械工程、材料工程、冶金工程、电气工程、土木工程、生物技术与工程、农村发展、工商管理、公共管理、会计、物流工程与管理、音乐、广播电视、舞蹈、艺术设计

湖南省重点学科:生物医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电气工程、土木工程湖南省国内一流建设学科:设计学(自定)湖南省国内一流培育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自定)ESI全球排名1%:材料科学、工程学、化学、生物与生物化学

师资力量截至2022年9月,学校有教职员工2820人,专任教师1917人,其中教授295人、副教授679人,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575人;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人员2人,“国家特支计划”教学名师1人,享受“国务院、省政府特殊津贴”人员8人,湖南省“芙蓉学者”受聘人选3人,湖南省优秀专家1人,全国优秀教师5人,省优秀教师4人,省教学名师3人,省优秀研究生导师7人,省级青年骨干教师81人,22人进入省“121人才工程”,4人进入省“百人工程”,9人进入省学科带头人行列;聘有两院院士3人。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唐未兵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唐未兵、刘跃军全国优秀教师:刘初生、朱和平、黄贤明、刘亚云湖南省教学名师:朱和平、胡立和、瞿遂春、刘亚云、王汉青湖南省教学能手:钟泽辉、刘波、孙晓、荣曼生、张同标、彭利元、刘伟生、言岚、石纪虎、王志勇

湖南省优秀教师:明兴祖、肖伸平、聂毅、郝喜海、刘初生、瞿遂春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王汉青、丁泽良、朱和平、汤建新、龙永红、李军林、张昌凡、郑坚、彭涛、蒋隆敏、陈艺锋、刘跃军、汤建新、陈晗、陈雄、易棉阳、许建雄、李松、陈一、陈卫华、袁志庆、曾广胜、曾红兵

教学建设质量工程截至2022年9月,学校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5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6个,省级特色专业11个,省级重点专业5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5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6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09门,省级精品课程17门

] ;拥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湖南省基础课示范实验室2个、湖南省实践教学示范中心4个、湖南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 、国家“十二五”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湖南省“十二五”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实验室建设项目15个。

国家级特色专业:艺术设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自动化、印刷工程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视觉传达设计、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体育教育、数字媒体艺术、产品设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数学与应用数学、市场营销、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翻译、包装设计、包装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法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会计学、工商管理、广告学、音乐学

湖南省一流本科专业:电子科学与技术、生物技术、土木工程、环境设计、印刷工程、冶金工程、环境生态工程、电子信息工程、信息工程、网络工程、金融工程、财务管理、信息与计算科学、应用化学、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英语、汉语言文学、金属材料工程、城乡规划、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湖南省特色专业:通信工程、工业设计、包装工程、应用物理学、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自动化、印刷工程、艺术设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土木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湖南省重点专业:包装工程、印刷工程、艺术设计、自动化、广告学、电子信息工程、汉语言文学、体育教育

国家级精品课程:包装容器结构设计与制造、单片机应用技术、数控加工技术湖南省精品课程:包装容器结构设计与制造、现代设计史、空调工程、单片机应用技术、数控加工技术、包装设计基础、数控技术、土力学、电磁学、现代教育技术、综合英语、健美操、田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自动控制原理、设计策划与管理、线性代数、英汉笔译、C程序语言设计等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包装艺术设计实验教学中心湖南省基础课示范实验室:电工电子实验室、机械基础实验室湖南省实践教学示范中心:基础化学实验中心、现代传播技术实践教学中心、包装艺术设计实践教学中心、力学实践教学中心

湖南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湖南省印刷媒体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电气信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国家“十二五”综合改革试点专业:产品设计湖南省“十二五”综合改革试点专业:产品设计、自动化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实验室建设项目:

体适能康复实践基地建设项目、运动机能评定与技术诊断科研平台建设项目、体质健康促进平台、土木工程实验室、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实验室] 等教学成绩截至2022年9月,学校共承担国家级教改项目10项,省部级教改项目235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41项。

科研平台

截至2022年9月,学校有湖南省“国内双一流建设学科”设计学、“国内双一流培育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拥有“先进包装材料研发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和“全国包装广告研究基地”2个国家级科研平台,拥有“生物医用纳米材料与器件”“生物质纤维功能材料”等8个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拥有2个湖南省工程实验室、4个湖南省工程研究中心、3个湖南省高等学校“2011协同创新中心”以及“产品包装创新工业设计中心”“包装设计艺术与技术研究基地”等48个省部级科研平台;与湖南省第五工程有限公司、株洲市霞湾建材有限责任公司联合组建“建筑墙体节能新材料”湖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南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等高新技术企业联合建设了“湖南省高校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和“湖南省高校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

科研平台类型平台名称湖南省重点实验室绿色化学与生物纳米技术应用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智能信息感知及处理技术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技术湖南省重点实验室绿色包装与生物纳米技术应用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

智能感知与网络化控制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高压水射流湍流应用技术及设备湖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先进包装材料与技术湖南省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中国包装总公司重点实验室包装新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湖南省工业设计中心

湖南省产品包装创新工业设计中心中国包装总公司设计中心中国包装总公司包装设计专业中心湖南省高校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交流控制与智能交通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工业厂房污染治理及装备研发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湖南省生态人居环境设计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

湖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现代包装设计理论与应用湖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湖南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包装经济研究湖南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包装设计艺术与技术湖南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现代包装设计理论与应用基地湖南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

湖南省产学研基地湖南省高校“轨道交通自动化”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湖南省高校“新材料研发”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湖南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筑节能与环境控制关键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轨道交通自动化技术与装备协同创新中心

先进包装材料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院士工作站智能感知与信息处理湖南省科技创新团队绿色化学及关键技术湖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何农跃)高分子包装材料与技术湖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刘跃军)科研成果

截至2022年9月,学校公开发表学术研究论文15140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1823篇;共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308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1项、重点4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477项;获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2项(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湖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3项(其中一等奖2项),湖南省自然科学成果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73项,专利977项。

学校牵头主持承担的“特殊室内环境净化关键技术与成套设备产业化开发”项目,获2010年省科技厅第三批重大科技专项“冬冷夏热地区节能关键技术与示范”获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项目的立项资助学术资源馆藏资源据2016年12月湖南工业大学图书馆官网显示,图书馆馆藏282万册,其中,中外文纸质图书212万册,中外文期刊合订本8.3万册,电子图书62万册,常用中外文数据库65个,数字资源总量达30TB,自建特色资源库名人藏书室和包装文献阅览室。

学术期刊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湖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是由湖南省教育厅主管、湖南工业大学主办的学术型期刊( 双月刊),于1987年创刊。

主要栏目有冶金技术、计算机技术、土木工程、基础理论、应用技术等被评为“2016年度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由湖南省教育厅主管、湖南工业大学主办的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期刊,创刊于1996年,双月刊,获第二届湖湘优秀出版物称号,是湖南省双十佳期刊。

特色栏目有城市低碳经济研究、湖南作家作品研究、宗教文化艺术研究、湘东历史文化研究,常设栏目有法学研究、哲学研究、政治学研究、经济与管理研究、文学研究、历史学研究、语言文字学研究等,不定期地开设热点问题相关理理论研究。

《包装学报》《包装学报》(《Packaging Journal》)是由湖南省教育厅主管、湖南工业大学主办的学术型期刊(季刊),于2009年10月创刊主要栏目有基础研究、设备及过程控制、运输包装、商品包装链循环、销售包装、绿色包装、文化与教育、发展论坛等。

被评为“2016年度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学术交流截至2022年9月,学校与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纽约州立大学、加州州立大学、阿克伦大学,英国德比大学、林肯大学,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德国斯图加特应用科技大学,韩国水原大学,日本圣泉大学,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坦桑尼亚尼尔森·曼德拉非洲科技研究院,香港城市大学、香港理工大学,澳门科技大学、澳门城市大学等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广泛的科研合作和学术交流关系。

政学产研截至2022年9月,学校在广东省建立了东莞包装学院;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联合组建的“全球低碳城市联合研究中心”;与株洲市人民政府签订了全面科技合作协议,并组织11个项目负责人与株洲市有关单位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与株洲南车时代集团及株洲清水塘循环经济示范区等国内高科技企业和国家重点建设区域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学校还承办了“2010北京国际包装博览会·中国包装教育展”等大型国际学术会议。

2023年7月31日,湖南工业大学与湖南基础工程有限公司共建产学研合作基地签约及授牌仪式在长沙举行形象标识校徽学校校徽主体部分为“莲蓬”造型莲花是湖南省的省花,而做为孕育,呵护花籽的莲蓬,用来比喻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高校。

莲蓬边缘围绕着莲子,象征学校育人成材,桃李满天下的美圆愿景;同样预示出湖南工业大学多学科性的办学方式莲蓬中间是古体“包”字,外框是人里面象是一个孩子,象征学校象母亲一样爱护每一位学生,更显示出学校将延续一直以来以“包装设计”为特色的办学特点。

五行之中,南朱雀代表红色株洲位于中南并不位于正南所以标志颜色取紫红色

校旗学校校旗为红底长方形旗帜,中间印有黄色毛体校名,校名正上方配以黄色学校徽志文化精神校训厚德博学、和而不同“厚德”,出自《易经·坤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厚德”即广厚之德,犹如“大德”;大地具有广厚之德,气势厚实和顺,故能载生万物。

与此相对应,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对于学校学生,“厚德”就是要在“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础上,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博学”,语出《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是为学的几个层次,或者说是几个递进的阶段从“博学”到“笃行”,主要是用来勉励莘莘学子的学子们要在具有广博的知识、较宽厚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不断涉猎相关学科、相关领域的知识。

“和而不同”,语出《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从哲学意义上讲,“和”是和谐,是统一,“同”是相同,是一致;“和”是抽象的,内在的;“同”是具体的,外在的“和而不同”,是一个辩证的统一体,它的基础首先是有“不同”,有了“不同”,经过交流、沟通和协调,才可能达到内在的和谐统一。

与此同时,只有在大目标不冲突的前提下,承认差异,包容差异,乃至尊重差异,才能化解矛盾,共存共荣,表现出广博的文化宽容与文化共享的情怀从另一层面上来说,“和而不同”之意首先是讲和谐,讲团结,讲大局;其次,在“和”的基础上,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不同”的思维,可以有独立的思考和思想,不人云亦云,墨守成规,只有这样才能有创新和创造,才能培养更高层次的创新型人才和大师。

校训“厚德博学、和而不同”,实事求是地从学校发展历史实际出发,综合了学校各校区的办学传统、文化底蕴、办学特色和教育目标,立足了学校的新任务、新目标、新形象,能激励和劝勉教师和学子们,同时也能体现学校的办学原则与目标,体现了学校精神的核心和灵魂,概括了学校的整体价值追求,反映了学校的独特气质和雍容高雅的名校风范。

与此同时,校训大气、简练、通俗、易记校风明德、精业、求实、创新

“明德”,意为彰明伦理,完善品德,具有理解、普及和恪守道德之义,包含与人为善、和谐相处的意义,合乎学校加强文化素质教育语出《礼·君陈》“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见《礼·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意思是大学的根本宗旨,首先在于了解和彰显人性固有的内在道德光明,然后必须亲近人民并竭尽全力为之服务,最后则要通过个人修身与社会实践,使社会和人都臻于和谐圆满的至善至美的理想境界。

“精业”,是“业精”转化而来“业精”出自韩愈的《进学解》“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可见,学习要在博的基础上求精,在精的基础上又不断的创新,使每个学生都有一技之长业精是博厚的继承和发展,在博的基础上求精、求新,体现一种求实创新精神。

而“精业”是一种动态的学习过程,一种发展的求索之境,是在业精基础之上有着更深远的哲学意义和指导意义“求实”,就是讲求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因时制宜,求真务实它要求师生员工对工作、学习和生活要有认真、细致、严谨、扎实的态度和作风。

以脚踏实地的态度来对待工作;以严谨科学的态度来对待学术;以诚心向学的态度来对待学业;以执着不懈的精神来追求真理反对敷衍塞责、马虎应付的态度和轻率浮躁、疲塌懒散、急功近利的作风不弄虚作假,不贪图虚名,不驰于空想,不鹜于虚声,唯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做扎实的功夫,在实中求业绩、求学问、求精进,以形成良好的校风和校园文化。

“创新”,意出《大学》引汤之《盘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意为与时俱进,追求新高,与学校创建湖南省一流、中国知名大学的现代办学理念一致,同时又与上面的“求实”形成一脉相传的意蕴校风“明德、精业、求实、创新”反映了学校的办学方向、办学思想、办学精神、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要求,有利于推动学校统一办学精神的形成,促进办学特色氛围的形成,推动学校校园精神的形成。

整体来看,校风精练、厚重,具有特色和个性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