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生活

生活圈社交圈情况表述(生活圈朋友圈社交圈存在的问题)学会了吗

  • 来源:互联网
  • |
  • 2023-09-07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呈现出社交服务类媒体居于核心圈、购物类社交媒体居于中间圈、娱乐资讯类社交媒体居于外层圈的圈层结构。微信朋友圈、QQ群等是大学生网络社交核心圈群的主要社群,圈内信息通过中介节点成员实现圈层间传播的空间结构布局。

生活圈社交圈情况表述(生活圈朋友圈社交圈存在的问题)学会了吗

 

摘要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化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情况新现象,由此催生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何准确把握大学生的思想传播及其动态的问题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呈现出社交服务类媒体居于核心圈、购物类社交媒体居于中间圈、娱乐资讯类社交媒体居于外层圈的圈层结构。

微信朋友圈、QQ群等是大学生网络社交核心圈群的主要社群,圈内信息通过中介节点成员实现圈层间传播的空间结构布局新时代要适时精准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必须多关注大学生参与的社交群,通过云数据与圈群领袖掌握大学生核心圈群的思想动态,关注中介节点成员的信息传递深入掌握大学生不同圈层的思想动态、线下关注大学生的个人需求切实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

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化是新媒体技术发展带来的结果, 也是当前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课题圈层化“符合大学生对信息的个性化需求,给大学生提供了相对独立的信息获取渠道和相对固定的社交圈”[1],但它也在一定程度上使教育者、教育平台与大学生间的信息交互陷入困境。

[2]圈层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想掌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就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化的研究,分析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化的结构,更好地把握大学生思想传播的空间分布及其动态,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一、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化现象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化是大学生在网络社交平台,基于自己的兴趣与爱好只在自己的特定圈层中进行信息交互的现象客观分析这一现象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提与基础1. 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的出现。

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化是当前大学生在网络空间中的一种生活状态与生活方式, 主要是指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中形成的只在自我特定圈层中进行信息交互的现象圈层化作为人在虚拟空间中的一种社交方式,是随着现代互联网技术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产生、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的交流交往方式。

作为一种人际交往方式,社交圈子古来有之,而互联网的出现为大学生的人际社交提供了新场域网络社群是大学生网络人际社交的第一场所,自腾讯推出QQ交流软件, 便宣告和推动了虚拟世界我国人际交往社群的问世网络社群是网络社会中人们的结群方式和社会组织形式。

社会交往是作为社会性动物的人的最基本的需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与爱好,且都愿意与有共同话语的个体和群体进行交往大学生网络社群就是在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形成的网络空间中, 具有相同兴趣和需求的大学生组成的学习、社交和信息交流的社会群体。

2. 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出现的缘由随着互联网媒介的技术革新,互联网开始围绕大学生的兴趣进行个性化、精准化的产品设计不同的网络社群依据大学生的需要,以不同的功能定位和文化区别吸引大学生,网络社交平台逐渐增多,大学生网络社群的种类开始丰富。

大学生也会依据自身的兴趣、需要融入与自身价值观一致的社群由于个人喜好需求的多样化,大学生融入的社群也有所不同网络社交圈与网络社群类似,是网络社群进一步发展的结果,也是以大学生自身的爱好和需求作为基点建立的圈子。

在这个社交圈里以同龄人居多,圈内成员关系相对私密,并且拥有相同的兴趣爱好、相近的价值认知、相似的思维方式和相匹配的活动方式以及共同认可的观点,可以说在某些方面圈内成员彼此有较大共性,所关注的信息也较为趋同。

总之,在同一个社交圈内的成员具有共同的兴趣和需求,可以通畅地进行交流,圈内成员及其信息同质程度较高3. 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的交织由于个人社会关系的复杂多样,一个人可以同时存在于很多社交圈子中,大学生也不例外。

移动互联网和各种社交软件的发展,为大学生快捷便利地进行网络社交创造了条件,也为大学生社交圈层的形成提供了支撑一个大学生可以同时拥有多个网络社群, 但在不同社群中的话语体系、表述方式、认知定位是有区别的, 在每个网络社交圈子中扮演的角色也会有很大的差异。

[3]根据圈内成员关系层级、交流频次的不同,这些社交圈又会分化为不同圈层,只有与“我”关系较为密切的才能跻身“我”的核心圈层,于是大学生网络社交中的圈层化现象也就随之产生了由于社交圈层的建立主要与自己的需求爱好相关,因此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就表现为仅在自己的特定圈层中进行信息交互,这就逐渐给大学生制造了一个比较封闭的信息孤岛, 最后形成一种既能深度交流又相对狭窄的圈层交流现象。

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的相互交织,是大学生网络社交复杂化的体现,它在保持大学生核心圈深度交流的同时,也为大学生突破特定圈层的限制、扩大圈际交流、拓宽思想视野提供了重要的帮助二、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传播的空间分布

“圈层”一词最早由德国经济学家冯·杜能提出,它主要描述了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圈层现象,即在一个区域发展中形成的以城市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在空间分布上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圈层依层次向外扩展的局面圈层化是当前大学生在网络空间中的社交状态与存在方式,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结构与城市圈层结构较为相似。

本文以社会网络理论和圈层结构理论为分析视角,来描述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的空间分布1. 大学生网络社交思想信息传播的三大圈层在网络生活中,借助网络新媒体融合兴趣点、需求点而建立的聚合体、生活圈, 形成了一个个内核稳定、相互链接的社交群。

一个社交群就是一个社交圈,一个大学生可以同时拥有多个网络社群,即多个网络社交圈根据交往关系的亲疏,这些社交圈会分化为不同级别的层次, 根据关系层级、交流频次、社交密度可以分为核心圈层、中间圈层、外部圈层三部分,只有与个体关系较为密切的人才能跻身其核心圈层。

2018年的调查显示,大学生最常使用的社交媒体中, 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微信、QQ、微博、淘宝、美团;其中,微信和QQ代表的是社交服务型社交媒体, 淘宝与美团代表的是电子商务型社交媒体, 两种类型的社交媒体排名靠前。

[4]同时,在社交媒体中大学生对电子商务、生活资讯、娱乐休闲的需求满足程度较高[5],这说明大学生网络社交的主要目的是社交,其次是购物,再次是娱乐与生活资讯这与2018年对山西十所高校在校大学生社交媒体使用情况的实证调查结果基本一致。

[6]因此,社交服务类媒体、购物类社交媒体、娱乐资讯类社交媒体是大学生的三大主要网络社交媒体大学生层级网络社交圈层的建立体现了其与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亲密度,即距离大学生网络社交核心圈子越近,在圈层中的亲密度就越强,地位和影响就越高;距离大学生网络社交核心圈子越远,与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亲密度就越弱,在圈层中的地位和影响也呈衰减趋势。

从大学生社交服务类媒体、购物类社交媒体、娱乐资讯类社交媒体这三大主要网络社交媒体来看,社交服务类媒体居于核心圈,同大学生关系最为密切,是大学生人际交往、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最核心的圈层,而购物类社交媒体居于中间圈层,娱乐资讯类社交媒体居于外部圈层。

2. 大学生网络社交思想信息的核心圈群传播如前所述,社交服务类媒体是大学生日常使用最多的网络媒体,大学生社交服务圈群是大学生网络社交的核心圈群大学生网络社交信息的核心圈群传播主要是指在核心圈群内部的传播,即借助一定的社交服务类媒体进行的圈内频密信息和思想互动的传播。

大学生使用社交服务型媒体主要是为维护、拓展与个人关系较密切的人际网络,保持朋友间的日常联系关注中国社交媒体的Thomas Crampton曾按照社交媒体的不同属性勾勒出中国社交媒体的生态信息图及相对应的功能网站。

目前,我国大学生参与的社交服务类媒体主要有微信、QQ、人人网、豆瓣、Qzone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人人网、Qzone已经较少被使用,豆瓣多被用来看电影、写书评,因此,微信、QQ是大学生主要使用的社交服务类媒体。

此外,微博虽然属于平台模式的社交媒体,但也具有社交的功能,加之其被使用频率较高,因此我们也可将其纳入大学生日常使用最多的社交媒体之中所以,依据微信、QQ、微博产生和形成的社交类圈群,也成为大学生网络社交的核心圈群。

大学生网络社交核心圈群的信息传播,主要是依据微信、QQ、微博等进行把握大学生网络社交圈群的信息传播,就要聚焦大学生以微信、QQ、微博为载体构成的核心圈群,深入关注这些核心圈群内部的信息传播和思想互动,加强对微信、QQ、微博社交圈群信息传播的大数据分析,更好更及时地掌握大学生网络社交圈群的思想动态。

3. 大学生网络社交思想信息的圈层传播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的信息传播,不仅体现为圈层内的传播,还体现为圈层之间的传播而圈层之间的传播,往往离不开链接不同圈层的中介节点成员“一个社会网络是由多个点(社会行动者)和各点之间的连线(行动者之间的关系)组成的集合。

聚焦于互联网圈子时,可以将一个互联网圈子视为一个线上社会网络,将网络中的‘点’定义为圈子中的任意个体成员,而‘连线’则代表了成员间的信息传播行为路径”[7]根据信息传播的路径,可以将圈子信息传播分为圈内传播和圈层传播。

从圈层概念的形成可知,不同类型的圈层具有相对明晰的边界,但这并不表明圈层之间不能实现信息传递从圈群的空间分布来看,各个圈群都属于一个更大的圈子因此,圈层之间的影响是相互的,信息可以从任何一个圈传播到另一个圈中,圈中信息的交互自由传递可以由点对点演变成点对圈、圈对圈, 层层外扩。

对圈子的社会网络分析已经表明,其成员结构呈现一种阶梯式的分布特征[8]“在一次传播行为中,根据不同点位(节点)所扮演的角色,可以将节点分为三种类型:核心节点、桥节点和长尾节点”[9]其中,核心节点位于社会网络的中心位置;桥节点分散在核心节点周围;长尾节点处于社会网络的边缘部分。

[10]“从信息流通的向度来看,线上圈子内的传播,实际上存在着两种轨迹第一种是由内向外发散式的,即核心节点发起,由围绕在核心节点周围的众多桥节点接收与再传播,终止于散布在桥节点周围的长尾节点的这一全过程;第二种是由外向内汇集式的,由各长尾节点发起,经桥节点转接,最终汇聚到核心节点之上。

”[11]而要实现网络社交圈层间的传播,只要“借助于一定次序的关联节点组合,任意两个线上圈子都可以实现信息流通”国外Akshay Java的实验证明,在Twitter平台上,圈子A与圈子B要实现信息互动,只需要通过中介节点Scobleizer就能够完成。

[12]而传播中介节点,是指参与信息流通的线上圈子成员一般而言,尽管不同社交圈的大学生有着不同的兴趣,但圈子内的一个成员会链接一个以上的社交群体,他们会因为某一共同的兴趣与需求而参与某一共同的社交圈,从而实现圈层间的信息传递。

由此可见,中介节点的圈子成员存在是两个不同圈子之间实现信息传递分享的前提条件,而兴趣和需求推动了圈层间信息的传递大学生网络社交的三大圈层中,大学生社交核心圈的思想信息传播对中间圈、外层圈的思想信息传播起着决定性作用,中间圈、外层圈对核心圈的思想信息传播起着中继、辐射和辅助的作用。

在核心圈、中间圈和外层圈构成的大学生社交圈层结构中,我们要始终以核心圈为重点,以中间圈为纽带,以外层圈为覆盖,通过中介节点链接,掌握大学生社交核心圈群思想信息传播的脉络,把握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圈层和思想信息传播的空间分布。

三、网络社交圈层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动态的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基本不看主流媒体,大部分信息都从网上获取必须正视这个事实,加大力量投入,尽快掌握这个舆论战场上的主动权,不能被边缘化了。

”新时代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建立在对大学生思想行为了解的基础上通过对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结构及其信息传播空间分布的分析可以看出,大学生网络社交核心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把握大学生思想动态的重中之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以大学生网络社交核心圈为重点,通过云数据与圈群领袖掌握大学生核心圈群的思想动态、关注中介节点成员的信息传递及线下大学生的需求,全面准确把握大学生的信息传播特征1. 通过云数据与圈群领袖掌握大学生核心圈群的思想动态。

从上述关于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化现象的描述和网络社交圈层信息传递特征的分析可以看出,网络圈群的信息传递是以大学生核心圈群为起点进行的,一般来讲信息是从大学生核心圈群传递给其他圈层,且核心圈群的人员都与大学生本人密切相关,属较强社会关系。

因此精准把握大学生核心圈群的思想信息传播就能实现初步准确把握大学生最主要思想动态的目标首先,通过学校的云数据分析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在信息化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跟踪监测分析大学生的校园卡及其在校内社交论坛产生的信息数据等,对大学生的交友状况、关注信息、思想交流进行初步了解,为线下了解大学生思想状况做好铺垫。

其次,通过群内领袖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大学生网络社交的核心圈群一般都是熟人或有共同爱好需求的人,他们会在圈内参与部分活动如发言讨论,群主或有影响的圈群成员就会自然而然地成为意见领袖,传递大学生感兴趣的重要信息,表达和反映大学生的思想诉求,积极主动地呈现大学生的思想动态。

一般情况下群主或意见领袖都是本群的负责人或班长、小组负责人,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与每个圈群意见领袖建立联系,加强对群内成员尤其是意见领袖的意见分析,了解和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要着重关注和分析大学生社交核心圈群中具有普遍性、倾向性、行动性的思想信息,将其作为把握大学生思想行为发展趋势、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依据。

2. 关注中介节点成员的信息传递,掌握大学生圈层思想动态根据格兰诺维特的弱关系力量理论,弱关系比强关系更能充当跨越其社会界限以获得信息和其他资源的桥梁,从而将其他群体的重要信息带给不属于这些群体的某个个体。

大学生网络社交的圈子之间具有一定的差异,信息之间的流通是通过中介节点成员进行的结合弱关系力量理论,信息的传递就是通过与大学生本人呈弱关系的中介节点成员传递的同时有学者认为圈子平台的开放程度也是影响圈内信息传递的因素,“信息透过线上圈子间传播而覆盖的范围大小与困难程度呈正比关系”[13]。

一般来讲,基于现实社会关系而形成的情感型、任务型的较为封闭圈子的信息的再传播概率较小,如微信、QQ等;类似微博等大规模开放型圈子的信息容易实现联动,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意见领袖或关注账号等方式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

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中交友类社交圈群居于核心,购物类社交媒体居于中间圈层,娱乐类社交媒体居于外部圈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除了通过云数据和群领袖获取大学生熟人圈层的思想动态外,还应重点掌握大学生因共同兴趣与需求形成的陌生人圈子、开放程度较高的购物社交平台和娱乐社交平台的中介节点成员的信息传递行为。

信息之所以能传递给大学生,都与大学生的圈层活动相关,因此关注大学生思想信息的传播,不仅要关注其社交核心圈层,还要关注其购物社交圈层和娱乐社交圈层,只有这样,才能更加全面地了解、把握大学生网络空间信息传播特点和思想动态。

3. 关注线下大学生的需求,深入把握其思想动态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化是网络技术不断发展和当代大学生网络需求个性化的双重因素作用的结果网络社交是大学生在网络空间进行的一项虚拟社会交往,满足了大学生学习生活交往的需求,使大学生能够在网络世界里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诉求。

现实社会和虚拟社会紧密相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坚持网上网下相结合,既要关注线上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更要深入大学生的实际生活,关注和了解线下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实际上,社交媒体并不能充分满足大学生扩大朋友圈、表达实际诉求和获取知识的需要,要真正扩大大学生的社交朋友圈、满足大学生的实际诉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加强线下与大学生的交往和交流。

要以线上为引子,以线下为重点,加强线下对大学生需求、诉求的了解和研判,全面准确把握大学生的利益诉求和思想动态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及时掌握大学生线上的意见诉求和线下的现实需求,针对不同情况,加强教育引导,及时满足大学生合理的利益诉求和现实需要,及时发现、防范和矫正大学生不恰当或错误的需求倾向。

只有这样,才能因势利导,不断提高新时代青年大学生思想引领的实效参考文献[1] 文 凡,刘宏达.自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法治教育的新境遇与对策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4).[2] 陈志勇.“圈层化”困境: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挑战[J].思想教育研究,2016,(5).

[3] 仝泽民.“圈层化”视域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策[J].高校辅导员,2018,(6).[4][5] 杨之音,王翠萍.大学生社交媒体的使用与满足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8,(3).[6] 王 瑞.大学生移动社交媒体使用情况分析——基于山西省十所高校在校大学生的实证调查[J].新闻世界,2020,(8).

[7][8][9][10][11][12][13] 朱 天,张 诚.概念、形态、影响:当下中国互联网媒介平台上的圈子传播现象解析[J].四川大学学报,2014,(8).作者简介骆郁廷,武汉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院院长,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王 巧,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编辑:罗 佳   王秉乾审核:张永平 

长按关注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全国教育系统唯一党建期刊全国党建研究会高校党建研究会专业委员会会刊

我知道你在看哟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