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编辑部地址_科技日报编辑部地址电话
人民日报社深度融合发展的探索实践摘 要:当前,媒体融合已经进入纵深推进的关键阶段,人民日报社作为党媒,就技术与内容的深度融合做了非常多的探索和实践,为主流媒体提升传
人民日报社深度融合发展的探索实践摘 要:当前,媒体融合已经进入纵深推进的关键阶段,人民日报社作为党媒,就技术与内容的深度融合做了非常多的探索和实践,为主流媒体提升传播影响力提供了新范例本文从人民日报社的融合发展思路,扎实做到技术创新和优质内容“两翼齐飞”的举措,以及积极建强用好县级融媒体平台三个方面,分别介绍了人民日报社在“内容 + 技术”方面的创新实践。
关键词:人民日报社;媒体融合;AI+5G+4K/8K+VR/AR;全媒体DOI:10.19483/j.cnki.11-4653/n.2021.12.002本文著录格式:郝冠南 . 人民日报社深度融合发展的探索实践 [J]. 中国传媒科技,2021(12):12-14.
作者简介:郝冠南(1981-),男,河北辛集,人民日报社技术部融合保障处处长,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新闻技术作者单位:人民日报社技术部导语新技术是媒体融合发展的发动机和加速器,人民日报社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运用信息革命成果, 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的指示精神,落实人民日报社庹震社长、总编辑“强化创新驱动,助力媒体深度融合,及时关注人工智能、 5G、VR/AR 等前沿技术发展趋势,积极拥抱新技术、新变革”的指导意见,紧密跟踪技术前沿,积极推进新技术落地使用,加快构建“AI+5G+4K/8K+VR/AR”赋能全媒体采编生产的新格局,全面推动先进技术与优质内容的深度融合。
01技术赋能内容的深度融合实践作为党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社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媒体融合发展的指示精神,近年来积极打造并逐步形成涵盖报、刊、网、端、微、屏等 10 多种载体的全媒体传播格局,[1] 拥有网络媒体 320 多家,综合覆盖人群近 12 亿,抖音账号关注数超 1.4 亿,在抖音账号中高居央媒首位,为主流媒体提升传播影响力提供了新范例。
人民日报社融合发展思路可主要概括为以下三点1.1 坚持内容为王,运用互联网思维和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内容生产设计思想是本源,《人民日报》的言论、评论文章向来是以思想性见长,而技术则是推动力和加速器,为内容和思想服务,以期呈现更好的内容,更优质的新闻作品。
将优质的创意策划、新形式和新渠道、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和内容生产有机融合,可激发出新闻产品更强的表现力、感染力和亲和力人民日报社在积极探索内容与技术深度融合的过程中涌现出了大批优秀经典的融媒体作品以“军装照”H5 作品为例,为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 90 周年,人民日报客户端借助人脸识别等人工智能技术,帮助网友生成自己的虚拟“军装照”。
该作品一经发布便迅速走红网络,成为现象级爆款的关键在于其绝佳的创意、精准的内容和强大的技术首先创意要既有高度,又接地气,舆论导向正确不同地域不同行业的网友制作自己“庄重大方”的不同年代的军装照,抒发自己对解放军的崇敬热爱之情,这也是主流媒体一种新的传播模式,即基于个体场景的混合情感传播模式;其次是内容素材要准确,以精准内容确保传播过程的顺利平稳。
人民日报社政治文化部军事采访室、国防大学等专家提供 90 年军史、军服权威素材和审核,细微如领子的形状、袖标位置均不得有误;第三是强大的技术支撑“军装照”的背后是腾讯天天 P 图团队和其人脸识别融合、人脸关键点定位、面部修正算法等先进人工智能技术和充足计算资源的大力加持。
为保证用户访问流畅高效,高峰时调用的腾讯云服务器资源超 4000 台近两年,人民日报社策划并发布的《这 9 张海报真提气》产品,推送习近平总书记两会金句,全网总阅读量达 1.2 亿次;开展的“我爱你中国”主题活动相关主题网上互动量达 10 亿,总阅读量超 150 亿;新形式“时光博物馆”全国巡展反响热烈,线下参观人数超过 50 万,话题累计阅读量超 25亿次;系列微视频《中国 24 小时》累计播放量超 24 亿次,被翻译成多个语种向海外传播。
1.2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不断扩大国际影响力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并非将网站变成多语种或是在脸书、推特、优兔等国外主流社交平台开通账号那么简单,而是需要构建一套完整的国际传播支撑体系,做到创新技术平台、创新传播内容、创新培养人才。
既要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知识图谱等技术打造基础技术支撑平台,实现从内容制作、全媒体渠道再到传播模式的创新,构建自主可控、渠道一体化的国际传播矩阵;也要以国际上听得懂、能接受、易理解的方式传播中国文化;还要通过培养外宣新媒体人才和队伍,提高向海外终端受众进行广泛传播的能力。
近几年,人民日报社大力加强海外阵地建设和本土化进程,在创新技术上全面推进报社国际传播能力技术项目建设;在传播内容上贴近中国实际、贴近国际关切、贴近海外受众,重点加强外媒定制推送、合作供版及海外社交媒体平台建设“三管齐下”的对外传播新路径,采取一国一策方针,实现多平台、多语种、精准投放来讲述中国故事;在创新人才队伍上加强驻外记者全媒体报道和外文写作能力,推进海外版数字化转型及环球时报英文版建设,初步形成报网协同的对外传播体系,境外媒体转载率、摘引率大幅提高。
2021 年“七一”前后,人民日报社国际部共向外媒推送建党百年主题新闻产品312 件(图、文、海报等),包括英、俄、法、意、阿等12 个语种,在 28 个国家的 91 家媒体落地 2600 余次海外社交媒体账号矩阵总粉丝数和影响力持续稳居国内国际媒体前列,账号总数 18 个,总粉丝达到 1.21 亿。
海外社交媒体 7 月推出的东京奥运系列报道总阅读量 1.25 亿;3 月推出的《新疆棉花洁白无瑕 岂容玷污》系列融媒体报道被 BBC、福布斯、美国全国广播公司、雅虎、印度媒体等认证账号转发,实现落地传播,收获大量网友积极正面反馈,总阅读量超过 3800 万。
1.3 持续探索和推进新技术、新装备、新理念在媒体融合深度发展中的运用近两年,人民日报社发布了《人民日报》AI 智能编辑部 1.0、2.0,引入人工智能“看、听、悟、审、查”能力,多角度、全方位赋能全媒体采编生产,在行业产生了标杆效应,诞生了许多现象级爆款;成功举办“人民日报 5G 技术运用体验展”,与中国联通签署 5G 媒体应用战略合作协议;在全国两会、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国庆 70 周年、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主场外交活动报道中,多次运用 5G+4K 新设备助力本报全媒体报道;成立人民日报智慧媒体研究院,推出主流价值“算法”,优化传播生态,扩大主流价值影响力;成立传播内容认知国家重点实验室,以人工智能研究为核心,围绕主流价值观精准传播理论、内容智能审核和风控评级、国家网络空间治理三个重点方向开展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
02扎实做到技术创新和优质内容“两翼齐飞”人民日报社着眼大势、规划长远,坚持技术与业务融合四步走,坚决做到“全局统筹、技术敏感、打造体系、做好引领”,牢固确保技术创新和优质内容“两翼齐飞”,充分发挥“中流砥柱”和“定海神针”作用,不断扩大主流媒体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2.1 坚持一体化发展,建立健全统筹调度机制为落实编委会“全社一盘棋,资源共享”指示精神,人民日报社于 2020 年成立媒体技术联席会其作为报社媒体技术统筹、协调常态化组织,集合社内各部局、各社属企业的技术力量,对内为报社编委会当好技术参谋助手,做好报社技术发展的总设计、总调度、总协调,充分发挥报社各单位技术力量最大效能,及时通报先进技术发展态势和运用,及时传达公安、国安、网管部门网络安全要求和责任;对外全面了解业内最前沿、最先进、最实用的新技术,深入洞察顶级知名技术公司在媒体领域的新理念、新运用、新设备,以提升报社新闻生产力、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为目标,挖掘和报社新闻业务、媒体融合的契合点,结合各单位技术需求,实现技术效能最大化,资金使用集约化。
同时,人民日报社精心筹办“码农社”平台并将其打造成为报社融合转型升级的创新驱动大脑该平台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的交流方式,定期组织报社各级单位、社属企业的青年同志开展技术研讨,邀请国内知名的技术领军者来报社交流研讨全媒体新闻生态、人工智能、网络安全、国产化等新技术、新理念,为报社重大项目建设明确思路与方向;组织青年到高新技术企业实地调研,参观学习最先进的技术成果,通过线上直播、网络课堂、线下参观与交流等形式,不断提升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为报社的信息化建设做好技术人才储备和培养工作。
2.2 持续保持技术敏感,加快技术创新步伐人民日报社不断加强与优势科技公司、研发机构和商业平台的多维度、多层次合作,抓住时间窗口,将应用场景和应用需求在技术研发期尽快测试,尽快落地;同时,着力培养自身能够理解、消化和应用的新技术团队,在重大新闻报道节点做好新技术应用与推广,并着眼长远、布局未来,不断发展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
下一步,报社将和阿里云继续推出人民日报 AI 编辑部 3.0,结合 5G+MEC 边缘计算和 5G+SD-WAN 技术实现新媒体产品的制作效率大幅提升,并普及移动化,集成云制播、云导播能力还将与中国移动、中国联通联合建设 5G 媒体应用实验室,持续探索 5G 环境下媒体应用和产品创新;结合知识图谱技术推出领导人讲话和文献法典数据核校库,为全媒体生产提质增效。
2.3 以重大技术项目建设为抓手,全力打造主流媒体技术支撑体系当前,人民日报社正扎实推进国传、国产化应用创新、移动综合业务等几大重点技术项目建设努力实现内容传播与先进技术的融通共享,推动采编办公工作提质增效,构建全面的国际传播技术支撑体系,全面提升本报国际传播能力,为媒体深度融合提供全面技术支撑。
2.4 发挥“金话筒”和“排头兵”的作用,做好媒体技术的示范和引领在这个大转型、大发展、大融合的新时代,《人民日报》作为主流媒体舆论宣传阵地,在党的新闻宣传工作中发挥着定海神针和中流砥柱的作用报社充分重视技术和业务的融合,着力以先进技术加速驱动全媒体新闻业务生产,力争做好媒体行业的技术引领和创新示范,当好行业“金话筒”。
近年来,人民日报社在媒体融合发展方面取得的阶段性突破,离不开兄弟媒体技术同仁和业内厂商的不断推陈出新,不断将新观点、新运用、新设备赋能全媒体生产制作和传播在 “强强联合”效应下,一个提供大平台、一个提供新技术;一个提供新需求,一个提供新装备,共同以打造传媒标杆产品为目标,实现新闻生产力的良性提升。
03积极建强用好县级融媒体平台县级融媒体是基层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阵地,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载体,是直接面向群众、服务群众的重要平台融媒体时代,新技术重构了新闻生产流程,注重数据价值挖掘,助力内容传播与服务变现。
融媒体建设要以“新闻 + 政务 + 服务”的定位,集宣传、管理一体化的功能,全面落地政府、企业、高校等行业,实现“媒体 +”的跨产业拓展新型融媒体平台已成为新时代治国理政、综合服务新平台建强用好县级融媒体平台需针对地方政府,通过党建服务、政务新媒体等功能建设,实现政务服务扁平化管理、政务事项梳理统计、政务场景统筹策划,推广互联网 + 政务服务,实现技术支撑 + 策划运营强强联合;同时,在精准决策方面,提供舆情分析、政府数据库分析解读、传媒智库等功能;在智慧监管方面,提供施政口碑监测、行业业态风控等功能,为各级政府管理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浙江日报》“天目云”作为较为成功的融媒体云平台建设案例,以新媒体移动端为发展核心,通过融媒体采编发、大数据指挥监测、人工智能全场景辅助、多元内容生态汇聚分发、量化考核管控、客户端研发、多端移动运营七大能力体系,成功落地服务当地近百家地市级媒体、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秉着引导群众、服务群众的目的,打造成为主流舆论平台、综合服务平台和社区信息枢纽。
人民日报社“中央厨房”指导建设了冀云·融媒体平台,该平台可支撑 100+ 县级融媒中心智慧化能力,满足互联网传播趋势下的主流媒体内容生产需求冀云结合本地化特性,依托大数据画像和智能推荐技术,积极打造精准有效的信息推送能力,聚合群众所需所想,逐步形成面向基层的主流舆论阵地、综合服务平台和社区信息枢纽,不断扩大主流价值影响力版图,为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树立标杆。
综上,做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需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要在向基层拓展,向群众靠近上下功夫,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和信息服务,让人民日报离人民更近,做到人民日报为人民”04总结与展望全局协调调度机制愈发成熟、平稳运作,全媒体传播格局欣欣向荣、日趋完善,各媒体实验室成果丰硕、蓬勃发展,5G、AI 落地生根、叶茂枝繁,重大信息系统建设项目日新月异、阔步向前,虽然人民日报社融合发展进程取得了一系列的阶段性突破,但融合转型升级绝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持之以恒的刻苦耕耘。
下一步,人民日报社将继续与广大媒体同行携手并进,坚持内容为王、创新驱动,借力先进科技,不断拓展全媒体传播格局,加速推进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让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更加嘹亮多元、智慧高效地传向世界各地// 参考文献
[1] 顾名贵,郝冠南,李璨,刘星宏 . 新技术引领全媒体新闻生产新模式——人民日报社 AI 编辑部 2.0 助力两会报道提质增效 [J]. 中国传媒科技,2021(04):7-10.
长按关注投审稿系统:http://www.scimedia.cn/投稿邮箱:cmkj@xinhua.org新华社主管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主办《中国传媒科技》杂志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97号电话:010-63071478
- 标签:
- 编辑:
- 相关文章
-
科技日报编辑部地址_科技日报编辑部地址电话
人民日报社深度融合发展的探索实践摘 要:当前,媒体融合已经进入纵深推进的关键阶段,人民日报社作为党媒,就技术与内容的深度融…
-
科技日报编辑部地址_科技日报编辑部地址电话
招聘公告科技日报社是由科学技术部代管的副部级事业单位,是承担党和国家科技宣传任务的中央主流媒体。科普时报是中央主流媒体科技…
- 科技日报社领导_科技日报社领导班子成员
- 科技日报社领导班子成员_湖南日报社领导班子成员
- 科技日报社领导班子成员_湖南日报社领导班子成员
- 科技日报社总编辑是什么级别_科技日报社总编辑是什么级别单位
- 科技日报社总编辑是什么级别_科技日报社总编辑是什么级别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