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生活

生活圈指南(生活圈规划技术指南)这都可以?

  • 来源:互联网
  • |
  • 2023-08-12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关注“中国国土空间规划”,了解国土空间规划前沿动态、专家观点、地方实践。

生活圈指南(生活圈规划技术指南)这都可以?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关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科学开展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自然资源部组织编制的《社区生活圈规划技术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已于2021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

《指南》承接了国土空间规划对社区建设的要求,提升了社区生活圈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的科学性及合理性结合城乡差异性发展特点,以居住社区为基础,从住房、就业、社区、出行、休闲、安全等六个方面对城市、乡村社区生活圈提出了全面的指引。

一、解读《指南》《指南》确立了社区生活圈的基本规划原则、工作要求,并规定了城乡社区生活圈的配置层级、服务要求、布局指引、环境提升、差异引导和实施要求等内容,为各地社区生活圈编制、实施与管理提供了重要规范与技术指引。

《指南》内容充分吸收并高于已有规划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具有较强的前瞻性、引领性以及适用性体系层面——分层面衔接国土空间体系从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专项规划三个层面提出了社区生活圈规划的具体工作要求,其中总体规划重在布局引导,详细规划重在具体落实,专项规划重在有效衔接,清晰地界定了其在国土空间体系下的地位和边界。

类别层面——分层级划分生活圈类别《指南》不仅包括城镇社区生活圈,还创新性的提出了乡村社区生活圈,为当前实施的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有力支撑其中,城镇社区生活圈分为“15分钟、5-10分钟”两个配置层级;乡村社区生活圈分为“乡集镇-村/组”两个配置层级,并对不同层级的服务要素、布局指引等进行了说明。

配置层面——分要素配置服务内容基于用地与设施配置要求,针对城镇社区,提出递进式的三种服务要素划分,其中基础保障型是推动社区生活圈基本功服务均等化的保障,品质提升型和特色引导型则是落实高质量发展与精细化治理的要求;针对乡村社区,强化县域与乡村层面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统筹,扩展了社区生活圈的内涵。

引导层面——分区分类落实差异引导《指南》结合各地不同社区的异质化结构,进行差异化引导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社区生活圈,遵循“尊重地区发展差异、应对不同人群需求、适应建设用地条件、符合地方环境特点”四个主要原则,通过分析发展阶段、人口特征、用地条件、环境因素对服务要素内容及规模性、覆盖性、效率性、品质性四类指标的影响程度,明确了配置内容和指标的差异化导向。

实施层面——强化动态实施与协同共治建立开展现状评估、制定空间方案、推进实施行动、动态监测维护的全生命周期工作机制,实现动态实施;针对新建地区、城市更新地区、老旧小区等不同发展阶段实施不同的工作重点同时,通过各部门纵向和横向协同,公众全过程、分阶段、多方式参与,社区责任规划师等多方力量参与,并依托大数据、互联网等平台,有效推进社区生活圈的实施。

二、社区生活圈实践为落实社区生活圈理念,建设共享社区生活,西安近年来开展了多项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社区生活圈的相关研究与实践2019年西安市人民政府提出《西安市打造城市社区“15分钟便民服务圈”总体方案》(市办字〔2019〕94号),组织编制《西安市社区生活圈设计导则》《西安市中心城区社区生活圈规划》,初步探索了城市规划与社区管理融合的社区发展模式。

(一)通过“规管结合”,形成网格管理西安市将详细规划编制单元与社区生活圈相结合,参考15分钟生活圈步行范围,以行政边界、自然地物与高等级道路为分界,充分结合行政管辖的“街办”和“社区”划定社区生活圈边界,将规划管理体系与社会治理体系相结合,在原控规单元基础上优化完善详细规划单元,在中心城区范围内划定393个详规单元。

制定《西安市社区生活圈导则》,构建“街道级、社区级”两个层级社区生活圈,形成两级指标配置标准构建以街办为单位的技术编制基础与传导管控体系,以社区生活圈作为详细规划实施评估单元,建立周期评估主动更新机制,基于与居民日常活动范围更为相符的边界范围,进行人口动态变化与用地设施供应的匹配分析。

(二)通过“民生导向”,协调发展重点社区生活圈的构建思路是由“粗放式”供给转向“精准化”的供需匹配在西安实践中,强调以人为本的出发点和精细化规划管理的策略在社区资源配置方面,强调补充短板、重点发展,统筹优质公共资源全面覆盖,以求供给协调、配置均衡。

西安市在2019年、2020年分别公布了《西安市基础教育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以下简称“教育三年行动方案”)和《西安市卫生健康事业重点项目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以下简称“医疗三年行动方案”)。

通过建设教育强市的总体目标,通过合理布局学校建设项目,满足新增学位刚性需求,在三年内完成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430所,增加学位38.95万个在社区级以下层级,提出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断扩大的总目标,学前教育普惠发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严格落实《西安市教育设施布局专项规划》,将幼儿园配套设施纳入规划条件多渠道挖潜扩容,对片区内企业搬迁、旧厂改造、长期闲置、低效用地或待开发土地,优先规划为学校增容预留用地,优先保障义务教育、学前教育学位供给。

“医疗三年行动方案”提出以全体市民享受到更高水平、更高质量、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将西安打造成为西部领先、辐射周边、面向全国的高标准区域卫生健康中心的目标计划三年内全市三级医院总数达到55家,新增三级医院床位1.6万张以上,创建12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区县级医院全部达到三级医院服务水平。

在完善体系方面,依托现有公共医疗卫生资源,新建、改扩建430所卫生服务中心,形成以社区为中心的“15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三)分析“出行特征”,构建交通体系《指南》倡导绿色低碳出行依托15分钟社区生活圈,构建有城市道路、绿道、街巷、公共通道等组成的高密度慢性网络,实现通常顺达,尺度宜人,提升慢性安全性和舒适性等要求。

在实践中,西安市围绕市民群众交通需求,坚持以为市民提供更加完善的交通服务为导向,聚焦难点、热点、堵点,完善城市社区周边便民利民的轨道交通站点、公交站点、公共自行车站点等交通服务设施公交共开通调整公交线路58条,主城区社区15分钟公交覆盖率达到90%;提升改造现有公共自行车服务站点,2019年至2021年,新建公共自行车服务站点5343处主城区社区15分钟公共自行车覆盖率达到98%。

提升了市民出行便利度,持续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坚持“以轨道交通为骨架,地面公交为主体,慢行交通为延伸”的城市交通发展思路,精准发力,持续提升市民出行便利度,切实解决出行“最后一公里”问题到2021年底,西安市地铁五、六、九号线全部建成通车,全市形成8条线287公里线网规模,三环内15分钟轨道交通覆盖面积289平方公里,覆盖率达到82%。

(四)优化“镇村配置”,统筹城乡发展《社区生活圈规划技术指南》中要求构建“镇-村/组”两个社区生活圈层级,强化县域与乡村层面对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统筹要求综合考虑乡村居民步行交通方式,按照15分钟可达的空间尺度,配置满足就近使用需求的服务要素,并注重相邻村庄之间服务要素的互补配置和共享使用。

参考15分钟生活圈步行范围,以行政边界、自然村、自然地物与道路为分界,充分结合行政管辖的“街道”和“行政村”划定乡村社区生活圈边界,确保前期规划和后期管理相结合以临潼西泉街办贾村为例,贾村紧邻西泉街办和临潼新区,作为集聚提升类村庄,现状公服设施基础较好,现状有小学、初中,村卫生等设施。

在新一轮规划中,贾村依托良好的基础条件,未来需要进一步承担区域公共服务集聚地的功能,集约节约利用土地,高质量的发展乡村生活圈的服务核心在规划中,首先依据村民需求,完善村内托幼设施,规划幼儿园一所,辐射贾村与西泉街办。

其次,利用村庄闲置集体土地,建设田园养老院,有效衔接周边大型综合医院,形成辐射整个街办,以及临潼区的区域级养老设施同时,结合贾村便捷的交通区位,以鸣犊泉公园为依托,打造区域级标准化运动健身场地,服务村民、周边城市居民。

形成乡村与城市生活圈公共服务设施共享最后,打造“第五空间”,作为乡村特色公服设施打造试点,集母婴室、公厕、自动售卖机、生活缴费等多功能于一体,为村民日常生活提供便捷,形成乡村生活服务圈的亮点(五)通过“创新实践”,共筑幸福社区

以“15分钟社区生活圈”为基础,西安市解放门街办利用“顶层设计+课题实践”的方式,实现全过程、分阶段、多方式的公众参与解放门街办位于西安市明城墙内东北角,面积虽小却有百年历史,且处于陇海线交通枢纽地区,片区内累积了优秀的教育资源和医疗资源。

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思想下,解放门街办借城市有机更新之机,开始探索社会治理体系与城市更新有机融合通过“街校企”合作,尝试和探索开放式管理和需求式管理,打造一个既有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故事,又能充满活力的街区。

在推进地区城市更新和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首先是明确指导性的思路,第一个是以有机更新的理念作为指导;第二是形成了“设计改变生活”的策略;第三是建立“社区规划师”制度在实践中,通过着力打造15分钟便民服务圈的建设,提升街区服务能力和居民幸福感。

如15分钟“解鲜生”就是街区将街区传统蔬菜摊贩资源整合,通过品牌赋能,为街区提供优质、便捷的生活服务;针对老旧街区停车难,梳理边角地,在不影响消防和安全的前提下,规划了停车位,打造15分钟“解急停”,通过15分钟生活圈内分时段免费停车,解决停车难问题,提高公共空间使用效率;启动了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利用街道的一处资产,和街道引进的文化企业,打造了全省首家社会力量运营的免费图书馆,同时也是解放门街办街道文化站,这个图书馆结合街道五楼图书馆、党群图书馆以及七个社区的文化站,形成了“2+N+7”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即以中国移动援建的13组包含街办视觉识别的宣传文化栏,形成了地区以图书馆+社区文化站+视觉识别宣传栏+“解先生”有声图书馆+“解方程”有声文化产品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历建设美好人居环境——关于《国土空间规划城市设计指南》的解读史城市设计思维和方法助力国土全域空间全要素精细化规划管理——《国土空间规划城市设计指南》解读文“全·通·融·活” ——《国土空间规划城市设计指南》编制思考

章人文复兴 宜居津沽 ——《国土空间规划城市设计指南》解读

在看点这里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