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科技

科技与创新是核心期刊吗(科技与创新手抄报)深度揭秘

  • 来源:互联网
  • |
  • 2023-09-09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科技与创新是核心期刊吗(科技与创新手抄报)深度揭秘

 

请点击上方的“基础教育课程”关注我们引用本文请注明:郭学锐,张文峰.拓荒与深耕:县城小学科技教育课程建设[J].基础教育课程,2023(09):36-42.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

性支撑”教育、科技、人才三个关键词,充分说明科技教育是巩固这一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的重要路径县城小学规模庞大,但受限于教育发展基础薄弱,师资缺乏,科技教育仍未得到有效的发展本文充分整合现有资源,拓展课程形式,探索县城小学科技教育的适宜之路,以期为当前国家层面的全民科学素。

质建设夯实县域教育基础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作出“放眼世界,我们面对的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深刻判断在大变局之下,解决卡脖子的问题显得尤为关键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如此高的战略定位和目标,需要回到基础教育阶段的科技教育中寻找生长的土壤与营养科技教育是科技创新的基础,为科技创新的真正发生积蓄力量县城小学良好、普遍、扎实的科技教育对区域小学科技教育的发展与改进发挥着关键作用。

县城小学规模较大,而且能够有效链接城市小学和农村小学,既从城市小学的发展中汲取经验,又引领农村小学的发展方向因此,县城小学科技教育课程的建设与实践,是“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的重要变量

一、基础薄弱:县城小学科技教育的现状分析

2018年3月,作为北京市教委支持雄安教育发展“建三援四”(指在雄安新区新建三所学校、援助四所学校)项目之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学对接河北省雄县第三小学,成立中关村第三小学雄安校区,开展了跨省域的一体化援助办学探索与实践。

在一体化办学实践中,科技教育尤其引起了援助学校的关注,雄县第三小学的科技教育也迎来了自我剖析、重新建构、深耕实践的发展机会在深度调研之后发现,雄县第三小学的科技教育状况与其他县直属小学相似,其发展明显受到“三座大山”——师资严重缺乏、课程建设不完善与信息化设备落后的制约。

(一)师资严重缺乏2018年之前,该校有6个年级,每个年级有10个班,学生数达到了3000多名而这么大规模的学校,科技教师只有1人通过访谈发现,该教师的专业背景并非科技相关,而是因为“计算机使用熟练”,便被安排到了信息技术的教学岗位上。

而该教师自从走上这一教学岗位,便认为“练习打字”是这门课程的核心技能

(二)课程建设不完善通过查看学校的课表发现,仅有的一节“信息课”或“科学课”,往往会因为师资的严重缺乏,导致难以真正开课。因此,课程落实的实际状况并未达到应有的水平。

(三)信息化设备落后通过调研发现,该校有2间信息技术教室,共计99台学生用计算机,而且购置年份都是2008年之前,其配置难以支撑当下教学的需要有教师反映,“一节课开机就需要好几分钟,过程中电脑还时不时死机,反复重启,结果还没有正常上课就下课了”。

综上,师资严重缺乏、课程建设不完善、信息化设备落后,是制约县城小学科技教育发展的“三座大山”。

二、人群、空间、平台:县城小学科技教育课程建设的关键支点

为了促进县城小学科技教育的充分发展,亟须破解“三座大山”的难题,以关键人群、关键空间和关键平台作为科技教育课程建设的关键支点。

(一)关键人群:科技教育课程建设的组织性底盘自2018年以来,雄县第三小学通过优化教师结构、招聘新教师等方式,不断补充科技教育的专职教师,形成了由7人组成的稳定科技教育队伍这7位教师有些是跨界而来,但是对科技教育兴趣浓厚,也有人工智能相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他们的加入有效地提升了科技教育课程建设的专业度。

这些教师抱有清晰、一致的科技教育愿景,决心像“拓荒者”一样,深耕学校的科技教育,成为雄县第三小学科技教育课程建设的组织性底盘有了组织性底盘,应该赋予每位教师明确、鲜活的角色,使其生成科技教育的大课程观例如,设置课程总监,负责牵头梳理并架构科技教育的课程结构与实践方式;设置技术总监,负责牵头技术的了解、收集与普及工作,让教师们的科技能力有所提升;设置空间总监,负责牵头设计科技教室和楼道中科技教育文化元素以及学生学习空间的整体规划等;设置品牌总监,负责牵头对学校科技教育的思考与实践进行梳理与宣传,提升科技教育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关键空间:科技教育真实发生的基础性空间2018年6月,雄县第三小学将原有的科技教室进行改造,变为人工智能教育空间,形成了充满科技味道的学习空间人工智能教育空间首先是教师的教研活动、日常研讨的固定场所;其次,营造了科技氛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最后,是科技教育真实发生的主阵地,在有限的空间内,打破传统课堂样态,让空间成为学生的学习资源,释放教育的力量。

例如,这个空间中配备了3D打印机、电脑、必备工具等,为科技学习的真实发生创造必要且丰富的支持;教室里设置成果展示区,记录学生成长的关键事件,将学习空间打造成学生成长的博物馆;设置问题墙,突出“问题才是科技的正确打开方式”的理念,帮助学生养成思考探究的好习惯;设计项目板块,将课程和项目的进度可视化,使学生整体了解学习进度。

(三)关键平台:科技教育课程迭代升级的阿基米德支点2018年,雄县第三小学成功承办了人工智能与教育发展(雄安)论坛,并成为这一论坛的永久会址作为承办学校,雄县第三小学将这一论坛看作一个对话的平台,与邻家学校共话科技教育;看作一个向外的视窗,广泛了解成熟的科技教育实践经验和科技发展趋势;看作一个融合的资源平台,论坛中的专家讲座、案例分享等,都是为自身实践助力的重要资源。

因此,这一论坛能够有效地丰富公众对科技教育的认知,促进科技教育实践,并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互相撬动、迭代升级,成为科技教育课程迭代升级的阿基米德支点

三、拓荒:县城小学科技教育课程建设的路径与样态分析

有了关键人群、关键空间和关键平台,雄县第三小学开始尝试对科技教育课程进行整体设计与实践,从而实现科技教育效果的最大化、持续化。

(一)走进日常课表,实现社团活动课程化在科技教育课程整体规划之前,该校存在一些临时性、自发性、零散的课后社团在这些社团活动中,学生受益面窄,科技教育辐射度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因此,学校尝试将社团活动进行课程化设计,实现科技教育走进日常课表。

在课表中,信息技术实现了1—6年级的纵向贯通,为科技教育特别是人工智能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3—6年级分别设有无电脑编程课程、图形化电脑编程课程、3D打印课程和航模课程,实现学生思维和能力的进阶;社团和各级赛事贯穿3—6年级,为学生提供更大、更丰富的发展平台和机会。

(二)从课程实践画像到课程愿景,为科技教育课程注入灵魂科技教育课程要实现更系统的设计,产生更有深度的效果,需要形成明确的课程愿景,引领每一门课程实践因此,科技教育课程的教研组利用SWOT法对学校科技教育发展的优势、劣势、挑战和机遇进行了整体分析,形成了学校科技教育发展的整体画像,并基于整体画像,提炼概括出了课程愿景(表1)。

在对科技教育课程整体画像的过程中,“课程价值”“课程形式”“科技感”等关键词成为刻画课程愿景的重要元素在此基础上,科技教育课程的教师共创了课程愿景:用科技的眼光看待周围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科技元素和需要用科技解决的现实问题,发现科技的魅力;用科技的思维解决问题,以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培养儿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科技的力量;用科技的语言描述世界,利用编程等方式去影响生活,养成科技的思维,在儿童心中埋下一颗温暖且有力的科技种子。

(三)跳出日常课表,丰富科技教育课程的实践样态经过师资力量的优化与课程的重构,雄县第三小学形成了机器人课程、航模课程、3D打印课程和科技探究课程等特色校本科技教育课程在此基础上,为了丰富课程的实践形态,为学生提供有层次、有选择的课程,学校在常态课程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开发了科技微课程、线上云课程和项目式学习等不同课程样态,根据不同的课程实践样态,明确各自的课程定位(表2)。

四、深耕:县城小学科技教育课程的实践精神

实践证明,在县城小学开设科技教育课程,除了提供师资、硬件、课时等,还必须关注科技教育“学”与“教”过程的真实发生,探索科技教育课程的实践精神,引领教师能够以更加深度的理解促进课程实践,最终实现科技教育课程愿景。

(一)珍视每一个学生的问题对于科技教育课程实践来说,“问题”的价值和意义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发现、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问题”让科技教育真实发生、深度发生学校不同形式的科技教育课程都体现了对“问题”的关注与激发。

例如,科技微课程,学生用自主提出的问题来获取课程体验券;线上云课程,用问题链驱动学生自主探索;项目式学习,基于真实的问题形成项目学习线索

(二)让学生行动起来科技教育尤为强调知行合一、做中学,引导学生从科技认知走向科技创新学校每一种形式的课程都关注了学生的自主体验、操作和探究例如,线上云课程,以“探究任务”的形式驱动学生学习“无人驾驶技术探索之旅”的课程设计中,包含两个自主探究的任务,引导学生从科技认知走向科技思维,最后为科技创新奠定认知基础和经验基础(表3)。

(三)精心设计学习支持良好的学习支持是自主探究和体验的重要前提在教学实践中,学校注重从以下三个方面为学生创造学习支持一是精心创设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发现、提出真实的科技问题,并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体会科技的魅力;二是精心设计学习任务单,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感受自主学习的乐趣,积蓄科技的力量;三是精心设计学习“脚手架”,如以视频的形式呈现科技原理的讲解、技术工具的使用讲解等,为学生的自主探索提供关键支撑。

(四)丰富并尊重学习成果学习成果是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的浓缩,体现科技教育的产品思维学校非常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创造属于自己的学习成果在实践中,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会有不同的要求,引导学生以手抄报、学习单、实物作品等形式进行成果表达。

这种分层次、宽口径、多元化的成果形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尊重学生的学习成果是科技教育实践中对待学习成果的一个重要原则学校通过打造微信公众号上的线上博物馆和校园内的线下博物馆,将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分类呈现、记录。

(五)看见学生多元成长科技教育理应是有力的,更应该是有温度的学校实施的科技教育既包括科技教育所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也包括其应达成的核心素养培育在各种课程实践中,评价量规始终围绕两个维度进行设计:科技教育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科技思想等,以及积极行为、交流沟通、团队协作等公共核心素养。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让学生不断反思、总结,发展逆向思维、批判性思维(表4、表5)

几年的实践证明,在县城小学开展科技教育、建构科技教育课程,既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同时也充满了丰富的机会和神圣的使命感特别是近些年,在科技教育、科技创新日益得到重视的背景下,雄县第三小学的科技教育获得了广泛的关注与支持,在形成丰富的课程内容与课程形式的同时,也积累了一些重要的实践经验,明确了未来的前进方向。

学校以实际行动创造科技教育课程的实践样态,从0到空间1.0,从空间1.0到课程1.0,从课程1.0到课程2.0……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既是创造者,也是受益者在发现、生长、共创、共赢中,将科技教育课程打造为充满成长机会的“博物馆”,促进了学生科技精神和科技思维的发展。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重点课题“雄安新区建设背景下北京市优质基础教育对雄安基础教育援助帮扶的行动研究”(课题编号:CGAA2020064)研究成果之一作者:郭学锐,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一级教师;。

张文峰,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学副校长,正高级教师版权声明文章来源于《基础教育课程》杂志2023年第5期(上),转载需注明出处微信编辑|肖雪往期精选●申继亮:养其根,俟其实——教育高质量发展与育人方式变革。

●钟启泉:从“知识本位”转向“素养本位”——课程改革的挑战性课题●顾之川:高考与语文新课程改革同向同行●张颖:以核心素养为统领的高中物理教材编写——2019版普通高中物理(人教版)教材介绍●吕丽 邵志豪:小初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实践探究——以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为例

●马玉春:增值评价——儿童语文素养评价的思考与实践●朱志平:基于共享的主题式教学沙龙●刘屹桥 黄伟: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边缘人”现象探析●何丽:日本对中小学教育惩戒与体罚的裁定●冯毅:学科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逻辑起点探析——以小学科学为例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第八版)国家课程教材专业研究机构——课程教材研究所指定期刊 《基础教育课程》杂志是教育部主管、课程教材研究所主办的课程教学专业期刊本刊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主旨,解读新政策、推广新成果、宣传好经验,为基础教育管理者、研究者及实践者提供权威专业服务。

        杂志上半月期聚焦:课程、教学、教材、评价及教育学、心理学等领域;下半月期关注:学校、学科、教师、资源及学前教育、职业教育等欢迎订阅、投稿(不收取任何版面费及编辑费)       投稿邮箱:kecheng@ncct.gov.cn。

       订阅电话:010-58556775

爱我,请给我好看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