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科技

科技馆展品讲解词(长春科技馆展品讲解)不看后悔

  • 来源:互联网
  • |
  • 2023-09-12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本文对科技博物馆进行了界定和分类;简要评述了科技博物馆和科学中心的四个发展阶段及十个发展趋势。并提出对我国科技馆发展的启示。

科技馆展品讲解词(长春科技馆展品讲解)不看后悔

 

吴国盛  田松  董洁林   主编科学 ● 历史 ● 文化 ● 人类

▲ 刘立,摄于2015年刘立1964年生,男,湖北人北京大学哲学博士现为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协—清华大学科技传播与普及研究中心副主任导读本文对科技博物馆进行了界定和分类;简要评述了科技博物馆和科学中心的四个发展阶段及十个发展趋势。

并提出对我国科技馆发展的启示关键词   科技博物馆 科学中心 科技博物馆学◆ ◆ ◆  ◆ ◆ 科技博物馆和科学中心,在我国是一个方兴未艾的事业,并且已形成为一个巨大的“产业”据2013年度全国科普统计数据,全国共有科技馆380个,科学技术博物馆678个,青少年科技馆(站)779个,分别比2012年增加16个、46个和40个。

据最新发布的2014年度全国科普统计数据,截至2014年底,全国共有科技馆409个,科学技术博物馆724个,分别比2013年增加了29个和46个全国科技馆共有4192.31万参观人次,比2013年增长12.27%。

全国科学技术博物馆共有9914.62万参观人次,比2013年增长0.95%然而,与我国科技博物馆和科学中心的快速发展和丰富实践相比,有关理论研究严重滞后本文拟就科技博物馆和科学中心的有关理论和实践问题作一些探讨。

1 科技博物馆的界定及分类科技博物馆的界定在我国科普统计中,“科技馆”和“科学技术博物馆”是作为两类场馆来统计的科技馆指的是以科技馆、科学中心、科学宫等命名的以展示教育为主,传播、普及科学的科普场馆;科学技术博物馆包括科技类博物馆、天文馆、水族馆、标本馆及设有自然科学部的综合博物馆等。

任福君等人则认为,科技类博物馆包括科学中心(科技馆)、自然类博物馆(自然博物馆、天文馆、地质博物馆等)、工程技术(专业)科技博物馆[1]由此可见,在国内“科技馆”、“科技博物馆”、“科技类博物馆”等概念处于混用状态,并没有一致的定义。

在国际上,也尚未见到关于科技博物馆的统一界定即使是《科学技术传播百科全书》也未对“科技博物馆”提出一个明确的界定[2]这里笔者拟借鉴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对“博物馆“(Museum)的定义,提出科技博物馆的界定。

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提出:博物馆是一个以研究、教育、欣赏为目的而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和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证的、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向大众开放的、非营利的永久性(固定性)机构[3]基于此,笔者提出:科技博物馆指那些征集收藏、保存保护、研究、传播和展示自然物以及人类所创造的科学、技术、工程和产业成果的,可供公众参观、学习和休闲的,具有公益性质的场馆和场所。

 这个定义的特点有:(1)科技博物馆既指有建筑物的、有顶盖的场馆,如“中国科技馆”;也包括露天的、园囿性的场所,如植物园(如北京植物园、华南植物园),地质公园(如黄山地质公园),自然保护区(如神农架自然保护区)等。

人们通常所说的科技馆,指的是有场馆的科技馆,即狭义的科技类场馆后者也称园囿性博物馆(2)科技博物馆的对象,包括自然物(如北京自然博物馆中的东西),也包括人工创造物(如汽车、火车、飞机、物理、化学、生物等)。

可以认为,科技博物馆是科学、技术、工程、产业以及自然的一个替代性存在场所(Alternative Settings for 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Industry, and Nature)。

(3)博物馆主体活动和功能是:征集收藏、保存保护、研究、传播和展示自然物和人工物(4)博物馆是面向公众开放的、可供公众参观的场所,公众可在那里进行非正规学习,也可已在那里休闲娱乐(5)博物馆具有公益性,特别是官办的博物馆;即使是私办博物馆,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公益性的。

可收费也可以免费科技博物馆和科学中心的分类国内外科技博物馆(和科学中心)林林总总,名称也五花八门,这里笔者尝试按两个维度对科技博物馆进行划分一个维度是看科技博物馆强调收藏品还是强调互动性;第二个维度是看科技博物馆是综合性的还是专业性的。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象限分类图,把科技博物馆分为四类,如图所示

▲ 科技博物馆的分类第一类,综合性科技博物馆:如柏林科技博物馆第二类,综合性科学中心:如旧金山探索馆、安大略科学中心、中国科技馆、广东科学中心、合肥科技馆第三类,专业性科技博物馆:如伦敦自然博物馆、曼切斯特科学与工业博物馆、奔驰博物馆、爱因斯坦博物馆、军事博物馆、邮电博物馆、铁道博物馆、航空博物馆、北京汽车博物馆。

第四类,专业性科学中心:如北京天文馆、长春中国光学科学技术馆需要指出,上述分类是一个“理想类型”分类现实中,一些强调收藏品的科技博物馆也引入了科学中心的元素-互动展品新建的西藏自然科学博物馆是科技馆(科学中心)、自然博物馆和展览馆“三馆合一”。

我国很多科技馆,虽然其英文是Museum(博物馆),如中国科技馆,其英文是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useum,但主要是“科学中心”,强调互动性,缺乏收藏品我们观察到一个趋势,一些科学中心意义上的科技馆引入了或拟引入收藏品,如上海科技馆新建了拥有大量收藏品的上海自然博物馆。

湖北科技馆新馆拟引入科技史收藏品或仿制品个人认为,一些新建科技馆如河南省科技馆新馆,应引入科技史收藏品或仿制品,一些老馆也应更新换代,补收藏品这个“短板”更广泛地讲,考虑到某些省份或地区缺乏科技博物馆,新建的大型科技馆如河南省科技馆新馆,应以综合性科学中心为主体,同时兼顾综合性博物馆(即多个领域的广泛的收藏品)、专业性科技博物馆(以某一或某些地域性历史“镇馆之宝”为鲜明特色)、专业性科学中心(以某一专业领域的互动展品为主打,形成鲜明特色)。

又考虑到某些省份或地区缺乏自然博物馆,新建的或扩建的科技馆也兼顾自然博物馆,如上海科技馆、西藏自然科学博物馆都包括有自然博物馆再加上当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不断出现热点主题,新建的科技馆应有较大面积的处理“应急”的临时展览馆。

总之,新建科技馆可以考虑“四位一体”:综合性科学中心、科学与工业博物馆(历史收藏品和仿制品)、自然博物馆和临时展览馆2 科技博物馆和科学中心发展的四个阶段据Schiele(2014)的研究,科技博物馆和科学中心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各有其特点[4]。

第一阶段:展示技术发展史一般认为,现代意义上真正的博物馆是1683年在牛津建立的Ashmolean博物馆最早一批科技博物馆主要出现在工业革命时期世界上第一个国际博览会1851年在伦敦举办,展览结束后,为展览搭建起来的建筑物及展品就促成了1857年伦敦科学博物馆的建立;1903年维也纳技术博物馆,充分利用了1873年维也纳国际博览会的展品。

它们所展示的主题(VISION)是单纯的技术,兼顾科学;其目的是教育公众,让它们了解基本的技术原理;它们关注的时段是过去早期的科技博物馆主要展示历史上的收藏品,尤其注重收藏品的历史价值、新奇性和多样性展品布置样式多年来保持一成不变。

第二阶段:展示当代科学技术,提高公众知识水平这个时期代表性的科技博物馆有:1930年纽约科学与工业博物馆,1933年芝加哥科学与工业博物馆,1937年巴黎发现宫它们主要展示当时科学技术的进展;对公众进行教育和灌输,让他们了解科学的原理和科学的技术应用;它们关注的时段是既有过去,更多的是现在。

它们不仅展示收藏品,更多的是引入了大量的展品(exhibits),这些展品多年来一成不变科技博物馆内还为公众提供科学实验演示,展现当代科学的进展和成就第三阶段:让公众接触到科学技术,促进知识为民所有1969年旧金山探索馆,1969年安大略科学中心,真正开启了“科学中心”的时代。

1973年国际科学技术中心协会(ASTC)的成立,象征着科学中心从科技博物馆中派生出来这些科学中心的愿景是让公众理解科学,体验科学方法,了解科学进展;其目的是促进公众积极主动地学习科技知识,鼓励观众参与科技活动。

它们关注的时段不再是过去,而是着眼于现在和未来科学中心推出了大量的可上手操作的展品,也鼓励观众参与制作展品,展品更新换代的周期比科技博物馆要快科学中心很重视观众的体验和满意度第四阶段:突出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关系,突出双刃剑效应

这一时期新出现的科技博物馆和科学中心,主要有:1977年新加坡科学中心;1986年巴黎科学与工业城;2004年巴塞罗那Cosmocaixa(宇宙盒)科技馆它们展示主题是科学和技术对当代社会的影响;其目的是让公众理解科学,知晓科技的社会影响;它们关注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个时段。

其主要展示方式是临时展览和举办活动,频繁更新换代它们表现科技的新奇性和未知性;注重对公众进行科学的社会影响方面的教育,既有正面积极效应,也有负面消极效应概言之,第一个阶段是技术史博物馆阶段,第二、三个阶段的科技博物馆聚焦于当代科学,第四个阶段的科技馆侧重于科学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虽然每一阶段都代表着一种新的发展,但这并不意味着是后一个阶段是对前一个阶段的取代;相反,每一个新阶段都可以认为是对科技博物馆和科学中心已有理念、内容建设、展示方式的丰富和发展所以,现代科学中心并不排斥甚至引入科技史的传统展览,如巴黎拉维莱特科学城举办了“达芬奇:项目、设计与机器秀” 展(Leonardo De Vinci: Projects, Designs, Machines Show, 2012.10—2013.08);而那些侧重非上手互动型藏品的科技博物馆也不排斥加入互动的元素,如伦敦科学博物馆开设了面向5-8岁孩子的设计互动展厅。

3 科技博物馆和科学中心的发展趋势及启示笔者综合Chittenden (2010)、Schile (2014)等前人的研究成果,加上笔者自己的观察发现,概括出国际科技博物馆和科学中心当代发展的十个趋势,并结合我国的国情,提出了若干启示。

(1)展教方式从灌输式到启发式、从讲解型到动手型考虑到我国国情,尤其是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总体水平相对较低的现状(2015年我国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为6.20%),我国科技馆应该兼顾灌输式和启发式展教方式,结合两种方式开展科学传播与普及教育,并逐步从灌输式走向启发式。

在我国,应该兼顾讲解与动手两种方式开展科学普及教育实际上,在我们国家,观众特别喜欢听讲解员对展品作讲解,所以我们需要坚持讲解型的展教方式,培养更多优秀的讲解员,同时也要鼓励观众尤其是青少年在上手操作中学习,做中学。

(2)展教内容从经典科学到新兴科学目前在我国科技馆所展示的大多是已经被证明为真理的科学常识,比如牛顿三大定律、DNA双螺旋结构等然而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出现了很多新兴的科学技术,还有战略新兴产业,例如转基因、纳米科技等。

国外不少科技馆已把这些新兴科技引入到展览中,让公众及时了解前沿动态我们应该兼顾经典科学与新兴科学的结合(3)展教内容从科学成果到科研过程我国科技馆的展示内容,基本上都是“尘埃落定”的东西,国际上科技馆已开始展示科技成果是如何尘埃落定的,这就是科研开发过程。

我国科技馆要扩充展教内容,不仅要展示通常所说的“四科”,即科技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也应引入科研过程、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科技馆还应承担宣传普及科学发展观以及十大八以来确立的科技创新观、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工作。

(4)展教立场从支持辩护型到客观中立型我国应兼顾支持辩护型与客观中立型,比如科技馆对转基因、核电产业方面的展教,应该站在相对中立的立场上,让公众通过展览所获得的内容、数据和证据,做出自己的判断当然,由于我国科学文化水平总体较低,在展览时要有一定的舆论导向,把支持辩护和客观中立的方式结合起来。

(5)从以科技馆为中心到以观众为中心我国科技馆应兼顾以科技馆为中心与以观众为中心两种理念科技馆专业人员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适当坚持科技馆为中心,充分考虑观众对科技馆的多种需求,尤其是对展教主题的需求(6)把STEAM落地

现在的科技馆尤其是展品应该与艺术结合起来美国的STEM教育指的是科学、技术、工程与数学的教育;近年来逐渐转型,引入艺术和人文(ARTS)的元素,扩展为 STEAM教育科技馆要把STEAM理念落地,就要强调展品设计和布置,必须与艺术结合起来,体现出科技展品的文化特性。

人类最高的价值观是追求“真、善、美”,科学是求真的,人文是求善的,艺术是求美的,这些元素应该有机地结合起来Steam一词在英语中的意思是“蒸汽”;说起这个词,我们常常就会联想到瓦特发明的蒸汽机,正是蒸汽机推动了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

由此,我们可以Steam延伸理解为:发明的源泉、创新的引擎把STEAM理念贯彻到科技馆的建设、运营和实践中,就是要让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在科技馆感受、体验并激励发明与创新科技馆应提供创客空间(7)制造场景科技馆里的展项是“在场”的东西,要让人们联想到“不在场”的东西,形成完整的“冰山”图景。

比如,哲学家海德格尔,通过“壶”,就联系到了“天地人神”在展览的时候应该制造相关的背景(context),只有在一定背景下才能更多地看出展品更丰富的意义笔者在参观伯尔尼爱因斯坦博物馆时,感觉到那里的场景制造做得非常好,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又如,清华大学以“两弹”元勋、清华校友邓稼先为主题的原创校园话剧《马兰花开》,生动地展现了科学大师的光辉业绩和崇高精神,对于弘扬科学精神、激励青年学子献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很有意义 (8)增加临时展览

当今社会发展迅速,科技馆要跟上时代,就必须要增加一些临时展览比如,青蒿素的发现者屠呦呦研究员最近刚刚成为中国本土第一位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我们的科技馆应该立即跟上,围绕这个主题做一些临时展览湖北咸宁要建核电站,科技馆可以适当、适时地推出核电展览,让公众理性地理解核电站。

(9)“互联网+科技馆”我们可以把实体的科技馆与互联网技术有机结合起来,把国家所提倡的“互联网+”战略思维和行动计划,与广义的科学传播普及事业结合起来,线上线下形成无缝连接(10)集群化建设和运行笔者对德国柏林的“博物馆岛”印象非常深刻,那里集中了五个大型博物馆(柏林老博物馆、柏林新博物馆、国家美术馆、佩加蒙博物馆、博德博物馆),充分创造了当地的文化品牌和形象。

这种现象用经济学、管理学上的术语来讲,就是“集群化”在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国科技馆区域也将形成博物馆集群,包括中国国学中心、中国国家美术馆、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最近上海科技馆王小明、宋娴出版了《重构与发展:博物馆集群化运营研究》一书,提出了“博物馆集群化运营”思路,努力形成在一定地域范围内拥有强大社会影响力的博物馆体系。

如何实行博物馆的集群化运行,是一个值得考虑的议题4 结束语科技博物馆和科学中心有许多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需要在学术层面上加以深入研究笔者赞同北京大学吴国盛教授最近提出的“科技博物馆学”思想,本文只是在“科技博物馆学”研究领域做了一些初步的尝试。

我们需要把国际上科技博物馆的“最佳实践”以及“科技博物馆学”的研究成果,与我国包括省市科技馆的实际和当地特色结合起来,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科技馆的建设和发展参考文献及注释:[1] 任福君,尹霖 等著:《科技传播与普及实践》,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5年P.178.[2] Chittenden, D., Science Centers and Science Museums. Priest, S.H., 2010. Encyclopedia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munication.Sage. PP.690-694.。

[3] 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2007年关于博物馆的定义:A museum is a non-profit, permanent institution in the service of society and its development, open to the public, which acquires, conserves, researches, communicates and exhibits the tangible and intangible heritage of humanity and its environment for the purposes of education, study and enjoyment. (http://icom.museum/the-vision/museum-definition/) 20150615检索.

博物馆是一个以研究、教育、欣赏为目的而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和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证的、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向大众开放的、非营利的永久性(固定性)机构[4] Schiele, B. 2014. Science Museums and Centres: Evolution and 。

Contemporary Trends. In: Bucchi, B. and Trench, B. 2014. Handbook of Public Communic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outledge. Pp.40-57.

本文为刘立教授在第八届湖北科技论坛分论坛——2015·华中科学传播与科学教育高层论坛(武汉,2015年10月16日)所做主旨报告,原载于《科学教育与博物馆》2015年第6期责任编辑  徐小编本文来自科学的历程  转载请联系本公众号。

科学 ● 历史 ● 文化 ● 人类今天,我们关注人类自身!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 ID: kexuedelicheng合作、投稿、授权事宜请联系邮箱 kexuedelicheng@126.com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