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科技

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1000字(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目标及措施)新鲜出炉

  • 来源:互联网
  • |
  • 2023-09-08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吴轩辕虚拟教研室是一种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平台,由不同区域、不同学校、不同学科或专业教师动态组织,联合开展协同教学研究与改革实践的教师共同体。

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1000字(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目标及措施)新鲜出炉

 

吴轩辕虚拟教研室是一种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平台,由不同区域、不同学校、不同学科或专业教师动态组织,联合开展协同教学研究与改革实践的教师共同体虚拟教研室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数字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破解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发展瓶颈的关键,有利于探索教研新形态、建设教学发展共同体、共建优质教育资源,增强高校发展底部支撑。

当前,创新创业虚拟教研室建设受制于传统观念、资源及跨专业、跨校、跨区域师资等,需要突出“四个聚焦”聚焦多维度空间互动,实现教研形态变革虚拟教研室作为传统教研室功能的扩展与补充,可以分为数字孪生型、增强现实型(AR)与完全建构型(纯虚拟世界)三种,体现在信息流、场景流到时空流的延伸,呈现出空间、场域的重构与多维度特点。

因此,在创新创业虚拟教研室建设中,应遵循融合多维度空间发展的规律,推进虚实融生的协同性研讨活动开展元宇宙技术背景下,虚拟与现实的界限逐步模糊,教研室教师可以在更加多元的沟通环境下,延伸物理空间与感知空间,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在虚实融生的状态下开展学术研讨和交流活动,从而满足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不同教师的大规模多方协作生成知识的需求。

虚实融生的协同性教研应该实现虚实融生的交流环境创设,使交流者能相互操控与行为映射;实现虚实融生的实时交互和高保真,用协作交互解决检验研究假设问题;实现以群体智慧协同完成实验分析等解决方案过程聚焦专业交叉融合,实现教研内容变革

专创融合是指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虚拟教研室为专创融合提供了师资和平台支撑专业交叉融合是专创融合的关键创新创业课程教学内容应体现教学内容与职业能力、教学内容与创新创业场景的关联度,创造“知识—技能—素质”建构体系,专业课程内容基于现实应用场景的碎片化处理,“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程”交叉双向融合,以渗透式形式实现融合,两者课体总量融合安排,充分体现创新引领、以创业及职场应用为目标。

在加强专创融合、推进虚拟教研室建设的进程中,对于静态空间拓展与动态空间拓展,应该配套更加严格的安全政策,形成隐私和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在分享、融合、贯通、多样的情况下确保安全性 聚焦跨界共建共享,实现教研资源变革

创新创业虚拟教研室应更重视教学资源的建设专创融合创新创业教学资源从生成方式分类,包括自创资源、群创资源、原生资源、过程资源及智生资源;从渠道来源分类,可细分为高校教学资源、企业教学资源、政府教学资源、社会团队教学资源等;从形态分类,可分为视频资源、文本资源;从内容属性分类,可分为新闻资源、政策资源、案例资源、商业资源等。

应开发更多的自创和群创资源,形成庞大的资源系统、高精尖资源;推进各领域教学资源共建,使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广度、精准度、科学度、有效度等得到全面提升聚焦多元开放办学,实现师资队伍变革虚拟教研室是高校教学组织实施的微小单元,它能扩大和补充原来教研室的教研教改功能。

加强校内跨专业组织建设以流程思维组织一批“跨专业、跨学科”、志同道合的老师组成新教研教改单元,形成知识元互补,构成完整的知识链强化“跨校、跨企、跨区”组织建设组织各高校创新创业工作负责人、双创教育专家、企业创新创业导师、政府相关创业指导专家,共研创新创业教育教研经验,共创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共探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等。

跨界组建专创融合创新创业教师队伍加强“校企”联动,推动政府职能部门、学校、行业、科研院所和相关公共服务机构利用自身技术、人才等优势,构建集教学、研发、孵化等于一体的创新创业师资团队【作者系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本文为2023年度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一般资助课题“就业优先战略下高校专创融合路径创新研究”(课题编号:XSP2023JYZ022)阶段性成果】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