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科技

科技背景怎么画(科技画的背景怎么画最好看)学到了

  • 来源:互联网
  • |
  • 2023-09-10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元代时期著名画家李士行父子十九幅自然灵活稳健传世经典绘画作品赏析琴棋书画,古代被称作文房四艺,是文人墨客颇为称许的娱乐活动,古人认为,抚琴、弈棋

科技背景怎么画(科技画的背景怎么画最好看)学到了

 

元代时期著名画家李士行父子十九幅自然灵活稳健传世经典绘画作品赏析

琴棋书画,古代被称作文房四艺,是文人墨客颇为称许的娱乐活动,古人认为,抚琴、弈棋、写字、作画,或者只是听琴、观棋、赏字、阅画,领会诗情画意,能赏心悦目,陶冶情操,有益于健康和长寿古画中出现的那些生活用品、山川河流,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科技水平,结合古画年代背景的记载,赏画更是别有一番趣味。

——题记(公元1271年——1368年)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旋即征服西夏,灭女真,出兵西域,直至东欧,最后灭掉南宋,于1271年建立元朝元初严格中央集权,健全典章制度,推行汉法,启用儒生元世祖去世后,群汗争位,吏制腐败,元末农民大起义爆发,元朝于1368年结束,总共98年。

这段历史既记录了一个崛起的马上民族如何征服世界,统治华夏,也记录了被征服的民族以固有的文明优势战胜征服者,文明继续向前推进

元代绘画中,文人画占据画坛主流因元代未设画院,除少数专业画家直接服务于宫廷外,大都是身居高位的士大夫画家和在野的文人画家他们的创作比较自由,多表现自身的生活环境、情趣和理想山水、枯木、竹石、梅兰等题材大量出现,直接反映社会生活的人物画减少。

作品强调文学性和笔墨韵味,重视以书法用笔入画和诗、书、画的三结合元四家的画风虽各有特点,但都是从五代董源、北宋巨然发展而来,重笔墨,尚意趣,画中结合书法诗文,是元代山水画主流,对明清两代影响很大除了元四家外李士行父子绘画也是高手。

下面我们一起欣赏元代著名画家李士行父子绘画作品

李士行(1282-1328),字遵道,蓟丘(今北京市)人衎子官黄岩知州歌诗字画,悉有前辈风致画竹石得家学而妙过之,尤善山水尝以所画大明宫图入见,仁宗嘉其能,命中书与五品官卒年四十七故宫绘画馆藏有其古木石竹图轴。

《图绘宝鉴》、《滋溪集》、《文湖州竹派》、《榆园画志》李士行传世作品有《竹石图》《清泉乔木图》《枯木竹石图》《古木丛篁图》《山水图轴》《枯木寒溪图》《乔松竹石轴》《江乡秋晚卷》《双松高士图》等李士行父亲李衎传世作品有:《四季平安图》《竹雀图立轴》《竹石图》《双松图》《双钩竹图轴》《沐雨图》《双钩竹图轴》《四清图卷》《纡竹图》《修篁树石图》等。

元代著名山水画家李士行《竹石图》赏析

元代著名山水画家李士行《竹石图》绢本墨笔,纵170厘米,横92.3厘米,辽宁博物馆藏该图绘三竿修竹于石缝间亭亭玉立,枝叶繁茂,坡上小草破土而出画面构图疏朗,竹叶笔意自然洒脱,石头用披麻皴法表现出肌理质感,层次分明,堪为佳作。

此图画心怪石嶙峋,三杆晴竹傲立,叶片疏密俯仰有致,上飘欲举,仿若微风习习全图墨色偏淡,层次分明,用笔自然灵动,说明画家除有深厚的功力外,还对客观事物观察入微,故能写实而传神左侧行书署款蓟丘李士行遵道作,下钤有李氏遵道朱文印记。

此图曾经清梁清标收藏,左下有其棠村审定白文、蕉林朱文两印记此卷全图墨色偏淡,层次分明,用笔自然灵活稳健,说明画家除有深厚的功力外,并对客观物象细微观察,故能写实而传神,堪称为得用意之作李衎之子李士行,同样以书画闻名于世。

他曾绘制《大明宫图》呈献仁宗皇帝,获授五品官职李士行擅画古木山水,多以寒林入画,遥接北宋李成郭熙的风格他的墨竹继承家法,更有出蓝之能元代著名山水画家李士行《清泉乔木图》赏析

元代著名山水画家李士行《清泉乔木图》立轴,绢本,水墨,纵165.7 厘米横 108.6厘米,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藏款识题跋:自跋: 泰定丙寅(1326年)冬十二月蓟丘李士行遵道作 赏鉴跋: 华溪九十翁沈梦麟为蕴中上人题。

钤:沈玄昭印钤印:作者印: 李士行、李氏遵道、游戏翰墨 收藏印: 怡亲王宝画卷一展,肃杀之气扑面而来:万物萧条,山川冷寂,泉水清浅静无声,怪石嶙峋水中立岸边有枯草,深山无鸟鸣显然,这是一幅冬日的图景可是,就在这一片肃杀萧条之中,两棵古木参天而立,占据了整个画面。

这是两棵老松,枝干粗壮,疤痕累累,巍然挺立,给人一种刚直端正之感它的枝条细密而曲折,强劲有力,每一根细小的枝条似乎都锋芒毕露,越到树梢处,越发屈曲盘旋,如盘虬,如卧龙这样的画法,在国画中被称作“蟹爪枝”,还真是生动形象。

画面中还有一些细节值得注意看,古松脚下,还画着几棵荆棘,矮小细弱,不堪与坚松匹敌,它们喻示着与古松相对立的小人,那么古松,自然就是高洁傲岸、不随俗流的君子古木类绘画题材萌发于北宋时期苏轼的文人画,到了元代日益风行。

受当时的政治环境影响,许多文人把自己郁郁不得志的情怀寄托在山水古木画中,表述孤寂的心境,宣泄苍凉的情绪,自励高远的气节,同时也表达了他们冷眼面对人生枯荣的达观思想和不愿与人世争荣的避世态度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整幅画带给人一种苍凉萧索之感了。

画面右上角是一首题诗,作者是华溪九十翁:蓟丘李侯能画松,盘根错节腾蛟龙枯梢削铁岁月古,细叶舞风紫翠重昔人曾入丁固梦,此株岂为秦官封毕宏韦偃俱已矣,请公放笔吾将从题诗与画作意境相通,可谓珠联璧合今人也有如下题诗:乔木矗立旷野中,睥睨四顾自从容。

清泉涓涓石上流,不舍昼夜度寒冬“睥睨四顾自从容”,豪迈之气尽在其中,可谓传神之笔画家参照了北宋李成的枯树画法和郭熙的蟹爪枝造型,主干刚直、端正,树枝多有曲折,小枝细密,出枝强劲有力,树身以淡墨渲染,给人以圆浑厚实的视觉感受。

树下寒溪潺潺,枯草平卧,远水苍茫,景象荒寒全图置景极简,荒野里只有两株高耸的古木,在空旷的天际中显得格外鲜明夺目,仿如君子的气节在乱世中更加彰显一样美国哈佛大学福格美术馆藏有一幅与此幅堪称“双胞胎”的画作,比此幅少纪年和沈梦麟跋,又枯枝出枝稍有不同,细察之两幅似都是真迹,或此幅为送人之作,福格本为自娱之作,或其中必有一假,不得而知。

元代著名山水画家李士行《枯木竹石图》赏析

元代著名山水画家李士行《枯木竹石图》绢本,水墨,纵170厘米横52厘米,上海博物馆藏1327年作此图绘古木两枝,形态苍古树石的用笔遒劲深厚,皴染稠密细枝勾勒形似蟹爪,别具一格笔墨苍劲磊落,观之则赏心悦目。

绘枯木一棵,两枝树杆粗壮,枝杈繁多,恣意生长;树旁巨石耸立,棱角圆润;右侧淡墨绘一棚细竹,竹叶修长秀美,生机勃勃李士行,字遵道,元代画家,善山水,尤工竹石更妙元代著名山水画家李士行《古木丛篁图》赏析

元代著名山水画家李士行《古木丛篁图》绢本,水墨,横100.4厘米,纵169.6厘米,藏身于上海博物馆此画的作者就深谙此道,擅长古木竹石,在古木竹石画上更远胜山水画!整个画面布局平稳,境界平淡天然此画用笔温和秀润,多用披麻皴,墨色变化丰富,水色淋漓。

其浓淡相间,以淡墨皴染,浓墨画近树和点苔,层次分明看此画的画风便能觉得作者就有那种君子之风的画者此画因多年存藏已经疤痕累累,树枝更谓盘根错节,枝还在叶已落尽,只见其枝丫还在努力朝寒空尽情努力伸展,似乎是想让观者知其有无尽的生命力,古木两侧修篁斜而丛生,想为这画的萧瑟增添灵趣又或者是想告诉观画者点什么!不知道此刻在欣赏此画的您又将是如何看之?

此画在构思上是煞费苦心了,画家在通过笔墨拉近,压低自己的视线来衬托表现那盘根错节的树根与古木的高耸,从远处看画面,除云天外没了其他遮挡物尽显那茫茫寒空的孤寂与肃穆,给观画者有种冷清之感!李士行又通过那苍浑剥落的树疤以浓淡不一的水墨进行创作与晕染,得以表现古树的曾经沧海与沧桑,观画从细微处得以见到,那细树枝用笔中锋,笔力遒劲有力,让人能感受到那古树的生命力的顽强!观画和观内心一样,画者在用笔其实在画自己的内心世界。

在这幅画中能尽情地感受到修篁和干枝的用笔的洒脱俯仰有致,在画竹叶时画家用笔更是先按后提,露锋运笔,在石块的处理上用国画技法重墨勾皴,尽显苍朴和浑厚,使整幅画得以更显荒芜和沉郁!不亏是传世之作可惜最后李士行在去做官的途中,却死于集庆路上,终年47岁,英年早逝,对于书画界是巨大的损失。

可惜了那一身的才华未能留更多精品良作于后世,嗟叹!元代著名山水画家李士行《山水图轴》赏析

元代著名山水画家李士行《山水图轴》绢本,墨笔,纵106.2厘米,横52.7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该画峻岭群山,河溪丛林,山道曲径通幽,房舍隐约可见河溪间,小桥横卧,桥下小草丛生,一人策杖寻幽,一侍童携琴随行,意境清远宁静,可居可游,令人流连忘返。

山峦采用披麻皴,加以水墨晕染;山顶多头,画风似董源、巨然,草木墨色滋润,富于浓淡变化此《山水图》取境开阔,中间以一高峰为主体,四周群山相扶雾气弥漫的、深远的山涧有一清流涌出,并化为平静的河水缓缓向前流淌。

整个画面布局平稳,境界平淡天然此画用笔温和秀润,多用披麻皴,墨色变化丰富,水色淋漓其浓淡相间,以淡墨皴染,浓墨画近树和点苔,层次分明元代著名山水画家李士行《枯木寒溪图》赏析

元代著名山水画家李士行《枯木寒溪图》立轴,绢本,水墨,纵171.5厘米,横97.5厘米,美国哈佛大学福格美术馆该画将古树、寒溪绘于一图,主题突出,意境幽深,营造了孤淡、苍凉的气氛画上有作者自题:“蓟丘李士行遵道作。

”“枯木”亦作“古木”,并不是指枯死的树,而是指描绘冬季里的落叶乔木,画面上常用来与竹、坡、石相伴表现枯木类的绘画题材起于北宋苏轼的文人画,至元代日益风行当时的文人画家们以此来表述他仃瓢寂的心境,宣泄内心苍凉的情绪,同时自励高远的气节;另一方面,也表达了文入画家们冷眼面对人生枯荣的达观思想以及不愿与世人争荣的避世态度。

《枯木寒溪图》就是—幅体现这种精神槌求的作品此画将古树、寒溪绘于一图,主题突出,意境幽深,营造了孤淡、苍凉的气氛画中两棵大树的画法参照了北宋李成的枯树画法和郭熙的蟹爪枝造型,主干刚直、端正;树枝多曲折,且有张力;小枝细密,且劲爽,树身以淡墨渲染,给人以圆浑厚实的视觉感受。

近处,坡边寒溪潺潺,枯草平卧,泉石边流动的溪水给荒野平静的气氛平添了几分生气远处,淡水苍茫,意境荒寒中部及远处溪水的处理,在远近错落的堤岸分割下,虽平实却不显死板全图置景极简,在荒野寂寥的映衬下,只有两株高耸的古木在空旷的天际中显得格外鲜明夺目。

这是—种象征的手法,以古树的气质来象征君子的气节,彰显着古代文入画家在乱世中保持自己的清高品格,是—种精神的张扬如果说此画是通过对自然的描写来表现一种苍凉的景象,不如说是古代文入画家孤独、寂凉心境的写照。

枯木脚下画有数株荆棘,比喻与君子(枯木)相对立的小人,寓意着作者对小人的蔑视,抒发了作者坚信正意必然战胜邪恶的信心元代著名山水画家李士行《乔松竹石轴》赏析

元代著名山水画家李士行《乔松竹石轴》绢本,墨笔,此图作纵181.9厘米横106.4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所画竹石,得自家学 松树一株在坡石、竹叶的陪衬下,傲然挺立,只有两枝上有松叶,余皆是枯枝杈枒,展现的是松干盘曲劲拔的美感。

用笔简洁有力,松干富有提顿变化,竹石则平滑温润兼善诗书画,所画竹石,得自家学松树一株在坡石、竹叶的陪衬下,傲然挺立,只有两枝上有松叶,余皆是枯枝杈丫,展现的是松干盘曲劲拔的美感用笔简洁有力,松干富有提顿变化,竹石则平滑温润。

元代著名山水画家李士行《江乡秋晚卷》赏析

元代著名山水画家李士行《江乡秋晚卷》纵31厘米横117.4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画上御制诗为乾隆二十七年四月第三次南巡时所作由档案可知,此卷为史贻直(1682 —1763)于二月十二日在扬州贡进,他当时任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为可进献贡物的高级官员。

从卷上“史铁珍藏书画”印亦可推知此画原为其藏品李士行(1282 —1382)为元代画竹名家,此卷为其难得之山水画作据笪重光(1623 —1692)题跋,此作在江南与〈鹊华秋色〉、〈师子林图〉等名迹并重由于这两件名迹已经入藏宫中,因此当乾隆皇帝得到李士行此作时,才会欣喜地写下“鹊华师子仍同,足傲重光诩润州”。

此卷画江村平远景色,近处树石掩映,矮屋傍崖。远处行人骑马渡桥,汀渚处处,渔舟往还。石用长皴,山头石间苔点繁密。画幅透视呈现前后高低不同的两个水面,至为奇特。元代著名山水画家李士行《双松高士图》赏析

元代著名山水画家李士行《双松高士图》纵154厘米横90厘米,私人藏题识:蓟丘李士行遵道制题跋:铁角霜鳞绿玉须,□到天衢□,化作山前树两株笙鹤处士乔古梦符李士行继承北方王庭筠、李成和郭熙传统,将李郭一派的松竹意象明朗化,直接指向 愁绪与故事性情节。

松竹,正是远离元蒙朝廷,与世隔绝文人的自傲与独立的最好体现古松,不罹凝寒,气概高干,竹则坚韧有节李士行以书法写绘松竹,每一片叶的形状和位置都需要精确定位,具备了儒家的高度秩序感,实现了赵孟俯提出的绘画创作文人化。

足下缓坡以横曲线条勾描,间生兰草,苔漫点缀浓墨勾勒窠石轮廓,略施皴法配以墨色晕染,而得区分石面竹藏声喧石缝中,虽为幽篁新生,有“临大节而不可夺”态坡崖生长松,绘圈形勾画若龙鳞的树皮,覆以淡墨晕染,高处树枝向下伸张作鹰爪峥嵘,低者则向上伸展以鹿角挺劲,枝头多为松叶漫布。

一高士或为访幽居行至松下,感尘喧暂可散烦襟, 执杖停歇,回首眺望,空山无日云模糊画面上方,题七言诗一首,大部已残:“铁角霜鳞绿玉须,□到天衢□,化作山前树两株”,款署“笙鹤处士乔吉梦符 ”钤印∶乔氏梦符,漫漶不清。

乔梦符(?—1345年),即元代著名曲作家乔吉,为李士行友人,字梦符,号笙鹤翁,又号惺惺道人,太原人居杭州太 乙宫前时,有题西湖梧叶儿百篇,名家为之作序然在江湖间四十年,欲刊所作,竟无成事者至正五年二月,病卒于家 。

下面我们一起欣赏李士行父亲李衎的绘画作品李士行父亲李衎(kan),元代著名的士人画家,他字仲宾,号息斋道人,皇庆元年任吏部尚书,后拜荣禄大夫,位及一品但纵使身居高位,李衎仍惯于深入山野,追求竹子最本真的状态。

李衎画竹师法文同,长期深入竹乡,有到过浙江,深入观察竹子形态,“师法造化”,因此在画竹上创立了独特的风格,形神兼备,追求蕴藉、自然、象征人物品德高洁的内在美 “衎”字,行喜也,闲适正直之意元代著名士人画家李衎《四季平安图》赏析

元代著名士人画家李衎《四季平安图》纵131.4厘米横51.1厘米,绢本水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此幅水墨绘修竹四竿,三浓一淡,两前两后,布置得宜,风姿卓然李仲宾此幅全学文湖州,而加浓密之致,体现了其本人的艺术审美。

李衎非常注重竹子的形理表现,正如他在其晚年著作《竹谱详录》中所强调“规矩”和“法度”的重要性,“苟能就规矩绳墨,则自无瑕类,何患乎不至哉!纵失于拘,久之犹可达于规矩绳墨之外,若遽放逸,则恐不复可入于规矩绳墨,而无所成矣。

故学者必自法度中来,始得之”元代著名士人画家李衎《竹雀图立轴》赏析

元代著名士人画家李衎《竹雀图立轴》绢本,纵159.4厘米横94厘米,弗利尔美术馆藏此画颇俱元代画家李衎的风神,然李衎画竹很少配以禽鸟,故此作可看作是李衎传派的画家所绘李衎,字仲宾,号息斋道人,尤善画枯木竹石,善画墨竹,双钩竹尤佳,和赵孟頫、高克恭并称为元初画竹三大家。

元代著名士人画家李衎《竹石图》赏析

元代著名士人画家李衎《竹石图》绢本 ,设色,纵185.5cm,横153.7cm藏故宫博物院本幅设色画双钩竹四枝,无款,款印两方,已残上诗堂有明李东阳题记,印记本幅及诗堂共七方绘翠竹数竿,丛中叶未长开的细竹杆韧且直,竹叶繁茂的枝头自然下垂,旁边新生的竹笋攒劲猛长,欲与成竹试比高;墨色巨石倾斜放置,螺圈似的细纹,宛如一颗大螺蛳般;地面灌木、杂草丛生,尽显一派生机勃勃。

元代著名士人画家李衎《双松图》赏析

元代著名士人画家李衎《双松图》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李衎(1245—1320),河北蓟县人字仲宾,号息斋道人曾出使交趾,深入竹乡,对竹的形色生态作过详细的观察着有《画竹》《墨竹》两谱 坡石上双松高耸,尚有几株枯树依依旁立,似是描写岁寒草木都已枯凋,而松树的枝叶仍然茂密苍翠。

松叶以细笔中锋画成球状,松干渍染圆浑,饶有秀雅温润的感觉在画幅左侧枯树坡石间,有“仲宾更字息斋”的印文元代著名士人画家李衎《双钩竹图轴》赏析

元代著名士人画家李衎《双钩竹图轴》绢本,设色,横187.5厘米横44厘米,又名《翠竹新笋》,天津博物馆藏画面一成竹一新笋,竹子枝繁叶茂,长势很好,新笋亦不甘落后,粗壮的杆上发出叶子积极跟上画面构图匀称,布局错落有致,竹叶以墨色细加泻染,笔法圆劲精整,设色淡雅。

李衍,字仲贤,号息齐道人,后追封“蓟国公”,为元代画竹名家元代著名士人画家李衎《沐雨图》赏析

元代著名士人画家李衎《沐雨图》绢本,设色,纵111.5厘米横5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馆藏绘雨后翠竹,土坡上竹四竿,竹叶翠绿繁茂,地面生兰草、蒲公英数丛 技法上,竹叶以双钩法,笔法劲健工细,以汁绿敷染,叶尖略施赭色,绘出了雨后翠竹的青翠欲滴,清爽绰约,生机勃勃!。

元代著名士人画家李衎《双钩竹图轴》赏析

元代著名士人画家李衎《双钩竹图轴》绢本,纵163.5厘米,横102.5厘米与前面那幅天津博物馆藏那幅图稍大竹枝叶双勾染汁绿,勾笔圆劲精整;石用浓淡墨晕出无款,铃“李衎仲宾”、“息斋”二印李衎(1245-1320年),字仲宾,号息斋道人,晚年号醉车先生,蓟丘(今北京市)人,晚年寓居维扬(今江苏扬州)。

皇庆元年为吏部尚书,拜集贤殿大学士卒年七十五,追封蓟国公,谥文简画竹四株,前后左右交错,枝叶繁茂下方小竹数株,怪古平坡竹叶以墨色细加泻染,表现出阴阳向北背湖石用浓淡墨晕出,玲珑多姿构图匀称,笔法圆劲精整,设色淡雅。

作者还通过碎石、枯枝等周围景物的描写,更加烘插出竹子“清高拔俗”的品格该图竹枝叶双勾染汁绿,用笔圆劲精整,设色明快清雅枝叶穿插,繁而不乱,疏密有致石用浓淡墨晕出,无明显勾括和皴擦,别具一格元代著名士人画家李衎《四清图卷》赏析

元代著名士人画家李衎《四清图卷》此图纸本,墨笔,纵35.6厘米,横359.8厘米纸本,约在明代中期被分为两段,前半卷现藏美国堪萨斯纳尔逊·艾特金斯美术馆,画慈竹、笙竹二丛上有赵孟頫、元复初题跋;后半卷画梧竹兰石,。

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后半卷有明代周天球题跋。

画家自题于后:“大德丁未秋九月,王元卿道录送到此纸,求予拙笔,事多未暇,明年春正月一日,始得了辨。灯暗目昏,自视之,不知何如也。息斋道人蓟丘李衙仲宾题,后押,李衙仲宾白文印。息斋朱文印。

画竹、梧、兰、石坡石圆润浑厚,竹法清健,兰叶飘逸,老梧以泼墨为叶,淋漓尽致卷后自题:“大德丁未秋九月,王玄卿道送至此纸,求予拙笔,事多未暇明年春正月一日,始得了办,灯暗日昏,白日视之,不知何如也息斋道人蓟丘李衎仲宾题。

”此画作于至大元年(1308),李氏64岁钤“息斋仲宾”、“息斋”2印卷后周天球题记,钤明项元汴、清安岐、乾隆、宣统内府诸藏印《墨绿汇观》著录现藏故宫博物院此图原为长卷,在明万历以前,已被分为2段,前段画慈竹、筀竹二丛,石脚一角,款“仲宾为玄卿作”6字为后添,现藏美国堪萨斯纳尔逊博物馆。

元代画竹的风气很盛行,但画竹的大类中也有许多细微的讲究,比如有专画双钩竹,青绿设色,细笔渲染;也有专画水墨竹,大笔渲染,有大写意的风度李衍则是水墨竹画的代表人物梧桐、青竹、兰草、湖石常被借喻人品的清高纯正,故表现这四种“清物”的长卷被称做“四清图卷”。

《四清图》是李衍为朋友王玄卿所画

此画中画二石,网浑清润,石后数竿秀竹,清健有力工整而极潇洒,兰草由石间伸出,柔和舒展,欲断还连图下方竹影婆娑,旁出的一枝细劲的新篁,给人以雨后蓬勃之势,竹间的两株梧桐,飘忽似烟之态极富韵味画中枝叶虽密,但笔笔秀雅简洁,墨色浓淡相宜,变化自然。

画上有作者的题跋“大德丁未秋九月

王元卿道录送到此纸求予拙笔事多未暇,明年春正月一日,始得了辨:灯暗目昏,自日视之,不知何如也息斋道人蓟丘李衍仲宾题”后钤“李衍仲宾”白文印、“息斋”朱文印除此之外还有周天球一跋元代著名士人画家李衎《纡竹图》赏析。

元代著名士人画家李衎《纡竹图》轴,绢本,青绿山水设色,纵138.5厘米,横79厘米,藏于广州艺术博物院是李衎的代表作品之一,在众多元代的画竹人士之中,李衎堪称出类拔萃其笔下的《纡竹图》具有浓厚的文人意识,是一幅写实的双钩设色画。

此图以双钩着色写纡竹,下笔劲利,着色清新,竹枝前后交错,竹叶疏密有致,不仅极富层次感和形式美,而且将纡竹虽被屈抑但仍生机勃勃的精神状态准确生动地表现出来,充满了象征意义,寄托了作者深邃的情思和理想画左上角是李衎在作画十三年之后的题识,阐述了其创作经过及绘画思想。

元代著名士人画家李衎《修篁树石图》赏析

元代著名士人画家李衎《修篁树石图》绢本,墨笔,纵152厘米,横100厘米,南京博物院藏李衎画的竹,让人感觉宁静而又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李衎曾遍游东南山川林薮,出使过交趾(今越南),深入竹乡观察各种竹子的生长状况,是一位既具深厚传统功力,又注师法自然的画家。

此图题材还是修竹与树石,修竹清秀流畅,层石形制奇异,树枝则枯涩古掘,杂以兰花野草,共同构筑了此画幽雅明快的意境该图题材还是修竹与树石,修竹清秀流畅,层石形制奇异,树枝则枯涩古掘,杂以兰花野草,共同构筑了此画幽雅明快的意境。

元朝是个短命王朝,从入主中原到顺帝被逐,不足百年它穷兵黩武,一味地马上征战,宫廷内权位争夺不断,充满刀光血影汉人及知识分子被歧视和排斥,文化发展受到滞碍因此,元代文物流传至今的较为稀少,字画、古籍、陶瓷、货币都有较好的市场价位。

作为完整保存下来且有明确纪年的端砚,它的珍罕性是可以想见的元代在绘画创作思想上继承北宋末年文同、苏轼、米芾等人的文人画理论,提倡遗貌求神,以简逸为上,追求古意和士气,重视主观意兴的抒发与宋代院体画的刻意求工、注重形似大相径庭,形成鲜明的时代风貌,也有力地推动了后世文人画的蓬勃发展。

在元代短短90余年内,画坛名家辈出,其中以赵孟頫、吴镇、黄公望、王蒙、钱选、王渊等和号称元四家的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最负盛名元四家之外,画坛高手就属李士行父子了你感觉呢?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