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科技

防灾科技学院就业前景:防灾科技学院就业前景好的专业

  • 来源:互联网
  • |
  • 2025-01-02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2024届高考生 戳了戳☞三峡大学“小招峡”并发来提问我想咨询三峡大学地质工程专业。好,你想了解哪些方面的内容?

防灾科技学院就业前景:防灾科技学院就业前景好的专业

 

2024届高考生 戳了戳☞三峡大学“小招峡”并发来提问

我想咨询三峡大学地质工程专业(智慧地质方向)。没问题。你想了解哪些方面的内容?

专业特色、师资实力、学生发展......统统想知道收到!小招峡这就安排!

01专业培养专业学制:四年授予学位:工学学士02学科/专业优势地质工程专业秉承学校服务水利电力行业的办学特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行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坚持理论+实践的教学体系,通过“校(学校)—企(企业)—地(地区)”协同的模式,进行“素质高、能力强、专业精”应用型人才培养。

专业源于1970年成立的湖北省西陵峡岩崩调查工作处和1978年成立的葛洲坝水电工程学院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曾于1988年开始培养地质工程本科人才(西藏班)2004年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学科被评为“湖北省高校有突出成就的创新学科”;2020年获批湖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专业依托水科学与工程湖北省优势特色学科群,拥有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资源与环境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为学校博士点立项建设学科依托湖北长江三峡滑坡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防灾减灾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省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技术中心和三峡地区地质灾害与生态环境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等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平台,地质工程专业面向水利水电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培养从事水利水电、国土防灾、能源交通、电力环保等行业的勘察、设计、施工、管理和开发研究等工作的卓越工程师,是地质工程行业的重要人才培养基地。

03专业前景地质工程专业涉及国民经济建设的领域广,为毕业生创造了很好的就业环境本专业毕业生可在水利、水电、交通、能源、城镇建设、资源开发、国土防灾等部门从事相关技术与管理工作,也可到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04培养目标培养具有优良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系统掌握地质工程专业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和学科交叉的知识,接受相关的工程训练,具备分析和解决复杂地质工程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创新潜质和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在水利水电、国土防灾、能源交通、城镇建设等领域从事与地质工程相关的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和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05知识掌握经过本科四年的培养,毕业生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复杂地质工程问题06能力培养具备综合运用地质工程专业知识和现代工具分析和解决复杂地质工程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创新潜质、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竞争与合作的初步能力。

07主要课程矿物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学、水文地质学、土力学、岩体力学、工程地质学、工程地质勘察、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设计原理、工程地质数值模拟、工程地质遥感08培养特色紧密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立足水利行业和三峡区域的需求导向,进行。

“素质高、能力强、专业精”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注重专业拓展,逐步形成“地质工程+”的新领域。09优秀师资李焯芬

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加拿大工程院院士主要从事地质灾害防治和工程研究,在国际学术期刊及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200多篇,研究内容涉及到土木学、岩石力学、环境岩土工程、岩土灾害防治、基础工程和计算力学等。

李院士编写的加拿大政府能源部《矿山边坡手册》中的边坡稳定性分析、评估与设计部分,仍在北美业界得到采用,编写的加拿大政府能源部《高地应力地区隧道设计施工手册》应用到大型核电站设计之中,解决了时效变形引起的结构问题。

吴旻

教授,博士生导师,乌克兰国家工程院院士,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先后主持浙江省5213新锐类人才项目(200万)、山东省双招双引项目(300万)、广东省杨帆计划(80万)、澳大利亚国家电网中心智能制冷屋顶项目(120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重大项目子课题(50万)等多项重大科研项目,以第一作者身份出版专著14本,发表论文100余篇,已授权美国发明专利12项、德国发明专利4项、中国发明专利5项,目前担任本领域多个国际期刊的主编。

吴教授提出的纳米分离式制冷创新技术,获得7个省部级奖项和4个国家级科技奖项,同时该技术获得2021年国家科技部“中国颠覆性技术比赛〞最高奖优胜奖廖再毅

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高层次人才主要从事工程结构与材料、健康与建筑能耗、智能仪表等领域的研究、教学和开发工作近几年,在《Building and Environment》、《Energy and Buildings》、《Journal of Building Simulation》、《建筑学报》、《规划师》等国际国内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检索5篇,EI检索35篇,CPCI-S16篇),获国际发明专利1项,获加拿大国家级教学奖2项,承担加拿大国家自然科学及工程基金、安大略杰出科研中心计划、加拿大自然基金项目等10余项加拿大国家级科研项目。

张国栋

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高层次人才主要从事工程结构与材料、健康与建筑能耗、智能仪表等领域的研究、教学和开发工作近几年,在《Building and Environment》、《Energy and Buildings》、《Journal of Building Simulation》、《建筑学报》、《规划师》等国际国内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检索5篇,EI检索35篇,CPCI-S16篇),获国际发明专利1项,获加拿大国家级教学奖2项,承担加拿大国家自然科学及工程基金、安大略杰出科研中心计划、加拿大自然基金项目等10余项加拿大国家级科研项目。

王世梅

教授、博士生导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土资源部三峡库区三期地质灾害防治重大科学研究项目、水利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等科研项目8项科研成果获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排名第5)、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排名第11)、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排名第1、第5)。

在国内外专业领域高级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5项出版专著教材《三峡库区滑坡复活机理及稳定性评价方法》和《地质灾害防范与自救》肖诗荣

教授、博士生导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科研项目5项科研成果获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排名第1)、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排名第6)、国家勘察金奖1项(排名第17)在国内外专业领域高级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其中大部分收录于中文核心CSCD和EI,授权发明专利2项。

出版专著教材《特大顺层岩质水库滑坡研究》张业明

研究员、硕士生导师,湖北省高校档案学会副理事长,宜昌市地质学会副理事长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等科研项目4项科研成果获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排名第3)、中国地质调查成果奖一等奖1项(排名第3)、地质矿产部科技成果三等奖1项(排名第2)。

在国内外专业领域高级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地质灾害防范与自救》黄波林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工程地质学报编委委员,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编委委员,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地质灾害与减灾学会(ICGdR)委员,第二届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防治应急专家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8项。

获得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谷德振青年科技奖,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二等奖,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地质科技奖(金锤奖)等荣誉在国内外专业领域高级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并全收录于SCI,授权发明专利1项,出版专著教材《三峡库区高陡岸坡成灾机理研究》和《滑坡涌浪分析》。

黄海峰

教授、博士生导师,IEEE地球科学与遥感学会GRSS会员,湖北省地质灾害应急专家库专家,湖北省地质学会区域地质遥感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等科研项目4项在国内外专业领域高级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其中大部分收录于SCI。

易武

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地面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协会专家,湖北省宜昌市地质学会理事,湖北省应急管理地质灾害防治专家,宜昌市人民政府特聘地质灾害预防和治理专家主持国务院专项科研项目,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5项。

科研成果获湖北省政府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国家水利部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三等奖,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湖北省政府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等在国内外专业领域高级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其中大部分收录于EI,授权发明专利2项。

出版专著教材《三峡库区滑坡预测理论与方法》宋琨

教授、博士生导师,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of Engineering Geology 会员,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会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等科研项目6项科研成果获中国岩石力。

学与工程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三等奖等,在第二届全国大学青年教师地质课程教学比赛获二等奖,“青年中国行”第七届大学生暑期社会调研实践活动(全国三十强)优秀指导教师等称号在国内外专业领域高级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授权发布专利一项。

左清军

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地面岩石工程专委会委员、岩石力学测试专委会委员,中国地质学会地质教育研究分会委员,湖北省地下工程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地震学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软岩工程地质、地质灾害机理及防控等。

近年来,参与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湖北省应急管理厅科技专项、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重点科研专项等30余项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2部,获省部级教学及科技奖励4项。

林旭

副教授,博士生导师,2016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获得第四纪地质学理学博士学位,2018年在山东师范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工作,2020年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全额资助赴法国雷恩第一大学进行访学工作。

自2019年1月进入三峡大学土木与建筑学院工作自2016年以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1 项,湖北省“楚天学子”人才计划1项,三峡大学“三峡学者”人才计划1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1 项,山东省博士后科研启动项目 1 项,山东省高校创新基金 1 项。

目前第一作者发表SCI/EI论文20篇,CSCD论文15篇出版专著《黄河和长江发育与演化》1本,出版本科生教材《地貌学》和《地球科学概论》各1本曾获得全国第四届青年教师地质讲课比赛二等奖,三峡大学课程思政讲课二等奖,三峡大学土木与建筑学院课程思政讲课一等奖。

还获得三峡大学优秀教师,三峡大学土木与建筑学院优秀班主任等荣誉称号目前主要的研究兴趣集中在盆地沉积学,河流演化,第四纪黄土和新近纪红黏土的发育过程研究,主要的研究领域为青藏高原隆升和黄河和长江的起源时间。

胡旭东

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地质灾害减灾理论与防护理论、程扰动区生态防护与修复应用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面上及青年基金、湖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等纵向科研项目5项,主持与承担5项与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监测预警、勘察设计密切相关的横向科研项目;公开发表核心以上论文20余篇,其中SCI、EI论文10余篇;发明、实用新型专利授权10余项;参编行业标准2部,科研成果获省部级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担任防灾减灾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三峡大学)副主任,秭归县自然资源与规划局副局长(挂职)、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审稿专家。

10优秀校友宫康健

中共党员2016年至2020年在三峡大学地质工程专业学习硕士毕业后至北京市通州区生态环境局工作,四级主任科员,从事大气污染防治、水和土壤污染防治、应对气候变化、生态保护相关工作曾参与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主持的承德地区水文地质调查工作,参与编写承德市水资源评价报告。

曾参与内蒙地勘院锡林浩特巴彦宝力格水源地水文地质勘查工作,独立完成项目地下水数值模型及模型报告曾参与国家能源集团内蒙古鄂尔多斯新街台格庙矿区环评工作,独立完成矿区涌水量预测模型及污染场地溶质运移模型工作,参与编写项目报告。

曾获北京市生态环境领域青年学术演讲优秀奖等表彰。邓明伟

中共党员2012年至2016年在三峡大学地质工程专业学习本科毕业后人才引进至巴东县国土资源局工作,任县地灾中心工程部主任,主要从事全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负责全县地质灾害点的群测群防、专业监测和工程治理全程参与并总结提炼了地质灾害防治“四位一体”网格化管理经验做法,在全省推广;争取和组织了第一届巴东国际地质灾害论坛。

2019年至2020年就职于巴东县招商服务中心,2021年至今就职于巴东县沿渡河镇人民政府。11优秀学子程欣怡

2020级地质工程本科生毕业高中:湖北省麻城市第一中学毕业去向: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学子介绍:曾获得校级一等奖学金(3次);第十六届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省级三等奖(国家A类学科竞赛)等比赛奖项;

三峡大学土木与建筑学院优秀共青团员等荣誉;现任20201622班团支书,曾担任班级学习委员。推荐阅读2023年该专业全国录取分数查询

CTGU UAD来源:土木与建筑学院编辑:高英文初审:李盼终审:刘垚

欢迎您为三峡大学本科招生点赞点在看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