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科技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研究生

  • 来源:互联网
  • |
  • 2025-01-29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全文共5405字,预计阅读时间11分钟】
院系巡礼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的前身,是创立于1983年的华中工学院新闻系,开启了国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研究生

 

【全文共5405字,预计阅读时间11分钟】

院系巡礼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的前身,是创立于1983年的华中工学院新闻系,开启了国内工科类大学创办新闻传播类专业的先河1998年,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成立学院秉持并不断深化“文工交叉,应用见长”的办学发展理念,历经四代学人的开拓奋进,已发展为国内一流的新闻传播学术重镇,形成了完整的新闻传播类专业人才培养链。

当前,学院共有教职员工50余名,全日制各类学生1100余人。在2017年教育部公布的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传播学科为A等,排名全国并列第三,为华中科技大学“双一流”建设学科。历史沿革

学院30多年来的发展历程,走的是一条改革创新、特色取胜的发展之路,其间的创业史、创新史大致可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一)初创摸索阶段(1983—1991年)1983年新闻系创办时,作为国内工科大学的第一个新闻学专业,作为华中大(当时还是华中工学院)的第一个文科系,如何发展并没前例可循。

由于师资队伍及其它教学资源的限制,新闻系不可能像综合性大学那样,建构以人文社会科学为基础的培养体系但是,华中大新闻学人另辟蹊径、大胆革新,果断地将高等数学、计算机语言、科学技术史等纳入课程体系,这一做法令学界、业界耳目一新。

经过摸索,这一阶段新闻系确立了“应用为主,文理渗透”的办学方针

(二)艰辛探索阶段(1992—1997年)这一阶段,无论是社会大环境还是学校小环境,对于新闻系的发展都不太有利然而,在困难重重的环境中,新闻系的领导和教师们仍然在顽强推进文理交叉的办学创新一方面,进一步坚持“应用为主”;另一方面,尝试将前一阶段的“文理渗透”特色推向跨学科的“远程交叉”,即传播文化与传播科技结盟的新层面。

1996年,新闻系获得新闻学硕士学位授予权,同年开始招生广播电视学本科专业学生,科研也开始走上正轨(三)迎风起飞阶段(1998—2005年)1998年4月28日,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正式成立学院抓住新闻传播教育大发展,华中科技大学争创世界一流综合性大学的外部机遇,奋起直追、辛苦耕耘,迎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阶段。

同年,学院正式提出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新思路,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转变:一是从单学科教育转向多学科综合教育;二是从侧重技能训练转向技能训练与学理教育并重;三是从廉价教育转向高投入教育这一阶段,学院的创新尝试不断。

特别是在1998 年,从校内理工科大二学生中选拔了22人组成网络新闻本科班,实行“2+2” 培养,开创我国网络新闻教育的先河1999年起,正式招收网络新闻传播学专业的本科学生2005年,又在全国高校第一个评论团组织——新闻评论团的基础上,创办新闻评论方向班,为媒体培养十分稀缺的新闻评论人才。

与此同时,学科建设也不断取得突破2000年获得传播学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获得新闻学博士学位授予权,2005年获得传播学博士学位授予权,成为当时全国五家拥有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的院校之一

(四)发展壮大阶段(2006年—至今)这一阶段的办学理念,从早期的文理交叉推进发展为多学科交叉,充分利用学校理工科、文科其它学科、艺术类专业的资源背景,实现了多个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依据社会所需,学院的培养目标调整为培训具备融媒体思维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这一阶段,学院取得的主要突破包括:2011年级正式开始招收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本科学生,陆续设立了广播电视传播学博士点(2006年)、广播电视传播学硕士点(2007年)、广告与媒介经济硕士点(2007年)、出版专业硕士点(2010年)、广告与媒介经济博士点(2012年)、公共关系学博士点(2013年,为国内第一个公共关系学博士点),并于2007年获批建立新闻传播学博士后流动站。

同时,学院的科研也迎来了大丰收。无论在学术著作的出版,期刊论文的发表,重量级科研项目、科研奖项的获得,还是有影响学术会议的召开等方面都有亮眼的表现。机构设置及负责人

(一)学院领导院长为张明新教授;党委书记为詹健;副院长为唐海江教授、郭小平教授、李华君副教授;党委副书记为明玉柱(二)师资队伍学院现有教授17人、副教授14人、讲师12人全部在岗的43位教师中,既包括拥有“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马工程首席专家”等称号的领军学者,也有一批具有“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新世纪优秀人才”称号的优秀青年师资。

整支队伍具有几个明显特征:1、以中青年为主体师资梯队完备,年龄结构合理,35~54岁的教师是学院绝对的主力军;2、学科来源多元化除了新闻传播学科外,有近半师资来自相邻学科,包括社会学、哲学、政治学、语言学、文学、管理学及计算机科学等,这有助于学院的跨学科交叉发展;。

3、由来自业界和学界精英构成“双师”队伍比例协调业界师资是学院发展的一个重要抓手,目前形成了业界和学界师资各占半壁江山的基本格局;4、队伍具有良好的国际化视野一半以上师资具有海外访学经历,三分之一左右的教师在海外有10个月以上研习经历,多人在海外获得学位并担任各类国际学术机构职务。

(三)主要研究机构1、国家传播战略研究院:由华中科技大学牵头,包括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中国外文局、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湖北广播电视台(集团)等六家高校、院所和媒体机构协同,致力于从理念、制度和实践三个面向,对国家层面的传播战略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研究的协同创新体。

研究院原名为“国家传播战略协同创新中心”,于2013年6月成立,2013年10月初正式挂牌,2018年1月更为现名研究院设在华中科技大学,由张昆教授担任院长研究院致力于通过各协同单位在机制、体制改革方面的不断探索和创新,进行深度融合,真正实现跨区域、跨学校、跨学科、跨行业的互动联合,形成高校、院所、政界、业界与军方的互补优势。

预期在今后十年内,研究院将建设成面向国家文化与传播战略诸问题的特色新型智库

2、中国故事创意传播研究院:由中国外文局和华中科技大学共建的省部级智库机构——中国故事创意传播研究院成立,是目前我国唯一一所“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研究平台,成立于2019年11月13日该研究院挂靠在学院。

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许晓东、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院长于运全,共同担任研究院理事长,陈先红教授担任研究院院长成立该研究院的目的,旨在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重要指示精神,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和文化软实力,同时发挥华中科技大学相关专业跨学科人才优势、科研优势。

研究院重点围绕中国故事创意传播的理论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和智库建设,积极开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与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和文化软实力的相关研究和成果转化3、媒介技术与传播发展研究中心:2006年12月正式挂牌成立,是湖北省重点人文社科研究基地。

中心从理论建构、制度创新和应用探索等三个层面研究媒介技术与传播发展的重要问题,根据传播技术的最新发展,对人类社会的传播现象进行前瞻性、创新性研究4、新闻评论研究中心:2006年4月28日正式成立,该中心实行开放的治学办法,邀请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凤凰卫视、财新传媒等国内高校和媒体的几十位新闻评论专家为研究与教学骨干。

新闻评论研究中心开展了多项新闻评论课题研究与开放式新闻评论教育实验,共举办7届新闻评论高层论坛和3次新闻评论开放教育建设会,形成了系列的学术成果和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学院下设的研究机构还包括:网络传播与新媒体发展研究中心、广播电视与新媒体研究院、品牌传播研究所、电子与网络出版研究所、华中科技大学-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媒介发展研究院等等。

学院目前是两个国家级二级学会——中国新闻史学会新闻传播教育史专业委员会和中国新闻史学会公共关系专业委员会的会长单位,这在国内是唯一一家学院还有两个省级一级学会——湖北省新闻传播教育学会、湖北省科技新闻学会。

人才培养

(一)专业设置学院共设有新闻学、广播电视学、广告学、传播学、播音与主持艺术等五个本科专业其中,新闻学专业被评为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019)和荆楚卓越新闻人才协同创新专业(2017);广播电视学被评为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019)和荆楚卓越新闻人才协同创新专业(2018);传播学专业实行“网络传播”和“计算机”的双学位制交叉培养模式;。

新闻学专业的“新闻评论实验班”教育,开创了评论人才培养创新的新路径在研究生层面,拥有新闻学、广播电视与数字媒体、广告与媒介经济、传播学四个学术型硕士点,出版、新闻与传播两个专业硕士点设立有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与数字媒体、广告与传媒经济和公共关系五个博士点。

(二)培养特色30多年来,学院始终走在全国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改革领域前列在本科生培养方面,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注重多学科复合特色取胜,素质教育与技能教育并重在研究生培养方面,注重从多方面提升研究能力,拓宽学生知识结构,开阔理论视野。

当前学院致力于建立与媒介融合时代相适应的融媒全流程培训,教学改革主要从四个方面展开:1、制订创新性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由通识课程—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专业交叉课程组成,形成宽口径、厚基础、强专业、重交叉的递进型课程体系。

2、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除注重从业界引进资深新闻人担任教师、从业界聘请兼职教师外,近年来与媒体联动推行“双挂”制度,选派教师到业界挂职和吸引新闻人到学院挂职;使新闻传播教育能密切追踪业界实践,人才培养能很好适应业界需要。

3、调整实验程序设计。改变以往业务实验课各立门户不相关联的做法,依据融合媒体新闻业务的流程重新设计。4、编撰通用型课程教材。相继编撰了一批适应融合媒体发展需要的新教材,如视听新媒体系列教材等。

(三)学生创新团队学院特别注重以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2004年3月,学院大学生“多维”创新基地启动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创新基地形成了四大知名的创新团队:1、红树林策划创意团队:成立于2002年,由陈先红教授作为首席指导专家,指导教师还包括李华君副教授、于婷婷副教授、李贞芳副教授等。

团队旨在培养“创意思维—策略制定—问题解决”三种核心专业能力,主要活动包括晒书会、学术沙龙、红树林大讲堂等等在教师指导下,团队成员积极参与了中国公共关系策划大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等赛事并创造了诸多佳绩。

2、V-fun第二视觉影视实践创新团队:成立于2009年5月,主要指导教师为胡怡副教授、邓秀军教授、余奇敏副教授,团队旨在打造华中地区顶尖影视创作团队,为爱好影视创作的大学生提供一个学习、锻炼、交流的平台。

近年来,团队成员获得了全球华语大学生影视奖最佳剧作奖,并连续获得全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文科)一等奖由团队成员担任导演、编剧等主创的毕业电影活动成为学校毕业季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

3、Loading团队:成立于2010年10月,主要指导老师为余红教授、陈少华副教授、鲍立泉副教授、李卫东教授等团队主攻互联网产品设计和开发,制作了中国信息安全网、华中科技大学志愿者网等多个网页,开发了童话世界等手机应用,并连续承办了华中科技大学飞航杯科技节之互联网产品设计大赛。

4、评论学社:前身是学校“新闻评论团”,2012年10月发展成为该学社2015年,成为“校园文化品牌”建设项目2017年,获得教育部和光明日报联合举办的“第九届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推选展示”一等奖这是一个以学生为主体、实践与研究并重的专业社团。

学社以“评论时事,引导舆情,研究方法,培育人才”为宗旨,依托学院新闻评论专业教育的特色与优势,与国内多家高端媒体合作,为会员营建学习、交流、历练的平台,形成了新闻评论专业教育的特色、优势和“校园文化品牌”建设互生共进的局面。

学社设置了四个平台:时事评论会、文化与生活论坛、评论学术讲座、舆论监测与引导工作室,创办了微信公号“喻论”(四)实验中心新闻与传播教学实验中心成立于2006年2007年,获批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中心主要分为8个大类实验室:计算机与多媒体实验室、广播电视实验室、广告摄影实验室、网络与新媒体传播实验室、演播厅、形体房、录音间及传媒与舆情调查实验室。

中心共有建筑面积1124平方米(其中专业实验室540平方米、演播室584平方米),现有教学仪器设备1441台,价值1364.57万元2019年,学校投入1600万元,重新建设融媒体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学科建设

(一)学科平台建设学院的新闻传播学科是湖北省重点建设的一级学科重点学科,也是华中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学科建设的重中之重2008年,被纳入“211工程”建设项目2010年,“新媒体与社会发展创新平台”单独立项进入“985”工程三期。

学院还设有湖北省重点文科基地媒介技术与传播发展研究中心(2007),并与湖北省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建设了广播电视与新媒体研究院2013年,成立了国家传播战略研究院2016年,与企业联合组建华中科技大学新媒体实验室。

2019年2月,华中科技大学重大学科平台建设专项智能媒体与传播科学研究中心正式获批开始建设这些优良的学科平台,为学院的特色学术研究打下坚实基础(二)学科特色凝聚在30多年来的发展历程中,学院逐渐形成了三大支柱性的学科方向,在各方向集中发力。

其一是新闻传播史论,始于本学科开办的1983年该方向下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思想体系、新闻基础理论、新闻事业改革、中外新闻史、传播思想史、传播理论、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等领域;在建制上包括新闻学系和新闻学专业(2001年增设新闻评论方向),此后又设立广播电视学系和广播电视学专业(另有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新闻评论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研平台等系所平台。

30多年来,在新闻传播史论方向下,学院尤为重视新闻事业和思想史的研究代表性学者包括吴廷俊教授、张昆教授、刘洁教授、唐海江教授、孙发友教授、欧阳明教授、王溥教授、袁艳教授、牛静教授等

其二是新媒体方向,始于1990年代中期1998年,学院在新闻学专业下开设网络新闻传播特色方向班,建设传播科技教研室和电子出版研究所,成立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并聘请电子与信息工程系系主任朱光喜教授为副院长此后,不断推进与电信系、计算机学院等工科院系的深度合作,并逐步向业界拓展。

学院先后成立了传播学系,建设了广播电视与新媒体研究院、媒介技术与传播发展研究中心、华彩新媒体联合实验室、智能媒体与传播科学研究中心等面向未来的研究平台代表性学者包括钟瑛教授、张明新教授、郭小平教授、余红教授、李卫东教授、邓秀军教授等,关注领域包括:信息传播新技术、新媒体内容生产与文化、新媒体管理、现代传播体系建设、广播电视与数字媒体、新媒体广告与品牌传播等。

其三是战略传播研究方向,约始于2010年彼时,学院开始在政治传播、对外传播与公共外交、国家公共关系、国家传播战略、中国特色网络文化建设等诸领域发力,陆续获批系列国家课题,发表系列高水平论文,出版系列学术专著,形成较为广泛的学术与社会影响力。

代表性学者包括张昆教授、陈先红教授、何志武教授、张明新教授、李卫东教授、徐明华教授、李华君副教授、陈薇副教授等

(三)学术交流品牌打造学院打造了一系列海内外知名的重量级学术品牌与中国新闻史学会联合创立于1995年的“华文传媒与华夏文明传播国际学术论坛”,每两年一届,已经先后在国内外举办了十一届,在国际新闻传播学术界产生了重大影响;与香港城市大学联办于2007年的“广告与公共关系国际学术论坛”,先后在中国内地、香港、澳门、台湾、美国、泰国、新西兰、捷克举行了十二届,成为国际学术界讨论公共关系学术的重要平台;始于2013年的“国家传播战略高峰论坛”,已连续举办了七届,成为国内学界、业界、政界讨论国家传播战略的重要论坛。

*本文系简写,参考文献从略,原文载于《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2019》,武汉大学出版社,第287-292页。文字|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编辑|张晶晶图片|网   络审核|陈   薇、王一鸣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