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科技信息研究所怎么样_湖南科技信息研究所怎么样知乎
Doolittle专注遗传学十几年……科研人员不配有老婆和孩子……1.3 万人赞同了该回答先说立场,我曾经是学生,接受完了中国教育部管辖的所有阶段的教育,现在是父亲,也是科研
Doolittle专注遗传学十几年……科研人员不配有老婆和孩子……1.3 万人赞同了该回答先说立场,我曾经是学生,接受完了中国教育部管辖的所有阶段的教育,现在是父亲,也是科研人员......你既然这么问了,那这个问题要拆成两半说......
前一半是中国孩子很累,当年我也很累,我从高一开始,每周只有三个半小时的短暂休息时间,让大家出去好好洗个澡,每个月只有一天半的假期,让住校同学回家拿换洗衣服,住校同学每天5点半起床,6点上第一节早自习,7点早饭,7点45上第一节课,上午5节课,下午4节课,其中下午1-2节自习课,晚上6点有一节晚课,时长1小时,是最痛苦的一小时尤其是上语文、代数这种我不太喜欢的课程的时候那一个小时真的是感觉上得蛋都要碎了,估计老师上这种时长一个小时的课也很痛苦,然后后面是三节晚自习,前两节50分钟,最后一节1小时,自习课基本都是写作业的,每天晚上10点放学,周日下午3点上完下午的两节课后,放大家出去洗澡买东西,6点半回来继续上晚自习,每月1天半的假期是周六上午上完5节课,中午12点半放学,校门口堵满了回各个镇的公交车,专门接学生的,然后周日晚上还是6点半回来上晚自习,这应该是我们小地方的考生都经历过的事情,你要是问我,
我希不希望孩子也这么累,我当然不希望,我儿子马上要上小学,9年后就要面对五五分流,一半学生上高中,一半学生上职高,听说广州今年12.6万人参加中考,高中录取57000多人,明年听说还多两万人参加中考,我儿子2016年出生的,同年广东省生了124万孩子,其中广州市就有大十几万,他面临的竞争可能比我还要激烈
......后一半是中国的科学成果不如欧美,这确实是事实,我所在的领域确实是欧美领先一些,算法、软件、仪器、理念很多也都是欧美和日本人提出来的或者研发出来的,但是,这种差距正在显著的缩小,我2005年上大学,985高校,冷门专业,专业全国排名第一,很多上课的老师都是行业内顶级的专家,以我这18年的所见所闻,我们的差距确实在不停的缩小,现在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立项内容、尤其是优青、杰青的研究内容,还有科技部的重点研发计划,都是瞄准最前沿领域的,大家有空可以把科技部10年或者20年前的指南翻出来,和现行的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比比,看看是不是进步了很多,资助的钱和项目也多了不少,比如我最近也在申报项目,登录
广东省科技厅的网站,看到的其他领域的各个重点研发项目的指南,基本都是瞄准国际领先水平来做的,解决的也都是卡脖子的问题,看其他单位很多领域的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的成果,确实还是很令人欣喜的,比如西工大的仿生蝠鲼,仿鸟飞行器,微小卫星等等,那个微小卫星是随着空间站上天的,然后从空间站上分离,那张照片是我国的宇航员拍的,大家说这些东西,算不算科研成果?全世界能在这么多领域同时投钱做研发的国家,似乎真不多呢......
但是这两个事实之间,关联远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大......东亚的孩子都很累,韩国日本都一样,因为当前东亚地区的发展水平就在这,都是靠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起家,日本起始于50-60年代,韩国是在70年代后,中国是在80年代后,当前东亚的经济发展水平就在这里,也就是僧多肉少,我们国家还没有完成产业升级,国内大部分产业还不足以形成芯片、飞机、软件等等那种高额的收益,很多代工的利润也都是百分之几,所以,在这个大的发展环境下,钱多事少离家近的工作岗位几乎没有,那就只能大家都去卷......
日韩卷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他们有个爹叫美国,日韩赚的很多钱都被美国拿去了......所以为啥我们拼了命也要搞出自己的5G、大飞机、芯片,就是为了在高端产业里切下一块蛋糕来,这就是断了欧美的财路,断人钱财如杀人父母,这就是当前东西方冲突的根本原因,蛋糕就这么大,我们吃了欧美就没得吃,欧美没得吃了,他们也得卷起来,其实我们经历过的,发达国家都经历过,比如日本的产业工人50-60年代拿着30美元的工资进厂打螺丝,美国100年前的产业工人照样996,而且20世纪初美国是可以雇用童工的,家长送孩子去工厂之后自己也要上班,下班了再去孩子的工厂接孩子......
所以大家扪心自问一下,想让自己的孩子进厂卷,还是想让自己的孩子在教室里卷......没有任何一个富裕国家是从来就富的,都是有一个从穷到富的过程,我们也一样,这是历史规律,我们也走在从穷到富的路上......
美国从1894年开始GDP全球第一,但是在1880年到1900年左右,美国货的口碑还是廉价质差,日本早期开始向做出口的时候,产品也是被诟病质量不行,我们也经历过那个过程,但是现在中国货,已经卖到全世界到处都是了,质量,也是一天比一天好,什么东西都是有个过程的......
至于科学成果,这个东西最直接相关其实是经济基础,科技成果是要靠钱堆出来的,而科技成果的产出,是带着经济发展的惯性的......我列举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化学和生理/医学奖,这几个奖是相对客观的奖项,目前来看, 基本是让人信服的,基本都是极大推动科学进步的奖项,过去10-20年的获奖内容,可能我们现在每天的实验中都能用到相关的技术或者设备,至于和平奖现在就是一坨屎了......
大家可以看一下诺奖早期的获奖者,基本都在欧洲,因为这个往前推算几十年,欧洲那个时候是世界上最富裕生产力最强的地区,大家看看1870-1900年的史料,欧洲人在干啥,完善电磁理论,发现光电效应、X射线,发明无线电报,大清在干啥,不说科学创新了,连最基本的工业框架都八字没一撇呢吧,天天挨揍呢......
大家看看早期的诺奖,基本都在欧洲,和美国没啥关系,当时世界的科研中心就是在欧洲,美国虽然在19世界末期经济体量赶上来了,但是科研还是追赶者的姿态......
大家再看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的情况,两次世界大战,美国吃得盆满钵满,欧洲打成了一堆烂砖瓦,大家再看诺奖的获奖情况,美国是不是慢慢的就拿了越来越多的奖,这个就是因为美国从1940年代起就有大把的钱投入到当时的科研工作中去,然后慢慢的出成果......
这也是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国有正规的大学教育才多少年,京师大学堂也不过120多年,而且早期还不是做纯理论研究的,建国以后发展了正规的大学教育,1960年全国大学毕业生也就是30万人,哪有那么多人去做研究,然后1966年起打断了10年,1977年恢复高考才算是建立了真正意义上的人才培养模式,1977到2023也不过46年而已,1977年中国的GDP是多少,3300亿人民币(约1907亿美元),同年美国是20800亿美元,中国的GDP是美国的约9.16%,你拿什么钱发展科研?修路不要钱吗,发工资不要钱吗,修宝钢不要钱吗,买进口设备不要钱吗?
中国真正开始培养科研的理论人才也没多少年,1983年,18人被授予博士学位,这是新中国首批培养的博士,博士学位授予仪式是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国家领导人参加的......大家算算,1983年到今天,才仅仅40年而已啊......
大家知道美国到今天培养了多少名博士吗,342万,同时在以每年7万的数量增加......大家知道新中国培养了多少博士吗,我大概是第50多万名,现在教育部统计的1983年以来授予博士学位的人数是94.5万,预计今年夏天肯定会突破100万人......
新中国收批博士学位授予仪式后的合影,人民大会堂举行的
新中国首张博士学位证书所以别什么东西都往体制上联系,仿佛今天改了社会体制明天就能进入发达国家了,今天改了教育体制明天诺贝尔奖获得者就喷涌而出了,东欧和苏联改了体制,经历了休克疗法,然后呢,国家变成了寡头的,底层的民众,还是穷人,大家去欧洲看看,菜市场里卖菜的、建筑工地的力工、屠宰厂的工人,木材厂的工人、红灯区的妓女,是不是都是原来中东欧那些社会主义国家的......
上知乎的有一个算一个,要是真有一天变天了,生活水平能提高的,不足1%,剩下的全是过得越来越惨的,因为现在知乎上99%的读者不掌握生产资料,万一哪天变了天,没有生产资料的你,生活水平都比不上深山里种地的农民......
谁都被扯什么谁家里有多少套房子,房子那是生活资料,真的天下大乱的时候,房子管蛋用,要有价值或者能创制价值的东西才能让你活下去,比如黄金、农具、种子、拖拉机、汽油才有用,纸币都特么是废纸,不管大家是不是认同makesi主义理论,但是其中的经济学部分是完全没错的,大家可以回顾回顾,什么是生产力、生产资料、资本、生产关系,有空再看看《一九四二》,16岁的女孩就值五升小米……
中国的问题,归根到底,是在于穷,什么时候我们真的有钱了,强大了,不怕别人抢了,甚至能抢别人了,芯片企业干死ASML、三星、台积电,中国商飞干死波音空客,全世界80% 的船都是中船重工造的,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在能源领域一呼百应,北汽、上汽、广汽、比亚迪能把中国车卖到全世界每一个角落,我们能用低廉的价格买到世界各地的矿产资源和能源,那个时候,中国的孩子自然就不用卷了,中国的科研天天出成果......
还有一个比较大问题,分配,不细说……其实现在清华、北大、中科院的一些大实验室,已经开始做出了一些诺奖水平的成果了,大家看看未来十年二十年,中国的科研会有什么样的变化.....编辑于 2024-04-23 10:10
赞同 1.3 万blood魏:说白了,干科研其实不是靠少数天才,而是靠大量的基础科研人员,这些才是科研的根基,现在中国的家底还是不够硬2023-06-22 · IP 属地广东 · 热评gewal:这句话我同意,基础研究人员多了,从里面诞生出大能的概率就高了
2023-06-24 · IP 属地江苏 · 热评子休:体育行业也是一样的,是土壤的问题而不是天降天才
2023-06-24 · IP 属地河南open:大量的基础研究极少数有回报有成果,却需要大量资金支持,归根到底还是需要国家有钱投入2023-06-26 · IP 属地四川梁yuzhou 回复 gewal:。
量变才能引起质变啊2023-06-28 · IP 属地广东gewal 回复 子休:对的,但是在改,比较慢而已2023-06-28 · IP 属地江苏小罗宾:是的,一两个也没用,基数大了,人才数量绝对值才能顶上去。
2023-06-28 · IP 属地陕西桃花岛贝肯鲍尔:说白了,就是要有钱2023-07-29 · IP 属地陕西知乎用户EJtZeg:确实,经济水平达到了人才才会涌现2023-07-30 · IP 属地山西。
lmm9001b 回复 子休:中国足球这么烂,跟中国足球土壤贫乏有密切关系所以我们才会支持贵州村超和校园足球运动2023-08-02 · IP 属地浙江骑着月球去流浪:对的,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基数堆上去了才有更大可能搞出好课题。
2023-08-04 · IP 属地重庆timeslaw 回复 子休:这话不适用于国足吧2023-08-04 · IP 属地湖北子休 回复 timeslaw:哈哈哈哈哈哈哈
2023-08-05 · IP 属地河南Stargazer:说白了就是基数要大,环境要好,基数少了出不来大牛,环境差了大牛想跑路2023-08-06 · IP 属地四川赵某人 回复 Stargazer:
经典回复2023-08-14 · IP 属地上海741 回复 Stargazer:也不见得,希腊人口少出大能的数量抵得上周到汉了2023-08-15 · IP 属地广西Stargazer 回复 741:。
所以还有运气成分
社会环境也很重要2023-08-15 · IP 属地四川夜城隐梦里客 回复 送外卖的硕士率2023-08-16 · IP 属地天津北燕南归:是不是大家都踢足球,中国的足球就厉害了?2023-08-19 ·
IP 属地江苏Lost 7:对,就像足球一样,中国出现一个孙兴慜这种高度的球员需要几十个武磊这一级别的留洋球员,一个武磊就需要更多的中超高水平,以此类推,终究还是需要一个金字塔式的大众基础,而不只是选拔几个好的天赋。
2023-08-30 · IP 属地山东天天被封印 回复 子休:没有土壤哪来的天才
2023-08-30 · IP 属地安徽躺匪:提点不同意见量变到质变有个过程,没有基数的话,天才大概率也被埋没了基础教育,带基础两个字,天才就好比金字塔的塔尖基础教育很重要,塔尖一样很重要,要取得一些突破往往还是要靠天才。
2023-09-03 · IP 属地广东blood魏 回复 躺匪:引用量变到质变这类教科书原理基本上我就懂了2023-09-03 · IP 属地广东子休 回复 天天被封印:有些土壤比较好,但另一部分差点吧,不过现在也正在发展
2023-09-24 · IP 属地河南LiaoZhen:要有天才,而且是得到重视和发展的天才,才能有所突破,一堆只会模仿和炒冷饭的能成什么2023-09-26 · IP 属地广东杨德首 回复 gewal:
我觉得科研人员多了,试错的范围就大了那么成功的道路能更快的出现了01-14 · IP 属地哈萨克斯坦青松破雪:大河吃小鱼,那河水太混了吗01-28 · IP 属地新疆拂晓之刃 回复 子休:好家伙又扯到土壤上了,接下来就是人种问题了是不
02-20 · IP 属地陕西美树:就是这么个道理,大力推广学古文,就是因为靠少数人,正经博士专家破译不了易经密码,倡导全民学,没准哪天就神童出世,高手在民间,04-24 · IP 属地上海川甘川鄂皖沪津:
有科研经验的人和纯公知及其跟班思维方式还是很不一样的
2023-06-22 · IP 属地天津 · 热评无名用户:什么意思呢?2023-08-06 · IP 属地山西万钧涂膜料:基层科研经费少的可怜,我们想搞点什么都还要自己出钱出时间,能拿到资源的好多带着队伍在灌水。
2023-08-07 · IP 属地浙江候补恁叠 回复 无名用户:空话少,道理都有案例对证2023-08-29 · IP 属地辽宁缘来非梦:正常思考的人都可以,但有时间(多)愿意思考的人不多2023-09-05
· IP 属地上海aabb:一群跟风的点赞的其实中国不论科研还是社会,问题大家都看得到,只是都不说就像苏联笑话,大家都在摆动身体,就以为火车在前进中国各高校基础科学研究落后,科研经费被大量浪费、贪污我姨夫是约克大学教授,同时每年夏天也会来中南大学湖南大学带博士。
中国大部分想搞科研的,渴望拿诺奖的,都在国外的大学研究所可悲的是国内大学的氛围,院长系主任教授,永远把年轻生力军博士当自己的私家工人,想出头有课题有方向,你一个博士得把他们之前敬的酒,送的礼,咽的气重新来一遍,等你真的重来一遍坐上那个课题组组长的位置。
就又开始下一轮轮回了01-27 · IP 属地湖南北极鲶鱼 回复 aabb:浮躁,急功近利追踪热点,时尚雕花,不深入挖掘,这才是目前的常态他说的那些已经开始做出了一些诺奖水平的成果,列出给大家看看有几分的可能。
01-29 · IP 属地山西Weierstrass 回复 万钧涂膜料:没办法,国内就是这样,不是顶尖团队就是拿不到资源,可是如果能搞出成果的资源也不会差又拿不到资源又搞不出成果的只能躺了03-26 ·
IP 属地陕西唐豆豆 回复 aabb:只能默默给你点赞,科研环境确实不好,希望能慢慢好起来吧04-21 · IP 属地浙江月下追猴 回复 Weierstrass:哪里不是一样,不是顶尖团队给你资源你浪费的概率更大。
你以为其他国家就平均分配给你,做梦呢?04-22 · IP 属地浙江美树 回复 aabb:你说的确是事实这次华中农业大学爆出的博士生导师涉嫌套取实验经费购买巨额山竹醇喂猪,可笑的是实验室里打工的硕士生博士生均未见过什么山竹醇,妥妥的洗钱了,相信导师也不是捞的最多的那个,这不就有人保他了么,雷声大雨点小。
但不可否认全国的院校还是有实干家,愿意做出成绩的知识分子,04-24 · IP 属地上海小飞马:看到钱三强也是肃然起敬这一切都需要时间,以十年计算的时间,很多人就是缺乏耐心,变化快了又大惊小怪,回想最近40年,生活的变化说得上天翻地覆,只希望中国人未来的生活更有科技感。
2023-06-21 · IP 属地四川 · 热评华夏至高论:虽然我过的牛马一样的生活,不要说像狗,狗有个主人包吃包住还不用劳累但是作为一名80尾人还是要说三十几年下来生活水平确实提高很多很多2023-06-23。
· IP 属地广东知乎用户gHiHCp:这么认真的回答 不是一些人想看到的
2023-06-22 · IP 属地黑龙江 · 热评想躺平的宅男 回复 U.M.A .:
大部分人是怨天尤人,吐槽福利没有发达国家好等等问题,然后说躺平算了,所以说再多的这种正能量信息都是没用的~2023-08-05 · IP 属地广东U.M.A .:精辟,太精辟了
2023-07-10 · IP 属地浙江白颐路观潮2.7 万人赞同了该回答大凡科技力量的中外比较问题,基本高赞都是错得离谱的居多,这个问题也不例外事实是:首先,科研人员从上大学到发表杰出科研成果一般需要十年以上时间。
1950年以前中国每年录取大学生人数没有超过4万人,而美国1940年已经有16%的18岁适龄青年上大学也就是一年40万以上青年上大学,欧洲上大学的年轻人也少不到哪里去中国和欧美研究生博士生培养比例相差就更悬殊。
因此1960年代之前中国根本没有科研水平接近欧美的人才基础1966年中国开始文革甚至中断了高考和大学招生,加上当年相当程度的信息不流通,中国不可能在1980年前产生和欧美日并肩的科研产出根据我的计算,1980年全球已经有超过一亿名大学毕业生,大部分在发达国家,中国当年只有约300万名大学毕业生,不到全球的1/30或发达国家的1/20,硕士博士毕业生数量只会相差更悬殊。
到了1980年,欧美日科研已经发展到非常高的水平,各个学科比二战时代变得大为细致庞杂,工程技术方面专利壁垒高企,这让之后几十年中国的赶超格外辛苦中国大学毕业生人数突破1000万是1995年前后,当年全球已经有超过2.5亿大学毕业生,中国占比依然低于1/20。
1995年日本一国的大学毕业生人数就差不多1000万,英法德都在四五百万水平,美国超过3500万,考虑当年中国高等教育质量和发达国家的巨大差距,单个欧美日强国足够在科技人才上碾压中国这些发达国家更是一个紧密相连的科技共同体,中国相形之下更是渺小。
这已经决定了整个2000年代中国科研都是无非和欧美强国匹敌的而到了2010年,中国大学毕业生人数已经超过7000万,全球大学毕业生人数是5.2亿左右,中国已经接近1/7,也超过了美国大学毕业生人数约5900万,英法德日在600万到1600万之间。
中国大学毕业生人数已经成为全球第一,虽然当年按人口比例算还落后发达国家很多更值得注意的是,当年中国大学人数已经超过500万,而美国一年大学入学只有两百万,其它主要发达国家只有几十万,中国每年高等教育人才增量形成了对单个发达国家的碾压之势,在全球每年高等教育人才增量中占比也在从1/4向1/3进军(最近几年的水平,全球年增三千多万,中国占一千多万)。
2010年入学大学生日后读研读博从事科研的,开始有所发表的时间大概是2016年到2018年,成为高产的科研主力的时代大概是博士末期到工作的时间,也就是2019年之后衡量自然科学研究顶尖成果的英国自然指数,各国各科研院校的贡献值(去掉合作者的贡献)总和是六万多分。
2015年美国独占2.077万分,中国占7678分,美国的1/3强,全球的1/6左右2017年美国2万,中国8千,变化不大2018年美国2万整,中国9.23千,开始进步明显2019年美国2.04万,中国1.14万。
2020年美国2.02万,中国1.36万2021年美国1.99万跌破2万,中国1.66万,达到美国83%,超过全球的1/42022年中国1.91万,美国1.78万,中国历史性地超过了美国而且差异显著中国在全球自然科学科研中的产出占比超过1/4接近1/3,相当接近中国之前十年培养的大学生数量的全球占比。
技术方面,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现在也是大概全球三成水平,和这个比例也相当接近当然,中国科研产出要赶上欧洲加美国还需要一些年,不过不需要太久,十年内会发生的,毕竟现在中国理工科博士招生人数已经差不多赶上美国西欧日本总和了。
很多人认为中国科学成果不如欧美,理由无非是中国除了屠呦呦没有本土科学诺奖得主,或者中国技术上被卡脖子,最近又加上一个chatgpt不是中国企业发明的用这三件事否定中国科研的全球领先地位都是分不清存量和增量。
科学诺奖颁发一般和成果发表有二十年以上的延迟以确定成果的意义,因此只能用来判断国家或大学大约三十年前的科研水平和约四十年前的人才培养水平,用诺奖作为科研水平的证据是很多出国留学中介忽悠人的拿手好戏,英国某些历史上出过几十个诺奖得主的名校,现在的科研产出赶不上北理工这样的普通985。
中国1980年代大学教育规模和水平与1990年代科研经费规模,就决定了到现在中国不可能有几个诺奖级别发现(个别两三个还是有的,只不过大众不知道)技术卡脖子这件事,首先中国卡脖子的领域很少,比全球其它国家都少,如果真有国家有实力卡美国脖子,现在美国也有若干领域有卡脖子的问题,只不过美国盟友众多可以让他们帮忙罢了,加上现在暂时也没有国家敢卡美国脖子,中国现阶段也是需要和美国合作的。
其次,前些年中国卡脖子的领域,不少现在已经基本解决了,比如汽车发动机和航天发动机,有些像工业软件和芯片、大飞机纯粹就是西方大发展的时代中国太穷没钱紧跟研发,造成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有大量专利壁垒,中国绕开需要加倍努力。
chatgpt在美国而非中国或欧洲日本产生,是美国强大的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储备以及庞大的高科技企业投资需求决定的,当然也具有相当偶然性,像脸书就没有押中这个宝中国这方面人才储备暂时弱于美国,更重要的是科技企业家和投资人暂时弱于美国,chatgpt团队领头人是八零后,投资人和幕后大佬是六零后七零后,这些世代的中国人本来就科技人才规模和水平远逊美国,但是中国九零后科技人才是不输美国的,00后科技人才更会对美国形成碾压之势,未来可期。
20230714现在是20240222,我刚刚在自己的公众号《海隅苍生》上发表了基于最权威的《自然》期刊出版集团去年发表的自然指数进行学科加权和期刊加权获得的相对更客观的各国和上千院校基础科研产出量化分析和排名,欢迎大家阅读与传播,对全局理解中国科研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会有很大帮助:
20230306讲了成绩,现在要呼吁解决问题促进中国科技发展,有劳大家帮忙!对上文里中美欧科研院所数据按各自一级地方行政区相加比较,得到两张图体现出我国的突出问题图一是各区域中国高水平基础科研产出分布,其中内蒙古在华北,山东在华东,大华北是华北加京津;图二是北美欧洲中国一级地方行政区的每万人人口基础科研产出排名。
可见,中国的区域差距过大,美国欧洲人口聚居区区域差异小得多我国基础科研机构分布和人口分布极不匹配北京一市就占了全国高水平基础科研产出的28%,而全国居住6亿人的20个省份(包括东三省和河南)总产出不到全国十分之一。
每万人人口的平均高水平科研产出,北京是江苏的超过10倍,江苏又是河南的8倍、河北的15倍、内蒙古的近40倍图二是中美欧一级地方行政区每万人口高水平科研产出排名,可见和其它科技强国比,中国除北京上海香港天津位居前列,江苏也不过在密西西比和葡萄牙这种美国欧洲最差之一州/国水平,我国绝大多数省份都居于末流。
和其它科技强国比,中国整体上依然平均密度落后太多,科技人力资源没有得到足够良好的利用我国急需大幅提升基础科研投入,并且加快向广袤中西部地区倾斜,让这些低房价宜居地区更多青年基础科研工作者安心工作,并且带动这些地区科教乃至经济发展!有劳大家传播我这篇倡议文章,帮助呼吁!大家一起努力!
三点提议:“第一,时不我待,未来五年应该保障中国基础科研经费投入每年增速不低于25%,最好高于30%,用四年时间将中国基础研究经费投入提升到按购买力平价计和美国该项投入持平的水平,2028年起码达到购买力平价1500亿美元,预计届时约为6000亿人民币。
第二,有鉴于之前两年基础科研投入低增速、科研人员人均经费增速更低,今年应调动各方力量、保障实现全国基础科研投入突破2800亿元(增长26.6%),最好冲3000亿元,额外增加的财政负担可以考虑通过增加赤字、增发国债解决。
第三,请有关部门组织调研发动讨论,制定有效政策措施,调拨资金和整合社会资源,帮助中西部科教较落后省份头部高校和科教发达省份的普通地级市高校建设和发展有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学科研究教学团队,从而尽快提升大多数经济和科研后进省市在我国基础科研产出中的占比,促进全国科教相对均衡的发展,提升科研经费利用效率。
”
赞同 2.7 万低压力成长科学育儿2983 人赞同了该回答作为实验室唯一一个中国人,我是最勤奋,最刻苦,工作也最多的学生周末加班遇到来拿东西的老板,看只有我一个人在加班,她非常非常生气“你总是在工作,总是不休息,你到底拿什么时间和精力来思考?”。
我老板的话,完美回答了以上问题为什么中国的孩子那么拼,科学成果却远不如欧美?我就补充一点点~我在欧洲读的研究生,那个学校出过十几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不错的学校不错的专业,每年全球只招收5个国际学生,给全额奖学金,我是那一届唯一的中国学生。
3年时间周围都是老外,我真的能切身感受到各个方面的差异,特别是教育上的差异1.基础教的目的不一样我放假就会在欧洲穷游,亲眼看到他们工业的凋零,大片大片的废弃工厂到处都是我当时感叹我们国家的富强和旺盛的生产力。
后来慢慢知道,人家的劳动力密集产业都转给我们了,人家赚的是生物科技和通讯科技领域创新和顶层设计的钱设计好以后,拿到亚洲来生产我当时就有模糊的感觉,我们小学到高中,对于大部分孩子的培养,是目的性很强的就是培养一批又一批技术扎实、能够为工业化强国的各个方面服务的人才。
那个时候我们国家确实是依靠工业制造业开始富强,也吃到了这方面的红利而上一辈依靠学习翻了身的父母,会更加在意对下一代的教育但是大部分人教育的方向还是和以前一样!但是,用培养工业强国人才的思路,想培养出创新人才,确实是不太合适了。
工业人才很好,他们在各个行业,各个工厂,担任重要的技术支持,保障工业强国的每一颗螺丝钉有条不紊的运转,保障高质量高产能但是和大部分人知道的一样,这样的人,非常扎实,每一步都脚踏实地,但很容易缺乏天马行空的想象和激情
。而想象力和激情,是做出创新,突破前沿科技的必要条件!
图片来源:文心一言2.基础教育培养的重点不一样我印象里有一个让我经常反思的场景研一,上实验课,需要换算一下配溶液的体积有一点点复杂,不能口算,需要稍微动手算一下我拿出纸和笔开始计算我当时和两个本地学生分在一组,她们两从来没有见有人会亲自动手计算,还算得那么快,她们非常惊讶,也很佩服。
哪怕是个位数的加减乘除,她们都会用计算器我当时还有点自豪,欧洲人的数学真的不行呀全班只有我一个中国学生,其他实验小组都是用计算器算的自然,最后没有人因为这个小小的步骤被卡主我想说什么呢,我小学,初中花了很多时间练就的计算能力,对人家来说,就是一个计算器的事。
他们的教育,是知道了原理就够了,可以用机器代替的技能,不需要反反复复的花时间和精力去精进!我们的基础教育太过重视技能技巧和勤奋,我中学时候数理化的竞赛都拿过奖,但是做起科研来,我就是比不过我用计算器的同学!他们把每一分精力和脑力都花在创造上,不浪费一丁点。
图片来源:文心一言3.有天赋的科研人才的比例不一样真正科技前沿的突破,除了99%的汗水,1%的天赋必不可少我自己和国内大部分研究生一样,谈不上对科研的热爱,更谈不上天赋,就是单纯使劲学习,学习成绩好,能申请到全额奖学金的研究生就去了。
和大部分人一样,感觉学历高一点,找工作什么的会更吃香我研究生的同学,完全不一样!他们都是因为真心想搞研究才来读研究生的!欧洲福利国家,哪怕失业领救济金,生活也差不到哪里去因为超高的税收,普通公司职员和教授的税后收入差别也不大,所以只有真心想搞研究的,才会走学术路线。
同学里面有他们国家队的运动员,有当过几年厨师的再来读书的,有养马场的农场主女儿拿过骑术冠军,也有早年父母作为难民入籍但是在当地出生的东南亚人他们几乎没有本科毕业就直接来读研的,都有一两年的旅游、打工的经历。
兜兜转转一圈,觉得还是想继续学习,觉得搞研究有意思,才回到学校他们在研二选专业方向的时候,几乎没有人有疑惑,都是冲着一开始想好的细分领域和专业方向去的只有我在比较,哪个小方向更好找工作、更好毕业,甚至哪个实验室文章更多更好。
他们都有一定的天赋从小散养教育,不补课不鸡娃的条件下,他们能轻松上到最好的大学工作旅游一两年以后,还能写出深刻的研究设想(research proposal),然后打动教授得到读研的机会这样筛选出来的人,大部分都是有天赋且热爱科研的人。
想想我自己,大学同学里留着国内读研究生的那些,哪一个不是小时候鸡飞狗跳被逼着学习,一路艰辛走过来的哪一个又是心厎里对科研充满向往,非科研不可才读的研究生?当然,我们的高校和科研机构也有很多有天赋的天才只是,比例确实太少了。
国家对教育和科研投资,可以说大部分花在了天赋普通但是很非常努力的人身上4.科研人才的节奏不一样我研究生的老板每天工作是早8晚3没看错,下午3点下班去湖边喝个咖啡,吃个小点心,然后去接娃放学她说自己小孩8点就睡了, 她还能在家工作四小时。
他们科研的节奏很慢比起国内动不动要求一年多少篇SCI论文,多少基金人家完全没要求博士、硕士毕业也可以没有文章,只要求毕业论文够深刻但是他们创造的科研价值真不比我们的少很多伟大的突破是一点点做出来的,需要无数个日夜去思考,反复实验,反复总结。
如果要求一年就发3-5篇SCI,那样很难做出大的突破逼得人看到一点点皮毛现象,就赶紧写文章发文章,而失去深入研究的机会还有一些看起来没名没利的非常基础的研究,缺乏人才去做尖端科技不能缺少坚实的基础科研,但是大家都只想做热门的尖端。
基础科研需要人沉下心去干很多不容易出耀眼成绩的工作这一块,工资低,名利少,出不来大文章,如果不是因为热爱,有多少人愿意去做呢?现在我们科研的制度改了,不看重文章和基金了,也鼓励科研人员沉下心来深度研究但是效果暂时不明显。
因为除了制度,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基础教育,让大部分人变得急功近利,越是学习好的越严重!过去的教育就是鼓励要学得快,学得多,要高分,要时时刻刻努力,要时时刻刻看得到的回报节奏太快,不仅难成大事,还容易把心理搞出毛病。
5.科研人才的眼界不一样,科研转化率不同我的研究生同学基本上都工作过,他们多多少少接触了社会,做科研以前就知道自己想做的是什么,想研究的是什么研究出来可以做点啥他们有转化的意识,把科研的产物,转化成实用的东西。
我们专业是基础医学有一个做了几年幼教的一个同学,他的想法是了解更多的人体生理结构的知识,然后写一本小孩可以看懂的脑科学方面的书,第二年选小专业的时候,他去的是一个研究神经发育的实验室那个做过厨师的同学,对食疗很感兴趣,他后来选的是基础药理学,其间他问过我中药和药膳的一些问题。
国家队的运动员是个女孩,她选的是骨科方面的基础研究,因为她打球骨折过,她很多队友都骨折过,她觉得人体骨骼很有意思只要聊,他们都很清楚的告诉我,他们为什么要做科研,想深入学习什么东西,而且知道最终用在什么地方。
我们的科研人员,特别是高校和研究所里面一路读书,从未接触社会的那一类,真的很容易为了科研而科研,不是为了解决实际需求而科研一个在科研机构做仪器研发的朋友就和我聊过,他们正在把手头的仪器往医疗器械去发展他们都是理工科出来的科研人员,知道电路怎么搭建,软件怎么编程,但是他们完全不了解医疗,不清楚医生和病人的需求,只是觉得现在的做的东西和医疗搭边就能发大文章。
他们不断的更新产品,发明了很多新的技术,申请了好多专利,也发了不少文章但是,这个东西就是实验用的,不会产业化,不会拿出去卖这个东西,具体肯定不能说哈,保密的它科技含量非常高,性能很好,精确度高于目前医院所有的方法。
但是吧,相比于能把目前97%的精确度提高到99%,它的代价是需要多等两个小时的实验结果,需要把原本几块钱的检测费用,至少翻十几倍,因为仪器贵、处理过程繁琐最最重要的是,它检测的目标是一类几乎不算疾病的小毛病,类似缺钙多喝牛奶,孕早期额外补点叶酸的问题。
在国内这样的科研我听说过非常非常多这些发明创造,其实用对地方,肯定不止只是发文章而已也许换个场景,马上就可以变成神器但是具体还是需要一批有很高眼界的科研人才,对社会需求和各行各业都有些了解,懂得转化的思维,看到一个好的技术,能把这个技术转化加工后放到它合适的地方去!。
6.好在我们意识到了,也在改变我们的科研人员从基础教育起,就和别人有巨大的差异现在我们的科研人员很苦,很累,但是的谈得上巨大突破的成果不算多我们心理也有很多痛苦,没有人教我们如何去享受工作和生活,教我们在喜欢的领域不紧不慢用舒服的节奏去付出,教我们只要热爱、可以不计回报。
不过没有关系,我们确实比人家落后的很多年我们的父辈和我们这一辈,已经把中国经济整体提升上来了我们也在给我们的下一代创造可以散养到大学,可以凭兴趣选择做科研的环境只是暂时还在努力的过程中,有些东西很难一下子见效。
比如现在的教育改革,我理解的就是国家在筛选出真正有天赋又热爱科研的人一方面给孩子减负一方面考试难度在变大,本科录取率要下降,这就是在筛选合适的人集中这一小部分人,给他们最大的资金支持和最好的生活保障,让这一小部分人沉下心来去搞科研。
我们现在花那么多钱,培养的很多研究生博士生,后来既不热爱也不想一辈子从事科研,反而从事了本科或者专科就能够胜任的工作不是说追求高学历不好,而是国家真的是要花真金白银去培养这些人才的!比起自己交的那点学费,国家付出的钱财精力多得太多。
而这些钱,如果花在真正热爱的科研的人身上,给他们高一些工资,少一些考核,他们就不用急功近利的出一些短平快的小成果,他们就能有机会创造真正的科技前沿大突破相反,不热爱科研的人,也可以放过自己,从事一些让自己舒服、更开心,更有成就感的事业。
在真正热爱的事业上,会创造更多社会价值
图片来源:文心一言我们在慢慢改变,等我们的经济再好一些,再富裕一些,思想再开放一些,也许就是一两代人的时间吧,我相信我们的科研会领跑全球的。编辑于 2024-02-21 13:55赞同 2983
- 标签:
- 编辑:
- 相关文章
-
湖南科技信息研究所怎么样_湖南科技信息研究所怎么样知乎
Doolittle专注遗传学十几年……科研人员不配有老婆和孩子……1.3 万人赞同了该回答先说立场,我曾经是学生,接受完了中国教育…
-
湖南科技信息研究所怎么样_湖南科技信息研究所怎么样知乎
长沙市妇幼保健院为湖南省科技信息研究所科技查新咨询中心送上锦旗。
- 湖南科技信息研究_湖南科技信息研究所所长
- 满腹经纶相声(满腹经纶相声完整版北京春晚)
- 湖南省科技信息_湖南省科技信息管理服务平台
- 湖南省科技信息_湖南省科技信息管理服务平台
- 湖南省医学科技查新_湖南省医学会科技评审管理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