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科技

科技创新的源头_科技创新的源头是指什么

  • 来源:互联网
  • |
  • 2024-04-29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讲述科学史上各种逸闻、科学家各种轶事的书,市面上已经有一些了,但是这本《科坛趣话:科学、科学家与科学家精神》却不一样。

科技创新的源头_科技创新的源头是指什么

 

讲述科学史上各种逸闻、科学家各种轶事的书,市面上已经有一些了,但是这本《科坛趣话:科学、科学家与科学家精神》却不一样首先,作者汪品先本人就是一位大科学家,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研究气候演变和南海地质,促成了我国海底观测大科学工程的设立。

同时,还成功地推进我国地球系统科学的发展,1999年在南海主持首次大洋钻探,开我国深海科学钻探之先河,此后不断取得成果,使南海进入国际深海研究前列

《科坛趣话:科学、科学家与科学家精神》汪品先 著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第二,汪院士写这本书,始终围绕“科学家如何成功创新”做文章科学家都是一个个具体的人,从文化和历史的角度看,这些“人”身上需要具备哪些共同的特质,才是有利于创新?。

听科学家作报告,有点像到剧院里看戏汪院士开门见山:“科学家从来不是文学写作的好材料,一则因为科学生涯本身似乎平淡无奇,既缺战场的惊险又无情场的激动;二则科学家的行当相隔如山,说的话行内人津津乐道,局外人一头雾水……科学家本不该是市井说笑的材料。

但是科学家极其丰富的内心世界,需要有心人去发掘”谁来当这个有心人?汪院士作为科学家队列中的资深成员,无疑很有优势,下面这番话就只有很理解科学家的科学家才能说得出来——“听科学家作研究报告,有点像到剧院里看戏。

假如你真要了解演员,不能光看前台,最好到后台,甚至到排练场去看看;同样,想要了解科学家的工作,要知道他们的成功之路,就要到实验室看他们失败的记录尤其是涉及源头创新的重大科学问题,最初的各种想法多数都是错的,只有其中一个后来得到证实,才是对的。

所以深入了解科学家,就要从他们的错误讲起”汪院士铁口直断:“科学不是靠加法发展起来的,科学发展主要靠‘范式转移’知识的日积月累固然有用,但是量变代替不了质变,一部科学史就是一次次学术突破的积累这种突破需要否定前人的认识——通常还是主流观点,于是就不可避免地引发争论。

新学说开头一定处于弱势,需要通过学术斗争,使‘多数服从少数’才能赢如果只是单纯的学术争论那还好,一旦‘多数’的后面还有背景,那么非科学因素的作用,就可能超越科学争论的力量,阻挡科学的前进”他认为,“科学的历史就是在不断的争论中前进。

科学鼓励怀疑、欢迎挑战,于是科学的历史就成了争论的历史一些十分有趣的争论,往往发生在意外的发现之后无论是在深远地质时期的赤道海洋发现了冰碛石,还是在地中海底下几千米的深处钻到了岩盐,这类发现挑战着我们的常识,也往往是科学突破的前兆,但是谜底的揭晓有时候可以跨越世纪。

在谜底揭晓之前探索的长夜,对于科学家来说就是考验期,看你有没有足够的睿智和勇气,站到真理的一边但由于科学是文化的一部分,又因为科学有重大的社会和经济价值,科学争论常常会越出学术范畴,成为宗教或者政治斗争的一部分……使科学争论偏离学术轨道,甚至造成人身威胁。

在这种超学术性的争论中,科学家采取的态度极其重要每逢重大的争论,科学家都会有‘站队’的问题,从中也会折射出科学家的人格和水平,为坚持‘日心说’献身的布鲁诺就是一例……科学界里,有的人坚持真理,有的人明哲保身,有的人见风使舵,也有人助纣为虐。

认真总结、反思,吸取百年来科学家们用血汗换来的经验教训,是当代人无可推诿的责任”地球冷热之争,折射“不跟风不盲从”汪院士用了整整一章,讲述科学家之间的各种争论,比如“地球冷热之争”今天,人们谈论的是全球变暖;可是在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人们谈论的都是全球变冷。

那个时期是个冷期,全世界气候偏冷回顾20世纪的气候变化,在1970年代之前,已经经历了30年的缓慢降温而1970年代古气候学的重大进展,就是取得了冰期旋回的确证,科学家们认识到,冰期之后有一段变暖的时期,称为间冰期。

间冰期一般延续一万年,而这次的间冰期已经过了一万年因此按照冰期旋回学说,新的冰期可能正在降临1972年,在美国为此举办了国际学术讨论会,会后两位主席给尼克松总统写信,说“目前变冷的趋势如果继续下去,冰期时的温度有可能会在百年内降临”,建议总统赶紧设法应对。

各大媒体和学报也纷纷响应,“如何应对冰期来临”在20世纪中晚期警钟长鸣当时人们已经知道,矿物燃料放出二氧化碳会使气候变暖,并认为温室效应是保护温暖环境、提高农业产量的好事情著名的美国化学家布朗写道:“如果大气二氧化碳增加到3倍,全球食品生产就会翻番。

”因此他主张“以全球规模大量生产二氧化碳”,为此“至少要烧掉5000亿吨煤,超过人类历史上烧掉的6倍煤不够了,可以烧石灰来增加CO2”苏联学者则建议,在白令海峡建坝,将太平洋水泵入北冰洋,去融化北冰洋的海冰。

60年过去了,这些旧话听起来简直难以置信现在学术界和媒体说的全都是“全球变暖”,决没有人还会唠叨“下次冰期来临”的威胁与此相反,2002年《科学》杂志发表权威文章,说是天文计算的结果,本次间冰期比过去哪一次都长,不是一万年而是长达五万年,所以下次冰期该是四万年以后的事。

学术界的这种基调变化,也引起一些旁观者的不满:“你们30年前喊‘冰期降临’,如今又说‘全球变暖’,这让人们如何建立对科学家的信任?”回顾60年来学术界主流观点的反复变化,令人唏嘘不已科学家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在科学判断中,也会出现赶时髦、随大流的现象。

可贵的是,总有科学家敢于超越“主流”,提出事后才会得到证明的不同认识60年前在一片“全球变冷”声中,就有过不同的声音汪院士举了一个例子,当时在格陵兰冰盖钻探的冰芯里,发现有几十年的天然气候周期于是美国的布鲁克教授就一反当时的主流声音,1975年在《科学》上发文问道:“我们是不是在明显变暖的边缘?”他推测,20世纪40年代以来的变冷行将结束,不久就会出现几十年的增暖。

果不其然,就在1975年之后出现了快速增温科学研究之所以有价值,就在于能够预见;而科学争论之所以有意义,就在于有人不跟风、不盲从其实这种不跟风、不盲从,我们中国科学界也有记者找出当年学过的语文课本,翻到《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这篇课文,找出了记忆中的句子。

竺可桢在1973年12月31日的日记中写道:“苏气候界又在宣传地球变冷的消息,说列宁格勒近些年比1940年左右低摄氏1度我在《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中,早已指出,这类摄氏1度上下的变迁,过去五千年中极为普通,算不了以此为地球变冷的证据。

”他还用红笔在这一段前面写下了“杞人忧天”四个字作为标题■ 从“空心地球”,到科学家的“两种错误”科学史上,很多人曾认为地球是空心的代表人物之一就是著名天文学家、预测“哈雷彗星”的那个哈雷哈雷计算了月球和地球的质量之比,经过体积折算出两者的密度比,认为地球的密度几乎只有月球的一半,当然只能是空心的了。

18世纪瑞士的大数学家欧拉也认为,从数学上讲,地球也只能是空心的哈雷认为“空心地球”分成好几层,各层之间有大气圈隔开;欧拉认为不分层,地球的中心有个太阳;还有人认为南北两极都是个大窟窿,那里就是进入空心地球的通道,恰好1846年在西伯利亚冰下发现了一头完整无损的猛犸象,这立刻成了“空心地球”的证据:你看,它不就是刚从北极空洞里跑出来,活活冻死的吗?

如何看待这类科学错误?汪院士认为,科学家犯错误有两种情况:一类是研究过程里的失误,包括被否定的假说,或者不成功的实验;另一类是学术造假,蓄意欺骗前一类可以说是科学研究过程中难以避免的失败,对科学家个人来说应当尽量避免,但是不应当被责备。

特别是人类极少了解的研究对象,无论地球内部,还是天体起源之类,起初只能猜想,而且知识越少,假说越多关键在于对待错误的态度赫胥黎误把“深海黏液”当成生命起源,意识到错误之后第一时间主动承认,反而赢得了更高的声誉。

然而后面一类却完全不同,那就是欺世盗名的罪恶行为汪院士在书中举了韩国“最高科学家”黄禹锡和日本“美女科学家”小保方晴子的造假例子汪院士认为,“国外的教训,让我们引以为戒,其实我们国内……随着科技投入的高速增长和科技队伍的急剧扩大,金钱的作用在学术界不适当地高涨,各类专家评审系统中非科学因素暴增,带来了科技界的‘环境污染’……对于科学界的精神建设,多年来我们没有少加注意,各种道德委员会、自律条例应有尽有。

尽管对论文抄袭、成果作假的现象不能容忍,但学术风气的败坏却被认为是‘人之常情’,大家视而不见,说起来也只是摇头叹气而已毕竟道德建设是科学界内部的事情,如果在学术界有影响力的科学家们,能够站出来发声,而不是选择默认,更不是随波逐流,黄金时期的中国科学界,也有望建成精神环境的模范村。

”(长江日报记者李煦)【编辑:张靖】更多精彩内容,请在各大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