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干货微妙玄通(微妙玄通深不可测)
【通行本原文】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
【通行本原文】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通行本直译】古代善于为道的人,不是教导人民知晓智巧伪诈,而是教导人民淳厚朴实。
人们之所以难于统治,乃是因为他们使用太多的智巧心机所以用智巧心机治理国家,就必然会危害国家,不用智巧心机治理国家,才是国家的幸福了解这两种治国方式的差别,就是一个法则,经常了解这个法则,就叫做“玄德”玄德又深又远,和具体的事物复归到真朴,然后才能极大地顺乎于自然。
【详解】65-1【通行本】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帛书本】古之为道者,非以明民也,将以愚之也民之难治也,以其知也故以智知邦,邦之贼;以不智知邦,邦之德也。
(1)明:巧智,意为“使…聪明” (2)愚:敦厚、意为“使…敦厚” (3)第一个智:心机 (4)第二个智:机巧 (5)贼:祸患(6)知:掌管【此句详解】古代善于为道的人,不是教导百姓知晓智巧伪诈,而是教导人民淳厚朴实。
百姓之所以难于统治,乃是因为他们使用太多的智巧心机所以用智巧心机治理国家,就必然会危害国家;不用智巧心机治理国家,才是国家的幸福【启示1】如果统治者是真诚、质朴的“愚心”,那么以此“心”引导人民,人民就会回归真诚、质朴的本性;反之,如果统治者是一颗机巧、狡诈、虚伪的“明心”,那么人民一定也会趋向于机巧、狡诈、虚伪。
【启示2】现在搞管理的经常搞评比,评先进,其实不好因为有些人为了获得优秀,就会挖空心思钻营,这就属于用机巧了65-2【通行本】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帛书本】恒知此两者,亦楷式也。
恒知楷式,此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乃至大顺(1)稽(jī)式:法则、楷模 (2)玄德:持久恒常明白准则,并妥善运用要我们与百姓共同返璞归真 (3)反:通“返” (4)大顺:完全顺应自然规律,顺应“道”。
【此句详解】了解这两种治国方式的差别,就能明白这种法则,经常了解这个法则,就叫做“玄德”玄德又深又远,和万物一起复归到纯朴自然的状态,最后达到一种太和和顺的最高境界【启示1】用不用“智”的问题实际上是用不用“道”的问题。
。【启示2】符合“道”的人就是“玄德”。
本章老子继续强调“无为”思想,提出了以道治国而不以智治国的主张【心得1】如何理解:“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一、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1、善为道者“古之善为道者”,在第15章出现过我们一般理解为:悟道之人能否给“善为道者”一个定义吗?就是“微妙玄通,深不可测”,即微妙玄三者都通达的,这样的人理解事物达到深不可测的程度反过来说,即一般人难以理解。
所以,不同人的理解是完全不同的,即:“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则笑之”(41章)看,能理解的是少数人正因为一般人难以理解,所以下句关于“善为道者”的做法就引起了很大的争议2、非以明民
(1)《道德经》中出现过多处“明”我们先来看下:“明白四达”(10章),“明”:领悟“复命曰常,知常曰明”(16章),“明”:高明“不自见,故明”(22章),“明”:高明“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27章),“明”:智慧。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33章),“明”:高明“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36章),“明”:智慧“明道若昧”(41章),“明”:光明“见小曰明,守柔曰强”(52章),“明”:智慧“用其光,复归其明。
”(52章),“明”:光明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把“明”理解成:领悟、高明、智慧、光明,都是正面的,有点深奥的意思(2)“非以明民”的错误理解通常很多人第一次理解“非以明民”,就会理解成:不要让百姓变得聪明。
这种理解是最表面,最浅显的,也是最常用来指责老子的愚民政策的我们联系上下文来看,显然是不正确的不可能老子一方面要求君王(领导者)要无为,另一方面就让君王(领导者)去愚民如果愚民了,世间的人财物都归他了,那又何必要压制自己的私欲呢?。
(3)“非以明民”的主流观点通常主流学者的理解成:不要让百姓懂得太多的机巧,世俗中的“明”这种理解把此处的“明”,和其他9处的“明”区别开来即:“非以明民”的“民”不是正面的,而是负面的这种理解有没有依据?有。
因为下句就是“民之难治,以其智多”,这里的“智”也就是机巧的意思(4)深层次下的“非以明民”笔者在多次通读《道德经》之后,产生了一个新的想法——全本《道德经》这10处“明”的含义没有改变,都是领悟、高明、智慧、光明,都是正面的。
之所以,会有不同的理解,是我们阅读者的立场存在偏差我说直白一点:老子现在是对君王(领导者)说的这句“非以明民,将以愚之”其中的“民”有几种?至少三种即“上士、中士、下士”(41章)那么对这三种“民”采取的方式方法一样吗?当然不一样。
对于“上士”,“明”就是智慧,因为“上士”本身就是悟道者,但这种人很少对于“中士”,“明”就是时而智慧,时而机巧,因为“中士”本身“若存若亡”,这种人也不多对于“下士”,“明”就是“愚”,因为“下士”本身“大笑之”,这种人最多。
对于君王(领导者)来说,治理天下时面对最多的就是这类“下士”,那自然最好的办法就是“愚”而“愚”就是“朴”,就是让这类最多的人群“复归于婴儿”我再说具体一点,“朴”,就是不指望此类“下士”能一下子开窍,获得“智慧”。
;“朴”,就是同时避免此类“下士”开错了窍,获得了“机巧”(为了私利耍小聪明);“朴”,就是让此类“下士”能够“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80章),先过上纯朴的生活,至于悟道、学道、修道,再慢慢提升吧
。
3、将以愚之(1)《道德经》中也出现过“愚”“我愚人之心也哉”(20章),老子自嘲自己的心态真是很愚蠢啊!很明显,“愚人之心”不是愚人之行,是指有了真知以后的觉醒:“我不争,我无为”所以,这里的“将以愚之”,也不是指要愚弄百姓,请大家千万不要误读。
前句“非以明民”是手段,目的就是为了“将以愚之”而这里“愚”最好的结果就是让百姓自得其乐(2)怎么样才算自得其乐呢?对于君王自己来说,要做到“太上,不知有之”(17章),不要扰动百姓;最高境界是“百姓皆谓我自然”。
要做到“无为无不为”,在不为自己私利而为,不违反客观规律的情况下,多为百姓做事对于君王治理国家来说,要做到“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3章),让百姓吃饱穿暖,让不要有贪念和好胜之心要做到“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80章),让百姓生活自在,自得其乐;愿意在这片家的土地上生活一辈子所以,我们总结一下老子的意思:①古代那些悟道的君王(领导者)在治理国家时,发现大多数的百姓尚未开化,无法直接用“道”去启迪他们②如果强行去做灌注大道,可能适得其反,即非但没能提升智慧,反而生出许多机巧,而造成百姓的虚荣之心,相互攀比,恶性竞争
③所以那些悟道的君王(领导者)的策略是:先让这些百姓“甘其食,美其服”,同时“虚其心,弱其志”,用一种看似“愚”实则“朴”的方法,就像我们对面“赤子”一样,也是在解决百姓的温饱之后,再逐步提升百姓的思想境界。
。
二、民之难治,以其智多1、《道德经》中的“智”我们先来汇总一下:“使夫知者不敢为也”(3章),这里“知”通“智”:自作聪明“智慧出,有大伪”(18章),“智”:机巧“绝圣弃智”(19章),“智”:世俗的才智。
“虽智大迷”(27章),“智”:自作聪明“知人者智”(33章),“智”:世俗的才智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把“智”理解成:自作聪明、机巧、世俗的才智,都是负面的,有点世俗的意思同样,“以其智多”里的“智”,也是机巧、自作聪明的意思。
2、解读“以其智多”(1)通常的理解一般的理解上,“以其智多”是相对于上句“非以明民,将以愚之”的补充也就是:因为“明民”的原因是因为“智多”,所以要“愚之”这样理解从字面上能说得通但笔者认为这种理解贬低了老子。
老子是站在“道”的角度来对悟道的君王(领导者)说的,而不是对一般的君王(领导者)再说直白一点,老子心中悟道的君王(领导者)应该是“太上,不知有之”这类(17章),绝不是“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这类。
虽然这两类君王(领导者)治国水平也可以(2)深层次的理解我们再联系上文的分析,呼应来看,就会恍然大悟了“民”有几种?三种即“上士、中士、下士”(41章)对于“上士”,本身就是悟道者,就像是满水瓶,“闻道,勤而行之”。
对于“下士”,前文已经说了,就像是空水瓶,就是“愚之”对于“中士”,就像是半瓶水晃荡晃荡的,“闻道,若存若亡”,这类人往往会采用机巧的方式来待人处世结论:老子的这句“民之难治,以其智多”,其实就是指“中士”。
。
三、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此句紧接上句,老子的意思是:如果悟道的君王(领导者)也用机巧来治理国家,那将是国家的灾难为什么?老子在前文已给出了答案答案一:报怨以德我们在第63章刚讲过,天下都是君王(领导者),自然没必须和其他人去计较;反之,如能以德治天下,则“故为天下贵”。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查看第63章的详细说明(亦人亦景与《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抱怨以德-今日头条 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274414727990870540/)答案二:政闷民淳
这一点我们在第58章也讲过,“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如果君王(领导者)在治理天下时,老是不放心,即实施苛政,用机巧去约束百姓,百姓自然会上行下效,人人都为了一己私利而你争我夺,如此一来国家就会出现动荡。
关于上行下效,大家可能不太能理解我来举个例子今年年初热播的《狂飙》,在第一集有这样一个片段从工作人员口中得知,督导组的领导喜欢打乒乓球,京海市特意安排指导组入住体育馆作为招待所,同时把原本好好的羽毛球馆改成了乒乓球馆,以方便督导组的领导随时可以进行锻炼。
同样,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查看第58章的详细说明(亦人亦景与《道德经》-第五十八章 福祸相依-今日头条 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264839012039754275/)。
【心得2】如何理解:“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一、常知稽式,是谓玄德“此两者亦稽式”中的“两者”就是指:“以智治国”和“不以智治国”而“稽式”就是法则、范式的意思,再说直接点就是:。
掌握了治国理政内在逻辑的依据知道了这种法则,就是“玄德”“玄德”在前文的第10章、第51章都出现过“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玄德”就是第38章说的上德,上德是“道”的代表,无为且无以为。
第51章的“玄德”是在讲“道”道生成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抚育了万物而不自恃有功;引导万物而不强加自己的意志,不以万物的主宰自居这就是道的德性,它深厚、无私,可以作为我们人类行动的楷模本章的“玄德”是在讲悟道的君王(领导者)。
他们在懂得了大道之后,明白“以智治国”和“不以智治国”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稽式”,但其中的差异点却是常人难以掌握好的上面这句话有点绕,我们详细说一下:1、“非以智治国”现在我们知道是好的,但在实际治理(管理)过程中,君王(领导者)看着下面的人不行,就会着急,就会亲自下场,出台相关政策,介入人员管理……。
在这过程中往往很难把握好度,一不小心就演变成用机巧对待群众了2、“以智治国”现在我们知道是不好的,但在实际治理(管理)过程中,君王(领导者)面对的大多数都是“中士”和“下士”,有时候光以身作则,起不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怎么样?只能适当的用一些小智慧、小机巧去促使“中士”和“下士”尽早的融入进来。
所以说,悟道的君王(领导者)来治理国家,可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各种错综复杂就如同至深至远的“德”,它高深莫测,非比寻常这就是“玄德”那悟道的君王(领导者)应该怎么办?更应该懂得依循自然,秉持德行,以道治国,努力做到玄德。
这样就会使得人心归顺,社会和谐,天下大治。
二、玄德深远,乃至大顺这句话可以理解为:“玄德”是如此深远,最终会伴随天地万物一起回到最质朴、最纯真的那种状态和行为这种最质朴、最纯真的状态就是大道如此循环反复,那么就会天下大顺,万物和谐自然结合前文总结一下:
悟道的君王(领导者),如果能做到“不以智治国”,就会用最质朴、最纯真的“玄德”来治理天下,而天下百姓深受“玄德”的熏陶,最终效仿大道,融于大道,万物和谐。
【知识补充】1、让别人看出聪明的人,只是小聪明。真正聪明的人,不会让人看出他的聪明。2、幼稚园乃至小学应该先把品德教好,而不是提前把知识、技能教给孩子。
【结尾】第六十五章的核心是什么?1、正确理解“非以明民,将以愚之”的深刻内涵2、深入了解“智慧”、“机巧”、“愚”或“朴”的区别3、解两大稽式,并能参悟在治国(管理)中的运用下一篇,接着分享《第六十六章 不争之争。
》,不当之处,还请各位指正、互动国学是中华民族灿烂的瑰宝,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思想武器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点赞、评论,有需要的朋友可以收藏,方便查找如您对全本《道德经》有兴趣,请点主页查看合集更多章节内容。
同时,欢迎大家随时转发给周围有需要的朋友。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感谢您的阅读!!
- 标签:
- 编辑:
- 相关文章
-
全程干货微妙玄通(微妙玄通深不可测)
【通行本原文】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
-
不看后悔空对空(空对空游戏)
前不久,来自同济大学334寝室的。他们全寝,成功直博!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2020级本科生。“虽然我们宿舍看起来比较‘卷’。但其实都在…
- 科技大学怎样申请科技型中小企业北京科技厅官方网站
- 凌彩百川新兴科技科技查新资格证
- 闻泰科技推出股权激励计划未来科技背景图科技图片背景图
- 国家科技公共服务平台中国科技馆 预约科技日报总编刘亚东
- 科技部 平台长沙新兴科技产业园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