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海报手绘图片大全:科技海报手绘图片大全简单
Visions for the future,关于时间、未来和宇宙
"“关于时间、未来和宇宙”"NASA:Visions for the future
NASA-未来视角系列海报「Visions for the future」是由NASA(美国国家航天局)下属机构JPL于2015年开始创作的一套系列海报,旨在以太空旅行的创意方式引导人们关注地外探索的发展。
该系列海报由多名设计师、艺术家、插画师以及NASA的科学家共同完成该系列海报的艺术性、人文性以及探索性吸引了布尔维克视觉设计,我们打算聊聊它。FUTURE | 未来
《木星》-体验绚丽的极光(experience the mighty auroras of Jupiter)正如海报上的副标题一样,在多幅作品中,这一张《木星》可以算是视觉效果最“炫”的一张迷幻而眩目的色彩,比我们熟悉的“欧若拉极光”更加绚丽。
地球上常见的极光(图片来源:未知)木星尺寸比地球大太多,它拥有比地球更为强大的磁场,也拥有整个太阳系中最为绚丽的极光——就像海报里写的那样。
木星的极光点 (图片来源:solarsystem.nasa.gov)说到木星这个大黄圆球形象,它应该是除月球之外,我们最为熟悉外形的地外行星了。比如说:
iPhoneXs的默认墙纸(图片来源:未知)
电影《流浪地球》中的木星镜头(图片来源:movie.douban.com)不过对这颗艺术承载力很高的行星来说,人类目前能做的也只有艺术幻想要想像海报里那样坐着热气球观赏极光,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会是天方夜谭。
。
木星上的极光想象图-Ron Miller(图片来源:missionjuno.swri.edu)这是艺术家Ron Miller绘画的木星极光想象图,也是《木星》海报的灵感来源这张作品的画风相比之下真实一点,至少不如海报里那样如梦如幻。
关于木星,巨大的引力、恶劣的气候、撕裂的风暴,任何一项都能将人类彻底击退。
木星表面可见的大红斑,红斑下是已经持续了400年的大风暴(图片来源:photojournal.jpl.nasa.gov.com)上图为1979年旅行者1号所拍摄的木星大红斑虽说木星表面的流曲线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但在每一个流线型的斑点下,或许都是你我所无法想象的巨大风暴。
可远观,可心神所向,身却不可至,木星是也
木星恶劣气候想象图-Ron Miller(图片来源:spaceart.photoshelter.com)不过,理想总归需要走在现实前面几千年前,大洋的惊涛骇浪也能阻挡人类,但却阻止不了人类对大洋彼岸美好的幻想与探索。
TIME | 时间
《开普勒-16b》-一个拥有两个太阳、两个影子的地方(the land of two suns,where your shadow always has company,relax on Kepler-16b)
在电影《星球大战:新希望》中,出现过有两个太阳的星球“塔图因”。戏剧性的是,在2011年一颗名为“开普勒-16”的联星系统被发现后,“塔图因”被证明并不是单纯的科幻而已。
《星球大战:新希望》双落日一幕,这被戏称作“电影系列中唯一符合科学的地方”(图片来源:未知)
艺术家描绘的Kepler-16b及其母星(图片来源:Wikipedia.com)开普勒-16b是首个确认的环联星运转行星,距离地球200光年其独特之处就是能看到双日凌空的现象,也就是在开普勒-16b上,天上会有两个太阳,每个人都会有两个影子。
开普勒-16系统环联运转示意图,紫色星即为开普勒-16b(图片来源:Wikipedia.com)这张海报奠定了整个系列的基本画风,也就是设计风格上所刻意营造的复古观感这是创作团队特意效仿了早年美国国家公园发行的宣传海报。
在以前,彩色摄影技术并不发达,旅游景区想要将色彩俱全的风景传达给大众,只有选择手绘的方式。
两张手绘类型风景海报(图片来源:未知)但在互联网时代选择这一表现手法,显然是有更深层的用意一般来说,画作会让人感觉到高于生活,下意识的会觉得画里的事物很遥远,不如照片那样真实得贴近生活而这正是创作团队所要表达的。
他们希望让大家看到这些海报的时候,第一感觉就是“到了一个很遥远的地方”——不论是时间还是空间,重要的是想象力在帮助你太空旅行比起3D特效与实地摄影,手绘的海报设计更能让想象力肆意驰骋每一张海报都是想象里的窗口,也是未来的窗口。
《开普勒-16b》整体来看是一个太空竞赛时期的经典“太空旅行”形象上世纪的美苏冷战时代,太空竞赛使得民众对宇宙空间的关注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一些杂志封面上、海报招贴等宣传阵地,同样也是两国竞争的缩影
穿着宇航服的人物主体、外表科幻的太空飞行器、贫瘠的外星环境以及古怪的天体行星是美国太空宣传的四大元素可见《开普勒-16b》就占了三者其宣传重点主要是炫耀具体的技术手段,让民众感到太空旅行近在眼前图为冷战时期风格的插画作。
品(图片来源:未知)
系列之一的《开普勒-186f》也可见到传统路数:光谱作用下的古怪树林、宇航员以及奇异天空
而苏联更加强调“伟光正,高大全”Mother Russia或者CCCP是基本不会变的构图主体,出现的人物也更加脸谱化,其宣传重点更加强调抽象的民族情感和意识形态不过画面更能营造一种庄严且神圣的使命感图为冷战时期苏联的出版物及宣传画。
(图片来源:未知)
苏联的尤里•加加林与美国的巴兹•奥尔德林,一个率先飞上了天,一个在月球留下著名照片回顾那个冷战时代,技术的突飞猛进让大众都以为太空旅行并不是什么遥远的东西——昨天你飞出了地球,今天我就要登上月亮,那下个星期岂不是就该冲出太阳系了?
意识形态的角逐让大把的资源用在了太空探索上,两方竞争你追我赶,太空技术呈现着大众可见的进步。
上世纪60年代的科幻片《2001太空漫游》甚至都觉得2001年人类可以星际殖民了直到莫斯科来了新领导,领导带来了wind of change。
比赛中途有人退出游戏并关机,结果可想而知太空热潮好似20世纪的昙花一现,意识形态的竞争失去了原始竞争力,互联网科技成了时代的新宠儿经费短缺的太空探索,发展再不如当年那样日日见新“说好的星辰大海,你却只给了我FACEBOOK。
”——刘慈欣太空竞赛虽然停息了,但别忘了,在遥远的深空,还有寄托着人类期望的星际使者在继续前行。UNIVERSE | 宇宙
《伟大的旅行》-每175年一次(a once in a lifetime getaway,the grand tour)从视觉观感上来看,律动的线条和颜色透明度叠加的复古手法令其很讨喜「伟大的旅行」实则呼应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旅行者计划
(Voyager Program),海报中所表现的行星排列、“每175年一次”的文案,都能让人想到准备冲出太阳系的、大名鼎鼎的旅行者1、2号飞船。
深空中的旅行者一号渲染图(图片来源:aristocrats.fm)旅行者计划是美国在上世纪70年代进行的无人太空探测卫星计划,包括旅行者1号与旅行者2号两个探测卫星最初NASA准备让两个旅行者仅仅探索木星和水星而已,但在即将出发前,NASA突然宣布:。
要让旅行者2号探测木星和水星之后,继续前往天王星和海王星,最后冲出太阳系。因为一个每175年才有的机会到了。
旅行者2号发射,1977年8月20日(图片来源:nasa.com)这是一个助推人类科技的机会因为航天器在深空中航行,需要燃料推进,但是传统的燃料推进所提供的航程无法令航天器冲出太阳系所以燃料耗尽后,航天器根本无法摆脱太阳巨大引力的影响,会被太阳给“拉回来”。
要探测到太阳系中更多的行星,或者冲出太阳系,都必须用到“引力加速”。所谓引力加速,即是借用行星的引力为航天器加速。这就像行星用一只看不见的手将航天器“甩”出去,通过这个“甩”的过程加速。
就像铁饼运动一样,甩出速度 / Robert Harting(图片来源:sports.sohu.com)但是要完成这个宏大的任务,甩一次的速度还远远不够,必须在各个行星间挨个进行“接力”——也就是需要太阳系的行星大致在同一侧。
若要实现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在太阳系大致同一侧,175年才会有一次。
旅行者1、2号“引力弹弓”示意图(图片来源:nasa.com)通过精确计算、变轨后获得的引力加速,使得两个旅行者能够顺利完成行星间的探测任务。
旅行者一号距土星500万公里拍下的照片,可以看到清晰的星环(图片来源:nssdc.gsfc.nasa.gov)
上色后的土星星环,美轮美奂(图片来源:redscarves.bandcamp.com)
旅行者1号拍下的木星大气层(图片来源:jpl.nasa.gov)
干净得不真实的天王星 旅行者2号(图片来源:web.archive.org)
旅行者2号拍下的海王星(图片来源:photojournal.jpl.nasa.gov)但完成任务的代价,是永远无法返航那既然无法返航,就索性就冲出太阳系、探索星际吧!NASA当然早就计划好了这一点,在旅行者号上,还有一份为。
外星文明准备的礼物。
旅行者号携带的金唱片这张唱片是一块镀金铜板,收录了地球文明的一些代表性成果,如各种文化、生命的声音及图像(含有中国的普通话和曲子《高山流水》)也刻有唱片的播放方式和太阳系相对于14颗脉冲星的位置它可以在宇宙中保存10亿年——也许比我们存在的时间还长。
关闭观看更多更多退出全屏视频加载失败,请刷新页面再试
刷新
视频详情 视频:金唱片-地球之声 / 能听到地球上代表性的声音,但实际上它的象征意义更大在你阅读此句之时,走得最远的旅行者1号仍在深空中继续漂游目前它已进入星际空间,正朝着银河系中心前进。
旅行者1号仍能与我们交换信号进行联络,但电量并不能坚持太久,很快他就将与我们彻底断开联系。
实际上,40年的飞行时间仅仅是旅程的开始,在遇到下一个星系之前,旅行者一号还要在黑暗中飞行4万年的时间这就像我们朝大海扔了一个漂流瓶,它带着地球的故事漂浮于无尽深空,可能被其他人捡到,也可能不会关闭观看更多
更多退出全屏视频加载失败,请刷新页面再试
刷新
视频详情 视频:简单了解旅行者计划\纪录片《the farthest》预告在1990年的情人节,NASA还准备了一场属于全地球的科学浪漫飞离地球已13年的旅行者一号,在深空黑暗中艰难的转身,拍下了一张太阳系的全家福,以完成自己最后的使命。
太阳系行星拼合图(图片来源:Wikipedia.com)在这张拼合的照片中,地球几乎是一个无法辨认的小点。被称作Pale blue dot(暗淡蓝点)。肉眼可见的渺小,如是而已。
纪录片《旅行者号:冲出太阳系》截图照片里的小蓝点犹如宇宙的尘埃,一吹即灭,是那么的微不足道。但对你我来说,它是全部。US | 我们
《地球》-你的宇宙绿洲,自由呼吸的地方(your oasis in space,where the air is free and breathing is easy,Earth)在各种怪诡景象的海报中,唯独这一张代表着我们普遍认为的美好。
雪山、飞鸟、森林、湖泊……在这里,画中的人物终于可以卸下装备,自由呼吸创作意图很明显:不论星际旅行有多美好,地球才是我们永恒的家说到地球,想聊聊关于它的影像记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并不知道地球本身长什么样。
直到20世纪各项技术的发展,地球的形象才在我们的脑海里被一步步描绘出来1935年,美国南科他州的两个探险家,坐着热气球到了平流层高度(13.7英里),拍下了第一张足以分辨地平线曲率的照片。
Photo from Explorer II balloon(图片来源:flatearthinsanity.blogspot.com)二战结束后,纳粹德国的远程火箭技术被美国掌握于是在1946年10月24日,一发V-2火箭冲破云霄,相机快门一开一合,照片第一次让我们看到了地球的美妙圆弧,以及那之外的黑暗宇宙。
第一张从太空拍摄的地球(图片来源:cosmosmagazine.com)火箭技术开启了太空时代,登高而望地远,行远而窥貌全,地球的形象也开始更普遍的出现在生活中尤其是阿波罗登月计划的开展,让更多的地球全貌被相机所记录。
微信启动页我们经常看到的微信启动页,里边的地球其实是1972年阿波罗17号上的宇航员拍摄带回的这张非洲大陆为主体的地球全貌是被传播得最广的地球照片,被称作“蓝色弹珠”(The Blue Marble)
蓝色弹珠,AS17-148-22727(图片来源:web.archive.org)因为从太空中看它,就像小孩子玩的蓝色弹珠一样。
阿波罗十号拍摄的地球,AS10-34-5013(图片来源:nasa.com)
布尔维克视觉设计事务所中的挂画
从月球上看到的地球,AS08-14-2383(图片来源:spaceflight.nasa.gov)宇宙无垠,地月有方宇宙对于现在的人类来说,就如一片不着边际的沙漠黑暗之处,处处皆可吞噬生命但地球就是这片沙漠中的绿洲,我们诞生于它,也将依靠于它。
现在它是绿洲,未来也将是如此在整套海报中,还有很多天马行空的想象呈现。艺术总要先于技术,天马行空也能带动科学实践。
HD 40307g,体验超级地球的重力跳伞
MARS,抽象主义表现的多种火星旅行方式
TITAN,在泰坦星的液态乙烷、甲烷里,我们荡起双桨
PSO j318.5-22,漂浮的行星上,夜生活永不结束
51 Pegasi b,何不选择1995年的重大发现?时间、未来和宇宙越是了解宇宙浩瀚,就越是了解人类孤独越是关注星空璀璨,就越是明白太空旅行的艰难所在但这一套海报,代表一种期冀,一种理想,更是最本质的好奇。
在有人选择竖起第一道风帆扑进大洋之前,关于大洋彼岸的传说肯定不只一个历史总是由好奇的脑袋和探索的双手所推动的同时,越是研究如何离开地球的人,比如NASA的科学家们,也越了解地球的珍贵星际旅行还很遥远,但爱护好地球这片绿洲,是我们每个人当下即可去做的事情。
从一套海报说起,由一段感慨结束。关于时间、未来和宇宙,也关于期冀、理想和探索。
从月球上看到的地球,AS17-137-20910(图片来源:archive.org)“再来看一眼这个小点就在这里这就是家这就是我们在这个小点上,每一个你爱的人,每一个你认识的人,每一个你听说过的人,每一个人,无论他是谁,都曾经生活过。
我们所有的快乐和挣扎,数以千万自傲的宗教信仰、思想体系观念意识,以及经济学原理教义,每一个猎人或征服者,每一位勇士或是懦夫,每一个文明的缔造者或摧毁者,每一位君王或农夫,每一对陷入爱河的年轻伴侣,每一位为人父母者,所有充满希望的小孩,发明家或探险者,每一位灵魂导师,每一个腐败的政客,每一个所谓的‘超级巨星’,每一个所谓的‘最伟大领袖’,每一位我们人类史上的圣人或是罪人……我们的一切一切,全部都存在于这样一粒悬浮在一束阳光中的尘埃上。
”——卡尔•萨根(Carl Sagan)声明:本公众号内所有内容均由布尔维克视觉设计原创设计、创作,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图片均已标注来源-往期文章-品牌全案 | KINCH™文创生活(一)来自近未来的无人之境:小说《曙夜》封面设计历程
品牌溢价的代表:星巴克的LOGO有多重要?查看更多布尔维克视觉设计原创内容,扫描下方二维码
- 标签:
- 编辑:
- 相关文章
-
科技海报手绘图片大全:科技海报手绘图片大全简单
Visions for the future,关于时间、未来和宇宙
-
科技大市场:西安科技大市场
科技创新是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近日,西安市科技局正式发文,同意在能源金贸区设立西安科技大市场西咸分中心。3…
- 江西正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西正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破产了吗
- 泰安科技馆:泰安科技馆有哪些项目
-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学费
- 杭州宇泛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杭州宇泛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 教育部科技进步奖:教育部科技进步奖获奖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