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人文

人文环境包括几方面(社区人文环境包括哪些)新鲜出炉

  • 来源:互联网
  • |
  • 2023-09-03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三、适应环境的民间信仰海南黎族人民过去仅有一些虚幻的、超自然的观念,以及某些巫术和神话传说,没有系统的神话理论,没有设立神堂,没有统一固定的崇拜

人文环境包括几方面(社区人文环境包括哪些)新鲜出炉

 

三、适应环境的民间信仰

海南黎族人民过去仅有一些虚幻的、超自然的观念,以及某些巫术和神话传说,没有系统的神话理论,没有设立神堂,没有统一固定的崇拜偶像,也没有产生专职神职人员阶层,黎族宗教尚停留在原始宗教阶段,是阶级社会产生前的万物有灵演变而来的原始信仰。

黎族的原始宗教主要包括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对大自然的崇拜,被认为是原始宗教最早的一种崇拜形式,持续的时间最久,直到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仍然盛行不衰自然崇拜是把自然物和自然力视作具有生命、意志和伟大能力的对象而直接对之进行崇拜。

黎族自然崇拜的内容主要有:天崇拜、地崇拜、水崇拜、石崇拜、山崇拜、火崇拜、日月崇拜、风崇拜、树崇拜等黎族的自然崇拜,实质上是对各种各样的自然“鬼神”进行祭拜图腾崇拜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时期,与自然崇拜有一定的联系。

人们认为自己氏族的祖先是由某一种特定的动物、植物或其他无生物转化而来的,同该物之间有一种血缘亲属关系,它对本氏族有保护作用,于是便将该物作为自己氏族的族徽──图腾,有目的地加以崇拜黎族的图腾崇拜,包括动物图腾崇拜和植物图腾崇拜。

动物图腾崇拜有:龙(鱼)、鸟、蛇、狗、牛、猫等图腾崇拜;植物图腾崇拜有:葫芦瓜、木棉、芭蕉、番薯、竹等图腾崇拜祖先崇拜是基于死去的祖先的灵魂仍然存在,仍然会影响到现世,并且对子孙的生存状态有影响的信仰黎族人信奉人死了灵魂不灭,相信自然界有神鬼存在,而人间的好坏都是逝去的祖先鬼安排的。

在黎族人的观念中,祖先鬼是最大的鬼,也是最让人害怕的鬼所以平时黎族人非常忌讳提及已逝前辈的名字,提及祖先的名字更是一种禁忌如果不慎说出祖先的名字,会被认为对祖先不敬,祖先就会出来作祟使人生病,而无意说出他人祖先的名字时,对方会认为你有意陷害,必会引起纠纷、斗殴或者械斗。

黎族的祖先崇拜文化不但特点突出,而且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黎族日常生活中求鬼活动非常频繁,如婚娶、丧葬、乔迁移居、驱邪安家、得子还愿、幼儿取名、体弱多病等,都要请道公念经做法事,其中都有祭祖环节,这是求鬼法事不可或缺的一道程序。

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三者关系密切自然崇拜是原始人最早的一种信仰,它属于一种自发宗教,因为当时的人类只凭着极不发达的思维观念和微妙的实践经验,去观察周围庞大的、神秘的世界,又因为自然界是人生存和依赖的基础,所以他们面对庞大而复杂的世界,对于一切不可理解的自然现象,都将之作为自己崇拜的对象。

图腾崇拜是在自然崇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图腾崇拜与自然崇拜中的动植物崇拜不具有完全相同的意义,图腾崇拜已经从个别现象发展为综合的概括,这是人类思维的一个进步,也是原始宗教信仰的重要突破自然崇拜是人们对某一些自然现象的盲目崇拜,图腾崇拜则是对某一种特定的动植物或其它自然物的有目的崇拜。

图腾崇拜是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相结合的原始宗教,它既有自然崇拜的某些特点,又有祖先崇拜的许多因素,是祖先崇拜的一部分而祖先崇拜是取代图腾崇拜而产生的祖先崇拜是人类进入父系时代以后,人们除了像过去那样能够确认自己的生身母亲之外,还能逐步地确知自己的生身父亲。

同时在与大自然作斗争中,人的作用日益显著,已经有了对于动物的驯养和植物的栽培这一切导致人们逐步形成了人和动物的对立、人高于动物的观念,而对于自己的直系亲属产生了无限眷恋之情,随之便产生了祖先崇拜,人们希望自己祖先的灵魂也象生前一样能够庇佑本氏族的成员。

而在黎族的原始宗教中,不管是哪一种信仰崇拜,都明显地带有着环境的印记宗教文化的起源与环境密不可分地理环境对宗教信仰的影响在原始宗教和民间崇拜的起源时期极为突出,通常在部族社会里宗教几乎完全表现为一种生态仪式,成为人与大自然之间的媒介。

海南岛黎族的原始宗教,就十分明显地反映了黎族的自然环境和生产特点,反映了黎族居住的地域特征和生活方式黎族的自然崇拜,从现存的民俗现象来看,其目的是祈求自然“鬼神”保佑村寨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安康,所崇拜的对象多是同人们生产、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自然物。

譬如黎族人普遍崇拜雷公,视雷公鬼为自然鬼神中最大的鬼宋代蔡绦在《铁围山丛谈》卷四中有言:“今南人喜祀雷神者,谓之天神祀天神必养大豕,目曰神牲人见神牲,则莫敢犯伤”黎族民间也广泛流传“天上怕雷公,地下怕祖公,人间怕禁公(施行巫术者)”的说法,在黎族民间文学里,雷公也常常是以天神的形象出现的。

而这种雷公崇拜现象就与黎族地区的自然环境有着密切关系海南岛地处我国热带地区,春、夏后,太阳辐射强由于海岛四周环海,而水面和陆地受热不均匀,易产生上下气流摩擦起电,雷雨云出现几率自然就多,所以海南岛自古以来雷暴天气发生极为频繁。

据相关资料显示,海南省是全国雷电灾害最严重地区,一年四季都有雷暴发生根据近40年的气象资料记载,全省年平均雷暴日数113天,最高年雷暴日数达149天,居全国之冠[1]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的黎族先民无法抗拒雷暴带来的灾难,也无法理解这种灾难现象的发生,于是便根据原始思维进行推测、想象,进而塑造出一个神力无边的“雷公鬼”偶像加以膜拜,并祈求护佑。

黎族的图腾崇拜同样具有显著的环境特征譬如黎族各个支系对牛都十分崇拜,家家户户都珍藏着一块被称为“牛魂”的宝石黎族的历法以12天为一周期,每天都以一种动物命名,其顺序是:鸡日、狗日、猪日、鼠日、牛日、虫日、兔日、龙日、蛇日、马日、羊日、猴日,周而复始,其中就有牛日。

牛日有很多禁忌,这一天不能驶牛犁田或耙田,不能播种、拔秧、插秧;不能盖牛舍,否则牛会病死;不能卖牛,否则以后出生的牛仔养不活;忌穿牛鼻子,否则牛会瘦弱致死黎族有过“牛节”的民间习俗,一般每年七月或十月,黎族百姓会特意选定一个好日子举办“牛节”,乐东、通什、白沙与琼中交界处及保亭部分地区,在每年的农历三月初八、初十举行,东方美孚黎则在每年农历九月第一个牛日,各地各支系无统一定规。

牛节这一天,不能杀牛,不能用牛耕地,要给牛喝一种用“牛魂石”浸过的“贺酒”,以保护牛的平安,保佑来年五谷丰登这一天是黎家最热闹的节日,人们就像过年一样,热热闹闹地互相串门吃饭、喝酒、对歌在合亩制地区,牛节当天早晨各家都在自家门口插上绿树叶,表示除合亩的人外,拒绝外人进屋。

此时,合亩中的成员,聚集到头人家中敲锣、击鼓、跳舞,为牛招魂,以期待牛群的发展、兴旺此后,人们开始修建牛栏,给牛喝酒以养牛身庆祝牛节时,禁杀猪、牛,只可杀鸡、鸭庆祝次日清晨,各家取下挂在门口处的绿树叶,换上禾草,表示解除禁忌,可以串门。

黎族对牛的崇拜,是因为牛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关系太密切了农耕是黎族主要的传统生计方式,而农耕主要靠的是牛,在传统的劳动生产尤其是在刀耕火种时代的劳动生产中,牛是重要的畜力,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拉车运输需要用牛,犁地耙田需要用牛,“踩田”(驱赶牛群将水田中犁过的泥块踩碎)更需要牛,牛成了黎族人农业生产的一种重要依赖。

在生活中,男女青年订婚要用牛作聘礼,内部进行大宗交易时要以牛作为交换的媒介;人们平时使用的不少工具和用品也与牛有关,如牛皮鼓是一种传讯工具,平日召集群众开会,或村里发生火灾、失窃等事情需召集群众时,以敲鼓为号;牛角号是械斗或战争时首领指挥兵马的号令;牛角袋是猎手用来挂装火药的器具,牛骨簪是妇女珍贵的头饰。

在黎族传统社会中,牛是人们的五大财富(牛、田、铜锣、粉枪、谷仓)之一,从牛的多寡,可以衡量一户或一村的经济实力,拥有牛只越多的人,其社会地位就越高正因为牛在人们生产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故使人们形成了敬牛的习惯,渐渐地发展为崇拜牛的习俗。

这一切,都包含了环境影响的因素

比较典型的还有黎族对蛇的崇拜黎族的蛇崇拜既是图腾崇拜,也是祖先崇拜黎族的蛇图腾崇拜在服饰、文身、禁忌以及神话中都有表现《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1392《琼州府》载:“定安县故老相传,雷摄蛇卵在黎山中,生一女,号为黎母,食山果为粮,巢林为居。

岁久,交趾蛮过海采香,因与结配,子孙众多,开山种粮”清代赖国庆《岭南胜概·琼州府》卷六中也记载:“黎母庙在府城西,元时建,明永乐 四年(1406)重建旧传雷摄一蛇卵在山中,生一女,岁久,有交趾蛮过海采香者, 因与之结婚,子孙众多,是为黎母,乃黎人之祖,故建庙祀之。

”黎族族源神话传说中同样多有流传,如《勾花的传说》:远古时期的海南岛荒无人烟,岛上尽是高山、深谷和密林其中有一座高山,山里住着一条巨蟒,蟒蛇生下了一颗卵,卵破后从中跳出一如花似玉、聪明伶俐的女孩蛇女长大后遇一进山采香的青年,遂与之结为夫妻,生下一男孩。

后来丈夫死了,蛇女与儿子相依为命儿子长大后,在渺无人烟的深山密林里没有女子可以与他婚配为了不使人种灭绝,蛇女心生一计,让儿子往东行,并嘱咐说如果遇上女子便娶她为妻,而蛇女则朝儿子相反的方向往西行蛇女走过一段路后,即用“勾花”的办法,在脸上刺上花纹,改变了原来的容貌,然后抄近道去追截儿子。

结果,两人相遇时已认不出母亲,遂结为夫妇自此,繁衍生息,发展成符、罗、楼三姓,生下的姑娘都沿袭母辈“勾花”的习惯,形成了黎族原来宿蛇的山峰,亦取名为“黎母峰”在黎族社会文化中,蛇是禁忌对象三月三是黎族青年男女以歌为媒谈情说爱的传统节日,在这一天东方县的美孚黎人还要祭拜祖先墓地,如在墓地周围发现蛇,就认为是祖先灵魂的显现,神圣不可侵犯。

倘若无意中伤害到蛇,必须举行赎罪仪式,肇事者要杀猪备酒,到肇事地点请祭,还要架锅升火,熬煮中药,以藤条代蛇,为蛇涂药疗伤,祈求“祖先”不要怪罪琼中县黎族视蛇日为吉日,可以进行诸如盖房子、下秧苗、订婚结婚等重要活动,选择在蛇日进行重要活动,目的就是祈求蛇图腾保佑平安和祈求顺利。

蛇图腾崇拜的文化内涵也表现在黎族妇女的文身形态上宋代范成大所著的《桂海虞衡志》记载:“女及笄,即黥颊为细花纹,谓之绣面”明代顾岕《海搓余录》也说:“黎族男女周岁即文其身,自云:不然,则上世祖宗不认其为子孙也。

”清代屈大均的《广东新语》:“凡黎女将欲嫁人,各谅已妍媸而择配,心各悦服,男始为女文面,一如其祖所刺之色,毫不敢讹,自谓死后恐祖宗不识也”这些文献记载都表明黎族妇女的文身与祖先崇拜存在着密切关系,而所崇拜的具体图腾则多种多样,从纹样看有天象、人、动物、植物、工具等形象,其中也包括了蛇。

有专家谈到,《广东通志》卷二十八说,黎俗“女将及笄,置酒会亲属,女伴自施针笔,涅为极细虫蛾花卉,而以淡栗纹编其余地,谓之绣面”黎女绣面文式的“虫蛾花卉”应就是蛇纹;而在民国时期便对黎族文身开展调查的刘咸教授,他看到的黎族文身的“斜形文素”甚似蛇身纹样。

从海南文身的图式来看,跟蛇纹类似的文样主要是复线添点状纹样,身上有斑点的蛇很多,如中国水蛇、草游蛇、丽纹蛇、点白蛇、麻斑游蛇、草花蛇、红头锦蛇、蟒蛇等,“美孚黎”的妇女在脸部和四肢均刺上蝻蛇状纹样,因而得名“蝻蛇美孚”。

[2]这都是切合实际的论述黎族之所以存在蛇图腾崇拜,也是由他们所处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所决定的海南岛森林密布,毒蛇猛兽出没频繁,尤其是蛇类更是数量众多蛇在全世界的分布特点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种类最多,温带次之,寒带最少。

海南岛地处热带亚热带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地理和气候条件都非常适合两栖爬行动物的生活据统计,海南岛目前发现的两栖动物有39种,爬行动物104种其中的9种两栖动物、4种爬行动物全世界仅见于海南,我国8个科的蛇类在这里都能找到。

目前海南岛发现的物种中有这么多的世界独有品种,这在全国范围内十分罕见,在世界上亦属少有所以,海南岛素有“两栖爬行动物天堂”之称[3]在经过人类数千年开发自然的历史之后,当今尚且存有如此丰富多样的生态景观,蛮荒时代的原始情形就更不难想象了。

古时候的海南岛森林密布、毒蛇猛兽成群出没,黎族先民在这样的环境中以刀耕火种的原始方式开展生产劳动,常常会难以抗拒自然力的压迫和影响,而蛇类是自然界中对黎族威胁较大的一种动物,若不慎被毒蛇咬伤,短时间内便会死亡。

人们常常无法避免地受到蛇类的伤害,也无法理解这种伤害现象,因而对蛇类充满了恐惧,他们以原始思维方式进行想象,认为并且坚信蛇具有主宰众生的法力,于是便把蛇尊奉为自己的始祖,以期得到蛇的保护而免受蛇类和其它猛兽的伤害,从而使自己的氏族能够繁荣和兴旺。

这大概就是黎族蛇图腾崇拜的由来

除了以上所谈的雷公崇拜和牛、蛇崇拜,黎族对天、地、日、月、水、石、山、火、风、树、竹、葫芦瓜、木棉、芭蕉、番薯、龙(鱼)、鸟、狗、猫等的崇拜,其具体崇拜对象都是在人们的生活环境中所熟悉的自然现象或自然物,或者说这些崇拜对象都是人们生存环境的一种映照。

以上是从民间信仰发生的角度切入的,而宗教的空间传播也同样会受地域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影响自然地理环境是宗教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宗教的发展离不开空间的传播,这是宗教保持旺盛的生命力的关键所在宗教的对外传播与地形、气候、海洋、河流等许多环境因素都有密切的关系,在传播过程中宗教可以扩大自己的活动区域,增加教徒的人数,形成一定的、与起源地相关的宗教分布区域。

人文环境同样会对宗教的传播产生重要影响,从几大宗教在黎族地区的流传情况看,佛教、基督教和道教在与黎人社会的接触中就因文化差异而产生了不同结果佛教早在唐宋就已传到海南,在广大汉人中间有较多的信徒,但黎族人民对其玄而又玄的思想较难理解,故对他们影响较小。

基督教早在明代就传到海南岛,但因其不杀牲等教义与黎人生活现实抵触,对上帝的信仰也难以达到虔诚的地步而道教因多涉及鬼神,与黎族“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观念有共同之处,便于理解和接受,所以道教在黎族地区得到较为广泛的传播。

由于传道的深入和普遍化,产生了黎族本土化的道公“老人”,传统上的黎族巫术“娘母”退居次要地位同时,黎族地区出现一批名目各异的道教神祇,乡村普遍建立了类似汉族民俗中带有道教性质的庙堂,如“土地公庙”,“峒主公庙”、“祖先鬼屋(祠堂)”等祭祀场所。

道教传入黎族地区,使其民俗发生了诸多的变化在一些地区,仿照汉族民俗设坛祭祖,建立“祖先堂”,原无偶像的祖先崇拜,改为从汉商中购买偶像置于龛堂,或用木头公仔、汉族“神主牌”来代表神主牌刻上历代先祖名讳,这些历代宗亲不再是作为一种不可抗拒的神秘力量而崇拜,也不再存在“祖先鬼”那种对子孙施以各种疾病灾祸的威力。

丧葬风俗方面,不少地区摒弃简葬不祭的原始风俗,出现了风水堪舆、墓葬龙脉、木棺入殓、立碑祭祀,做七做八(海南方言俗语,即做道场),以及清明、端阳、农历七月十五鬼节祭祀祖先、扫墓等类似汉族的丧葬仪式[4]所有这些,无疑都是适应环境的结果。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