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科技

科技创新的意义和作用:科技创新的意义和作用小学生

  • 来源:互联网
  • |
  • 2025-01-25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内容来源:《数字教育》2016 年第 5 期转载公众号:数字教育摘要长期以来,基础教育领域动漫课程的开展存在

科技创新的意义和作用:科技创新的意义和作用小学生

 

内容来源:《数字教育》2016 年第 5 期转载公众号:数字教育摘要长期以来,基础教育领域动漫课程的开展存在着“重实践、轻理论”,甚至“有实践、无理论”的问题“动漫教育的功能”成为中小学动漫教育理论研究亟须阐明的一个基本问题。

本研究在对动漫的特点、中小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把握的基础上,着重阐述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作为中小学动漫教育本体功能之一,其功能的内涵、功能确立的依据及功能实现的作用机理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应把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中小学动漫教育的主要功能之一。

该功能的实现具有丰富的现实通道和科学的作用机理:动漫形象的直观性契合中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水平,回应生命发展的需要;动漫元素的趣味性为创新兴趣的产生提供先决条件;动漫教育注重培育的想象力是创新能力的根本因素;动漫创作生发的思维发散性是创新能力的形成要因;动漫创作成果的可视化是激发创新动机的重要环节;动漫课程凸显的艺术性是培育综合创新素质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素质教育;动漫教育;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一、引言21 世纪初,教育部以探索与创新为主题主办了第一届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其中设有动画制作项目,成为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动漫教育活动的发端其后,以 2007 年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和中央电化教育馆联合组织实施“中国国际动漫人才培养计划”为契机, 以 2010 年中央电教馆正式发文推广中小学动漫教材(教电馆 [2010] 63 号)为标志,基础教育领域的动漫课程有了持续性实质性推进。

动漫课程作为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在一些实验省份和学校得到开展但是,长期以来,基础教育领域动漫课程的开展存在着“重实践、轻理论”,甚至“有实践、无理论” 的问题基础教育中动漫学科的功能定位(尤其是对学生发展的本体功能定位)和价值取向不甚明晰,导致其学科属性及学科定位出现困惑,甚而其学科任务和培养目标发生游离,学科的持续健康发展因实践问题一时得不到理论指导而在一定程度上暂时陷入困境。

“中小学动漫教育理论研究”需要阐明基础教育领域动漫课程的功能这个基本问题教育功能是教育理论研究的一个基本问题,主要回答“教育的作用” 等问题[1] 基础教育领域动漫课程的功能与中等及高等层次动漫教育的功能不同,不在于培养动漫人才。

基础教育领域的动漫课程是一门融合美术、文学、影视和信息技术等多元成分的综合学科,更是一个立德、树人、育才的综合载体它以人的综合素质培育为取向,不以单方面操作技能的提高为目的其基本功能包括审美与审美表达的培育,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个性发展与人文精神的塑造,归属感与认同感的增进,信息素养的提高,等等。

二、功能的内涵动漫教育具有促进中小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功能,该功能具有其特定的内涵(一)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含义创新意识是基于社会、群体和个体发展的需要, 引发创造新事物或新观念的内在动机,并通过创造性活动表现出来的设想、愿望和意向。

它是人类社会意识中最富有能动性的表现形式,是促进人类社会和个体发展的意识的起点和内在原动力[2]创新能力则是指在基于已有知识、经验创造新事物、新观念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心理品质就学生而言, 它是一种独立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是一种发现新知识、新观念和新方法的能力,是一种解决遇到的学习问题、日常生活问题和交往问题等问题的能力。

[3]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是中小学生创新素质的两个主要方面对于中小学生创新心理素质结构的研究表明,创新意识由创新兴趣和创新动机构成;而创新能力由记忆力、观察力、形象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直觉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学习能力、适应能力、知识基础等 13 个因素构成 [4]。

(二)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关系创新意识是创新的动力和发动机,创新能力是创新的保障和体现创新意识引领、促进创新能力,创新能力实现、强化创新意识就中小学生而言,一方面,创新意识引领学生的创新活动;另一方面,学生又在创新活动中形成其创新能力,从而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其强烈创新的创新意识,二者相辅相成,形成一个不断循环前进的过程。

因此,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密切联系,互为激发、诱导,共同构成个体的创新系统 [5],形成个体的创新素质(三)基础教育动漫课程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功能的内涵基础教育动漫课程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功能,指的是基础教育动漫课程在实施和开展过程中, 通过对动漫元素直观性、趣味性、艺术性、情感性、技能性等的强调和突出,使中小学生在学习动漫创作过程中,激发创作兴趣和动机,诱发和培育想象力、观察力、形象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等多元创新基础能力,从而使动漫课程所具有的培养和提升中小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功能。

三、功能确立的依据教育功能尽管是教育系统作用于社会和人的一种客观结果,但这种结果来自社会和个人发展的愿望和要求,即功能期待因此,“功能确立的依据”主要分析在功能期待基础上,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确立为中小学动漫教育功能之一的依据。

(一)创新是儿童强烈的精神需要创新是一个人天生就具有的潜质,少年儿童尤其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心灵深处,尤其是儿童,特别希望自己成为一名真正的发现者和探索者[6]少年儿童会为自己的每一次新发现和新探索兴奋不已。

少年儿童时期是形成个性品格的关键期,也是形成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最佳期, 错过这个时期,这个时期就不会再有(二)创新是教育追求的优秀品格创造性是人类思维及其活动的特性,人类思维及其发展体现着这种特性;没有创造性,人类思维及其发展是不可能的。

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教育不是重复前人做过的事,而是造就能创新、会发现的人教育不是复印机,教育的本质追求在于创新—— 培养创新人才,产出创新文化(三)创新素质是个体成为创新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创新意识能引发人才素质结构产生根本性变化, 极大提升人的内在力量。

创新是时代和社会提出的一种新的人才标准,引领人才素质结构变化的方向,表明时代和社会需要能够适应并引领其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就创新主体而言,创新促进人们不断提升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极大促进人自身的发展创新能力是个人成为创新人才的核心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经济竞争的核心。

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国家增强国际竞争力、提升国际地位的决定性因素当然,首先也是个体成为创新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四)培养中小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20 世纪末,党中央国务院就发文强调,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这凝结着对时代特点的深刻认识,为新世纪教育指明了方向实施素质教育,其着眼点和核心,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文件中还提出教师要通过教育观念、培养模式、教学方式等的改变和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

这表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已成为我国教育思想的共识并上升为国家教育发展战略和政策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突出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无论教师的教学方式,还是学生的学习方式,均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为目的。

是以,将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确立为基础教育领域动漫课程的基本功能之一四、功能的实现此部分主要阐述“中小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动漫教育的功能之一,其功能实现的作用机理(一)动漫形象的直观性:契合中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水平,回应生命发展的需要。

传统的静态漫画,现代的二维 Flash 及 3D 动画,都具有视觉直观性和生动的形象性,能够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信息有效地传递表达抽象的内容一方面,中小学生年龄小,形象思维占优势,直观性的感性经验更能唤起对一事物的认知和认同,能更好地促进学习迁移的发生及想象力的产生,并在此基础上更容易诱发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产生。

另一方面,中小学生正处于提升创造性的快速成长期,开展动漫教育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感知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升学生的创造力(二)动漫元素的趣味性:创新兴趣产生的先决条件创新是一种高度复杂的智能活动,它需要一种轻松的、愉悦的、自由的氛围环境。

只有在这种氛围环境中,才能激发好奇心,产生求知欲,萌发创造性,引发创新行为动漫的构成元素丰富,特点突出,它能把繁杂的内容、难解的问题、抽象的概念通过形象化、生动化、直观化的方式来呈现, 或形象可爱, 或风格活泼, 或主题有趣, 或表现诙谐, 或语言生动, 或色彩怡人,所有的表现元素共同使得动漫的趣味性成为其显著标签,这为中小学生创新思维的产生提供了先决条件。

创新需要宽松的环境动漫世界能为中小学生提供没有心理压力的环境、充满想象的氛围,能让学生获得心灵愉悦的体验现实表明, 中小学生很容易陶醉于这个充满好奇的动漫世界里, 沉浸于其中而“不能自拔”,如果这种“陶醉”和“沉浸”能移植在学生的学习、成长中的其他领域,则会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产生持久而深远的影响。

(三)动漫课程注重培育的想象力:创新能力的根本因素心理学研究认为,想象是个体对已有的“认知表象”在头脑中进行一系列分析整合创造出新“形象” 的过程想象力是创新思维的源动力,创新思维离不开想象力创新意味着创造以前所没有的,这就决定了创新首先离不开大脑的“天马行空”式的想象或联想, 这样,才能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实现对现有的认知、经验、成果等进行分析、综合和建构,以便形成心中最完美、最理想的新思想、新事物,从而思维的高度才有可能突破,创新的成果才有可能产生。

爱因斯坦认为,在想象力和知识之间,知识是有限的,想象力是无限的;想象力更重要,它概括着世界、推动着进步,是知识的源泉,是科学研究的根本因素[7]动漫创作的核心是创意,创意的原点是想象力想象力在动漫创作中的意义广泛而深远。

[8]同时,动漫的构思和创作过程,从一定角度上来讲,就是学生以自己独特的视角体察生活、感悟生活、创新生活的过程, 是酝酿“新”“奇”“怪”想法的过程,是激发灵感、锤炼想象力的过程(四)动漫创作生发的思维发散性:创新能力的形成要因

动漫创作从选题、立意、构思到制作,每个环节都体现着开放性特征,都建立在以个体创意为原点的基础上动漫创作过程的开放性,有利于学生对某一主题,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去观察、思考、想象,运用多种技巧,根据不同构思,实现动漫内容的创作, 达到动漫主题的表达。

这个开放性的过程给了发散思维自由驰骋的理想天地因此,从一定程度上来讲,“中小学动漫教育,就是以一种开放的形式,让学生通过流行艺术表达他们的思想”根据前述创新能力的结构框架,创新能力包含发散思维能力在内的 13 种因素。

发散思维,又称扩散性思维、辐射性思维、求异思维它是一种综合性思维方法,它要求综合运用多领域知识从不同的角度、方向来探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它要求思维主体不墨守成规,不拘泥于传统的做法,有更多的创造性开放性是其主要特点。

创新思维最具有开放性,开放性是其本质特性当开放性、发散性思维的量积聚到一定程度,量变产生质变时,这时发散思维就能产生一种创新,由此会产生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因此,发散思维在创新思维中占主导地位,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主要方式,思维的发散性是创新能力的形成要因。

(五)动漫创作成果的可视化:激发创新动机的重要环节心理学动机理论有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论、人本主义的需求层次论及认知主义的期望价值理论、目标理论、自我决定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等动漫创作可视化的创新成果产生创新愉悦,创新愉悦激发创新动机。

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成功的欲望, 都想体验成功后的喜悦动漫创作的可视化成果给了学生体验“成功”的机会,使学生能够体会到创新的乐趣,体验到成功的愉悦,体悟到自我创造的价值,进而激发创新动机这从心理学动机理论上解释,体现了行为主义的视觉刺激—反应原理;表现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第四层次尊重的需求及第五层次自我实现的需求的满足;符合中小学生在自身发展水平上对目标—计划—行为的控制、把握和评估能力,易于达到自我期望价值的实现。

(六)动漫课程凸显的艺术性:综合创新素质的关键因素艺术是人类认识、反映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这种特殊性体现在其表现中介之特殊:人类充沛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也就是说,人类通过创造性审美活动呈现人类现实、表现人类情感,在人类想象中实现审美主体、审美客体的相互转化。

[9]动漫正是一种将审美意识与审美倾向、观察与思维、直观与抽象、艺术与技术、欣赏与表达恰当结合起来的艺术形式著名美术教育家罗·菲尔德指出:“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使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变得更富于创造力”黑格尔曾说过:“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

”动漫创作过程,也可以说是学生丰富、再现心中形象的过程,是一次生动、形象的审美再创造过程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的创造性主要取决于思维主体自由想象和联想的程度与状态脑科学研究表明,科学一定要与人文艺术相结合。

因为,二者的结合,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左脑与右脑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智力与情感、道德与人格的全面发展,为学生成为优秀的创新人才搭建起坚实宽阔的桥梁温家宝在看望科学家钱学森时亦曾强调,创新人才的培养,一定离不开科学与文化艺术的结合。

五、结语创新是儿童强烈的精神需要,是教育追求的优秀品格,创新素质是创新人才的核心素质,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据此,应把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中小学动漫教育的主要功能之一该功能的实现具有丰富的现实通道和科学的作用机理,具体表现为:动漫形象的直观性契合中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水平,回应生命发展的需要;动漫元素的趣味性为创新兴趣的产生提供先决条件;动漫教育注重培育的想象力是创新能力的根本因素;动漫创作生发的思维发散性是创新能力的形成要因;动漫创作成果的可视化是激发创新动机的重要环节;动漫课程凸显的艺术性是培育综合创新素质的关键因素。

基于以上机理,“培育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作为基础教育动漫课程的功能得以实现参考文献:[1] 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 教育学基础[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30.[2] 孙敬全,孙柳燕. 创新意识[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9.

[3][5] 刘志刚. 能力立意取向下的开放题设计视角[J]. 江西教育,2010, (17):6.[4] 刘运芳. 中小学生创新心理素质结构研究 [J]. 教育探索,2004, (6):14-16.[6] 陈善昭. 为有源头活水来——让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J]. 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9):30.

[7] 王雁. 普通心理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279.[8] 李歆. 动漫创作中的想象思维因素[D]. 福建师范大学,2008.[9] 夏征农. 辞海[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2713.

作者简介:谢梦菲(1980— ),女,河南孟津人,中学一级教师,在读博士,河南省电化教育馆研究部主任,研究方向为教育信息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本文发表于《数字教育》2016年第5期(总第11期)基础教育信息化栏目,页码:51-55。

慕编组成员:叶子产权及免责声明本文系“MOOC”公号转载、编辑的文章,编辑后增加的插图均来自于互联网,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如果分享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者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内审核处理了解在线教育,把握MOOC国际发展前沿,请关注:微信公号:openonline公号昵称:MOOC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