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科技

科技前沿期刊杂志有哪些_科技前沿期刊杂志有哪些类型

  • 来源:互联网
  • |
  • 2024-04-25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NEWS“期刊速递”系列科技前沿将从期刊的角度,解读最新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揭示宣传天津大学发表的科研成果,开拓学术视野,启迪科研智慧本系列期刊的

科技前沿期刊杂志有哪些_科技前沿期刊杂志有哪些类型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NEWS“期刊速递”系列科技前沿将从期刊的角度,解读最新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揭示宣传天津大学发表的科研成果,开拓学术视野,启迪科研智慧本系列期刊的选择将聚焦于自然指数(Nature Index)的来源期刊,本期的期刊速递将继续介绍一份全球顶级期刊——《Science》。

注:Nature Index于2014年11月首次发布,是依托于82种全球顶级期刊,统计各高校、科研院所(国家)在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研究型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数量的数据库。01期刊介绍

《Science》杂志是一本综合性科学杂志它的科学新闻报道、综述、分析、书评等部分,都是权威的科普资料,该杂志也适合一般读者阅读《Science》办刊宗旨是“发展科学,服务社会”该杂志的主要关注点是出版重要的原创性科学研究和科研综述,此外也出版科学相关的新闻、关于科技政策和科学家感兴趣事务的观点。

ISSN:1095-9203(online);         0036-8075(print)中科院分区:综合性期刊,1区,TOP期刊JCR分区: 综合性期刊,Q1馆藏地点:北洋园校区郑东图书馆4层综合阅览区;卫津路校区北馆1层期刊阅览室

网站主页:https://www.science.org

02期刊分析

概况分析2022年,《Science》共计发表文献2329篇①其中研究论文(Article)655篇,编辑材料(Editorial Material)611篇,研究快报(Letter) 158篇,新闻(News Item)723篇,书评(Book Review)129篇,综述(Review)53篇(图 1)。

图1 2022年《Science》发表文献类型影响因子科睿唯安 Clarivate 的《期刊引证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简称 JCR )2022年6月公布了《Science》2021最新的期刊影响因子为63.714,与前四年影响因子相比,有较大的提升。

图2 《Science》2017年~2021年影响因子变化趋势研究热点利用Citespace,对近5年发表在《Science》上的文章②关键词进行共现及聚类分析整理归纳研究热点主要有protein (蛋白质) 、evolution (进化)、dynamics(动力学)、energy(能源)、coronavirus(冠状病毒)、cancer(癌症)、memory(记忆)、neurons(神经元)、gene(基因)、crystal structure(晶体结构)等(图3)。

图3 2018年~2022年《Science》刊文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研究前沿利用Citespace,对近5年发表在《Science》上的文章②关键词进行突现词探测其中transmission(传输)、virus(病毒)、T cells(淋巴细胞)、Antibody(抗体)、Surface(表面)、transcription(转录)等关键词的突发性在2022年仍处于持续状态,说明这些领域的研究或将在日后持续受到关注(图4)。

图4 2018年~2022年《Science》刊文关键词突现图谱(图中,Year表示该数据出现的首次时间;Strength表示突变强度,强度越高代表短时间内该关键词出现的频次越多;Begin代表该关键词成为热点前沿的时间;End表示该关键词不再是热点前沿的时间,中间的时间段长度代表热度。

03成果介绍

天津大学在2018至2022年间在《Science》上共发表文章14篇,其中第一完成单位为天津大学的2篇,第一作者的完成单位为天津大学的2篇,第一通讯作者的完成单位为天津大学的2篇,共同第一作者的完成单位为天津大学1篇

③1. 天津大学药学院张雁教授联合其他研究团队,在生命科学领域取得突破性研究成果④2021年4月30日,天津大学张雁教授联合上海科技大学赵素文教授、美国伊利诺伊大学Huimin Zhao教授等研究团队,在生命科学领域取得突破性研究成果:解析了一种特殊DNA的合成机制,并发现了这种特殊DNA遍布全球,大量能感染细菌的病毒(这种病毒也称为噬菌体)都含有这种DNA。

DNA是生命体的遗传物质,决定生物的多样性和特征生命的遗传信息存储在由A、G、C、T四种碱基组成的DNA序列中DNA四种碱基互补作用的双螺旋结构1953年由科学家揭示,构成生命中心法则的基础目前唯一的例外是1977年前苏联科学家在感染蓝细菌的一株噬菌体中发现由Z、G、C、T组成的DNA。

这类特殊DNA用二氨基嘌呤(Z)完全取代正常的腺嘌呤(A),与胸腺嘧啶(T)配对,形成更稳定的三个氢键,极大地改变了DNA的物理化学特征,然而这类特殊DNA的合成机制及普遍性一直未解

图5 PurZs的序列与结构分析⑤此次中国科学家找到了催化这一特殊DNA合成的多个酶,不仅涉及Z的合成,还包括A的消除尽管DNA测序非常普及,但由于普通DNA测序手段并不能发现Z的存在,该团队利用酶水解DNA再进行组分分析的传统方法,证实了地球上广泛存在含这类特殊DNA的噬菌体,并用最新一代的纳米孔DNA测序技术,对结果进行了进一步验证。

这项重大发现对生命起源、物种进化、系统生物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理论意义该成果潜在应用价值广阔,包括超级耐药菌感染的治疗、绿色无抗生素畜牧饲料和食品保存技术开发、新型纳米材料制备、DNA信息存贮等天津大学为本项研究成果的第一完成单位。

天津大学药学院的博士生周彦为论文的第一作者,上海科技大学ihuman研究所的博士生许雪霞以及新加坡科技研究局(A*STAR)的Yifeng Wei博士为共同第一作者相关文章:Zhou Y, Xu X, Wei Y, et al. A widespread pathway for substitution of adenine by diaminopurine in phage genomes. Science, 372(6541), 512-516.

扫码阅读全文文章链接: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be48822. “解锁”细胞的门户蛋白——天大生命学院青年教师刘斯首次解析钾氯共转运蛋白结构

⑥2019年10月25日,天津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青年教师刘斯与合作者在发现人源钾氯共转运蛋白KCC1的机理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她以第一作者身份在世界顶级学术期刊《科学》(《Science》)上发表研究论文,首次解析出人源钾氯共转运体蛋白KCC1的2.9埃冷冻电镜高分辨结构(1埃=10-10米),揭示了钾离子和氯离子在细胞膜蛋白上的结合位点,提出了钾-氯共转运机理,为癫痫等相关疾病治疗和药物设计提供了新的视角。

图6 人源KCC1的结构(A)KCC1的二聚体结构;(B)KCC1的钾离子与氯离子结合位点⑦人体细胞内的钾、钠、氯等离子浓度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一旦失衡将会导致一系列疾病,如高血压、抑郁、癫痫等在细胞膜上,有一类被称为阳离子-氯离子共转运蛋白的蛋白质,负责调控细胞内外的离子浓度。

其对于维持细胞内外渗透压平衡,保障生物细胞活性至关重要钾氯共转运体蛋白KCC1就是其中一种,“它们就像附着在细胞膜上的一个个门户,能够自主调节进出细胞的离子数量,维持细胞内外的稳态平衡”

图7 KCC1共转运钾离子和氯离子的模型第二个氯离子首先结合在第二位点,然后钾离子和第一个氯离子结合;KCC1的构象由内向态向外向态转变,钾离子和第一个氯离子释放至细胞外⑦长期以来,由于缺乏精确的结构信息,人们对这类膜蛋白的工作机理认识非常有限。

刘斯与课题组成员经过长期深入研究,依托单颗粒冷冻电镜技术,结合离子转运实验、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构比较等方法成功解析出3个人源KCC1的原子分辨率结构,发现KCC1是以二聚体的形式存在,阐释了该转运蛋白以1:1的比例同时同向转运钾离子和氯离子的机理,提出了KCC1共转运钾离子和氯离子的模型。

KCC1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是临床上治疗癫痫等疾病的药物靶点该研究成功解析出KCC1的蛋白结构,将有助于基于蛋白结构开展的药物研发,从而为临床上治疗相关疾病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持据了解,全球有近6000万的癫痫病患者,基于结构生物学研发以阳离子-氯离子共转运蛋白为靶点的癫痫病治疗药物,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关文章:Liu S, Chang S, Xu L, et al. Cryo-EM structures of the human cation-chloride cotransporter KCC1. Science, 2019,  366(6464), 505-508.

扫码阅读全文文章链接: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ay31293. 天津大学胡文平教授团队与斯坦福大学鲍哲南教授团队合作:关注基于可拉伸光电器件的柔性人机交互系统

⑧天津大学胡文平教授团队与斯坦福大学鲍哲南教授团队合作,在可拉伸电子与显示领域取得突破性研究成果,论文于2022年3月24日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科学》刊发。

图8 可伸缩多电极阵列可与多器官形成无缝接口,实现高精度的双向询问⑨基于可拉伸光电器件的柔性人机交互系统,是信息技术改造、融入生命过程的重要载体与前沿方向通过导电高分子网络的拓扑柔性设计,实现了可拉伸电极材料的力-电综合性能数量级提升。

使用据此研发的高密度柔性阵列电极,可实现生物界面高时空分辨电生理监测特别是在精准识别脑干等易损部位重要神经核团、神经传导束和肿瘤功能学边界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转化价值

图9 生物电子学在软体章鱼中的应用⑨斯坦福大学鲍哲南教授和天津大学王以轩副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相关文章:Jiang Y, Zhang Z, Wang Y, et al. Topological supramolecular network enabled high-conductivity, stretchable organic bioelectronics.Science, 2022, 375(6587), 1411-1417.。

扫码阅读全文文章链接: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bj7564

①此数据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进行检索,经过数据清洗,人工核对后得到限制检索条件:出版物名称为Science,出版日期为2022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检索时间为2023年5月10日。

②此数据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进行检索限制检索条件:出版物名称为Science,出版日期为2018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文献类型为article检索时间为2023年5月10日。

③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进行检索,检索条件:所属机构为天津大学,出版日期为2018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检索时间为2023年5月10日④资料来源:天津大学新闻网http://news.tju.edu.cn/info/1005/56312.htm

⑤图片来源:Zhou Y, Xu X, Wei Y, et al. A widespread pathway for substitution of adenine by diaminopurine in phage genomes. Science,  372(6541), 512-516.

⑥资料来源:天津大学新闻网http://news.tju.edu.cn/info/1003/47870.htm⑦图片来源:Liu S, Chang S, Xu L, et al. Cryo-EM structures of the human cation-chloride cotransporter KCC1.Science, 2019, 366(6464), 505-508.

⑧资料来源:天津大学新闻网http://news.tju.edu.cn/info/1003/60527.htm⑨图片来源:Jiang Y, Zhang Z, Wang Y, et al. Topological supramolecular network enabled high-conductivity, stretchable organic bioelectronics.Science, 2022, 375(6587), 1411-1417.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学界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END -期刊发表优势我方目前与100多个优质SCI/SSCI期刊(JA)合作, 凡是由我方推荐后投至官方系统的稿件都将优先录用,需要速联系微信客服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