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科技

科技前沿期刊排名_科技前沿期刊排名前十

  • 来源:互联网
  • |
  • 2024-04-25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福建医科大学微专业招生简章《基础研究与前沿交叉创新技术》一项目背景
学科交叉是科技创新的源泉基础研究与前沿交叉创新技术微专业依托基础医学院雄厚师

科技前沿期刊排名_科技前沿期刊排名前十

 

福建医科大学微专业招生简章《基础研究与前沿交叉创新技术》一项目背景

      学科交叉是科技创新的源泉基础研究与前沿交叉创新技术微专业依托基础医学院雄厚师资团队,充分发挥各类引进人才、跨学科硕博士生导师和院士团队优势,以及基础医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和省部级教学科研平台,以基础科学研究需求为导向,拓展“医学+X”方向,通过打造医工、医理等学科交叉平台,培养学生的医学基础科研思维能力,逐步建立以“基础医学+交叉创新技术”为一体的“新医科”创新平台,不断提高学生专业知识与科研能力,推动高素质拔尖人才的培养,提升学生就业及毕业深造的竞争力。

二培养目标

      以“新医科”为引领,以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新形势下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立足科技革命和医药卫生产业变革,面向医学创新前沿和未来产业发展,以学科交叉、产学研用融合的人才培养理念为指导,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人文素养和职业道德,具备实践能力、批判思维和终身学习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国际化视野,适应医药卫生产业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复合应用型卓越创新医学人才。

三课程安排时间学分课程名称2024-2025学年秋季学期2分模式生物技术与应用2024-2025学年秋季学期2分生命与健康大数据2024-2025学年春季学期2分脑功能与疾病2024-2025学年春季学期

2分生命科学前沿理论与实践2025-2026学年秋季学期2分肿瘤分子生物学2025-2026学年秋季学期2分基础医学科研思维训练四课程介绍

      所有课程均包括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主讲教师均为基础医学以及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生物学等相关专业博硕士研究生导师►►►模式生物技术与应用      本课程系统介绍小鼠、病毒、线虫、果蝇、斑马鱼等主要模式生物的生物特点、作为模式的生物优势、在特定科研领域的独特地位,以及基于模式生物研究取得的巨大科技成就。

重点讲授和展示模式生物涉及的分子生物学、遗传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生理学等领域的基础实验操作,包括模式生物的行为观察、培养传代、基因克隆、荧光标记、基因敲除、显微操作、反向遗传学系列操作等目的在于使学生从种群、个体、细胞、分子及行为等方面全面了解模式生物,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增加学生的科研认识,为今后开展科研工作提供必要的实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生命与健康大数据      本课程是一门生命科学领域和信息科学领域的应用型交叉课程主要围绕生命科学大数据存储、检索、分析、应用和产业发展展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生物信息学、流行病学方面的理论基础和基本技能,能够运用所掌握的生物信息学理论、方法和技术初步解决科研和实际工作中生物信息的存储、检索、分析和利用的问题。

►►►脑功能与疾病      本课程结合理论教学和实验操作,研究神经系统在正常和疾病状态下分子水平、细胞水平、系统水平的变化过程,以及脑的高级功能变化及其机制本课程教学内容涵盖神经科学基本问题、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典型案例、综合应用、前沿专题、热点问题等,主要包括神经、精神系统和感觉器官的相关内容。

实现超越时空的传授知识和科研导向,开拓思维、培养能力、注重创新、提高素质、优化培养,提供科研平台与本科生之间有效的交流渠道,引导本科生参与科研通过学习本门课程,让医学生能更好地了解脑的结构与功能,为提高对神经系统疾患的防治水平、增进健康服务而掌握必备的相关知识和研究方法。

►►►生命科学前沿理论与实践     本课程以生命科学前沿性为其特征,围绕生命科学研究的前沿问题,以专题形式进行讲授选题紧密结合国内和国际生物学研究的最新动态,结合讲授老师自身的研究活动组织教学,介绍当前生命科学研究的发展动向,同时通过部分实验课程,帮助学生全面深入地了解某一领域的发展状况。

►►►肿瘤分子生物学     本课程系统介绍肿瘤分子生物学的基本概念、肿瘤发生的基本病原、肿瘤分子诊断、肿瘤生物治疗、基因治疗的基本要素,同时介绍最新前沿进展和研究方向►►►基础医学科研思维训练     本门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科研思维训练课程,涵盖基础医学科研基础知识、医学研究的设计类型与设计要点,医学科研相关的方法学应用、医学科研数据处理与分析和科研论文撰写等理论与方法,并结合科研课题实践开展PBL、RBL等教学,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提升学生的基础医学科研基本素养。

五教学方式     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授课,以线下理论课和实验课为主。六教学团队卓敏 教授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

       药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多伦多大学生理系终身正教授EJLB基金会和加拿大国立研究院第一届及神经科学领域唯一的特聘教授 (Smith Chair in Neuroscience,EJLB-CIHR) ,加拿大国家特聘研究教授 (Canada Research Chair,Tiger l) ; 山东省国际科技合作战略专家库专家;青岛国际院士港国际脑科学研究院院长。

       研究方向:一是中枢突触可塑性对慢性疼痛的调控机制,二是慢性疼痛相关负面情绪的神经调控机制在国际权威杂志如Nature,Science,Neuron,Nature Neurosci,Nature communication,cell report,J Neurosci等杂志上发表研究论文300余篇,综述30篇。

拥有20余项有关新药研制的国内、外专利陈婉南 教授福建省百千万人才  福建省高层次人才  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  福建省高等学校新世纪优秀人才

      医学博士,教授(专技三级),博士生导师现任福建医科大学基础医学研究院院长、消化道恶性肿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福建省肿瘤微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入选福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福建省高层次人才、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培育计划、福建省高等学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等人才项目;获得福建省优秀教师、福建省青年科技奖等荣誉。

现担任福建省医学会微生物与免疫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基础医学专业分会委员、福建省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常务委员、福建省微生物学会理事等学术兼职。

       长期从事病原生物学教学与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乙型肝炎病毒的分子致病机制,研究成果广泛用于临床指导HBV防治,并应用于医学微生物学的基础研究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在内的近20项国家级或省部级课题,在本专业国内外主流杂志发表50余篇研究论文。

获得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一)、福建医学科技奖三等奖(排名第一)、福建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奖二等奖;参与获得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排名第五)、福建省医学科技奖一等奖(排名第五)等科技成果奖。

主持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建设担任教育部重点领域知识图谱资源库建设病毒学领域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级课题以及教育部、工信部人才项目函审专家、多个国际学术期刊杂志审稿人      坚持一线教书育人,主讲本科生《医学微生物学》、《病原生物学》、《分子生物学新技术》,硕士研究生《分子病毒学》及《医学分子生物学》、博士研究生《医学分子生物学技术》等多门课程。

主持3项省级教改课题(含省级重点项目1项),主持1门省级线上线下混合一流课程、1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作为主要成员获批建设基础医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以及作为主要成员建设2门国家级一流课程、福建省博士研究生导师团队等。

获得福建医科大学教改成果奖特等奖(排名第一)、福建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排名第二)等教学成果奖副主编科学出版社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规划研究生教材、本科生实验教材各1本,参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全国高等学校八年制及“5+3”一体化临床医学专业第四轮规划教材、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教材、以及参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科学出版社等多本规划教材。

陶武成 教授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归国资助计划  福建省“百人计划”海外引进人才  “闽江学者”特聘教授  福建省高层次人才

      生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福建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副院长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归国资助计划、福建省“百人计划”海外引进人才、“闽江学者”特聘教授、福建省高层次人才B类博士毕业于美国华盛顿大学(西雅图), 随后在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导师Roger Nicoll院士)。

应用电生理、分子生物学及光遗传学等方法系统地研究离子通道/受体、突触传递、环路功能以及整体动物行为,来阐述学习与记忆分子机理及相关脑疾病(阿尔茨海默病)目前已发表SCI论文13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在Elife、PNAS、Molecular Psychiatry(封面文章)、J of Neuroscience(重点推荐亮点文章)、Neuroscience Bulletin等国际知名杂志发表论文6篇,相关成果曾被Science、Nature Review Neuroscience等杂志重点推荐和引用。

担任Biology杂志客座主编、Frontiers in Aging Neuroscience等杂志审稿编委、国家留学基金委评审专家、福建省专家联谊会理事罗道枢 教授 福建省高层次人才  福建省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  

福建省卫生系统中青年骨干人才

      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2012年于福建医科大学神经病学专业获医学博士学位,2014-2015年于美国德州大学圣安东尼奥健康科学中心(UTHSCSA)进行博士后研究现任基础医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

福建省解剖学会理事兼秘书长,中国解剖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解剖学会教育与继续教育工作委员会秘书,神经科学学会(SfN)会员入选福建省高层次人才(C类)、福建省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福建省卫生系统中青年骨干人才培养项目,获评福建医科大学优秀教师、优秀党务工作者。

       长期从事人体解剖学、神经科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要课题方向为三叉神经痛发病机制及神经损伤修复机制的临床基础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1项、面上基金2项,主持省厅级科研基金4项,省级教改课题1项、校级教改课题1项。

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教学及科研论文三十余篇,其中发表SCI论文22篇,包括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4篇获评福建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福建省2022年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排名第五)、福建医科大学2020年校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排名第六)。

获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3项参编本科规划教材及实验配套教材多部叶祖承 教授“闽江学者”特聘教授

       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9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物系生理学与生物物理学专业, 获理学学士学位1999年毕业于美国阿拉巴马伯明翰大学神经生物学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现任福建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神经生物研究中心主任职务。

常任《Journal of Neuroscience》《Glia》《Journal of Neurochemistry》等杂志审稿人2011年入选福建省“闽江学者”特聘教授,2018年起全职于福建医科大学从事研究工作。

主要从事神经胶质细胞与胶质瘤的科研工作,研究项目先后获“美国NIH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的资助获美国授权专利两项,在《Cancer Research》《Journal of Neuroscience》《Glia》等学术期刊及国际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SCI收录22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发表的SCI论文引用两千余次,最高单篇500余次, 在胶质瘤谷氨酸释放与缝隙蛋白半通道研究领域有较大影响。

陈鲲淇 研究员“闽江学者”特聘教授  福建省高层次人才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英国利物浦大学生物科学一等荣誉学士、哲学博士福建省“闽江学者”特聘教授,福建省高层次人才C类长期从事表观转录组学(RNA修饰)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手段探究表观转录组在生理与病理状态下的差异,并建立相关生物信息学方法与工具。

目前已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10余篇文章于Nucleic Acids Research,Nature Communications及我国重点期刊Genomics, Proteomics & Bioinformatics等行业重要杂志上。

相关工作多次受到Springer Nature邀请,撰写研究方案收录在Methods in Molecular Biology系列图书中担任SCI杂志Frontiers in Genetics、Heliyon编委;Genes客座编辑;为30余本SCI杂志提供审稿工作。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福建医科大学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经费七招生要求

      本微专业面向授予医学、理学、工学学位的本校相关专业2023级学生招生为保证部分课程学习效果,优先建议对生物信息学、计算机编程感兴趣的同学修读,或者提前自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本次微专业招生人数30人。

      报名要求:要求修读学生有条件、有能力完成学业,累计学分需达到主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定时段内的学分要求,已修课程平均学分绩点达2.0及以上,主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定时段内全部课程均及格且无补考记录。

八录取流程     结合招生人数,根据报名要求条件及平均学分绩点进行初审,再组织笔试,根据笔试成绩高低择优录取九学费信息第一学年        1040元第二学年        520元十开课单位介绍

      福建医科大学建立于1937年,建校初期就拥有良好的基础医学师资队伍学校于1959年成立基础医学部,2001年1月成立基础医学院历经数十载的发展壮大,基础医学院现已成为集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于一体的医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

      学院拥有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基础医学),1个省高峰学科建设学科(基础医学)、1个省211重点学科(分子医学)、1个省特色重点学科(基础医学)、2个省重点一级学科(基础医学、生物学)、4个省重点二级学科(生化与分子生物学、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病原生物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拥有基础医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基础医学与生物学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及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基础医学),神经科学与行为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免疫学进入ESI全球前1%。

十一招生咨询01联系人:基础医学院教科办  宋老师 林老师02联系电话:0591-2286274503招生咨询QQ群号:794311286

文:教学科研办公室编辑|左雪玲审核|宋斌 罗道枢编审|郭松斌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