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生活

生活圈技术指南(社区生活圈技术指南2021)居然可以这样

  • 来源:互联网
  • |
  • 2023-09-11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专题:一江一河  黄浦江是上海的地标河流,也是重要水道。其始于上海市青浦区朱家角 镇淀峰的淀山湖,在市中心的外白渡桥接纳吴淞江(苏州河)后从吴淞

生活圈技术指南(社区生活圈技术指南2021)居然可以这样

 

专题:一江一河  黄浦江是上海的地标河流,也是重要水道其始于上海市青浦区朱家角 镇淀峰的淀山湖,在市中心的外白渡桥接纳吴淞江(苏州河)后从吴淞口注 入长江,全长约113公里,河宽300米至770米黄浦江流经上海市区,将 上海分成浦西和浦东,是长江汇入东海之前的最后一条支流。

上海开埠以后,称境内的吴淞江为苏州河苏州河自上海市青浦区白鹤 镇进入上海市境,至外白渡桥东侧汇入黄浦江,长度约为53.1公里,境内 最宽600米至700米,市区河道最狭处40米至50米2017年底,黄浦江沿岸基本实现从杨浦大桥到徐浦大桥45公里滨江公 共空间贯通开放。

2020年底,苏州河中心城段42公里滨水岸线实现基本贯 通开放,苏州河沿岸同步推进滨水岸线贯通和提升改造,城市形象和市民满 意度大幅提升;黄浦江滨江累计建成1200公顷公共空间,漫步、跑步、骑 行等休闲道长度约150公里。

“一江一河”公共空间品质得到有效提升,服 务功能更加丰富多元,逐步形成开放共享的公共休闲空间体系,滨水地区逐 渐实现由生产型空间向生活型和服务型空间转变黄浦江沿岸金融、贸易、 航运、文化、科创等核心功能集聚效应初步显现,以上海船厂、国棉十七 厂、老码头创意园区等为代表的历史建筑和工业遗存得以保留、修复、改造 和利用。

苏州河沿岸持续加快文化、创新、生活服务功能建设,以四行仓库 等抗战遗址,以M50园区、创享塔园区等为代表的工业遗存更新利用形成 特色 2021年7月,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布的《上海市“一江一河”发展 “十四五”规划》中明确,要深入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 民”重要理念,坚持发展为要、人民为本、生态为基、文化为魂,以高品质 公共空间为引领,推动深度开发,优化功能布局,培育核心产业,打造城市 地标,努力将黄浦江两岸打造成为彰显上海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黄金水岸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会客厅,将苏州河沿岸打造成为宜居、宜业、宜 游、宜乐的现代生活示范水岸,实现“工业锈带”向“生活秀带”“发展绣 带”的转变,将“一江一河”滨水地区打造成为人民共建、共享、共治的世 界级滨水区。

黄浦江沿岸地区规划范围为闵浦二桥至吴淞口,长度约61公里,进深 约2~5公里,总面积约201平方公里;统筹范围包括闵浦二桥至淀山湖、太 浦河流域,长度约55公里,面积约300平方公里黄浦江沿岸地区规划形 成“两核多节点”的空间发展格局,各区段错位协同,重点区段以集群方式 布局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金融、创新、文化等核心引领功能。

核心段(杨浦大 桥至徐浦大桥)集中承载国际大都市金融、商务、文化、商业、游憩等核心 功能,提供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公共活动空间;下游段(吴淞口至杨浦大桥) 基于区域转型升级,提供创新功能的发展空间,并强化生态与公共功能、生 活功能的融合;上游段(徐浦大桥至淀山湖)强化战略性的生态保育功能基 底,适当融入生活、游憩、文化与创新产业功能。

苏州河沿岸地区规划范围为苏州河—黄浦江河口至外环高速,长度约 21公里,进深约1~3公里,面积约27平方公里;统筹范围为外环高速至上 海行政边界,长度约29公里,进深约2~8公里,面积约111平方公里苏州 河规划综合考虑沿岸功能、发展和建设情况,全域分为三个区段:内环内东 环(恒丰路以东)是“上海2035”总体规划明确的中央活动区范围,打造 高品质公共活动功能;中心城内其他区段体现上海城市品质,实现宜居宜业 的复合功能;外环外区段定位为生态廊道,实现生态保育和休闲游憩功能。

至“十四五”期末,黄浦江沿岸地区基本建成体现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发 展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集中展示区,文化内涵丰富的城市公共客厅和具有区 域辐射效应的滨水生态走廊苏州河沿岸地区通过城市更新、人文建设和生 态修复,初步建成超大城市宜居生活典型示范区,基本建成多元功能复合的 活力城区、尺度宜人有温度的人文城区、生态效益最大化的绿色城区。

2017年上海市第十一次党代会首次提出建设人文之城的目标上海以 开放包容、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促进各类人群间的社会融合,以城乡社区 为基础构建15分钟社区生活圈,充分满足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上海构建 覆盖城乡、公平均等的多层次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基础设施 建设,大力发展轨道交通。

上海着力推进民生建设,加快建设社会嵌入式养 老设施,实现综合为老服务中心街镇全覆盖上海教育综合改革也稳步推 进 2018年,《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提出上海建设生态 之城的目标显著改善环境质量、推动生态绿色发展成为上海生态环境保护 的重要任务。

近年来,上海把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作为为民、利民、惠民的主 要途径,市民居住生活环境持续改善,市民获得感和满意度也不断增强“十三五”期间,上海持续加强民生保障,人民生活质量稳步提高,就 业和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加强,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

面对人口老龄 化和人口结构更加多元的未来社会,“十四五”期间,上海将加快优化市域 空间格局,着力打造世界级城市会客厅,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加快建设 生态宜居城市,努力创造高品质生活,以绣花般功夫推进城市管理精细化, 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专题:城市更新  2014年10月,在上海召开的首届世界城市日论坛上,提出了“15分 钟社区生活圈”基本概念2016年,上海2035总体规划提出建设15分钟 社区生活圈的总体目标,并同步推出《上海市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导 则》。

2019年起,上海选取15个试点街道全面推动“社区生活圈行动”, 针对空间品质和社区治理两大短板,聚焦规划空间统筹和资源政策供给,尤 其充分运用“城市体检”等空间信息化手段为社区“问诊把脉”,重点提升 教育、文化、医疗、养老、体育、休闲及就业等设施的配建水平和服务功 能。

2021年,国家自然资源部组织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单位编写 《社区生活圈规划技术指南》,并颁布施行六年多来,“15分钟社区生 活圈”在上海不断地推广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社区生活圈是什么?宜居、宜业、宜游、宜学、宜养,是15分钟路程 上的美好愿景。

便利、安全、绿色、健康、舒适、友好,是美好生活的本 源 自“上海2035”总体规划在全国率先提出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 以来,上海已完成180余个项目落地,长宁区新华路街道、普陀区曹杨新村 等一批社区整体成效显著。

诸多街道打造了社区食堂、为老中心、育儿空 间,让周边居民吃得健康方便老年人有了交际圈,家长们有了家门口的 “遛娃”场所,居民共建共治意识和社区凝聚力明显提升,社区空间治理信 息化场景应用也为上海城市治理数字化转型提供了积极助力。

2021年空间艺术季的主题是“15分钟社区生活圈—人民城市”,在全 市多个社区同时举办,以实景展示“15分钟社区生活圈—人民城市”为特 色手段,以社区为展场举办活动内容包括1个主题演绎展和21个样本社区 的体验活动。

主题演绎展系统介绍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理念和上海实践、 国内外案例;新华街道、曹杨街道等涵盖全市14个区的21个社区举办15分 钟社区生活圈样本展,邀请市民实景体验社区服务,参与社区营造值得一提的是,本届空间艺术季的艺术植入单元以社区空间为展场,更关注普通市 民的日常生活场景,不仅居住在这些社区的市民,还包括每个观展的市民, 都可以通过参与其中成为展览的一部分。

市民在社区中“偶遇”艺术,引发 对生活、对空间、对城市的深入思考,为日常生活增添能量,为城市表情增 添温度城市更新的概念逐渐家喻户晓,这对于提高全社会关注城市发展方式转 变大有益处从上海城市空间的功能更新看,有以下规律值得把握:一是区 域功能正从单一转向融合,传统的商务区、商业区、居住区、工业区正在走 向功能混合与复合;二是城市空间逐步从生产功能转向消费功能,尤其是中 心城区,已从单纯办公为主(生产功能)的集聚,大量地转为消费空间;三 是从以私域空间为主(固定机构、人群使用)不断转向公共空间(流动人群 和变化的内容、功能)。

目前,上海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明确的生活圈行动方法,体现出三方面 特点: 一是注重规划统筹,充分体现社区整体发展、全面提升的工作要点包 括规划范围上强调“整区域”,以街镇为单位,作为生活圈行动的实施范 围,系统开展规划、建设和治理工作;发展目标上关注“全要素”,针对居住、就业、出行、服务、休闲以及城市家具等各类专项工作制定全要素规划 方案,形成各方共同推进行动的“社区规划蓝图”和“三年行动计划”。

实 施路径上凸显“多手段”,在城市更新、土地出让等各类建设项目中挖掘空 间资源,通过政府投入、社区基金会支撑、企业代建等多种渠道筹措建设资 金二是建立统一标准,以五个“宜”统筹整合各系统条线,作为“社区生 活圈”的规划建设标准。

其中“宜居”重点关注可负担、可持续的社区住房 供应体系,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全龄关怀的配套设施和智慧服务以及社区 空间韧性安全等;“宜业”提倡社区拥有更多就近就业的机会,创新创业成 本可负担,就业服务无距等;“宜游”强调社区休闲空间丰富多样、无处不 在,休闲空间体验多元,社区空间慢行友好,出行低碳便捷,社区风貌彰显 等;“宜学”提供丰富充足的学习体系,包括托育无忧、终身学习等;“宜 养”保障全生命周期的康养生活,包括老有所养、全时健康服务等。

三是构建行动机制,整合相关部门、基层政府和社会各方力量,明确职 责分工,形成合力推进实施市级部门做好总体指导和政策保障,市规划资 源局牵头开展顶层设计,研究明确导向标准和行动机制;市相关部门做好政 策支持和监督管理;区政府总体牵头搭建社区共治平台,构建政府与社会 “上下互动”的协商机制和多部门间“左右贯通”的联动机制;街镇是行动 的组织推进主体,经充分赋能赋权,负责组织编制生活圈行动规划、制定行 动计划、协调项目实施等相关工作;社区居民是行动的关键主体,全过程深 度参与;社会组织与社区规划师是行动的重要力量,承担更多专业社区服务 供给和技术把关。

城市更新不仅要把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工作,转化为紧紧依靠人 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的务实行动;要让设施便利、服务多元、 环境有韧性、管理精细化的社区,更好地服务于居民,共同汇聚起共建美好 城市、共创美好生活的强大合力,为推动实现“人民城市”建设提供上海样 板和中国智慧。

城市建设  重大工程 2021年,上海重大工程投资完成1957.5亿元、增长14.6%建成14 号线、18号线部分区段共61公里轨道交通线,北横通道西段、江浦路越江 隧道等重要基础设施投入使用,开工建设嘉闵线、21号线一期、23号线一 期等8个轨道交通项目和高端船舶、新能源汽车等59个投资10亿元以上的 产业项目。

基础设施 全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比上年增长5.8%其中,电力建设投资增 长39.5%;交通运输投资增长14.2%;公用事业投资下降19.8%;邮电通 信投资增长4.5%;市政建设投资下降2.4% 公共交通 2021年,上海市轨道交通14号线、18号线(御桥站-长江南路站)建 成试运行,S7公路(月罗-宝钱段)、北横通道西段、江浦路越江隧道等 项目建成通车。

至2021年末,上海地面公交运营车辆达1.76万辆,公交 运营线路达1596条,线网长度9243公里全年公共交通客运总量51.06 亿人次,日均1398.7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0.6%其中,轨道交通客 运量35.72亿人次,增长26.1%;公共汽电车客运量14.95亿人次,增长 9.5%;轮渡客运量3889.49万人次,增长3.1%。

轨道交通 1993年5月28日,上海地铁1号线南段开通试运行经过数十年的建 设,截至2021年底,上海地铁形成了20条轨道交通线(1—18号线、磁浮 线、浦江线)的网络规模,共有508座车站(含83座换乘站),运营总里程达831公里,车辆总数超过7300节,运营里程和列车规模双双位居世界 第一。

其中,10、14、15、18号线以及浦江线均为最高等级(GOA4)全 自动驾驶线路,运营里程合计167公里,规模同样位列全球城市首位 上海地铁线路已覆盖除崇明区、金山区之外的14个行政区,11号线还 延伸至苏州昆山、辐射长三角。

每个工作日,上海地铁全网迎送乘客超过 1100万人次,单日最高达到1330万人次(含磁浮线),客流规模位居世界 同行前列,占全市公共交通出行已达70%左右 磁浮列车示范线 2002年12月开始运营的上海磁浮列车示范线是世界上第一条正式投入 商业运营的高速磁浮铁路,也是中国第一条集城市交通、观光、旅游于一体 的高速交通线。

该示范线全长约30千米,行程8分钟,最高运行速度430公 里/小时 社会民生  人口就业 至2021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为2489.43万人其中,户籍常住人口 1457.44万人,外来常住人口1031.99万人。

全年常住人口出生11.6万 人,出生率为4.67‰;死亡13.9万人,死亡率为5.59‰;常住人口自然增 长率为-0.92‰;常住人口出生性别比为107.76全市户籍人口平均期望 寿命达到84.11岁其中,男性81.76岁,女性86.56岁。

上海就业形势保持稳定2021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岗位63.51万 个至年末,全市户籍城乡登记失业人数14.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 2.73%上海不断完善创业扶持、技能培训、就业援助等就业措施全年 新安置就业困难人员78231人,新消除零就业家庭164户。

全年帮扶引领成 功创业12787人,其中,青年大学生9807人;帮助10092名长期失业青年实现就业创业全年共完成补贴性职业培训118.85万人次其中,农民工补 贴性职业培训51.78万人次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达到35.34%。

居民收支 2021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8027元,比上年增长8.0%其 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2429元,增长7.8%;农村常住居民人 均可支配收入38521元,增长10.3%;全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48879元, 比上年增长14.9%。

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支出51295元,增长 14.4%;农村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7205元,增长23.1% 居住条件 上海市民居住条件不断改善2021年,上海大力推进旧区改造,完成中 心城区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90.1万平方米、受益居民4.5万户;开工 实施旧住房更新改造1210万平方米,受益居民约21万户;推动既有多层住 宅加装电梯签约6073台,完工1579台。

新增建设筹措保障性租赁住房6.7 万套(间)完成燃气老旧立管改造6.24万户,完成IC卡表置换42万台社会保障 上海更加注重保障基本民生,着力推进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 设,形成一批更加公平、更有效的制度安排。

至2021年末,上海全市共有 1654.36万人(包括离退休人员)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有74.42万 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 医疗保障 统一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实现城乡统一至 2021年末,上海共有1613.43万人(包括离退休人员)参加城镇职工基本 医疗保险,有365.05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养老保障 深化发展养老服务2021年,新增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51家、老年 助餐服务场所201个、养老床位5748张,改造老年认知障碍照护床位2303 张至年末,全市建有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371家,老年助餐服务场所 1433个。

全市共有养老机构730家,床位15.86万张其中,由社会投资开 办的352家,床位6.67万张 最低生活保障 2021年,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从每人每月1240元调整为每人每月1330 元,同步调整特困人员供养标准等社会救助标准。

全年各级政府支出最低生 活保障资金23.61亿元、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资金1.18亿元、支出型贫困生活 救助资金0.07亿元、临时救助资金0.16亿元、粮油帮困资金0.8亿元 残疾人救助 2021年,全市共发放残疾人两项补贴约9.17亿元。

其中,困难残疾 人生活补贴3.81亿元,累计惠及近9.35万残疾人;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约5.36亿元,累计惠及近22.71万残疾人落实残疾人集中就业企业社会保 险费补贴政策,对申请年度社保补贴的585家企业经市、区两级审核后发放 3421.0万元社保补贴,惠及残疾职工11834人。

教育 2021学年,全市共有普通高等学校64所,在校学生54.87万人,毕 业学生13.57万人;普通中等学校867所,在校学生78.09万人,毕业学 生17.72万人;普通小学680所,在校学生89.28万人,毕业学生14.89万 人。

特殊教育学校31所全市共有49家机构培养研究生,全年招收全日制 研究生6.55万人,在校全日制研究生19.1万人,毕业全日制研究生4.84万人 2021学年,全市共有民办普通高校19所,在校学生12.89万人;民办 普通中学130所,在校学生9.33万人;民办小学68所,在校学生10.38万 人。

全市共有成人中高等学历教育学校21所,成人职业技术培训机构548 所,老年教育机构289所卫生 至2021年末,全市拥有医疗卫生机构6317所,其中医院432所全市 有卫生技术人员23.96万人,其中执业医生8.32万人。

全市卫生机构拥有床 位数15.46万张,比上年增长5.0%2021年,全市医疗机构共完成诊疗人 数2.72亿人次 进一步深化家庭医生制度,全市家庭医生“1+1+1”累计签约超864万 人,签约率超过34%。

其中,重点人群签约超439万人,签约率达到77% 上海加强院前急救能力建设,在远郊布局急救分站136个,负压救护车 140辆,全市急救平均反应时间达12分钟以内新建6个医疗急救分站,设 置后备定点医院22家,储备救治床位8000张以上;规划布局23处具备快速 转化为临时性医疗设施的区域大型公共设施,可转换床位1.6万张。

全市危 重孕产妇、危重新生儿抢救成功率分别达99.5%和92.6%公共卫生 面对世纪疫情,上海作为超大城市、流量城市、口岸城市,“外防输 入、内防反弹”, 毫不放松抓好疫情防控各项工作2021年,落细落实常 态化防控,从严从实做好全流程闭环管理。

疫情防控管理大数据平台上线运 行,日最大核酸检测能力提高到95万份以上新冠疫苗接种有力有序,覆 盖人群占全市常住人口94%,累计接种疫苗超过5100万剂次,2200多万 人完成全程接种,680多万人接种加强针。

全年科学精准迅速处置了多轮突 发疫情进入2022年,面对新一轮突发疫情,两个月内,新增注册志愿者超40 万人新建、改建方舱医院120个左右,床位数约27万张单日最大核酸 检测能力达到850万管以上全市设置完成常态化核酸采样点约1.5万个以 开展免费检测服务。

4月4日,全市当日新增阳性感染者数量首次突破1万 例;4月13日,单日新增阳性感染者数达到峰值27605例;4月29日,风险 人群排查中首次没有发现新增病例;5月15日,单日新增阳性感染者数首次降至1000例以内;5月17日,全市16个区都全面实现了社会面清零;6月1 日,全面恢复全市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截至6月底,累计确诊6.3万余例新 冠肺炎病例,其中治愈6.2万余例,死亡500余人城市环境  “双碳”(碳达峰、碳中和) 碳达峰,就是指在某一个时点,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 后逐步下降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 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 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

中国向世界庄严承诺,二 氧化碳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上海积极落实“双碳”目标任务2022年有序推动重点领域、重点行 业开展碳达峰专项行动加快海上风电等项目建设,新增光伏装机30万千 瓦。

淘汰落后产能500项,推动500家重点用能企业节能技术改造,新增50 家绿色制造企业发展节能低碳建筑,实施公共建筑节能改造400万平方 米新投放3000辆新能源公交车 持续推进工业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完成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

推 进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启动建设7座湿垃圾资源化利用 设施 垃圾分类 2019年1月,上海市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上海市生活垃圾 管理条例》,2019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条例》规定,上海市生活垃圾 分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湿垃圾和干垃圾四类,首次对生活垃圾从产生源 头到末端处置全流程、全周期管理进行立法,以达到生活垃圾的减量化、 资源化、无害化。

广大市民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取得明显成效2020年,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处置体系基本形成2021年,全市清运生活垃圾约 931.57万吨其中,干垃圾548.44万吨,同比增长5.9%;湿垃圾383.13 万吨,同比增长10.4%。

可回收物收运量263.03万吨,同比增长13.0%; 有害垃圾处理量811.21吨,同比下降13.6%“河长制” 2017年1月,上海发布《关于本市全面推行河长制的实施方案》,建 立市、区、街镇三级河长体系,三级河长制办公室成立。

市、区各级政府负 责人担任各级河长各级河长是河湖管理和保护的第一责任人,市级河长负 责协调长江口(上海段)、黄浦江干流、苏州河等主要河道的综合整治和管理保护区、街道乡镇级河长负责辖区河道、湖泊治理和保护工作,开展 河道污染现状调查,编制综合整治方案,推动综合治理和保护。

2018年4 月,上海将“湖长制”纳入“河长制”,进一步健全市、区、街镇、村居四 级河长(湖长)体系,对全市41个湖泊、6个供水水库落实湖长制 2021年,上海大力推动水环境治理,全市主要河流断面水环境功能区 达标率达到95%,无劣V类水体。

“林长制” 2021年9月,上海发布《关于全面推行林长制的实施意见》,围绕实 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以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管理机制为重点,构建全域覆 盖的林业绿化资源保护发展长效机制按照分级管理、属地负责、条块结合 的原则,建立市、区、乡镇(街道)三级林长体系。

“十四五”时期重点完 成推动五个新城建成一批“绿心”公园、崇明等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推进 崇明东滩申报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世界自然遗产等工作 2021年,上海新建绿地1031.81公顷,其中公园绿地517.25公顷;新 增森林面积5.07万亩;新建绿道212.57公里;新建立体绿化40.60万平方米。

全市森林面积达184.7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19.4%,人均公园绿地面 积8.8平方米,城市公园数达438座城市公园 2021年上海市各类公园总数达到532座,其中城市公园399座、口袋 公园103座、乡村公园29座、主题公园1座。

2012年末,上海启动上海郊野公园建设,进一步优化郊区农村生活、 生产、生态格局,逐步建成与城市发展相适应的大都市生态空间至2021 年末,全市已建成7个郊野公园,分别为青西郊野公园、长兴岛郊野公园、 廊下郊野公园、浦江郊野公园、嘉北郊野公园、广富林郊野公园和松南郊野 公园,已经成为上海市区的后花园、市民周末休闲度假的好去处和上海农村 的新典范。

多维立体的普陀百禧公园和宝山星空高线公园等出现,是经由城 市更新而被人熟悉并风靡的公园新形态,它们通常基于被弃用的铁路、轻 轨、高架桥等改造而成,在城市的“第二地面”上满足市民复合型公共空间 需求水岸整治  2017年末,黄浦江两岸45公里岸线公共空间全线贯通,实现从生产岸 线向生活岸线升级换代。

作为上海的“1号绿道”,黄浦江两岸的滨水绿道 不断延伸,正在打造成世界级滨水区,成为全球卓越城市的一张崭新名片 绵延45公里的滨江段,涉及浦东、杨浦、虹口、黄浦、徐汇五区,将滨水 公共空间整体分为三类空间形态——以自然景观为主的自然生态型、以文化 休闲为主的文化活力型以及工业遗迹为主的历史风貌型。

上海将通过以黄浦 江滨水空间为代表的绿道系统建设,对标国际一流水平,推动形成绿色的发 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着力丰富绿色生态空间,目前苏州河中心城区42公里岸线公共空间基 本实现贯通开放苏州河沿线“河窄、湾紧、楼密、路近”,未来将根据滨 河地区空间规划、资源禀赋等条件,在推进贯通的同时,因地制宜打造更多 类型丰富、彰显活力、更具“烟火气”的功能节点,逐步形成一河两岸“长 藤结瓜”的空间格局。

请你关注作者、点赞 、转发、收藏。谢谢!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