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兴科技城市(中国新兴发展城市)越早知道越好
导读城市是现代经济社会活动的主要载体,是每个人择业创业的重要考虑选项,国家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体现为城市之间的竞争40多年改革开放带动中国城市化快速推进,中国城市格
导读城市是现代经济社会活动的主要载体,是每个人择业创业的重要考虑选项,国家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体现为城市之间的竞争40多年改革开放带动中国城市化快速推进,中国城市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很多城市快速崛起,也有一些城市逐渐衰落。
随着城市化进程进入中后期,中国城市的基本格局逐步确定按照人随产业走、产业决定城市兴衰、规模经济和交通成本等区位因素决定产业布局的基本逻辑,我们在《中国城市发展潜力排名:2022》研究报告中对全国除港澳台外的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发展潜力进行客观排名,
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杭州、成都、苏州、南京、武汉、重庆位居前10名核心观点NO1.北京:政治、文化、国际交流和创新中心NO2.上海:全球化的大上海,未来媲美纽约NO3.深圳:乘改革开放之风、造创新活力之都。
NO4.广州:广东省的排头兵,省制造业的中坚力量NO5.杭州:民营经济的“大本营”、全国领先的“数智城市”NO6.成都:新一线龙头,西部经济高地NO7.苏州:最强地级市,从“世界工厂”发展为“创新高地”。
NO8.南京:六朝古都焕发新活力NO9.武汉:九省通衢,中部崛起的战略支点NO10.重庆:西南双核之一,大重庆与小重庆正文1北京:政治、文化、国际交流和创新中心北京当前城市功能定位虽然没有经济中心职能,但却集政治中心、创新中心、金融中心、国际交流中心、文化中心等优势于一身,未来北京将聚焦于发展首都核心功能。
2014年北京被中央定为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要求建成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在北京功能定位发生变化的同时,2012年北京正式提出将通州建设为“城市副中心”、2017年提出设立雄安新区,北京非首都功能承载地逐渐建设,北京更加专注于发展首都核心功能。
未来,北京将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并且作为核心引擎,引领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全国第一个减量发展城市,北京逐渐从粗放式发展到精细化调整转型北京“十四五”规划提出大力加强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及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未来将建成大国首都、国际一流的和谐之都。
同时,推动北京城市副中心和河北雄安新区两翼齐飞,增强与天津、河北联动,构建现代化都市圈,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
2上海:全球化的大上海,未来媲美纽约上海是中国经济的心脏,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未来有望媲美纽约,成为主要的全球经济金融中心19世纪中期通江达海、地理位置优越的上海开埠;20世纪初成为远东第一大城市、中国金融中心,被誉为“东方巴黎”;2021年上海GDP为4.3万亿,全国第一。
上海现有外商投资企业约6万家,累计认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767家,是我国内地外资总部型机构最多的城市交通方面,2021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超4700万标准箱,连续12年位居全球首位教育医疗方面,上海拥有4所985,6所211,32家三甲医院。
上海以汽车、电子、金融为支柱,并培育了一批优秀的互联网企业1992年抓住浦东开发的历史机遇,上海吸引大量外国银行、跨国集团和合资企业入驻,产业结构从“二、三、一”向“三、二、一”转型;21世纪重点发展金融、商贸等第三产业和先进制造业。
当前,汽车制造业、电子信息制造业及金融业是上海三大支柱产业,其中2021年电子信息和汽车制造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1%,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18.5%
未来,上海将继续坚持开放,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带动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根据上海“十四五”规划,到2035年基本建成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基本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上海将坚持开放包容,充分发挥服务长江经济带的龙头城市和“一带一路”建设桥头堡的作用,带动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3深圳:乘改革开放之风、造创新活力之都深圳乘改革开放之风腾飞,从1979年人均GDP仅为香港1/11的小渔村到2018年GDP超过香港成为活力四射的一线城市;近十年常住人口年均增量超70万,居全国之首。
2019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到2035年深圳要发挥作为经济特区、全国性经济中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引领作用,加快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努力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创意之都2021年深圳GDP超3万亿,居全国第三,仅低于上海和北京;。
常住人口1760万,近十年常住人口年均增量超70万,居全国之首;并且人口结构非常年轻,15-59岁人口占比79.5%,在重点城市中排第一深圳是引领全国的创新创意大都市,战略新兴产业为支柱产业,2021年增加值占GDP比重近40%。
目前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经济、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新兴产业已经成为深圳的支柱产业,2021年战略新兴产业增加值合计1.2万亿,占GDP比重达39.6%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18.4%截至2021年,深圳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2万家,华为、中兴、腾讯、比亚迪等科技巨头就坐落深圳。
未来,深圳将携手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参与全球分工与合作,打造全球创新创意之都深圳“十四五”规划提出,不断增强深圳在粤港澳大湾区中核心引擎功能,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加快建设富有活力、竞争力的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年轻活力、锐意改革、开放创新的深圳将携手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参与全球分工与合作,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的创新型城市,到2035年实现在经济总量上再造一个“深圳”4广州:广东省的排头兵,省制造业的中坚力量广州由华南中心升级为国家中心城市,GDP由1978年的全国第八上升到2015年的全国第三,之后被深圳超越。
广州一直是华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世界唯一2000多年长盛不衰的大港,1989-2015年的27年间,广州GDP稳居全国第三,奠定了其作为一线城市的基础此后广州被深圳超越,成为经济总量第4的城市。
2021年广州GDP约2.8万亿,全国第四;人均GDP约13.4万元,十大城市中排名第7人口方面,广州近十年常住人口年均增量近60万,全国第二,仅低于深圳;教育方面,广州有广东省超50%的高校,在校大学生总数超130万人,数量居全国第一。
产业发展方面,广州商业氛围浓厚、是省制造业的中坚力量广州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重要的商业中心之一,服务经济气氛浓厚2021年广州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达到71.6%,低于北京、上海,高于深圳当前,汽车制造业、电子产品制造业和石油化工制造业是广州的三大工业支柱产业,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一半。
具体看,广州是中国南方最大的汽车生产基地,2021年汽车产量为296万辆,占广州省的近九成,占全国汽车产量的11%,连续3年居全国首位其中2021年广汽集团名列世界500强第176名,创历史最好成绩广州是省制造业的中坚力量,《广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中18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将广州作为核心布局城市,广州也将重点发展战略新兴产业,优化新的经济增长点。
广州将携手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参与全球分工与合作,建设活力全球城市广州“十四五规划”对广州的定位是国家中心城市、综合性门户城市、国际商贸中心、综合交通枢纽、科技教育文化医疗中心,广州的发展目标是建成具有经典魅力和时代活力的国际大都市,未来广州将充分发挥国家中心城市引领作用,全面增强国际商贸中心、综合交通枢纽和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功能,推动与港澳全面深度融合。
5杭州:民营经济的“大本营”、全国领先的“数智城市”杭州经济发展势头良好,近五年常住人口年均增量长三角第一“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历史上的杭州得益于京杭运河和通商口岸的便利,以及自身发达的丝绸和粮食产业,成为重要的商业集散中心。
改革开放后,依托铁路以及上海在进出后贸易方面的带动,杭州轻工业发展迅速,民营经济活跃2000年杭州开始大规模城市改造,大量资金流向杭州,推升杭州房价步入全国第一梯队民营经济和数字经济是杭州的“金名片”改革开放初期,杭州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城市之一;1990年代,由工业开始向高新科技产业、服务业转型。
2021年三产占比达68%,位列全国前10杭州是我国民营经济最活跃的区域之一,2021年民营经济占GDP比重达61.3%,汇集了包括阿里巴巴、吉利控股、传化集团、网易等一批优秀的民营企业根据全国工商联公布的“2021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杭州36家企业上榜,占比7.2%,已连续19年位列全国和全省第一。
杭州数字经济发展全国领先,大批互联网经济体扎根于杭州,2021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4905亿元,占GDP的27.1%,“十四五”规划提出继续巩固和壮大数字经济产业,领跑行业
杭州将推动更高水平开放,打造面向世界的创新高地根据《杭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草案),杭州定位为长江三角洲区域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中心城市和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国际文化旅游休闲中心,世界一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杭州“十四五规划”提出打造营商环境最优城市,全面推进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建设,激发各类资源要素活力;率先以数字变革推进创新驱动发展,进入创新型城市前列6成都:新一线龙头、西部经济高地成都2021年GDP近2万亿,占四川省的36.9%;连续7年在新一线城市排名中位居第一。
成都是古蜀文明发祥地,汉为五大都会之一,唐为最发达的工商业城市之一,史称“扬一益二”,北宋是汴京以外的第二大都会改革开放初期,成都通过与首轮开放的沿海地区合作,实现了借道而行、拼船出海电子为支柱产业,占工业总产值的62%;拥有中西部地区数量最多、种类最齐全的金融机构资源。
成都与重庆作为西南双雄,存在广泛的竞合关系,汽车和电子产业竞争与合作并存。
成都将全面发挥国家中心城市的核心功能,并携手重庆,合力打造西部经济高地根据成都“十四五规划”,未来成都将建成泛欧泛亚区域性的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文化中心;根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成都作为西南双核之一,其定位是经济中心、科技中心、世界文化名城和国际门户枢纽。
未来成都将继续发挥在西部大开发新格局中的引领作用,成为“一带一路”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加速推进开放合作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迈进,同时全面发挥国家中心城市的核心功能并携手重庆,合力打造西部经济高地,共筑双城经济圈。
7苏州:最强地级市,从“世界工厂”发展为“创新高地”苏州先后经历乡镇工业崛起、外向型经济腾飞、开放型创新经济等发展阶段,成为地级市的“天花板”苏州自古经济繁荣,春秋吴国时,苏州是政治、经济中心;秦汉时被称为“江东第一都会”;南宋时苏州行政级别仅次于国都杭州;明清时苏州商品经济发达,成为全国经济文化中心、第一商业都会。
改革开放后,苏州乘国内开放和国际产业转移的东风,提出“从五湖四海走向五洲四洋”战略,成为“世界工厂”,确立了外向型经济龙头地位2013年开始创新驱动纳入苏州规划,发展从要素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由低端制造向高端制造转型。
2020年苏州GDP总量突破“两万亿”大关,位居全国第6、地级市之首苏州是“全球工业大市”,工业总产值仅低于深圳从规上工业总产值看,2021年苏州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4万亿,超越上海,以极小劣势逊于深圳。
从结构看,苏州前五大工业产业分别为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汽车制造业,占比分别为29.6%、8.9%、8%、7.1%、5.7%具体看,2021年苏州共有营收超百亿的工业企业46家,居全省第一,其中恒力、盛虹、沙钢、亨通和协鑫5家企业营业收入超千亿元,是苏州工业经济发展的“压舱石”。
“有为政府+市场化导向”是苏州制造业成功的秘诀;“区位优势+历史积淀+优化营商环境”促成苏州制造业规模日益壮大,并且苏州政府发展意识超前,提前布局制造业向“智造”、“智能化”转型、打造电子信息和装备制造业创新集群,推动制造业“又大又强”。
苏州也涌现出一批包括科创第一股-华兴源创、全球领先高端装备制造商-迈为科技等在内的优秀创新型企业。
未来苏州将发挥长三角城市群重要中心城市作用,为打造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贡献力量根据《苏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明确苏州城市性质为国家先进制造业基地、产业科技创新中心、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重要中心城市。
未来苏州将继续发挥资源优势,助力长三角城市群发展成为世界级领先城市群8南京:六朝古都焕发新活力因地理和历史因素,南京是江苏和安徽之间的纽带,2021年人均GDP位居十大城市第四南京以汽车、钢铁、电子、石化为支柱,致力于打造“芯片之城”。
南京是洋务运动的始发地之一,金陵制造局的创办成为南京近代工业的开端改革开放初期,熊猫电视机、金城摩托、南汽依维柯、同创电脑等产品,不断走到国内同行的前列改革开放后,南京将产业结构调整作为主要任务,大力发展第三产业,1979-2021年第二产业占比从68%降至36%,第三产业占比升至62%,全省最高。
目前,南京形成了汽车、钢铁、电子信息制造业和石化新材料四大支柱产业,代表公司有南京汽车集团、南钢股份、熊猫电子、扬子石化等南京一直致力于打造“芯片之城”,聚集了台积电、中兴通讯等企业,形成了涵盖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终端制造等环节的集成电路产业链,共涉及企业183家,其中集成电路设计业全年营收全国第六。
由于长三角地区经济强市云集,与杭苏锡常等发达地市相比,南京辐射能力有限,近期人口集聚能力明显减弱南京未来将以“创新名城、美丽古都”为城市发展愿景,携手长三角各城市打造世界级城市群根据《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18-2035年)》草案,“创新名城”即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立足南京科教资源优势,进一步塑造城市竞争力,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美丽古都”即立足南京生态人文优势,丰富拓展美丽中国建设的南京实践,加快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风范的美丽古都。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指出发挥上海中心城市作用,推进南京、杭州、合肥、苏锡常、宁波等都市圈同城化发展,到2030年,全面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9武汉:九省通衢,中部崛起的战略支点武汉基本处于中国主要经济带的地理中心,2021年人均GDP近13万元,雄踞中部地区首位。
历史上,武汉一直是中部地区的军事和商业重镇,目前已发展成为国家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国际化大都市改革开放前,武汉GDP一度仅次于上海、北京、天津,1978年仍位居全国第十随着东南沿海城市凭借着地理优势、国家政策在改革开放道路上加速奔进,武汉步伐明显落后,2002年武汉GDP跌落至14位。
2004年抓住中部崛起战略的机会,武汉开始重新崛起从“钢城”到“车都”、“光谷”,目前武汉拥有钢铁及深加工、汽车、信息技术、医药等完整工业体系。
未来,武汉将挺起长江经济带脊梁,作为中部崛起的战略支点,在全球范围内建设具有一定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国家中心城市根据《武汉市十四五规划》,武汉将紧紧围绕国家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总体定位,加快打造全国经济中心、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国家商贸物流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区域金融中心,努力建设现代化大武汉。
10重庆:西南双核之一,大重庆与小重庆大重庆经济总量超2万亿,小重庆人均GDP约10.1万元,略高于成都古时重庆为西南军事重镇,19世纪末被辟为对外商埠,至此重庆开始凭借其水陆集散的优势不断发展起来,并不断追赶四川地区的传统中心成都。
1980年代抓住改革开放的新浪潮默默改变,积蓄力量重庆多次在隶属四川省和成为直辖市之间变换,1997年重庆第三次成为直辖市,也是西部唯一的直辖市重庆以汽车和电子为支柱,二者占工业总产值比重约40%,并加快培育“专精特新”企业。
重庆将加强发挥西部国际综合交通枢纽作用,携手成都打造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重庆“十四五规划”对重庆定位是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对重庆的定位是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西部金融中心、西部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和国际门户枢纽。
重庆2017年底被国务院明确定为全国四个将重点打造的“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之一,未来重庆将加快国际交通枢纽建设,携手成都共同推动内陆改革开放,建设与国际接轨的内陆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文:任泽平 来源:泽平宏观
- 标签:
- 编辑:
- 相关文章
-
中国新兴科技城市(中国新兴发展城市)越早知道越好
导读城市是现代经济社会活动的主要载体,是每个人择业创业的重要考虑选项,国家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体现为城市之间的竞争40多年…
-
中国新兴科技城市(中国新兴发展城市)速看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和经济…
- 中国新兴科技城市(中国新兴城市排行榜)学会了吗
- 中国新兴科技城市(中国新兴城市排行榜)怎么可以错过
- 中国新兴科技城市(中国十大新兴城市)没想到
- 中国新兴科技公司(新兴木塑科技公司怎么样)这都可以
- 2013年成人高考成绩查询(2022年成人高考成绩查询)快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