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科技

科技日报数字报官网(中国科技日报官网)难以置信

  • 来源:互联网
  • |
  • 2023-09-01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2018年《科技日报》及《中国科学报》上的中国科大

科技日报数字报官网(中国科技日报官网)难以置信

 

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中国科大建校60周年中国科大以甲子校庆为契机,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潜心立德树人,执着攻关创新,在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学校各方面工作的新成就、新进展、新气象,得到主流媒体的广泛深入报道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国内外媒体专题报道中国科大新闻1100多篇(包括国内传统媒体、部分国际媒体以及新华网、人民网、中新网等国家级新闻网站原创新闻作品,其他各类网站转发不计),其中中央媒体报道约占38%;人民日报28篇(7篇头版)、新华社73篇、中央电视台22条、中国新闻社55篇、科技日报53篇、中国科学报80篇,光明日报、中国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等中央媒体也有众多专题报道……。

值此己亥新年来临之际,新闻中心挑选2018年部分中央媒体对中国科大的报道,集为《2018央媒看科大》特辑,以致谢忱,以飨读者,共贺新春!本篇选自《科技日报》及《中国科学报》对中国科大的部分报道,更多文章请点击文末

 阅读原文 查看中国科大新闻网【媒体关注】栏目。 2018丨央媒看科大之

201801.22【科技日报·报眼】“墨子号”成功实现洲际量子密钥分发

中国科大潘建伟教授及其同事彭承志等组成的研究团队,联合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所王建宇研究组以及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等单位,与奥地利科学院Anton Zeilinger研究组合作,利用“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在中国和奥地利之间首次实现距离达7600公里的洲际量子密钥分发,并利用共享密钥实现加密数据传输和视频通信。

该成果标志着“墨子号”已具备实现洲际量子保密通信的能力。201802.05【科技日报·头版】我率先实现脉冲数最小、安全距离最长量子密钥分发

中国科大郭光灿院士领导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分组脉冲数最小、安全距离最长的RRDPS协议,解决了该协议在实际信道条件下分组脉冲数过多、效率偏低的问题201802.26【科技日报·报眼】。

我率先发现离子通道离子选择性新机制

中国科大田长麟教授研究组与德国莱布尼茨分子药物所Adam Lange及孙涵课题组合作,应用固体核磁共振、单通道电生理及分子动力学模拟等方法揭示了NaK离子通道的离子选择性新机制201802.28【科技日报·头版头条】。

2017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揭晓  “量子纠缠”位列榜首

科技部发布2017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经专家遴选、投票,实现星地千公里级量子纠缠和密钥分发及隐形传态等10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重大科学进展,从30个候选项目中脱颖而出。

【科技日报·报眼】神奇低成本技术“点铁成氢”

中国科大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邹崇文研究组与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江俊研究组,突破了高温贵金属催化加氢来调控二氧化钒相变的传统方法,实现了利用金属吸附驱动酸溶液的质子掺杂进入二氧化钒材料实现温和条件下极低成本的材料加氢,

发明了堪称“化腐蚀为神奇的点铁成氢”技术。201803.02【科技日报·报眼】十年后量子通信网络覆盖千家万户

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潘建伟表示,研究团队将进一步推动量子通信技术在金融、政务、国防、电子信息等领域的大规模应用,建立完整的量子通信产业链和下一代国家主权信息安全生态系统,最终构建基于量子通信安全保障的量子互联网

。201803.08

201803.17【科技日报·报眼】我率先实现单颗粒或细胞捕获

中国科大工程科学学院微纳米工程实验室在单颗粒或细胞捕获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提出使用实时飞秒激光双光子光刻技术,成功实现了单颗粒或细胞的捕获,该技术还可以实现可控多颗粒或细胞团簇的实时捕获,用于细胞通讯或颗粒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

有望极大地推动细胞捕获研究领域的发展。201803.28【科技日报·报眼】二叠纪生命灭绝关键因素证据找到

中国科大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肖益林教授团队和沈延安教授团队,在二叠纪末生命大灭绝事件的过程和机制研究中,首次系统测定了全球二叠—三叠界线的“金钉子”剖面——中国浙江煤山剖面的锂同位素组成,并通过动态模型计算,重建了这一重大地质历史时期海水的锂同位素组成及其变化趋势

。研究显示,迅速增强的大陆风化作用导致海水组成的变化是二叠纪末生命大灭绝事件的重要环境因素。

【科技日报·报眼】我率先在冷原子系统中模拟曲面量子霍尔效应

中国科大郭光灿院士团队周正威教授研究组在量子模拟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该团队与美国莱斯大学、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中科院物理所合作,提出了一种在冷原子系统中模拟磁单极场的新方案,从而为在冷原子系统中研究曲面上的量子霍尔效应及寻找新的奇异量子态提供了理论指导。

201804.11【科技日报·头版】新发现病菌也有“公、私”之分

中国科大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金帆教授课题组的一项交叉科学研究,揭示了绿脓杆菌中合作演化稳定的机制。201804.16

201805.09【科技日报·报眼】华北发现百万年前地下“化石”水

中国科大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激光痕量探测与精密测量研究组胡水明教授、杨国民博士与国际原子能组织(IAEA)等单位合作,在华北平原深层地下水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测量出该地区最老的地下水达1百万年,平均流速小于1米/年

。201805.14【中国科学报·报眼】科学家实现基于人类自由意志量子非定域性检验

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潘建伟及同事彭承志、印娟、张强、陈宇翱等组成的研究团队,通过“大贝尔实验”国际合作方式,利用超过10万人的自由意志产生的随机数进行了量子非定域性检验相关成果日前发表于《自然》杂志2018

06.20【科技日报·头版】二氧化碳“变身”高能量密度液体醇燃料

中国科大俞书宏教授课题组与多伦多大学科学家合作,首次提出在二氧化碳电还原过程中,通过调控碳—碳偶联“后反应”步骤,抑制烯烃产生实现高效多碳醇转换,让二氧化碳“变身”多碳醇燃料成为现实,并为高能量密度液体醇燃料的选择性制备提供了新的设计思路。

201806.21【科技日报·报眼】我学者首次构建出锯齿型碳纳米管片段

中国科大杜平武教授课题组利用一种新策略,首次构建出锯齿型碳纳米管片段这种通过三个弯曲型分子连接两个石墨烯单元方法可直接得到纳米笼状结构,为构建封端锯齿型碳纳米管提供了新思路201806.22【中国科学报】。

晒太阳让你更聪明

如果说晒太阳还能提高学习能力和记忆力,你会相信吗?中国科学家通过研究给出了肯定的答案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熊伟和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教授黄光明的研究组合作,通过单细胞质谱、光遗传、分子生物学、电生理及动物行为学等技术和方法,发现日光照射后可增强动物学习和记忆能力的机制。

。这项研究成果发表在《细胞》杂志上。

【科技日报·头版】我首次利用四维纠缠态实现量子密集编码

中国科大郭光灿院士团队的李传锋、柳必恒等人,首次利用四维纠缠态实现量子密集编码,达到2.09的信道容量,创造了当前国际最高水平该成果充分展示了高维纠缠在量子通信中的优势201807.25【科技日报·头版】。

硫同位素为华南雾霾研究提供新途径

中国科大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沈延安教授团队与美国同行等合作,在研究华南雾霾的物质来源和形成机制上取得重要进展该研究不仅证明了硫同位素是追踪不同成因雾霾硫酸盐来源和形成机制的有力手段,还为雾霾的物质来源、传输途径和形成机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有力证据,对制定雾霾治理政策和措施具有指导意义。

同时,不同硫同位素异常的不同成因,对探讨早期生命演化和地球早期25亿年之前大气的组成也具有重要启示201808.09

201808.23【中国科学报·头版头条】红专并进一甲子 科教报国争一流——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国科大回眸

2016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走进中国科技大学迎接他的,有中国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百花齐放的创新成果,有量子通信京沪干线运管中心锐意进取的前沿团队,也有图书馆自习室里朝气蓬勃的莘莘学子这一行,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肯定了中国科大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的成绩。

,并指出:“中国科技大学要勇于创新、敢于超越、力争一流,在人才培养和创新领域取得更加骄人的成绩,为国家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2018年是中国科大建校60周年红专并进一甲子,科教报国六十年未来中国科大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为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

【中国科学报·头版】白春礼调研中国科大 强调要早日建成质量优异、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

9月1日,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建校60周年之际,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白春礼一行赴该校进行工作调研当天上午,白春礼出席中国科大高新园区启动仪式随后,白春礼一行出席中国科大2018级本科生开学典礼,受聘中国科大名誉校长并致辞。

当天下午,白春礼出席中国科大师生座谈会,与校领导班子成员、教师代表就学校发展、科技创新等问题开展座谈,听取了包信和关于学校近期发展情况和工作进展的汇报201809.03【中国科学报·头版】中国科大的一流密码(上)

1958年,为培养研制“两弹一星”的尖端人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应运而生,60年来践行“科教报国”的宗旨,敢为人先地改革创新,成为高教界一股“不跟风不盲从”的清流《中国科学报》特设专栏解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60年来独特的轨迹与理念。

201809.11【中国科学报·头版】中国科大的一流密码(下)

2018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建议资助人名单中,毕业或任教于中国科大的“80后”占比很高据统计,中国科大目前拥有各类高层次人才 422人,占教师总数的1/3;“青年千人”“国家优青”“青年拔尖”“青年长江”这“四青”人才不重复统计217人,。

在高层次人才中占比超过半数,引进入选数名列全国高校前列地处中部城市合肥,却能吸引一大批高端人才,学校成为科研人员安放下一张书桌的乐土201809.12【中国科学报·头版】中国科大首次在水溶液环境中实现单生物分子磁共振谱探测。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杜江峰院士领衔的研究团队运用量子技术,首次在室温水溶液环境中探测到单个DNA分子的磁共振谱,向运用单分子磁共振研究生物分子在生理环境中的构像和分子间相互作用迈出了重要一步201809.13。

【中国科学报】辉煌、非议、坚持:少年班风雨四十年

1978年3月,21名来自全国的少年经过选拔进入中国科大,成为首批少年班学生,平均年龄仅14岁“神童”热潮随后席卷全国40年来,全国多所重点高校先后开设又停办了少年班中国科大少年班经历过辉煌,也遭受过非议,却并未停下脚步,反而历久弥坚。

。201809.13

201809.17【中国科学报】新中国首个研究生院的前世今生

新中国设立的首个研究生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以下简称中国科大研究生院)今年迎来了40岁生日从“获批国务院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到“理学博士学位授权点国家重点学科覆盖率100%,居全国高校第一”;从“建院初期的‘板房学院’”到“同时建有两大国家级实验室(中心)、六大科教融合学院”;从“培养新中国首批18位博士学位获得者中的7位”到“11个学科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

40年来,跟改革开放同岁的中国科大研究生教育,乘改革开放之东风,不断创新跨越。201809.18【中国科学报】科研创新频频亮剑

红专并进一甲子,科教报国六十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成立60年来,秉承“红专并进、理实交融”的精神,始终走在科技创新前沿从为“两弹一星”培养尖端人才,到“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铁基高温超导材料、暗物质粒子探测……。

近年来,中国科大频频挺进“科学无人区”,成为我国科技进步的重要中坚力量。201809.19【中国科学报】无行政化 无门派之分 无后顾之忧 中国科大打造“三无四有”科研环境

在2018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建议资助人名单中,毕业或任教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下简称中国科大)的“80后”占比之高引人注目据记者了解,目前,中国科大拥有“青年千人”“国家优青”“青年拔尖”“青年长江”这“四青”人才不重复统计217人,在该校高层次人才中占比超过50%,。

引进入选数居全国高校前列。中国科大整体体量较小,又地处中部城市合肥,能在人才引进上获得优异数据,其原因的确值得思考。

【中国科学报·头版】科学家首次实现器件无关的量子随机数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潘建伟及其同事张强、范靖云、马雄峰等与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和日本NTT基础科学实验室合作,在发展高品质纠缠光源和高效率单光子探测器件的基础上,利用量子纠缠的内禀随机性,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实现器件无关的量子随机数。

相关成果9月20日凌晨在线发表于《自然》这项突破性成果将在数值模拟、密码学等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有望形成新的随机数国际标准201809.20【中国科学报·头版】大学校长齐聚中国科大:共话教育创新 擘画发展愿景。

教育创新暨中外大学校长论坛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下简称中国科大)举行。安徽省省长李国英出席论坛并致辞,中国科大党委书记舒歌群、校长包信和出席,常务副校长潘建伟主持。201809.20

201809.21【中国科学报·头版头条】中国科大举行建校60周年纪念大会白春礼寄语科大人不忘初心接续奋斗再创佳绩

9月20日上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召开建校60年纪念大会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中国科大名誉校长白春礼,安徽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李锦斌,中国科大校长包信和等出席校庆纪念大会并讲话大会由中国科大党委书记舒歌群主持。

201809.21【科技日报·报眼】我科学家实现与器件无关的量子随机数

中国科大教授潘建伟等人与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和日本NTT基础科学实验室合作,利用量子纠缠的内禀随机性,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实现与器件无关的量子随机数这有望在数值模拟、密码学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并形成新的随机数国际标准。

相关研究成果20日在线发表在《自然》杂志上201812.11【中国科学报·头版】新型催化剂实现高效廉价电解“水制氢”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俞书宏团队和高敏锐团队合作,研制出一种高性能、低成本的新型三元纳米片电催化剂。其展现出工业级的优异电解水制氢潜能。201812.13【中国科学报·头版】中科大研发“机器人柔性手爪”

当机器人拥有了与人类一样灵巧的双手,提供精细化服务就成为可能12月11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发布了自主研发的新一代“机器人柔性手爪”,现场演示成功抓取从纸张、瓷碗到豆腐、蛋糕等物品201812.17【中国科学报·头版】

研究揭示化学反应中“几何相位”效应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王兴安,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研究员孙志刚、张东辉、杨学明等人,利用自主发展的具有国际上最高分辨率的交叉分子束离子成像装置,结合高精度量子分子反应动力学理论分析,对H+HD反应中的“几何相位”效应展开深入研究并取得重大突破

。相关成果12月14日在线发表于《科学》杂志。201812.18【科技日报·报眼】我科学家率先观测到化学反应中的“几何相位”效应

中国科大王兴安教授与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孙志刚研究员等合作,利用自主发展的国际上最高角度分辨率的交叉分子束离子成像装置,对H+HD反应中的“几何相位”效应展开深入研究并取得重大突破研究成果于近日在线发表在国际期刊《科学》上。

201812.25【中国科学报·头版】“墨子号”成果入选2018年度国际物理学十大进展

美国物理学会下属《物理》网站公布了2018年度国际物理学领域的十项重大进展,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潘建伟、彭承志等组成的研究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王建宇研究组、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光电技术研究所、国家天文台、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等,与奥地利科学院Anton Zeilinger研究组合作

利用“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完成的洲际量子密钥分发研究成果名列其中。

来源:《科技日报》及《中国科学报》网站本期编辑:曾皓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阅读原文”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