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科技

战略人才站在国际科技前沿,引领科技自主创新_战略人才站在国际科技前沿,引领科技自主创新,以下哪个

  • 来源:互联网
  • |
  • 2024-04-25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加快造就国际一流战略科技人才队伍

战略人才站在国际科技前沿,引领科技自主创新_战略人才站在国际科技前沿,引领科技自主创新,以下哪个

 

编者按:建设一支体现国家意志、服务国家需求、代表国家水平的战略科技力量,是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国际一流战略科技人才具有哪些特质?如何发现、支持和培育?这需要我们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和整体性推进。

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必须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造就更多国际一流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世界科学中心的转移乃至一个国家的崛起往往与这个国家一流科学家的大量涌现密切相关科技创新的策源地、杰出科学家的聚集地、发展动力的引爆地与现代化高潮的发生地高度契合。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创新是其中一个关键变量,培养造就一批国际一流的战略科技人才,可以把“关键变量”转化为发展中的“确定增量”我国科技人才队伍规模是世界上最大的,但缺乏战略科技人才和世界级领军人才。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战略科技人才具备哪些素养?如何造就国际一流战略科技人才队伍?笔者认为,战略科技人才具有学术原创力、时代洞察力、团队带动力、学科引领力和战略规划力等“五力”特质,要充分发挥战略科技人才成长的“虹吸效应”“海潮效应”“师承效应”“倍增效应”“积聚效应”等五个效应,使战略科技人才引得进、留得住、选得准、育得多、用得好

2020 年12 月17 日凌晨,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在预定区域安全着陆 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战略科技人才的“五力”特质战略科技人才是在自己研究领域中具有卓越贡献的学术权威,也是策划、组织与管理科研工作的组织权威,更是站在时代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最前沿、维护国家尊严和人民利益的战略权威。

“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战略科学家首先应该是科技人才,在其所从事的领域有精深的研究和学术造诣,但他们不是一般的科技人才,而是具有战略眼光、能够把握世界科技发展趋势和国家战略需求,开拓新的科技领域或方向;具有卓越领导才能,善于组织大规模科技创新活动和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具有崇高道德风尚,能够团结大批科研人员共同攻关的科技领军人才。

战略科技人才虽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和授予单位,但具有专业“厚”、视野“宽”、修养“高”、情怀“深”、决策“准”等共同特征,具有超卓科学贡献、超常文理融通、超凡人格魅力、超强家国情怀和超前战略眼光等特质☼第一、学术原创力:超卓科学贡献。

战略科技人才在其所从事的领域是本行业、本领域公认的杰出人物,出类拔萃,学有专长,造诣精深,具有独到性、创新性的学术成果,往往作出开创性、奠基性的重大贡献他们的研究成果不是一般的创新,而是系统的、原始的创新,不仅填补学科建设的某些空白,而且能为学科的发展构建有影响力的学术研究体系,比如达尔文、牛顿、伽利略、爱因斯坦等,以及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者沃森、克里克,量子力学的奠基者薛定谔等等。

我国面临的“卡脖子”技术问题,根源在于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源头和底层的东西没有搞清楚,缺乏学术原创力☼第二、时代洞察力:超常文理融通战略科技人才具有宽广的视野,具备多学科渗透的复合型知识结构,从而能够站得高、看得远、想得深、抓得准。

知识和信息的交叉、组合和裂变会产生巨大能量实践证明,会通古今、会通中西、会通文理的科研人员,往往能够成长为卓越的科学家钱学森就是这样具有完善知识结构的大师,重视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对音乐、绘画、摄影、文学有较高造诣。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学科之间、科学和技术之间、技术之间、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之间日益呈现交叉融合趋势,向整体化、总体化方向发展。

战略科技人才要能在不同学科群之间推动协同创新和集成创新,善于为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行顶层设计,其知识结构应是专博相济、专深博广的统一☼第三,团队带动力:超凡人格魅力研发核心技术不能仅靠少数科学家或工程师,而是需要团队协作;团队之间如何做到高效协作,主要取决于战略科技人才对科研团队的感召力、凝聚力、影响力。

战略科技人才不仅在自己专业领域作出卓越贡献,而且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能够团结大批科研人员共同奋斗战略科技人才不局限于个人发展,而是乐于传授知识、资源共享,具备较强的管理能力、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能够带领创新团队抢占战略领域、赢得先机、形成优势,能够带出高水平团队,让科技人才脱颖而出,壮大创新人才资源。

例如,英国卡文迪许实验室教授汤姆生和卢瑟福就曾先后培养出17位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贝尔实验室的4位总裁在不同时期根据当时的形势,都提出了自己的管理方针,领导着该实验室近万名工作人员和几千名科学家和工程师为科技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产生了7位诺贝尔奖得主。

☼第四,学科引领力:超强家国情怀战略科技人才能够较好地把握世界科技发展趋势,在其所从事的领域,能对本学科发展提炼出关键的科学技术问题,开拓新的领域或方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科技发展的进程,引导科学发展的方向。

战略科技人才不仅是新知识的创造者、新技术的发明者、新学科的创建者,往往还能够带动一项重大技术的突破,乃至一个学科、一个产业的兴起,甚至国家的崛起可以认为,如果科技队伍的素质代表了一个国家整体科技水平的话,那么战略科技人才在一定程度上引导着科技发展的方向。

战略科技人才不计较个人得失和荣辱,将国家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其科研动力来自于对国家、民族怀有真挚的情感,来自于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第五,战略规划力:超前战略眼光“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战略”是整个国家发展的战略,不是一个区域、一个学科的发展规划战略科技人才具有突出的战略意识、战略眼光、战略胆识、战略定力、战略协调力和战略组织力,以及敏锐的洞察力、准确的判断力和超前的预见力,超越学科的门户之见,站在国家发展的全局高度,审慎地判断哪些是关系到国家发展的主要因素,了解国家战略需求,把国家战略需求与其科研相结合,积极主动地参与决策咨询,努力为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问题提供咨询建议,提出前瞻性、战略性的规划和布局,为国家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比如,钱学森善于根据中央的总体部署和要求,通过战略谋划和顶层设计思考引领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特别是国防科技的发展;王大珩等四位战略科学家提出“863”计划奠定了我国高新技术发展的基础;奥本海默对美国“曼哈顿工程”起到了决定性的推动作用。

“五个效应”促战略科技人才涌现成长为战略科技人才是自身主观努力的必然结果,也离不开国家的大力支持和培育既需要科技人员自觉对标战略科技人才,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制定职业规划,也要从国家层面进行部署,使战略科技人才涌现出来。

“引得进”:以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形成“虹吸效应” 一要加强顶层设计建议相关部门组成战略科技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坚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战略科技人才工作,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二要建立“高精尖缺”全球战略科技人才库。

利用现代信息数据技术,对“高精尖缺”数据进行收集、归类,建设数据全面、结构合理、功能优化、动态更新的“高精尖缺”大数据库,形成全球各行业关键核心技术人才动态清单,根据紧缺人才清单,靶向引进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

三要建设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形成人才高地实施国际通行的工作体制,提高对海外战略科技人才的吸引力实行更加便利的境外人才引进和出入境管理制度,完善社保、教育、医疗、居住等公共服务,着力解决国际化专业人才后顾之忧。

“留得住”:以生态环境形成“海潮效应”环境育人、化人,也留人、成就人“海潮效应”是海水因天体的引力而涌起海潮,引力大则出现大潮,引力小则出现小潮,引力过弱则无潮的现象依据这一效应,营造人才成长的优良环境,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对从事原创研究的科研人员给予充分信任,帮助他们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营造有利于人才创新创业的工作环境、拴心留人的生活环境、引才聚才的政策环境,以良好的社会环境、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制度环境,使人才创业机会大、干事平台高、发展空间大,形成近者悦、远者来的人才发展生态从科技体制、运行机制、评价体系、资源配置政策等方面进行调整,创造一个更有利于战略科技人才成长的环境,形成战略科技人才不断集聚涌现的良好局面。

“选得准”:以梯度培育形成“师承效应”在已有的院士、科学家等高端人才群体的基础上,选拔和培养一批战略科技人才注重学术传承和梯队建设,打造“师徒型人才链”,形成“大师+团队”的学派模式科技人才可以划分为“尖、高、中、青”四个层次。

其中,“尖”是牵引科技领域发展方向的最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高”是指提升科技领域自主创新能力的杰出科技人才;“中”是指引领本专业发展的中坚骨干学术技术带头人;“青”是指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人才对于高端人才,将人才培养与岗位要求结合,实施人岗双提升策略;对于中坚骨干人才,或引导其向高层次专家方向培养,或引导其向领导岗位方向培养;对于青年人才,以青年创新基金支持其快速成长。

“育得多”:以科研实践形成“倍增效应”“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战略科技人才往往不是选拔和扶持出来的,而是在大量的科学实践中、在解决重大战略科技问题的过程中成长起来“实践出真知”一要为其提供必要的学术研究基地和平台,并放手让其承担重大科技任务,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其能力和水平。

鼓励和支持科研人员在本学科专业研究基础上,跨学科、跨领域承担重大科研任务,在联合攻关中拓宽战略思维和宏阔视野,培育大情怀大格局比如,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以重大航天工程、重点型号任务为载体,建立起一套基于重大项目的领军人才发现、识别和培养体系,摸索总结出航天人才培养的“五步曲”:工程牵引,培养骨干;长期积累,培养专才;一专多能,培育将才;艰苦历练,造就帅才;重德修身,成就大家。

此举形成了一支平均年龄在30多岁的航天将才、帅才高端人才团队,培养造就了30余名两院院士和100余名国家级专家二要建立支持长期稳定的战略科技人才参与决策机制,赋予战略科技人才相对稳定的合法性身份,实现政治家与科学家的良好互动,发挥其决策咨询作用。

比如,战略科学家钱学森、朱光亚等经常与国家领导人进行充分的沟通和互动三要支持我国科学家担任重要国际组织领导职务,推动更广泛、更高水平地参与国际组织决策和管理,融入全球科技治理“用得好”:以制度规范形成“积聚效应”。

“用得好”是引进和培育战略科技人才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以科学有效的制度规范形成人才的“积聚效应”,充分调动战略科技人才的积极性,充分释放人才的创新活力一是推进科研管理“放管服”改革遵循科研规律完善科研管理制度,通过流程再造提高科研管理服务效率,实施战略科技人才全权负责制,发挥战略科技人才的主体能动作用,赋予战略科技人才用人权、用财权、用物权、技术路线决定权和内部机构设置权。

二是对战略科技人才实施“量身定制,一人一策”的绿色通道三是实施外部中长期考核机制,对战略科技人才及其团队采取外部第三方国际同行评估为主、用人单位年度自评为辅的评估考核模式四是建立杰出科学家工作室借鉴世界顶尖科研机构,如贝尔实验室、卡文迪许实验室等成功实践和经验,建立科学本位和科学家本位的管理体制。

作者单位:武汉科技大学原载《中国人才》杂志2021年第3期

点击上方红色图片可直接查看订阅办法。

责编:肖潇投稿邮箱:zgrc18@163.com“大国人才”QQ群:568518748版权与免责声明: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版权事宜未及落实,如转载内容或图片涉及版权等问题,欢迎作者持有效版权凭证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稿酬事宜。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