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科技

香港科技大学图书馆:香港科技大学图书馆有一个在线的古籍及特藏阅览区

  • 来源:互联网
  • |
  • 2024-12-15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从不起眼的一室之柜,到坐拥一方的馆库,澳门大学图书馆自澳门特区成立后,在收藏古籍上取得瞩目发展,更有馆藏被列为“国宝级”珍品。今期《澳大人》带你挖掘古籍的当代价值,窥探学者如何善用馆藏发现研究缺口。

香港科技大学图书馆:香港科技大学图书馆有一个在线的古籍及特藏阅览区

 

从不起眼的一室之柜,到坐拥一方的馆库,澳门大学图书馆自澳门特区成立后,在收藏古籍上取得瞩目发展,更有馆藏被列为“国宝级”珍品。今期《澳大人》带你挖掘古籍的当代价值,窥探学者如何善用馆藏发现研究缺口。

向学术先驱致敬一卷历尽沧桑的古籍,可盛载朝代的兴衰更替,或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而在澳大古籍馆里,琳琅满目的古籍安放于花梨木书柜之上,贯穿中西,更是一方之地文明积累的缩影。

古籍馆位处于澳大图书馆一楼古籍馆位处于澳大图书馆一楼特藏区的正中央,珍藏众多逾越五个世纪的珍品,从西方数学古籍、葡萄牙特使手稿到明清善本,不但蕴藏宏大的全球史,也见证澳门作为东西方文明对话走廊的担当当中,馆内珍藏1491年出版的欧几里得《几何原本》摇篮本是目前中国仅有,全球仅84家图书馆能囊入其中,足见其珍贵之处。

澳大珍藏1491年欧氏《几何原本》摇篮本“若把图书馆比喻成大学的学术心脏,那么古籍馆就好比前人智慧结晶的宝库”澳大图书馆助理馆长梁德海如是说他于1984年加入澳大,亲身参与了图书馆不同时期的发展,更见证了古籍从最初无合适储存空间,到如今妥善保存于专属书库。

梁先生就如行走的百科全书,能够巨细无遗地道出澳大每一本古籍的收藏故事

梁德海介绍不同古籍的由来他说:“每一本藏书,都承载着深厚的学术与文化价值大学对古籍珍而重之,这不仅是传承文化遗产,推进学术发展,更对学术先驱的心血致以崇高敬意”寄予澳大人厚望澳大古籍馆拥有大量珍本、手稿和独特的藏品,典藏涵盖历史、文学、哲学、科学、艺术等多个领域,呈现广泛的学术视野。

古籍馆的珍藏规模发展,除了馆方努力外,也多得社会贤达的慷慨捐赠论对澳大馆藏贡献最大的,莫过于澳门华人领袖、东亚大学(澳大前身)第一任校董会主席何贤梁德海忆述,上世纪80年代初,何贤主席从汪宗衍(晚清民初政治人物汪兆镛后人)购入家藏古籍,并指定捐赠予澳大图书馆。

这批珍贵书籍包括汪兆镛所收藏的岭南文献和地方志,以及近现代国画家邓芬所收藏的《二十四史》,共2,000余册他引述当年何贤赠书的寄语,期待澳门青年学子秉承中华传统文化涵养,推动澳门学术发展另一位值得缅怀的赠书者是简丽冰博士,她是香港大学图书馆前馆长,今年九月与世长辞。

澳大古籍馆的西方典藏书柜上方,映入眼帘的正是香港大学图书馆捐赠的19世纪西文古籍梁德海回忆道,这批书籍共用了六个麻布袋装起,于1984年经香港船运抵澳门,“但由于当年校园未有适合藏书的地方,没人敢拆开,唯有先搁置一边。

香港大学图书馆捐赠的捐赠的19世纪西文古籍古籍被闲置的命运,直至1999年底才得以改写当年澳门特区成立,澳大迎来新的发展,并成立了特籍组,整理各界捐赠的珍稀古籍梁德海也是小组的一员,协助处理中西古籍的分类、编目和上架,承担起古籍的收集、保存和推广工作。

随着澳大社会声望日益提高,大学图书馆得到更多社会贤达的慷慨捐书 2007年初,大学收到一位社会人士来电,希望临终前赠书澳大他是澳门历史文化研究学者陈炜恒,曾任澳门日报记者他收藏的古籍多达500多种,共1022册,当中120种与澳门史息息相关,涵盖戏曲、艺术、宗教等领域,反映澳门从明朝至晚清的历史变迁。

梁德海引述陈炜恒遗言道,希望这批古籍在澳大能得到妥善的保存,并为后世所用,推动学术研究,创造出更大价值当时旧校园图书馆已设有古籍室,陈列于角落一隅梁德海指出,尽管如此,社会热心人士捐赠的珍品,成为了澳大迁校后筑建古籍馆的核心支柱,亦体现各界对澳大作为国际性学府的厚望。

形成大学馆藏特色从旧校图书馆的一室之柜,到迁校后坐拥一方的书库,澳大古籍馆取得重大的发展,目前馆内古籍数量多达35,000册,当中更入藏了罕见的明清善本100余种上海图书馆前馆长吴建中博士,自2018年上任澳大图书馆馆长,致力推动大学馆藏发展,并在收藏古籍上加强力度,丰富馆藏特色。

吴建中博士吴馆长表示,经过25年持续探索,澳大图书馆在收集古籍方面形成了具澳大馆藏特色的标准:一)具地方色彩,添置与中国或澳门历史文化相关文献,推动文化传承;二)迎合学科所需,重点收集文献,支持大学学术及研究发展;

三)珍稀书籍,如孤本或善本文献,以示对前人思想的尊重在中文古籍方面,最具代表性是三部明朝刻本,分别为《新编纂注资治通鉴外纪义》《重校正唐文粹》《宗忠简公文集》,距今五百多年,仍保存良好,品相上佳,含名家藏印,校跋传承有绪,具文物、历史和文化价值。

三部刻本先后获国务院及文化和旅游部选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及广东省古籍保护中心选入《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图录》,成为“国宝级”珍品

《宗忠简公文集》《新编纂注资治通鉴外纪义》《重校正唐文粹》(左至右)至于西方古籍方面,收藏亦别具特色,如第一本以欧洲人视角,较系统、客观和全面对16世纪中国各方面作描述的《中华大帝国史》(西班牙语);记录意大利耶稣会利玛窦在华传教经历的《利玛窦中国札记》(拉丁文);记录葡萄牙使臣往返澳门和里斯本所见所闻的《葡萄牙国王若望五世特使麦德乐朝觐雍正皇帝纪行(1725-1728) 》手稿本(葡萄牙语)等,对早期中葡关系史研究具重要的参考意义。

澳大明朝刻本入选《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图录》公诸同好澳大图书馆尽力从各方收集中西珍品的同时,主张对外分享,推广古籍的学术和文化价值在建馆之初,由于古籍数量较大,而且中文古籍大多缺乏出版年份,难以区分出于明清朝代,部分甚至存在纰漏,故需要专家校勘,确保书目归类的准确性。

有见及此,特藏组在2005年与澳大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邓骏捷合作,而这项研究工作难度相当高,需逐本校勘,从古籍蛛丝马迹中判断出版的年代,在邓教授努力下,图书馆在2006年出版《澳门大学图书馆古籍特藏图录》,以便师生查找所需的古籍资料,为推广古籍文化奠定基础。

随着馆藏中文古籍对学界影响力日升,澳门大学图书馆与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合作,于2015年发行大型古籍丛书《中国古籍珍本丛刊澳门大学图书馆卷》(全十二册),为《中国古籍珍本丛刊》首部中国境外图书馆的分卷本多年来,澳大图书馆对中西古籍进行大规模的整理工作,每年亦有不少海外专家学者专程来澳,只为到澳大古籍馆翻阅珍藏,寻找学术研究的突破缺口。

教研资源宝库古籍作为连接古今的重要载体,学术价值远超想像,其既推动多学科研究,也为师生提供宝贵的教材资源,而澳大的古籍馆不仅作为资料库,助力学者探本溯源,还原历史真相外,更是激发学生学术兴趣的教学场地例如,澳大历史系的课堂不时在古籍馆进行,让学生翻阅相关文献,帮助他们感知代入历史。

李凭教授是其中一位喜欢到馆内授课的老师,尤其是当他讲解《二十四史》,而澳大藏有的五省官书局合刻本(清),从《史记》到《明史》卷册完备,蕴含丰富的历史资讯,有助学生更深刻理解课堂内容

李凭教授与学生对澳大收藏的《二十四史》局刻本进行研究李凭教授与其博士生曾对澳大收藏的局刻本进行研究,并指出《二十四史》在民间流传版本众多,仅在澳大图书馆已有四个版本,他们在研究过程中,亦常参考不同版本古籍上的名家阅读心得和批注。

林玉凤教授利用古籍馆资料,探讨了中国近代报业史在社会科学领域,澳大不少学者借助古籍的文献记载,为解读中外关系、澳门历史提供新的角度如传播系副教授林玉凤,聚焦于媒体与社会的互动,从基督教的角度探讨了中国近代报业史。

她对澳门报业史所进行微观研究,就是善用古籍馆资料而取得的成果不负所托古籍得来不易,其价值在于被后世学家所珍重,发掘新知澳大古籍馆从建馆至今,延续他们所坚守的文化精神,让师生在学海中受益如今,澳大图书馆已对重要的中西文古籍进行数字化处理,供大众、专家学者线上阅读,以推广古籍文化。

馆长吴建中博士说:”古籍馆今后定当不负所托,将继续秉承既有使命,助力师生上下而求索,将典藏精髓传承下去。”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