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科技

科技馆建设标准(科技馆建设标准修订)深度揭秘

  • 来源:互联网
  • |
  • 2023-08-12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馆校结合”可以理解为馆校合作,主要是指科普场馆和学校进行深度的合作交流,充分利用科技场馆丰富的教育资源、完善的硬件设施和开放的教育活动空间,与

科技馆建设标准(科技馆建设标准修订)深度揭秘

 

“馆校结合”可以理解为馆校合作,主要是指科普场馆和学校进行深度的合作交流,充分利用科技场馆丰富的教育资源、完善的硬件设施和开放的教育活动空间,与学校的教育资源优势互补,相互配合而开展的一种教学活动科技馆可以成为学校科普教育的有益补充,让科技馆成为中小学生的第二课堂,实现场馆与学校的双赢。

科技馆进校园活动属于馆校结合中较为经典的老牌科学活动2006 年中央文明办、教育部、中国科协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科技馆活动进校园”工作的通知》,全国约有90所科技馆、博物馆、青少年科技中心等参与了该项目的试点。

随着“科技馆活动进校园”示范推广工作对外不断的推进,越来越多的科普场馆将其作为工作重点之一,现在已经在原有基础上延伸出了更多类型科学活动。

农村地区对于科学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科学教师力量薄弱、学校科技教育资源不足,存在实验室和实验教学设施配备缺乏,科学教育开展受限的窘境受地域限制、评价体系、安全以及经费等因素限制,来科技馆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即使是参加活动也基本是以走马观花的参观游览为主,乡村学校进入科技馆的机会就更少了。

馆校合作的形式不够深入化和系统化基本以学生参观为主,形式单一;学校对科技馆的学习资源挖掘和利用不够深入,仅仅当成一个普通的参观活动,作为学生学习之余的调节; 科技馆开发设计的科学活动和科学课程,基本是以自身为主导,导致大部分馆校双方的课程失去关联。

在网络资源建设较为滞后目前我国大部分地方馆的数字科技馆建设较为薄弱,网络资源利用率较低,几乎没有较为完善系统的网络科学教育活动上线,也没有搭建面向学校教师的在线注册平台,学校教师与科技馆方的沟通渠道不够通畅。

科普大篷车和移动科技馆展品的数量有限,大篷车下乡活动有时受到时间、路程限制,一天最多只能去1~2 个学校,这对于场馆扩大展品的外延功能是一个损失

广泛利用社会资源,搭建社会合作平台,开展科普教育活动科技馆的活动开发设计应该积极吸引社会各方参与其中,吸收学会力量、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大学老师、科普志愿者、中小学科技辅导骨干教师、科普研究生等资源,发挥各自优势,充分利用自身的背景和专业知识,开发丰富的科技教育内容,增强活动的趣味性、参与性和实践性。

目前有的科技馆除了节假日招募的展厅服务志愿者,还特别招募了一批以大学教授、退休教师为主的科普志愿者,指导和帮助日常的科学活动,同时,大型的科技馆还可以作为科普硕士的实习单位,( 科普方向) 的研究生在暑期实习体验,利用自身专业,发挥创意,参与到进校园活动开发中。

紧密联系学校课程,结合课标开发活动科技馆应与学校、教师、学生加强联系,学习、研究学校的课程标准和科学教学内容,更好开展科学普及工作邀请学校、任课老师一起参与活动方案的研究,根据学校不同年级科学教育的要求,将科技馆现有的展品和活动进行整理归纳,设计配合学校科学等课程的活动方案,把以往的科技活动进行深度开发和提升。

同时可以针对馆校双方开展系统化师资培训,深入合作加快建立馆校结合基地学校。科普知识竞赛、亲子赛、教师实验赛等相关活动可广泛发动了学生、家长、教师等力量参与其中。

馆校结合活动反馈机制的设立学生是馆校合作活动的主要群体,设置活动调查表和反馈意见表,布置一些适当的家庭作业,使学生有目的的参观学习活动结束后要求学生们填写反馈意见表或观后感;与带队老师及家长进行沟通,使我们能够全面了解和掌握学生学习和参观的情况和效果,及时对活动安排进行修订和合理规划;查漏补缺,充分利用场馆课程资源,开发出更加定位精准的科学实践教育活动。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相信馆校结合活动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馆校结合要想取得更好的成效,需要立足实际,针对问题,改进思路,不断创新,将科技馆科学活动与学校科学课程有机结合,开发出青少年学生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科学教育活动,更需要科技馆的从业人员、学校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本文部分图片及观点摘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