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科技

高科技电子产品:高科技电子产品图片

  • 来源:互联网
  • |
  • 2024-12-19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以至于每有新的iPhone发布,就会被他们抢光。

高科技电子产品:高科技电子产品图片

 

“虚拟现实(以下简称VR)在北京比在洛杉矶火”来自美国VR技术核心地带“硅滩”的创业家安东尼·巴特这样回忆自己的中国之行,“与其说他们会采用VR,不如说他们会拥抱它”这么火的VR到底是什么?一部分答案可以从上海局门路的一个创意园区里找到。

今年1月,中国首个VR乐园在此开业站在接待厅仍然可以闻到油漆未干的新房味带着口罩的前台女孩问:“你是要来体验还是拍照的?”

图片提供:米粒影业星核VR乐园体验开始于一条“太空栈道”戴上VR头罩之后,体验者被告知“只有最后一次机会再看一眼自己生活的蓝色星球”,接着前往太空作战这天,和我一同前往太空作战的是来自福建的小伙滕用东他自称最近在“网吧帮忙”,特地来这里“学习一下”。

滕用东25岁,从2013年开始关注VR虽然玩游戏只是个“业余的”,但是上海这边开网吧的有一半都是他“福建来的朋友”从体验室出来后,小滕似乎有点没过足瘾,因为他觉得VR体验“还可以再逼真点”,并建议要增加失重感。

尽管“真实感还有待提高”,小滕仍然确信自己很快会在帮忙的网吧“搞一些VR设备”他对VR的网吧市场非常看好,“只要技术到位,肯定不怕没人花钱”看好VR的绝不只是年轻的网吧老板们这间VR乐园属于上海米粒影业的一个重要项目。

根据该项目负责人陈琪祎提供的用户反馈,体验之后 67% 的人感觉非常好玩,剩余几乎都是觉得好玩,59% 的人表示要买VR头戴设备。

到2015年底,约 一亿 中国人仍然是网吧常客,近 五亿 中国人用上了智能手机在地铁上、 饭桌上、网吧里,屏幕后的虚拟世界似乎远比现实生活更值得关注“有着特殊的网吧和手机文化的中国市场,在VR采用上的表现会大大超出 美国人的预期。

”美国光速创投(Lightspeed Venture Partners)VR项目负责人亚历山大·陶西格(Alexander Taussig)这样总结道高科技类电子产品在中国的销售成绩可以为陶西格的判断作背书。

2015年,iPhone的中国销量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尽管这款手机的中国售价相当于当年中国人均年收入的25%-30%。

除了手机和电脑,高科技电子产品的品种之繁多让人目不暇接在京东网的搜索栏里输入“智能产品”,可以得到两万多个搜索结果今年三月,百度将其线上“未来商店”开到了线下,出售VR头盔、蓝牙跳绳、鱼群探测器、催眠大师智能枕……方便中国消费者更高效地购买未来。

虽然18至35岁的年轻人是全球高科技电子产品市场的主要消费者,但中国消费者的平均年龄之轻遥居榜首根据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一项调查,中国的智能手机用户平均年龄是23岁,美国用户的平均年龄是35岁相应地,导致两国用户购买智能手机的原因也有所不同。

美国人的主要购买动力来自商务需求,而对中国用户来说,娱乐功能是让他们决定购买智能手机的主要原因麦肯锡2015年中国消费者年度报告显示,30岁以下的年轻人愿意将收入的绝大部分花费在时装和高科技电子产品上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中国人、尤其年轻人如此热衷于高科技产品呢?“为了能在社交场合上引起注意,新设备是个很好的工具”生活在中国的泰国商人Tae给出了他的答案Tae最近又换了新款iPhone,作为生意人,他渴望在中国的朋友圈中建立可靠的形象,。

“新设备让我显得够时髦,并且很有生意头脑”Tae的分析并非无稽之谈根据2013年TNS市场研究公司的一项调研结果,大多数中国消费者将高科技类电子产品、尤其是进口产品归类为一种奢侈品当被问及“消费奢侈品”象征着什么的时候,有60%的人选择了“成功”,只有不到1%的人认为着那是“肤浅的”。

因此,最新的电子产品成为了一种社交货币它换来的是社交场合的关注和信任,或许还有下一笔订单

即便不做生意,消费高科技对年轻的中产阶级来说也有别样的意味2016年,中国中产阶级总人数超过一亿,是五年前人数的两倍还多生活阶层的迅速转变催生出一种自我表达的迫切感在中国,这种表达落到实处便是消费美国《时代》周刊把中国人对高科技电子产品的消费解读为一股推崇“西方个人主义”的文化潮流。

在中国人的生活里,高科技电子产品被符号化成时髦的西式生活和强烈的个性主张亮出你的装备,就像是亮出了一张你的身份证明关注和购买高科技电子产品也存在着被动性被动的消费行为或许可以归因于中国式的社交生活对虚拟空间的依赖。

这种依赖使得电子设备在日常生活中享有很高的地位,成了人们乐意花钱、花精力去了解的物件假如你在工作日的傍晚去伦敦CBD附近的街巷,会发现大大小小的酒吧全都人满为患对于伦敦人来说,社交生活就等于去酒吧“喝一杯”,聊聊政治、谈谈形势。

巴黎人更喜欢去咖啡馆他们的话题通常是最近看的戏或者写的书在中国,饭桌酒局是工作和生意的狩猎场,有观点的社交可能更多地发生在虚拟空间因此,社交生活的媒介不是咖啡、啤酒或雪茄,而是一系列电子产品事实上,除了社交,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正在被接入虚拟世界。

从打车、购物,到按摩、清洁……被虚拟化了的消费模式和社交生活导致了高科技电子产品得到足够甚至是过多的关注在中国,知道HTC出了Vive的重要性,就好比在伦敦知道哪家pub的酒水更地道当然,酒水再好,也需有个好心情来品。

科技、发展、未来、乐观……在中国人的字典里,它们几乎成了同义词从上世纪80年代的电视、1990年的电脑、2000年的互联网、2010年的智能手机,到如今的VR,高科技电子产品在中国普及的过程,正是中国经济爆发的过程。

对于前者的好感一定程度上来自于两者的同步发生拥有更快、更新的电子产品似乎就意味着距离美好生活更近了然而在西方,从电视普及的1950年到VR出现的2015年,半个多世纪间社会经济经历了多次起伏更为重要的是,西方的普及频率相对稀松,使得人们有更宽裕的时间来消化和审视这些产品带来的社会变化。

但是,这种普及在中国如此密集地发生,让人们还来不及细细端倪、研究利弊更何况,中国人也没有空停下来研究揣摩,因为时间成本在飞速变化的市场上是巨大的二十年前,小学校的操场上飘扬着横幅“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二十年后,中国人从一波又一波能让自己更快与世界连接的媒介中找到了安全感,从更逼真、更流畅的画面中,看到了自己对未来生活的掌控。

撰文:景深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