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生活

生活圈技术指南(自然资源部生活圈指南)原创

  • 来源:互联网
  • |
  • 2023-09-11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7月12日,商务部等13部门办公厅联合发布关于《全面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圈”出百姓美好生活新愿景:大到看病、参加

生活圈技术指南(自然资源部生活圈指南)原创

 

中华建设网讯(记者 柯善北)从小区走一刻钟的路程,能去到哪里?能享受到哪些服务?7月12日,商务部等13部门办公厅(室)联合发布关于《全面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

(以下简称《三年行动》)的通知,“圈”出百姓美好生活新愿景:大到看病、参加文化体育活动,小到吃饭、买菜、健身,以社区为中心步行不超过一刻钟都可以享受到这些便民服务 如今,伴随着“小修小补”的有序回归,“一点多用”服务综合体陆续建成,养老、托幼等服务水平逐步提升……居民家门口的幸福感越来越强,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成为惠民生、促消费、畅通城市经济微循环的重要载体。

从试点到落地,“一刻钟便民圈”照进现实一刻钟,标识着时间的尺度,更注脚着城市治理的温度、人间烟火的气度、美好生活的刻度,是实实在在的便利与近在咫尺的幸福什么是“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在2021年,商务部办公厅等印发。

《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指南》中,明确指出了“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是在住宅小区,居民步行15分钟的时间内,要规划配套养老、医疗、教育、购物、交通、健身、休闲等各种生活必需的设施,以满足居民的基本生活所需。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便民生活圈的发展,特别是在一、二线城市,便民生活圈处于快速成长期根据商务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12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的意见》,提出“十四五”时期在全国选择条件成熟的城市开展便民生活圈试点。

近日,商务部表示,将结合试点经验,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三年行动,把居民的“需求清单”转化为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的“满意清单”,形成一批布局合理、业态齐全,功能完善、服务优质,智慧高效、快捷便利,规范有序、商居和谐的便民生活圈。

从前期试点到后期落地,各地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缺什么、补什么”“因城施策、一圈一策”的原则,按照“试点带动、典型引路、全面推开”的路径,积极探索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的便民生活圈建设的新模式。

随着这一实践的实质推进,更多居民将享有更便利、更宜居的城市生活多方发力,“圈”出幸福烟火气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圈”起了居民在购物、服务、医疗、餐饮、教育、文化等方方面面的需求近年来,商务部积极推进便民生活圈建设,会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有关部门先后出台指导意见和建设指南,。

全国80个试点地区共建设便民生活圈1402个,覆盖居民社区2766个,服务居民3200多万人一个个数字背后,是便民生活圈所绘就的民生服务网,是提升居民幸福指数的生动实践北京崇外街道西花市南里社区设置早餐店、社区生鲜服务站、超市等一应俱全,在社区物业便民服务中心,居民还可以享受到免费理发、免费打印、应急充电、便民饮水等服务;天津市滨海新区中新天津生态城搭建远程诊疗系统,汇聚更丰富的医疗资源,居民在社区卫生服务站就能预约医生进行远程会诊;上海市普陀区曹杨新村街道将一幢闲置小楼改造为社区食堂,便利周边居民用餐……。

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是服务保障民生、推动便利消费的重要平台和载体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服贸所研究员高宝华认为,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不仅有利于推动社区店铺、城市综合服务设施和智慧化信息管理服务平台等城市“硬环境”的建设,而且有利于商业网点布局优化、城市综合管理能力增强等“软环境”的改进,让居民能够享受到“不出圈”的便捷生活。

“小修小补”回归,打通“最后一公里”“小修小补”一端连着普通百姓,一端连着众多个体工商户,是联通经济社会微循环的“毛细血管”推动补齐便民服务设施短板,完善“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生活基本保障类业态和品质提升业态,打通“最后一公里”的毛细血管,让修鞋、配钥匙等小摊点规范有序回归百姓生活。

然而,“小修小补”回归并不是简单的“昨日重现”,而是更加注重规范引导,有序维护不少小修小补摊点没有固定的室内营业场所,以往的占道经营、流动摊位的方式,虽然带来一定的便利,却也妨碍了正常的交通秩序,带来了安全隐患,影响市容市貌。

既要保障民生,又要优化环境,还要考虑摊位成本,如何做好管理、守住安全底线的前提下,为“小修小补”提供空间,成为一道城市治理规范课题实践中,天津通过租金减免、点位优先、政策扶持等方式,鼓励“小修小补”等便民业态发展;山西太原在城六区规划设置了一批便民摊点,并积极推进“便民服务厅”建设,让“小修小补”有序回归;广东东莞上线“小修小补”便民图,市民可通过查地图找到距离最近的便民小店……近年来,多地推出针对性强的务实举措,积极创造条件,有序引导“小修小补”回归居民日常生活。

事实证明,着眼居民需求,做好服务保障,在政策支持、合理布局中精准发力,才能有效改善民生,让“小修小补”保持生命力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各地在搭建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的过程中,需要因地制宜、创新方式,着力提升精细化治理水平,切实增强社区服务供给能力,努力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

智慧赋能,实现“家门口养老”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需融入更多的科技手段《三年行动》指出,鼓励按照适老化标准建设改造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支持养老机构利用配套设施提供社区养老服务;探索发展社区食堂,建立老年人助餐服务网络;鼓励建立社区护理站,为行动不便的失能、残疾、高龄、长期患病老年人提供上门医疗护理服务。

在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的创建中,许多社区正在探索智能化、数字化管理,借助5G、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将各项便捷服务向楼栋、向家庭延伸山东省青岛市李沧区上流佳苑社区是青岛市首批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小区内,为独居老人加装住户智慧感知设备,如果连续12小时没有使用过水电燃气,智慧中心会接到实时报警,如系统呼叫得不到老人回应,社区工作人员会第一时间上门查看情况,确保老人安全。

同样的实践在各个试点区域陆续进行在天津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配备了“数字大脑”, 社区服务中心“健康e站”、“银发”智能服务平台、各类便民生活小程序等纷纷上线从数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让老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便捷的服务。

创建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举措。未来,当布局合理、业态齐全、功能完善的社区商业日益便利化、标准化、智慧化、品质化,广大居民家门口的幸福感会越来越强。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