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科技

科技日报总编辑刘亚东事件(刘亚东科技日报主编)一篇读懂

  • 来源:互联网
  • |
  • 2023-09-01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11月21日,在2020年“读懂中国”国际会议“科技创新与国际合作”专题研讨会上,科技日报社原总编辑刘亚东分享了他对这两个主题的两点看法。刘亚东

科技日报总编辑刘亚东事件(刘亚东科技日报主编)一篇读懂

 

科技创新如何发展,靠什么发展?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中国自主创新之路如何突破?11月21日,在2020年“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广州)“科技创新与国际合作”专题研讨会上,科技日报社原总编辑刘亚东分享了他对这两个主题的两点看法。

科技日报社原总编辑刘亚东刘亚东认为“科学不能创新,技术才能创新”科学是技术的源头,在科学里面基础科学又是应用科学的源头近几年,特朗普政府不断地打压中国高新技术企业,大家忽然意识到原来有那么多卡脖子的技术制约了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

而这些“卡脖子技术”,背后就是中国在基础科学领域与美国和其他西方发达国家之间巨大的差距的反映如何发展我国基础科学?刘亚东认为最重要的是要正确的认识基础科学研究所独有的规律:即基础科学研究的成果,它需要在适宜的学术氛围中经过自由探索取得——学术氛围的去功利化。

这是由科学的不确定性决定的,就像牛顿发明微积分并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解释自己在物理学上的发现会上,刘亚东提出,2050年中国要建成一个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其中一个重要的内涵,那就是中国必须要拥有自己强大的基础科学。

“我想有强大的基础科学两个重要的标志:第一,就是要有能够引领时代潮流的世界级的科学大师;第二,就是要有一批颠覆性的、原创的、基础科学成果”刘亚东认为,全球化进程有逆流,有反复,但它终将势不可挡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这个背景下,创新资源在世界范围内加速流动,各国的科技经济联系也会日益的紧密,这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当今科学技术工程产业发展到今天这样的一个程度,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在每个技术领域都做到世界第一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所有的创新难题对于目前中国与外国隔离的观念,刘亚东认为应该摒弃他说:“低水平的自给自足,不应该成为选项,同样争第一的想法,也不切合中国实际。

”中国在国际合作中,要把有限的资源集中用于实现有限的目标,在局部领域里面取得突破,要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努力融入全球价值链中国走的是一条什么样的自主创新之路,刘亚东提出,中国的自主创新之路是一个既不排斥的拿来主义,又强调以我为主的知易行难之路;它是开放的,强调合作共赢,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又是自主的,要体现自己的意志的创新之路。

一号楼工作室出品统筹:南都记者 陈燕采写:南都记者 代国辉 吴璇 莫郅骅 陈燕 蒋臻 实习记者 蒋模婷 实习生 朱洌摄影:南都记者 刘威 董梓浩见习编辑:蒋佳宁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